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與圖像解譯(原書第7版) [Remote Sensing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7e]

遙感與圖像解譯(原書第7版) [Remote Sensing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7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Thomas,Lillesand(托馬斯.利拉桑德),Ralph,W.,Kiefer(拉夫.基弗) ... 著,彭望? 等 譯
圖書標籤:
  • 遙感
  • 圖像解譯
  • 地理信息係統
  • GIS
  • 地球觀測
  • 環境遙感
  • 影像分析
  • 第七版
  • 專業教材
  • 地圖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81341
版次:7
商品編碼:11910197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Remote Sensing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7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56
字數:7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作為我國高等學校、科研單位、技術部門、公司和政府部門相關專業人員的教科書或學習參考書,也可供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測繪、商業、工程、林業、地理、地質、城市規劃、水資源管理等領域的科學工作者參考,以及遙感技術愛好者學習使用。

本書是遙感領域的經典教材與指導書,可作為我國高等學校、科研單位、技術部門、公司和政府部門相關專業人員的教科書或學習參考書,也可供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測繪、商業、工程、林業、地理、地質、城市規劃、水資源管理等領域的科學工作者參考,以及遙感技術愛好者學習使用。

內容簡介

本書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Thomas M. Lillesand、Ralph W. Kiefer和達特茅斯學院Jonathan W. Chipman閤著的Remote Sensing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Seventh Edition一書的中譯本,是美國許多大學遙感相關專業的教科書和科研參考書。內容包括:遙感的概念和基礎,攝影係統基本原理,攝影測量的基本原理,多光譜、熱紅外和高光譜遙感,地球資源衛星在可見光譜中的運作,微波和激光雷達遙感,數字圖像分析,遙感應用等。書後提供瞭大量參考文獻、術語錶和附錄等。全書附有大量彩色和黑白遙感圖像或照片,為讀者提供瞭生動而豐富的內容。全書緊跟遙感科技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內容,圖文並茂,材料豐富,知識覆蓋麵寬,概念清楚,講解生動。

作者簡介

Thomas M. Lillesand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學士、碩士、博士,教授,現已退休。美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認證攝影測繪製圖專傢和成圖專傢,約翰·斯坦尼斯空間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地球觀測係統、EROS數據中心科學顧問團成員,美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前任主席與理事,美國土木工程學會會員,研究方嚮為環境監測、遙感、自然資源管理、高分辨率衛星圖像處理、地理信息係統、大麵積土地利用空間成圖、遙感的交通應用、國傢空間政策。曾獲美國測繪大會奬、美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紀念奬,發錶論文125篇。


彭望琭

北京師範大學信息科學學院教授,珠海分校信息技術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嚮:遙感數字圖象處理、GIS、計算機應用。1985-1986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空間數據分析實驗室訪問,1999-2001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GIS實驗室和精確農業中心訪問。原全國“遙感”教學研究會理事長,教育部第二屆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現任國土資源部信息化專傢谘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圖像圖形學會理事,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專傢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遙感與GIS學會常務理事,珠海市計算機學會理事長,全國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


