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市面上的宋史读物不少,但真正能让我产生“醍醐灌顶”感觉的却不多。很多书为了追求阅读的流畅性,往往牺牲了考据的深度,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个精彩的故事,但合上书本后,却发现核心的知识点很模糊。我更偏爱那些敢于直面复杂史料,并用清晰的逻辑去构建论点的著作。我希望这套丛考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视角,尤其是在一些历史公案上,作者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或无可辩驳的证据支持。对我来说,历史的乐趣就在于这种不断质疑和重建认知框架的过程,期待它能带来一些新鲜的学术冲击。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宋代无疑是一个高峰期,其在士大夫精神、艺术审美以及民间文化的发展上,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到文化生产和知识的传播。比如,我想了解当时的学术圈子是如何运作的?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学者群体对当时的史学发展产生了关键影响?这套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宋代文人群体内部互动、以及他们如何看待和记录自己所处时代的第一手材料,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帝王将相的记录,而是能深入到那个时代的“肌理”之中,去感受活生生的历史脉搏。
评分每次入手一套新的历史丛书,我都会花时间去研究一下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脉络。好的历史学家往往会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又敢于突破既有的框架。这套书的书名很吸引人,“丛考”二字暗示了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已知事实,而是进行深入的查证和辨析。我对于那种通过细致比对不同版本史料,从而修正或确认某些历史细节的写作手法非常感兴趣。这种对“真相”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历史学魅力的核心所在。希望这套书能展现出一种学术上的“匠人精神”,让读者在阅读中,能体会到历史研究的艰辛与乐趣。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个人的历史读物收藏,发现很多早期出版的史学著作在纸张和装帧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这套书的版式设计就很有那种老派学者的风范,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以笔墨为尊的时代。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和考辨,这种“抠细节”的精神,恰恰是区分一般历史普及读物和严肃学术著作的关键。真正的历史研究,往往就藏在那些不引人注目的注释和脚注里。我期待在这套书中能看到更多关于宋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层面的深度剖析,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叙述。如果能有一些关于当时文献流传和版本异同的讨论,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米黄色的纸张,触感温润,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典雅,那种宋代的风格跃然纸上,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打磨过的作品。我最近迷上了阅读那种能让人沉浸其中的历史著作,尤其是那种能挖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的考据类书籍。这种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我喜欢那种作者在字里行间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扎实的基本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还能感受到一种治学的精神。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很高,字体清晰,排版疏密有致,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我这样的深度阅读爱好者来说,非常重要。
评分三代遗书 明万历赵标辑刊本(新编采用)
评分夷门广牍 明万历周履靖辑刊本(新编采用)
评分12.〈论宋太祖收兵权〉,《燕京学报》,1948年第34期。
评分汗筠斋丛书 清嘉庆泰鉴校刊本(新编采用)
评分《现代史学家文丛:宋史丛考(套装全2册)》选辑了聂崇岐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史方面的研究论文和札记共十二篇。其中《校宋史本纪札记》是作者校点《宋史》时所作的札记。《现代史学家文丛:宋史丛考(套装全2册)》所收论文,以研究宋代的为多,因此,题名为《宋史丛考》。
评分9.〈北宋南北势力之消长〉,《大中》,1946年第5期。
评分校宋史本纪札记
评分十万卷楼丛书 清光绪陆心源校刊本(新编采用)
评分聂崇岐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解放前长期执教于燕京大学。我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肄业于燕大历史系时,他渊博的学识、严谨治史的精神、平易朴实、澹泊宁静的高尚道德情操,都使我深受教益。1962年初夏,他猝然病逝,享年仅59岁。我从报上得知这噩耗,惊诧不已,非常痛惜。 “读书治饿”的求学之路 先生于1903年诞生于河北蓟县马道村一破落地主家。父亲早年病故,因家贫,为节省费用,常常不吃午饭,“以书治饿”,发奋学习而忘食。他因此学习成绩优异,遂连年得奖学金而读完高中。1921年,他考入燕京大学。他虽然尽力节省开支,但因生活实在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到小学去教书,到中国地理学会去做编辑工作借以攒钱,凑够学费,再回燕大上学。到大学四年级时,他又囊空而不得不半工半读到燕大新校园的岛亭、花神庙、女生部去打工,所以直到1928年才大学毕业。 此时恰逢北平举行大学生毕业会考,国文作文题为《颐和园游记》。颐和园与在海淀的燕大校园毗邻,在燕大未名湖畔漫步,抬头即可望见颐和园的万寿山和佛香阁。当时进颐和园,须购一块大洋的门票。但先生缺钱购买,遂始终未踏入这名园。他却仅凭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一些见到的图片以及去过的同学的介绍描述,竟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描述颐和园的长篇文言文而在众多考生中独占鳌头,得了第一名。其后考官得知这情况,大呼不可思议。编辑《引得》丛书 “不苟同,不苟立异,不为离奇之论,而以至当为归。”这是先生对宋人洪迈学术所作的精辟论断,也是他自己治学的深刻体验、始终不渝的守则,而这首先体现在他对《引得》这部大型国学工具书的编纂上。 关于《引得》丛书的编纂,我已在本报去年11月29日《学术家园》的《沟通中西文化的洪业先生》一文中曾作过介绍。《引得》是Index的译音,意同《索引》。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传统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古代文献汗牛充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外学者为一字一词一句而查找中国古文献,十分费力。为此,1930年,哈佛燕京学社决定在燕京大学设立引得编纂处,由燕大校方主要负责人之一,历史系主任洪业(字煨莲)任引得编纂处处长。下有聂崇岐、李书青、田继宗三人任编辑。1933年,洪业因教务繁重,主要是统管编纂方针,而田继宗很快离去。李书青则专管印刷。聂先生遂被提升为这编纂处的副主任。这大型丛书的编纂重任乃全落在刚过而立之年的聂先生的身上。 先生具体负责这《引得》丛书的编纂,协助的书记员兼抄录员有5至10人左右,但工作仍极为繁重。他还常亲自作序,所作的序以史部和集部为多。如他所撰写的《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序,便长达数万言。他编纂各种引得,八分之七为内稿,多是他不辞辛劳,带领处内人员编纂的,平均每年出版3种4册。但他也重视组织外稿,如《佛藏子目引得》是文学名家许地山完成,而《道藏子目引得》则是当时尚为学生的翁独健写的。 先生从事这引得丛书的编纂,与其他编辑一样,可以说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既不得名也不得利,而他工作得非常认真仔细,踏踏实实。对他在工作上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学术界都是十分赞佩的。胡适和洪业先生对聂先生从事的这项工作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