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与气候变化(Methane and Climate Change)

甲烷与气候变化(Methane and Climate Chang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Dave Reay 等 编, 等,彭容豪,赵斌,DAVE,REAY ... 译
图书标签:
  • 甲烷
  • 气候变化
  • 温室气体
  • 环境科学
  • 能源
  • 大气科学
  • 全球变暖
  • 碳循环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500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62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字数:3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甲烷是大气中的重要痕量气体,由于其对于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潜力,因此成为本世纪继二氧化碳之后更为关注的温室气体。
  雷伊、史密斯、阿姆斯特尔编著的《甲烷与气候变化》采用如下结构进行组织。首先,有关甲烷研究的重要意义在本书的第一章进行了概述。考虑到地球上甲烷的主要来源都有微生物活动这一共同基础,于是本书第2章综述了目前对绝大部分大气甲烷释放过程的理解,包括微生物的产烷过程,以及不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接着,分章介绍了湿地、地质过程、白蚁和植被等自然过程,以及生物质燃烧、水稻种植、反刍动物养殖、垃圾填埋和废物处理、化石能源开采等人为过程。之后,针对甲烷减排综述了业已证明有效并可能很快得到应用的27种策略,其中许多措施净成本很少甚至为零。最后得出结论,显著降低全球甲烷释放不仅在技术上可行,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是经济有效的减缓气候变化的策略。
  本书适合于生态学、环境科学、自然保护和资源管理等学科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也可成为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与生物效应相关课程的教学用书或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甲烷来源及全球甲烷收支
1.1 引言
1.2 全球甲烷收支
1.2.1 自然源
1.2.2 人为源
1.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2章 产烷微生物学
2.1 引言
2.2 产烷古生菌
2.2.1 糖的发酵
2.2.2 氨基酸矿化
2.2.3 核酸矿化
2.2.4 脂肪矿化
2.2.5 丙酸盐和丁酸盐的互养降解
2.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3章 湿地
3.1 前言暨一叶科学史
3.2 过程
3.3 湿地释放估算
3.4.季节动态和小尺度释放
3.5 不断变化的释放
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地质甲烷
4.1 引言
4.2 地质来源的一般分类
4.2.1 沉积渗漏
4.2.2 地热及火山释放
4.2.3 一些问题及澄清
4.3 通量及释放因子
4.3.1 微渗漏
4.3.2 陆上宏渗漏
4.3.3 海底通量
4.3.4 地热及火山通量
4.4 全球释放估计
4.4.1 不确定性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白蚁
5.1 前言
5.2 甲烷产生的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
5.3 白蚁的净甲烷排放
5.4 尺度上推计算和全球甲烷收支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植被
6.1 序言
6.2 实验室研究
6.3 全球植被释放及其不确定性
6.3.1 地球观测与冠层通量测量
6.3.2 野外研究:气体交换箱
6.4 植物“介导”的CH4释放
6.5 使用稳定同位素技术验证植被驱动的甲烷
6.6 环境胁迫因子与植物叶片甲烷形成
6.7 纵览与全球性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章 生物质燃烧
7.1 前言
7.2 生物质燃烧的全球影响
7.3 生物质燃烧的地理分布
7.3.1 寒带森林的生物质燃烧
7.3.2 计算燃烧所产生气体和颗粒物的量
7.3.3 生物质燃烧的案例研究——1997年东南亚的野火
7.4 全球估计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水稻种植
8.1 前言
8.1.1 水稻生产
8.2 甲烷生成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8.2.1 甲烷氧化
8.3 水稻耕种方式的影响
8.3.1 有机物和营养元素的作用
8.3.2 植物生理学与水稻品种差异的影响
8.3.3 用水管理的影响
8.4 国家与全球尺度甲烷释放评估
8.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9章 反刍动物
9.1 引言
9.2 肠道甲烷排放量的确定
9.3 采食量与肠道甲烷排放量
9.4 减少肠道甲烷排放量的减缓措施
9.4.1 短期机会
9.4.2 中期机会
9.4.3 长期机会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0章 废水与粪肥
10.1 前言
10.2 技术
10.2.1 厌氧反应器系统
10.2.2 厌氧系统中影响甲烷产量的因素
10.3 来源于粪肥的甲烷排放
10.4 来源于废水的甲烷排放
10.4.1 生活污水
10.4.2 工业废水
10.4.3 污泥处理
10.4.4 甲烷燃烧和燃排
10.5 结论与建议
10.5.1 动物粪便
10.5.2 废水
参考文献
第11章 垃圾填埋
11.1 前言与背景
11.2 垃圾填埋甲烷排放量的野外测量与甲烷氧化的实验室/野外测量
11.3 垃圾填埋中甲烷产生、氧化和排放的现有和改进中的工具与模型
11.4 结论、趋势和更广泛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12章 化石能源与乏风瓦斯
12.1 前言
12.1.1 天然气损失
12.1.2 石油相关的甲烷排放
12.2 煤层甲烷
12.3 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潜在作用
12.3.1 乏风瓦斯
12.3.2 减缓VAM排放
12.3.3 VAM处理的成功典范
12.3.4 VAM处理的潜力
12.4 减缓气候变化的VAM技术机遇
1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3章 甲烷控制的途径
13.1 前言
13.2 哪些是甲烷减排的可行之道,其成本又如何?
13.3 确定减排措施特征和成本
13.4 甲烷的技术减排潜力
13.4.1 从煤炭开采方面减少甲烷排放
13.4.2 从牲畜的肠道发酵方面减少甲烷排放
13.4.3 动物粪便中的甲烷
13.4.4 从废水和污水处理方面减排甲烷
13.4.5 垃圾填埋场中的甲烷
13.4.6 水稻种植中的甲烷
13.4.7 生物质燃烧中的痕量气体
13.5 甲烷排放成本控制
13.5.1 情景
13.5.2 有关减排措施成本的一些假设
13.6 结果
13.6.1 六种减排策略的成本估算
13.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4章 总结
14.1 甲烷与气候变化
14.1.1 气候控制
14.1.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4.1.3 《京都议定书》
14.1.4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14.1.5 甲烷清单
14.2 甲烷与气候变化的未来
14.3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列表
缩略语对照表
索引