目錄

目 錄
第1章 遙感的概念和基礎 1
1.1 引言 1
1.1.1 電磁遙感過程概述 1
1.1.2 本書的組織 1
1.2 能源和輻射原理 3
1.3 大氣中能量的相互作用 5
1.3.1 散射 5
1.3.2 吸收 6
1.4 能量與地物的相互作用 7
1.4.1 地物的光譜反射率 10
1.4.2 光譜響應模式 13
1.4.3 大氣對光譜響應模式的影響 13
1.4.4 幾何因素對光譜響應模式的
影響 15
1.5 數據獲取和數字圖像概念 18
1.5.1 高程數據 21
1.6 參考數據 24
1.7 全球定位係統和其他全球導航
衛星係統 26
1.7.1 GNSS的國際發展狀態 26
1.7.2 GNSS數據處理和校正 26
1.8 遙感係統的特點 27
1.9 遙感的成功應用 30
1.10 地理信息係統 31
1.11 GIS和遙感的空間數據框架 34
1.12 圖像目視解譯 35
1.12.1 圖像解譯的要素 35
1.12.2 圖像解譯策略 37
1.12.3 圖像解譯標誌 40
1.12.4 遙感波長 41
1.12.5 色彩感知和顔色混閤 41
1.12.6 圖像解譯的時間因素 42
1.12.7 圖像空間分辨率和地麵采樣距離 42
1.12.8 圖像解譯中的其他重要分辨率 45
1.12.9 圖像比例尺 46
1.12.10 圖像解譯過程 46
1.12.11 目視解譯的基本設備 47
1.12.12 目視圖像解譯與計算機圖像處理的關係 51
第2章 攝影係統原理 52
2.1 引言 52
2.2 航空攝影的早期曆史 52
2.3 攝影基礎 54
2.3.1 簡單攝影機 54
2.3.2 聚焦 55
2.3.3 曝光 55
2.3.4 幾何因素對膠片曝光的影響 56
2.3.5 濾色片 57
2.4 膠片攝影 59
2.4.1 膠片密度和特徵麯綫 60
2.4.2 黑白膠片 63
2.4.3 彩色膠片 65
2.4.4 彩紅外膠片 66
2.5 數字攝影 69
2.5.1 數字和模擬攝影對比 69
2.5.2 數字攝影的優點 71
2.6 航空攝影機 71
2.6.1 單鏡頭分幅攝影機 71
2.6.2 全景攝影機 73
2.6.3 數字相機幅麵尺寸 74
2.6.4 小幅麵數字攝影機 75
2.6.5 中幅麵數字攝影機 76
2.6.6 大幅麵數字攝影機 77
2.6.7 麵陣數字攝影機的幾何要素 78
2.7 攝影係統的空間分辨率 79
2.7.1 膠片攝影係統 79
2.7.2 數字攝影係統 82
2.7.3 物體的探測、識彆和鑒定 83
2.8 航空攝像 83
2.9 小結 85
第3章 攝影測量的基本原理 86
3.1 引言 86
3.2 航空相片的基本幾何特徵 88
3.2.1 航空相片的幾何類型 88
3.2.2 垂直航空相片拍攝 89
3.2.3 垂直相片的幾何要素 92
3.2.4 像平麵坐標測量 93
3.3 相片比例尺 93
3.4 航空相片的地麵覆蓋 95
3.5 麵積測量 98
3.6 垂直地物的投影差 99
3.6.1 投影差的特性 99
3.6.2 由投影差測量確定物體的高度 101
3.6.3 投影差的校正 101
3.7 影像視差 102
3.7.1 影像視差的特性 102
3.7.2 由視差測量得到物體的高度和地麵坐標位置 103
3.7.3 視差測量 105
3.8 航空攝影的地麵控製 107
3.9 確定航空攝影的外方位元素 108
3.9.1 間接地理參照 108
3.9.2 直接地理參照 111
3.10 從航空相片生産製圖産品 111
3.10.1 基礎平麵製圖 111
3.10.2 從硬拷貝到軟拷貝的顯示與製圖係統的演化 112
3.10.3 空間交會與DEM製作 113
3.10.4 數字/正射影像製作 114
3.10.5 多光束攝影測量 119
3.11 飛行計劃 121
3.12 小結 125
第4章 多光譜、熱紅外和高光譜遙感 126
4.1 引言 126
4.2 垂直航跡掃描 126
4.3 沿航跡掃描(推帚式掃描) 130
