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 名:资治通鉴(全四册)
定 价:696.00元
作 者:【北宋】司马光
出 版 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2-01
版 次:1
字 数:2800000
印刷时间:2010-12-0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 9787545110128
包 装:精装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开创了编年体通史的先河,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史事,大大扩展了纪传体史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容量。其所记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全书文字简明扼要,生动流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 大、成就 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书成后,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其成就可见一斑。 《资治通鉴》全文共294卷,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 作者简介: 作者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在朝中为官,官至天章阁待制,在皇家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父亲的学识与修养,无疑对司马光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光自幼聪明好学,七岁时便能粗通《左传》,他和同伴游戏时破缸救儿的机智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中了进士,起初在华州(今河南郑县)担任地方官。后被庞籍推荐调入京城,担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的职务。至和元年(1054年),司马光跟随庞籍到了并州(今山西)为官,嘉二年(1057年)因庞籍获罪,司马光便引咎离开了并州。从嘉三年(1058年)开始,司马光又陆续担任了开封府推官、度支员外郎等职。宋英宗统治时期,司马光由谏官提升为龙图阁直学士。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奉诏编写《历代君臣事迹》。英宗颁诏设书局于秘阁,令其续修《通志》。并授权司马光自己挑选英才,辅助编修《通志》。宋神宗即位不久,司马光任翰林兼侍读学士。当年,司马光向神宗进献《通志》8卷,《通志》即《历代君臣事迹》第八卷,该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二世三年的史事。神宗将《通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命司马光等人继续编写。《资治通鉴》从治平三年设立局编写,经过全体编修者的通力合作,到元丰七年成书,历时十九年。哲宗即位,拜司马光为相。他任相年余,尽废新法。元元年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欧阳修评其为“德性淳正,学术通明”。司马光一生著述多达三十七种,其中以《资治通鉴》、《家范》、《涑水纪闻》 为著名。
作为一本旨在普及历史知识的读物,它在文白对照的细节处理上,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很多号称“白话版”的解读,往往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追求流畅性而牺牲了原义的精准性,或者为了保持文言的古韵而让白话部分变得晦涩难懂。但这套书的译注部分,功力深厚,精准地捕捉到了原文的精髓,同时用现代汉语做了清晰、准确的阐释,使得那些深奥的政治哲学、军事策略,甚至是古代的礼仪制度,都能被普通读者所理解。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某一朝代更迭的论述,发现它不仅解释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历史洞察力。它不是简单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而是在文化和知识的层面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读者在轻松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对古典汉语的语感和理解力,这对于提升整体文化素养是极有裨益的。
评分这套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简直可以用“无可挑剔”来形容。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廉价胶印的时代,能看到如此讲究的装订和用料,真是令人感怀。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不是那种一撕就烂的薄纸,而是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能经得起反复翻阅和在书页上做批注的“折磨”。墨色浓郁,线条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繁复的古代图表和人名地名,也丝毫没有模糊不清的现象。更让我欣赏的是,函套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它确实起到了极好的保护作用,四册书被妥帖地安置其中,防尘防潮,长久保存的价值非常高。我是一个习惯在书上做标记的人,无论是用铅笔勾画重点,还是用荧光笔标记关键论断,这套书都能完美承载。翻阅时,没有恼人的油墨味,只有淡淡的纸张和油墨混合的清香,这大概是老派匠人精神的体现吧。对于真正喜爱阅读和收藏历史经典的人来说,这种对物质载体的尊重,本身就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初次拿到手,那函套的质感就透着一股沉稳和大气,摸上去是那种温润而不失坚实的触感,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16开的版式,在阅读体验上绝对是加分项,不像那些小开本,眼睛读久了会发涩,它给予了文字足够的呼吸空间,让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得以清晰舒展。特别是内文的排版,文白对照的处理方式,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想深入研究又苦于文言文功底不足的现代读者量身定做的。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堆砌,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在那些拗口的古文旁边,即时地提供了现代汉语的注释和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常常翻开某一页,被某段精彩的论断或某个惊心动魄的事件描述所吸引,如果只是纯粹的白文,可能需要反复查阅工具书才能理解个七七八八,但有了这个对照,思绪就不会被打断,能够一气呵成地沉浸进去。这种设计,无疑是让浩瀚的史学著作变得触手可及,既满足了对原貌的尊重,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接受度,足见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良苦,光是捧在手里,就已经能感受到它作为一套严肃历史读物的分量与诚意了。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某些历史读物抱有一种“收藏大于阅读”的心态,但这一套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套精美的家具摆设,而是真正可以用来“啃”的硬骨头。重点在于它对史料的梳理和呈现方式,那种严谨中带着生动的叙事逻辑,让人拍案叫绝。例如,在描述某个关键的政治博弈时,它不像有些通史那样只是简单罗列时间线和人物头衔,而是会深入剖析各方势力的动机、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决策背后的权谋算计。这种叙事的手法,让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局在舞台上上演。尤其是它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能做到多角度的审视,不偏不倚,既看到了他们的雄才大略,也揭示了他们的局限性与错误,这种客观性在流传下来的众多史籍中是难能可贵的。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思考半天,那种思维被历史洪流冲击的感觉,是其他碎片化的历史读物无法给予的,它要求你调动起你的逻辑和判断力,真正去参与到对历史的理解构建之中。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绝不是用简单的阅读量来衡量的,它更像是一种陪伴。它所承载的中国数千年历史的重量,那种大开大合、波澜壮阔的气象,透过这精美的装帧和清晰的文字,扑面而来。我发现自己读完某一册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对那个历史时期的思考中,它像一面透镜,让我重新审视今天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百态,古今相通之处,令人感慨万千。它不是那种快速消费的读物,它需要时间去沉淀,去消化,甚至需要多次重读才能领悟到更深层的含义。对于任何一个渴望了解中国历史脉络,构建完整历史观的人来说,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思考框架,一种对待历史事件的严肃态度。拥有一套这样的经典全本,让人心中笃定,仿佛手中握住了通往过去与未来的钥匙,每一次翻开,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与提升,让人对中华文明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真切的敬畏之心。
评分好书,就要收藏。孩子用的,大人也可阅读。
评分还行吧,很便宜,质量敢觉一般
评分包装比较精良发货速度超快
评分文言文和注释,方便阅读收藏
评分印刷清晰,内容丰富,一次愉快的购物。
评分很好的,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好好 好好哈哈好哦 哈哈哈哈
评分书的4个角都塌了,连快递单子都填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