碳足迹的隐形推手: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全球影响与应对策略 本书导读 在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目光聚焦于二氧化碳等主要温室气体。然而,一个常常被低估,却对地球气候系统具有巨大短期影响的物质正日益受到关注——那就是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on-Methane Hydrocarbons, NMHCs)。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以乙烷、丙烷、丁烷以及一系列复杂芳香烃为代表的NMHCs,它们如何在全球碳循环、大气化学反应链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 本书从大气科学、能源地质、工业排放源分析及政策干预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关于NMHCs影响的完整知识体系。我们不探讨甲烷($ ext{CH}_4$)或二氧化碳($ ext{CO}_2$)的直接影响,而是将焦点精确锁定在那些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高活性自由基和对流层臭氧($ ext{O}_3$)的关键前体物。 --- 第一部分: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物理解析与来源追踪 第一章:NMHCs的分子谱系与大气化学角色 本章首先对NMHCs进行系统性的分类。NMHCs涵盖了从$ ext{C}_2$到$ ext{C}_8$及更高碳链的饱和、不饱和以及芳香族化合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分子在大气中的寿命差异。例如,高度反应性的烯烃(如乙烯、丙烯)在数小时内即可被氧化,而饱和烷烃(如正丁烷)则可能在大气中存留数周。 重点在于理解NMHCs如何作为臭氧生成反应中的“燃料”。在氮氧化物($ ext{NO}_x$)存在的光化学烟雾体系中,NMHCs的自由基氧化过程是驱动对流层臭氧累积的核心机制。我们将详细解析羟基自由基($cdot ext{OH}$)与NMHCs的反应动力学,以及由此产生的过氧自由基($ ext{RO}_2$)如何将$ ext{NO}$氧化为$ ext{NO}_2$,进而生成地面臭氧。 第二章:全球NMHCs排放的工业与自然源 与甲烷的生物源主导地位不同,NMHCs的排放图景更为复杂,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密集区。 1. 能源基础设施的泄漏与逸散: 尽管本书不关注甲烷,但天然气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伴随的轻质NMHCs(如乙烷、丙烷)的泄漏是全球主要的人为来源之一。本章将量化分析这些“伴生气体”的贡献,尤其是在页岩气开采热潮背景下的区域性浓度变化。 2. 石油化工与精炼过程: 石油精炼、石化工业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如苯、甲苯、二甲苯,合称BTX)的主要排放源。我们将考察不同生产工艺对BTX排放谱的影响,并分析这些物质作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局部及区域空气质量构成的威胁。 3. 溶剂使用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 涂料、印刷、脱脂清洗等行业对有机溶剂的依赖,是城市地区NMHCs浓度的重要推手。我们将分析不同溶剂的蒸汽压、使用量与排放通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入使用“替代溶剂”的减排潜力评估模型。 4. 自然源的贡献: 森林和植被释放的少量异戊二烯(Isoprene)和其他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虽然在总量上低于人为源,但在特定生态系统和地区,它们与人为$ ext{NO}_x$的相互作用可能成为臭氧生成的重要驱动力。 --- 第二部分:区域气候效应与空气质量的协同挑战 第三章:NMHCs对区域气候与大气化学的耦合作用 NMHCs的直接温室效应通常被其作为臭氧前体的间接效应所掩盖。本章的重点在于量化这种间接效应。 1. 对流层臭氧的辐射强迫: 对流层臭氧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我们将展示NMHCs排放如何通过加速臭氧生成,间接增强了大气系统的辐射强迫。与平流层臭氧的冷却效应相反,对流层臭氧的增加对全球增温具有明确贡献。 2. 羟基自由基的竞争性清除: 大气中的$cdot ext{OH}$被誉为“大气清洁剂”,它负责清除包括甲烷、臭氧和多种NMHCs在内的多种污染物。高浓度的NMHCs会消耗大量的$cdot ext{OH}$,从而延长了其他长寿命温室气体(如甲烷)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本书将建立一个$cdot ext{OH}$消耗模型,以评估不同NMHCs种类对整体大气氧化能力(AOP)的影响。 3. 