4.4 垂直航跡多光譜掃描儀和影像實例 131
4.5 沿航跡多光譜掃描儀和影像實例 134
4.6 垂直航跡掃描儀影像的幾何特性 135
4.6.1 空間分辨率和地麵覆蓋 135
4.6.2 比例尺切嚮畸變 136
4.6.3 分辨單元大小的變化 138
4.6.4 一維投影差 139
4.6.5 飛行參數畸變 140
4.7 沿航跡掃描儀影像的幾何特性 140
4.8 熱紅外成像 141
4.9 熱輻射原理 143
4.9.1 輻射與動力學溫度 143
4.9.2 黑體輻射 143
4.9.3 實體輻射 144
4.9.4 大氣影響 145
4.9.5 熱輻射和地麵要素的相互作用 146
4.10 熱紅外影像解譯 147
4.11 熱紅外影像輻射校準和溫度製圖 154
4.11.1 黑體校準源的內標校準 154
4.11.2 空地相關 155
4.11.3 用熱紅外圖像製作溫度圖 155
4.12 FLIR係統 156
4.13 高光譜遙感 156
4.14 小結 163
第5章 地球資源衛星的光譜應用 164
5.1 引言 164
5.2 衛星遙感係統的光譜特徵 165
5.2.1 衛星平颱和任務子係統 165
5.2.2 衛星軌道設計 167
5.2.3 傳感器設計參數 167
5.2.4 其他係統注意事項 170
5.3 中等分辨率係統 170
5.4 陸地衛星1~7 171
5.5 陸地衛星8 179
5.6 未來的陸地衛星任務和全球對地觀測係統 188
5.7 SPOT 1~5 189
5.8 SPOT 6和7 195
5.9 其他中等分辨率衛星的演化 197
5.10 1999年以前發射的中等分辨率係統 198
5.11 1999年以後發射的中等分辨率係統 200
5.12 高分辨率係統 204
5.13 高光譜衛星係統 208
5.14 觀察常規地錶特徵的氣象衛星 210
5.15 NOAA POES衛星 210
5.16 JPSS衛星 212
5.17 GOES衛星 214
5.18 海洋監測衛星 216
5.19 對地觀測係統 217
5.19.1 MODIS 218
5.19.2 ASTER 220
5.19.3 MISR 222
5.20 空間站遙感 222
5.21 太空碎片 225
第6章 微波和激光雷達遙感 227
6.1 引言 227
6.2 雷達的發展 227
6.3 成像雷達係統的工作原理 229
6.3.1 距離分辨率 233
6.3.2 方位分辨率 234
6.4 閤成孔徑雷達 235
6.5 雷達圖像的幾何特性 237
6.5.1 斜距比例失真 237
6.5.2 地形起伏的偏移影響 238
6.5.3 視差 240
6.6 雷達信號的傳輸特性 241
6.7 其他雷達圖像特徵 243
6.7.1 雷達圖像光斑 243
6.7.2 雷達圖像距離亮度變化 245
6.8 雷達圖像解譯 246
6.8.1 幾何特性 246
6.8.2 電特性 248
6.8.3 極化作用 249
6.8.4 土壤響應 250
6.8.5 植被響應 251
6.8.6 水和冰的響應 254
6.8.7 城市區域響應 256
6.8.8 小結 257
6.9 乾涉測量雷達 257
6.10 空間雷達遙感 261
6.11 Seasat-1和航天飛機成像雷達任務 262
6.11.1 SIR-A 263
6.11.2 SIR-B 263
6.11.3 SIR-C 265
6.12 Almaz-1 266
6.13 ERS、Envisat和Sentinel-1 266
6.14 JERS-1、ALOS和ALOS-2 267
6.15 Radarsat 268
6.16 TerraSAR-X、TanDEM-X和PAZ 270
6.17 COSMO-SkyMed星座 272
6.18 其他高分辨率星載雷達係統 272
6.19 航天飛機雷達地形測繪任務 273
6.20 航天雷達係統小結 275
6.21 雷達測高法 276
6.22 被動微波遙感 277
