伤寒六书纂要辨疑

伤寒六书纂要辨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童养学 著
图书标签:
  • 伤寒论
  • 六书
  • 辨证
  • 医史
  • 中医经典
  • 温病
  • 方剂
  • 张仲景
  • 注解
  • 医古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152074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59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医籍稀见版本影印存真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3
字数:1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伤寒六书纂要辨疑》共四卷,原书扉页作《太医院纂要陶节庵伤寒》六书,明童养学纂辑。童氏认为陶节庵《伤寒六书》辨阴阳有径,表里有症,虚实有脉,临病制方服药有法,井井有条,且辨叔和之谬,正无己之讹,足补仲景书之未备。因此在原书基础上去其繁芜,补其缺略,删繁就简,重为诠次而成《伤寒六书纂要辨疑》。

目录

六書纂要辨疑序
原目錄
首卷
啟蒙論
辨張仲景傷寒方論
傷寒論
脈要上
脈要下
陰陽表裹脈症論
傷寒脈症指法
浮脈形狀指法主病
中脈形狀指法主病
沉脈形狀指法主病
三陰三陽經脈症
太陽經見症法
陽明經見症法
少陽經見症法
太陰經見症法
本經用藥法
少陰經見症法
本經用藥法
厥陰經見症法
本經用藥法
……
《温热病证脉案存真》 卷一·辨证论治 序言 人身一小天地,疾病一小劫数。天地有四时,万物有枯荣;人身有五脏,百病有起伏。伤寒辨析,六经分明,辨证施治,各有其道。然温热之疾,来势迅猛,变化多端,非比伤寒,脉象、证候、治法,皆有其独特之处。故虽有前贤《伤寒六书》之精要,亦难尽温热病证之千变万化。 余少时即好医,长而涉猎方书,尤于温热病证,穷究数十年,遍访名医,参阅诸家之说,结合临证经验,始得此《温热病证脉案存真》一卷。本书并非空泛之论,亦非臆测之谈,乃以临床所见为依据,以古籍真传为蓝本,辅以个人心得,条理清晰,辨析入微,旨在为后学立一明确之门径,助病者早日康复。 本书共分七卷:卷一为辨证论治总纲,阐述温热病之源流、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辨证要领;卷二至卷五,则按病邪性质与传变途径,分门别类,细述各证之脉象、证候、治法、方药,并辅以具体病案;卷六为脉象辨析,详述温热病中常见之脉象及其含意;卷七为方药集解,对书中常用之方药,一一加以考释,注明功用、主治、用法、禁忌,力求精当。 本书之成,得诸同道惠赐,亦得诸多医案之启迪。然医道无涯,学海无垠,本书所录,恐亦有挂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卷一·辨证论治 第一章·温热病之源流与辨证总纲 一、温热病之源流 温热病,乃外感时邪,以热毒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类急性传染性疾病。其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常伴高热、神昏、谵语、出血等危重证候,是为“温热”。 温热病之名,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为病疟”等,皆已提及温热之病。至《伤寒论》张仲景,虽以“伤寒”为名,其论述中亦多涉及温热病之辨证,如“伤寒发汗,已不止,复发汗,必振寒,然后反在里,而生推病”。以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身体疼痛,恶风。”、“阳明之为病,胃实而脉沉结。”等等,皆可窥见温热之端倪。 金元四大家,尤其李东垣、吴又可,对温热病之认识,更是推陈出新。东垣《脾胃论》中“内伤发热”之论,虽侧重内伤,然其中论述之热,与外感热邪亦有相通之处。尤吴又可《温疫论》,集温热病辨证论治之大成,明确提出“温疫”之名,并详细论述其病因、病机、辨证要领及治法,实为温热病学说之里程碑。 后世医家,如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继承并发展了温热病学说,分别提出了“温病论”、“温热论”、“湿温论”等,各自著书立说,对温热病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阐述。叶天士《温热论》,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热病之传变概括为三焦(卫、气、营、血)的变化,成为后世温病学说之重要理论基础。薛生白《湿温病治》,强调湿温之辨,指出其病因、病机与一般温热有所不同。吴鞠通《温病条辨》,则提出了“三焦辨证”,将温病之传变概括为上焦、中焦、下焦,并创立了许多卓著的方剂。 本书吸取诸家之长,综合各派之精髓,融会贯通,力求辨证周密,治法精确。 二、温热病之病因与病机 1. 病因 温热病之发生,主由外感时邪,即“温热之邪”。此邪气具有“火热”、“升腾”、“易动”等特性。其来源,一为感受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之“不正之气”;二为感受疫疠之气,此气尤为猛烈,传变迅速,常引起大范围的传染病,如“疫疹”、“伤寒”、“瘟疫”等;三为内生之湿热、痰热等,亦可因感受外邪而加重,或成为温热之诱因。 “正气不足,邪气有余”,是温热病发生之根本。人体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情志不遂,均可导致正气亏虚,无力抗邪,从而为温热之邪侵袭。 2. 病机 温热病之病机,总属“热”。但此“热”,并非单纯之虚热或实热,而多为“实热”、“火毒”,具有“炎上”、“扰神”、“动血”、“伤阴”等特性。 邪热炽盛,气机阻滞: 温热之邪侵入人体,首先扰乱气机,阻滞脉络。若邪伏于表,则见发热、恶寒、头痛等;若邪入里,则见高热不退、口渴、脉洪等。 火热内炽,扰乱神明: 温热之邪,尤其是火毒,极易扰乱心神,导致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 热毒伤津耗液: 温热之邪,性善耗伤人体之津液。高热、汗出过多、口渴、尿少等,皆为津液亏虚之象。津液亏损,则阴液不足,可进一步加重热象。 热扰血络,迫血妄行: 温热之邪,能损伤血络,导致出血。其出血之证,多为热迫血行,故出血量或多或少,色鲜红,伴有烦躁、口渴等热象。 传变迅速,多端复杂: 温热之邪,其传变途径,常不循六经之常,而是多通过三焦(上焦、中焦、下焦)或卫气营血而传变。其传变特点是“向上”、“向下”、“向里”、“向外”、“横窜”。 