气溶胶前体的形成: 许多高分子量的NMHCs(特别是芳香烃)在氧化过程中会形成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VOCs),这些物质迅速凝结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SOA不仅直接影响区域能见度,还能作为云凝结核(CCN),干扰区域辐射平衡和降水模式。 第四章:城市环境中的NMHCs浓度监测与健康风险 本章将分析NMHCs对城市居民健康构成的双重威胁:地面臭氧暴露和直接接触有毒物质。 1. 城市NMHCs的监测网络与模式识别: 介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先进监测技术如何用于识别特定排放源的“化学指纹”。通过对特定城市群(如亚洲高密度工业走廊)的NMHCs组分分析,我们可以逆向推断主要的污染贡献方。 2. 毒理学视角下的BTX风险: 苯、甲苯等芳香烃是已知的致癌物或神经毒素。本章将结合流行病学数据,评估城市背景下长期暴露于高浓度BTX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强调其对工作场所和居民区的不同暴露情景。 --- 第三部分:面向控制的策略与国际治理 第五章:源头减排技术与最佳可行技术(BAT) 解决NMHCs问题,关键在于实施更严格的源头控制,尤其是在能源和化工领域。 1. 石油和天然气设施的无组织排放控制: 详细介绍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项目在控制轻质NMHCs(乙烷、丙烷)逸散中的技术细节和成本效益分析。讨论先进的红外成像技术在快速识别和封堵泄漏点方面的应用。 2. 化工过程的优化与回收: 探讨如何通过工艺优化(如催化剂改进、温度压力控制)减少NMHCs的副产物生成。重点分析先进的溶剂回收系统(如活性炭吸附、低温冷凝)在降低BTX排放中的效率。 3. 区域性VOCs管理框架: 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如美国$ ext{OAR}$、欧盟$ ext{LRTAP}$公约)如何将NMHCs纳入其总体VOCs控制目标。分析“最大可实现控制技术”(MACT)标准在推动行业技术升级中的作用。 第六章:协同减排的政策挑战与未来展望 NMHCs的减排往往带来“协同效益”,即同时降低了地面臭氧和区域气溶胶浓度。本书强调这种协同减排的政策优先性。 1. 臭氧前体削减的滞后效应: 与二氧化碳不同,NMHCs的减排效果可以迅速反映在空气质量上。本章将探讨如何设计短期、高强度的减排行动计划,以在数月内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2. 区域气候模型中的NMHCs参数化: 展望将更精细的NMHCs反应机制纳入下一代区域气候模型的重要性,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气候情景下,地面臭氧的地理分布和强度变化。 结论: NMHCs是连接能源利用、区域空气质量和短期气候强迫的关键环节。有效控制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排放,不仅是实现清洁空气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气候治理中不容忽视的“隐形推手”的有效干预点。本书为政策制定者、环境工程师和大气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全面、务实的分析框架,以应对这一复杂而紧迫的环境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气候变化”这个话题总是充满了敬畏和一丝无力感。每次看到关于全球变暖的新闻,总会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但又不知道从何着手。而《甲烷与气候变化》这个书名,立刻让我觉得它可能提供了一个更具体、更可操作的切入点。相较于二氧化碳,甲烷似乎是一个更加“隐秘”的温室气体,它的来源更加多样,也更加复杂,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很有可能能够揭示一些我之前未曾了解过的关键信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甲烷如何在短暂时间内产生巨大影响的科学解释,以及它与更长效的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之间复杂的协同作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不同行业和活动对甲烷排放的具体贡献,例如农业、能源开采、垃圾填埋等,并分析这些排放源的减排潜力。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甲烷监测技术、减排政策的案例研究,或者对于个人和社会层面可以采取的行动提出建议,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阐述问题,更能激发读者采取行动,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所有人的未来,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往往是改变无力感的开始。