6.22.1 微波輻射計 278
6.22.2 被動微波掃描儀 278
6.23 Lidar的基本原理 280
6.24 Lidar數據分析和應用 282
6.25 航天Lidar 287
第7章 數字圖像分析 289
7.1 引言 289
7.2 圖像預處理 291
7.2.1 去噪 291
7.2.2 輻射校正 292
7.2.3 幾何校正 295
7.2.4 子圖、圖層堆疊和鑲嵌 297
7.3 圖像增強 298
7.4 對比度處理 298
7.4.1 灰度級閾值處理 298
7.4.2 灰度分割 298
7.4.3 對比度拉伸 299
7.5 空間特徵處理 302
7.5.1 空間濾波 302
7.5.2 捲積 303
7.5.3 邊緣增強 305
7.5.4 傅裏葉分析 307
7.6 多圖像處理 309
7.6.1 光譜比值 309
7.6.2 歸一化差值比和其他指數 311
7.6.3 主成分與典型成分 313
7.6.4 植被成分 317
7.6.5 明度-色調-飽和度彩色空間變換 319
7.6.6 去相關拉伸 321
7.7 圖像分類 321
7.8 監督分類 322
7.9 分類階段 323
7.9.1 距平均值最小距離分類法 324
7.9.2 平行六麵體分類法 324
7.9.3 高斯最大似然分類法 325
7.10 訓練階段 326
7.11 非監督分類 333
7.12 混閤分類 336
7.13 混閤像元分類 337
7.13.1 光譜混閤分析 338
7.13.2 模糊分類 340
7.14 輸齣階段和分類後平滑 341
7.15 基於對象分類 342
7.16 神經網絡分類 344
7.17 分類精度評價 345
7.17.1 分類誤差矩陣 345
7.17.2 分類誤差矩陣評價 347
7.17.3 取樣需要考慮的事項 348
7.17.4 關於精度評價的最後思考 349
7.18 變化檢測 349
7.19 圖像時間序列分析 352
7.20 數據融閤與GIS集成 354
7.20.1 多時相數據融閤 355
7.20.2 多傳感器圖像融閤 355
7.20.3 圖像數據與輔助數據的閤並 356
7.20.4 自動土地覆蓋分類與GIS 數據集成 357
7.21 高光譜圖像分析 359
7.21.1 高光譜圖像的大氣校正 359
7.21.2 高光譜圖像分析技術 359
7.22 生物物理建模 361
7.22.1 尺度效應 362
7.23 小結 364
第8章 遙感應用 365
8.1 引言 365
8.2 土地利用/覆蓋製圖 366
8.3 地質和土壤製圖 370
8.3.1 地質製圖 370
8.3.2 土壤製圖 373
8.4 農業應用 375
8.5 林業應用 378
8.6 牧場應用 381
8.7 水資源應用 382
8.7.1 水體數量及分布 382
8.7.2 水質 386
8.8 冰雪應用 388
8.9 城市和區域規劃應用 390
8.10 濕地製圖 391
8.11 野生動物生態學應用 393
8.12 考古學應用 396
8.13 環境評價與保護 398
8.14 自然災害評價 400
8.14.1 野火 401
8.14.2 強風暴 401
8.14.3 洪水 403
8.14.4 火山爆發 403
8.14.5 灰埃和煙霧 404
8.14.6 地震 404
8.14.7 海嘯 405
8.14.8 海岸綫侵蝕 405
8.14.9 滑坡 405
8.15 地貌識彆和評價原理 407
8.15.1 土壤特徵 407
8.15.2 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 408
8.15.3 地貌識彆和評價的圖像解譯要素 408
8.15.4 影像解譯過程 411
8.16 小結 417
附錄A 輻射度的概念、術語和單位 418
附錄B 樣本坐標變換和重采樣過程 420
附錄C 雷達信號的概念、術語和單位 423
遙感常用國際單位 426
術語錶 427
參考文獻 441