三、温热病之辨证要领 辨证是施治之关键。温热病之辨证,尤需细致入微,掌握其要领。 1. 审证求因: 问诊: 询问发病季节、起病缓急、初期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喉痛等)、热势高低、口渴程度、汗出情况、咳嗽咯痰、二便异常、神志变化、出血情况、饮食睡眠等。 闻诊: 听患者咳嗽之声、呼吸之息、语言之声。 切诊: 诊察脉象,如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弦滑等。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舌象(舌质、舌苔)、神志、皮疹、出血点、咽喉等。 2. 把握传变规律: 温热病之传变,常不拘泥于六经,但亦可循一定的途径。 三焦辨证: 上焦: 属肺,主气。温热病初起,邪在皮毛、肺。证见发热、恶寒(或微恶寒)、口渴、咳嗽、喉痛、鼻塞、舌苔薄白或黄。 中焦: 属脾胃,主运化。温热病入里,邪在胃肠。证见高热、大渴、腹胀、便秘、舌苔黄燥、脉洪数。 下焦: 属肝肾,主疏泄与藏精。温热病深入,可伤肝肾。证见身热午后加剧、烦躁、失眠、肢体抽搐、出血、尿少等。 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 温病初起,邪在肌表。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舌苔薄白。治宜辛凉透表。 气分证: 邪入阳明,热炽气分。证见高热、口渴、脉洪大、舌苔黄燥。治宜清热泻火。 营分证: 热人营分,扰心神。证见身热夜甚、烦躁不宁、舌绛无苔、脉细数。治宜清营凉血。 血分证: 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证见发斑、出血、神昏谵语、舌质紫暗。治宜凉血解毒、止血。 3. 辨别寒热虚实: 温热病虽以“热”为主,但亦有寒热真假之辨。 真寒假热: 虽见高热,但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属阳气欲绝,阴寒内盛,治宜回阳救逆。 真热假寒: 虽有形寒肢冷,但实为热邪深伏,阳气被郁,治宜辛开解郁,重用寒凉。 虚实夹杂: 温热病后期,或素体虚弱者,常有虚实夹杂之证,需辨清主次,虚实兼顾。 4. 掌握脉证关系: 脉象是疾病的晴雨表。温热病中,脉象变化多端,需仔细辨析。 浮脉: 多见于病初,邪在表。 数脉: 热邪亢盛之象。 洪脉: 阳明实热。 滑脉: 湿热内蕴。 弦脉: 肝胆受邪,或肝阳上亢。 虚脉(细、弱): 气血阴阳亏虚。 5. 关注关键证候: 高热: 是温热病的主要特征,需辨其热势高低、午后加剧与否。 口渴: 辨其欲饮多少、饮水喜冷喜温。 神志: 观察有无神昏、谵语、烦躁等。 出血: 辨别出血部位、颜色、量以及伴随症状。 皮疹(斑疹): 观察皮疹的颜色、形态、分布,是诊断温热病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辨证施治原则 一、治病求本 温热病之本,在于“邪热”。故治病之首要,在于祛除邪热。然“本”亦有“标”之分。邪热炽盛者,以祛邪为先;若邪已渐退,而正气已伤,则当扶正。故治病需审证求因,标本兼顾。 二、随证治之 温热病之证候变化多端,不可一概而论。需根据具体之证候,采用相应的治法。 卫分证: 辛凉透表,清热解表。 气分证: 清热泻火,解毒凉血。 营分证: 清营凉血,养阴生津。 血分证: 凉血解毒,止血化斑。 湿温证: 芳香化湿,清热解毒。 暑温证: 清暑祛湿,益气生津。 秋燥证: 润肺止咳,清热养阴。 三、谨守病机,无失其当 治病必先明病机。温热病之病机,总属热毒炽盛,但其传变途径、损伤脏腑、兼夹证候不同,故治法亦异。 热势高而无汗者,宜辛凉解表。 热势高而有汗者,宜清热生津。 口渴甚而饮水不多者,为津液已伤,当清营凉血。 口渴甚而饮水甚多者,为胃热炽盛,当清胃泻火。 神昏谵语,属热扰心神者,宜清心开窍。 出血而色鲜红者,属热迫血行,宜凉血止血。 出血而色暗红者,属瘀热互结,宜活血化瘀,凉血解毒。 四、善用方药,辨证用药 方药之运用,在于辨证精确,对证下药。 辛凉解表: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荆芥、防风等。 清热泻火: 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龙胆草等。 清营凉血: 丹皮、生地、赤芍、玄参、麦冬、竹叶卷心等。 解毒透疹: 银花、连翘、紫草、板蓝根、大青叶等。 化湿通腑: 薏苡仁、滑石、泽泻、茵陈、大黄、厚朴等。 滋阴生津: 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天花粉、玄参等。 五、慎防传变,顾护正气 温热病传变迅速,病情复杂,需时刻关注病情变化,防止误治。 若邪热入营,当及早清营凉血,以防伤阴动血。 若热邪深入,伤及肾阴,当滋阴固肾,以防亡阴。 若汗出过多,耗伤心阳,当益气固涩,以防阳脱。 凡遇危重证候,如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出血不止,四肢厥冷等,均需严密监护,及时调整治法。 六、饮食调护,起居有常 患者在疾病期间,需注意饮食调护。 宜清淡易消化之品,如稀粥、面条、绿豆汤等。 忌辛辣、油腻、助热之品。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受热。 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劳累。 (卷一·辨证论治 完)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伤寒六书纂要辨疑》这本书,感觉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古代的礼物。封面设计和书名都透露出一种深厚的学术底蕴。我平时对中医养生保健比较关注,虽然接触伤寒论的时间不长,但深知其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要真正理解透彻,确实需要花费不少心思,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病证和治疗原则,常常令我感到困惑和迷茫。这本书的书名“纂要辨疑”,让我看到了它在整理和阐述方面的潜力,我非常期待它能做到“去粗取精”,将“伤寒六书”的精华提炼出来,并且能够针对性地解决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相对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能够帮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评分