评分

读到《甲烷与气候变化》这个书名,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在我看来,气候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而“甲烷”这个词,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我常常在想,除了大众熟知的二氧化碳,是否还有其他被忽视但同样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推动着全球变暖。这本书的出现,正好解答了我的疑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阐述甲烷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其在大气中的行为模式,包括它的寿命、升温潜力以及与二氧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在气候系统中的协同作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甲烷排放源的细致分析,无论是自然过程还是人类活动,比如家畜消化、水稻种植、天然气开采和输送过程中的泄漏、以及垃圾分解等。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排放源的相对贡献,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此外,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甲烷减排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各国在甲烷控制政策方面的一些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那将极大地丰富我的知识储备,让我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有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

这本《甲烷与气候变化》的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它精准地抓住了当前全球最紧迫的环境议题之一。我一直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感到好奇,但常常感觉自己对细节的了解不够深入,很多科学术语和复杂的反馈循环让我望而却步。市面上关于气候变化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过于宏观,或者只聚焦于二氧化碳,而忽视了甲烷这个同样关键但常常被低估的温室气体。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从书名来看,它应该会深入剖析甲烷在大气中的存量、释放源(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比如湿地、畜牧业、天然气泄漏等等),以及它相对于二氧化碳在短期和长期气候影响上的差异。我非常期待书中能通过清晰易懂的图表和数据,解释甲烷的全球分布、浓度变化趋势,以及它如何与其它温室气体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全球变暖。此外,书中对减缓甲烷排放的策略和技术,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应该也会是重点。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者至少能让我对未来的政策制定和个人行动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它寄予厚望,希望能一窥甲烷在气候变化“全景图”中的真实地位。

评分

购买《甲烷与气候变化》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我最近在关注环保新闻时,发现“甲烷”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似乎在讨论减缓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之前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大多集中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上,对于甲烷在其中扮演的具体角色了解不多,总觉得它是一个相对边缘的议题。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觉得它非常有针对性,能够填补我在这一块的知识盲区。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甲烷与其他温室气体在气候系统中的不同之处,比如它们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升温潜力(GWP)的差异,以及甲烷的排放是如何受到不同因素影响的。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甲烷排放对不同地区和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比如对永久冻土融化、极端天气事件的加剧等等。此外,如果书中还能对全球范围内减少甲烷排放的最新科学研究和技术进展进行介绍,并探讨不同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政策目标和挑战,我将感到非常满意。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深入了解一个关键但可能被低估的气候驱动因素的绝佳机会,希望它能为我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甲烷与气候变化》,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在讨论气候变化时,人们似乎总是过于聚焦于二氧化碳,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温室气体。甲烷,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不确定性和潜在的破坏力,它的确切影响和在全球变暖中的具体作用,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甲烷来源的全面梳理,从自然界的湿地和白蚁,到人类活动的畜牧业、天然气泄漏、煤矿开采以及垃圾填埋场。我期待书中能够以清晰、科学的方式解释甲烷在大气中的化学过程,以及它为何能在短期内比二氧化碳产生更强的温室效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减缓甲烷排放的可行性策略,比如改进农业实践、修复天然气泄漏、优化废物管理等,并分析这些措施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效益。如果书中还能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控制甲烷排放方面取得的进展或面临的挑战进行比较分析,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甲烷在气候变化这个复杂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并认识到控制它的重要性。

评分

在每一章节的后面,都有列举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数据分析软件以及与本章节相关的一些经典专著和综述文章,看这些综述文章,非常有助于加深自己对该学科的认识。

评分

书还好,就是外包装箱不行。

评分

很喜欢,翻译的还可以,看看再评

评分

质量还行,速度够快,下次还来

评分

建议大家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若有问题,直接拒签。

评分

还好

评分

在每一章节的后面,都有列举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数据分析软件以及与本章节相关的一些经典专著和综述文章,看这些综述文章,非常有助于加深自己对该学科的认识。

评分

评分

感觉类似于一般的专业书,没什么特别好的地方,也没什么差劲的,非常朴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