前言/序言

譯 者 序

本書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Thomas M. Lillesand、Ralph W. Kiefer和達特茅斯學院的Jonathan W. Chipman閤著。作者對該書第1版的寫作始於1976年,第1版齣版後,作為不同專業課程所用的遙感基礎教程和很有價值的參考書,受到瞭美國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歡迎。為適應遙感學科的飛速發展和新技術與新理論的不斷增加,作者不斷修訂瞭本書的內容,2000年齣版瞭第4版,2014年齣版瞭第7版。至今,該書仍是美國許多大學的遙感教材,受到瞭人們的普遍歡迎。

我國1986年首次引入本書,它是高等教育齣版社齣版的原著1979年版的譯著,由李勇奇、吳振鑫、曉岸譯,楊廷槐校,譯著名為《遙感和圖像判讀》。2003年,電子工業齣版社齣版瞭原著第4版的譯著,由彭望琭、餘先川、周濤、李小英等譯,劉繼選審校,譯著更名為《遙感與圖像解譯》,並由遙感界的前輩陳述彭院士作序,引導讀者深刻認識本書的優點。譯著每次齣版都受到瞭遙感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歡迎,已成為最受歡迎的遙感參考書之一。

第7版與第4版相比,在重點內容上做瞭改變,譬如在“遙感的概念和基礎”一章中增加瞭“圖像目視解譯”一節,而把“目視圖像解譯概述”一章改為“遙感應用”。說明瞭各種遙感數據和處理方法歸結到應用更為閤理;強調瞭高分辨率衛星數據的重要性;增加瞭微波和激光雷達遙感的內容;增加瞭新的傳感器介紹和新的數據處理方法與手段。全書結構嚴謹,論述全麵,涉及的知識麵廣泛。書中插圖增加瞭許多新傳感器圖像的解譯和應用。最後還增加瞭術語錶和附錄。這些都錶明本書作者努力跟上時代步伐,推陳齣新,用通俗的語言講齣深奧的理論,使讀者通過學習更快地加入到現代遙感工作之中。

本書由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和北京師範大學聯閤翻譯組完成。目錄、第1章、第7章的7.1~7.15節、附錄B由彭望琭翻譯和寫序;前言、第2章、第5章、術語錶由餘先川、詹英翻譯;第4章、第6章、第7章的7.16~7.19節、附錄C由賀輝翻譯;第3章、第7章的7.20~7.23節、第8章、附錄A由陳紅順翻譯。為瞭與第4版的譯文一緻,翻譯中的中文詞匯盡量參考第4版,但也做瞭部分更新。限於本書譯者的水平,譯文仍會有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前 言

編寫本書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作為介紹遙感與圖像解譯課程的教材;二是作為迅速增多的地球空間信息與分析專業人員工作時的參考資料。計算能力的飛速發展和傳感器設計的快速改進,使得遙感及與其相關的技術,如地理信息係統(GIS)和全球定位係統(GPS),在科學研究、工程應用、資源管理、商業發展以及其他領域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於本書可能會在學術和專業團體中廣泛使用,因此會盡量遵循中立原則,即本書並不專門針對於商業、生態、工程、林業、地理、地質、城市規劃、水資源管理等某個領域。對待該學科,我們的態度是:每個學科的學生和使用者,都應對遙感係統及其在現實環境中廣闊無垠的應用有較清楚的認識。簡而言之,任何從事地球空間數據的獲取與分析的相關人員,都會發現本書是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文獻。

從40年前本書第1版的齣版至今,世界已發生瞭巨變。現在,學生可以在平闆或筆記本計算機上閱讀本書第7版的電子書。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和用戶界麵,已超齣瞭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在遙感和圖像解譯中最先使用計算機的那些科學傢與工程師們的想象。隨著遙感領域的蓬勃發展,探究遙感科學成為一項全球活動,本書的讀者群體也已日趨多元化。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傢貢獻瞭多層次的遙感人纔,從培養新的遙感分析人員到使用地理空間技術管理資源、發射和操控新的地球觀測衛星。同時,類似“榖歌地球”和“微軟必應”地圖這樣的基於圖像的高分辨率可視化平颱數量的激增,從某種意義上正在把可以上網的每個人變成“沙發遙感迷”。要有意義且可靠地解譯這些新影像,需要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專業知識。藉用歐幾裏得的話來說,圖像分析是沒有捷徑的。開發這些技能仍需要在電磁輻射原理、傳感器設計、數字圖像處理和應用上具備堅實的基礎。

本書(第7版)的重點是數字圖像的獲取和分析,但保留瞭早期模擬傳感器和方法的基本信息,因為現在仍然存在著大量的相關檔案數據,且這些數據作為研究長期變化的資源越來越有價值。我們擴展瞭激光雷達係統和3D遙感的覆蓋範圍,包含瞭諸如運動估計結構之類的數字攝影測量方法。為瞭與現在這些領域的變化保持一緻,彩圖中添加瞭從無人機平颱上到本書第6版齣版以來新發射的光學和雷達衛星上獲取的圖像。在圖像分析領域,計算能力的持續提升使得人們更加重視利用大數據技術,包括那些處理神經網絡分類、基於對象圖像分析、變化檢測和圖像時序分析的技術。

每次在新版中增加新內容(包括新彩圖)並更新主題的涵蓋範圍時,我們都會對章節的組織做一些改進。最明顯的改進是,我們拆分瞭之前的第4章“目視圖像解譯”。其中,為瞭強調目視解譯在整本書(領域)中的重要性,我們把原第4.1節“目視圖像解譯的處理方法”放到瞭第1章中;原第4章的其餘小節移到瞭本書的最後,組成瞭關於遙感應用的更廣泛的迴顧,而不局限於目視方法。此外,涵蓋雷達和激光雷達係統的章節現在放在數字圖像分析方法與遙感應用相關章節的前麵。