《伤寒六书纂要辨疑》这本书的到货,让我眼前一亮。它散发着一种典雅、厚重的气息,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邀请。我是一名对中华传统医药有着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伤寒论都是我心中的一座高峰。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总觉得在理解上不够深入,很多地方难以豁然开朗。“纂要辨疑”这几个字,恰恰击中了我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梳理“伤寒六书”的核心要义,并且能针对那些容易引起误解和争议的地方,进行清晰的辨析和阐释。我期待这本书的论述能够严谨而不失生动,能够带领我一步步深入伤寒论的微观世界,让我对疾病的认识、对药物的应用,以及对病机变化的理解,都能有一个质的提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伤寒论的一把金钥匙,开启我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索。

评分

收到《伤寒六书纂要辨疑》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沉甸甸”。这不仅仅是指书本的物理重量,更是指书名所传达出的学术分量。作为一名业余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医,尤其是伤寒论,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伤寒论体系庞大,内容精深,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市面上关于伤寒论的解读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够抓住核心、辨析疑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的著作却不多见。“纂要辨疑”这四个字,正是触动了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将“伤寒六书”中的精髓进行提炼,并着重解决学习者在理解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问和困惑。我希望这本书的论述能够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我理解伤寒论的脉络。即便我可能无法完全掌握其所有深奥之处,但如果能通过这本书,我对伤寒论的理解能上升一个台阶,能够更自信地去面对和研究它,那对我来说就已经是非常宝贵的收获了。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非常有质感,古色古香的装帧,纸张也略带泛黄,仿佛真的从古籍中穿越而来。书名《伤寒六书纂要辨疑》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会非常严谨、深入。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经典的医学著作,但市面上很多关于伤寒论的解读都比较零散,要么过于学院派,要么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本能够真正解答我心中疑惑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就抓住了我的痛点——“辨疑”,这说明它不仅仅是讲解,更重要的是对疑难之处进行辨析,这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耐心细致地解答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让我能更透彻地理解伤寒论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当然,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中医师,所以对书中内容的专业性不敢妄下评判,但从书名和包装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读的好书。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更深邃的中医世界。

评分

刚收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开看了几页。装帧很用心,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墨香,让人心生喜爱。书名《伤寒六书纂要辨疑》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伤寒论博大精深,但很多时候在理解上会遇到瓶颈,尤其是不同医家的观点,常常让我感到困惑。《纂要辨疑》这个名字,让我看到了希望,期待它能在我学习的道路上,点拨迷津,扫清障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伤寒论中那些晦涩难懂的条文、似是而非的病机、以及医家们争议不休的论点,有清晰、有条理的讲解和辨析。我深知医学的严谨,不敢奢求一本薄薄的书籍就能让我成为中医大师,但如果它能让我对伤寒论的理解更加系统、更加透彻,那就已经足够让我欣慰了。我会花时间慢慢品读,对照其他资料,相信这本书一定能成为我中医学习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帮助我更好地领略仲景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