盡管本書有瞭這些改變,但我們仍盡力保持本書一直以來的知識強度。如上所述,本書的“學術中立”是有意為之的,因此本書可在許多不同領域中作為遙感原理、方法和應用的入門讀物。書中提供瞭豐富的資料,可供讀者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對於某些課程,可從書中刪去某些章節而作為半學期或半學年的一門課程。本書亦可作為兩門連續課程的綜閤教材。其他人可能會在一係列單元課程或短期課程、專題討論會等形式中使用本書。在教室外麵,遙感從業者將會發現本書是一本不斷變化的技術指導參考書,但遙感的基本原理仍然未變。我們也有意識地為潛在的不同用途編寫本書。

像往常一樣,第7版建立在之前版本的基礎上。許多人為本書前六版作齣瞭貢獻,這裏再次嚮所有人錶示感謝,感謝他們慷慨地分享瞭時間和知識。還要感謝所有的審閱專傢,他們指導我們完成瞭第7版和之前版本的修改。

下列人士和單位提供瞭第7版中的插圖: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太空科學和工程中心、美國地質調查局威斯康星視圖計劃的Sam Batzli博士;地球空間解決方案成像部的副主席Ruediger Wagner先生,萊卡測量係統公司市場和通信部的Jennifer Bumford女士;ILI GmbH公司的市場和銷售經理Philipp Grimm先生;UltraCam業務部的銷售總監Jan Schoderer先生,微軟攝影測量的業務總監Alexander Wiechert先生;Ball Aerospace公司的媒體關係經理Roz Brown先生;NovaSol公司的Rick Holasek先生;ITRES有限公司的Stephen Lich先生和Jason Howse先生;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的Qinghua Guo先生和Jacob Flanagan先生;維剋森林大學的Thomas Morrison博士;Earthmetrics有限公司的Andrea Laliberte博士;美國空軍技術研究所的工程物理學研究助理教授Christoph Borel-Donohue博士;愛思唯爾公司,德國航天航空中心(DLR),歐洲航空防務與航天(EADS)公司,加拿大太空署,萊卡地理係統公司和美國國會圖書館。達特茅斯學院的Douglas Bolger博士和長頸鹿保護基金的Julian Fennessy博士慷慨地為第8章的野生動物檢測提供瞭資料,包括用在圖8.24中的長頸鹿遙感數據。我們要特彆感謝那些慷慨分享華盛頓州奧索山體滑坡影像和信息的人們,這些圖片最終用在本書的插圖、彩圖、封麵和封底上。這些圖片由下列人士提供:Quantum Spatial公司的Rochelle Higgins和Susan Jackson女士,華盛頓州交通局的Scott Campbell先生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Ralph Haugerud博士。

下列人士為第7版中有關攝影測量學的內容提供瞭大量建議:CP, PE, PLS公司的Thomas Asbeck先生、Terry Keating博士。

還要感謝許多來自達特茅斯學院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教職人員、研究人員、研究生和大學生,他們直接或間接地為本書的齣版作齣瞭卓越的貢獻。

特彆感謝我們的傢庭,他們在本書的準備階段給予瞭我們耐心的理解和鼓勵。

最後希望讀者能用從本書中獲得的遙感知識讓我們的傢園變得更美好。業已證明遙感技術能提供巨大的科學、商業和社會價值,它不僅提升瞭人們進行決策的效率,而且提升瞭人們改進地球資源和環境管理工作的潛能。希望讀者在閱讀書中的知識後,能實現自己的這種潛能。


Thomas M. Lillesand  

Ralph W. Kiefer

Jonathan W. Chipman



《地球的眼睛:重塑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這是一本關於如何“看見”地球的指南,它將帶領你走進一個由像素和光譜構成的奇妙世界。我們生活的星球,錶麵之下隱藏著無數秘密,從地質構造的脈絡到生命的躍動,從氣候變化的軌跡到人類活動的足跡。而“地球的眼睛”,正是那些能夠穿透視覺局限,揭示這些隱藏信息的神奇工具——遙感技術。 本書並非講述一個具體的遙感儀器,也不是一本羅列遙感圖像的圖冊。相反,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關於我們如何利用先進的技術,從太空中捕捉地球發齣的信號,並將其轉化為理解我們星球的知識。想象一下,我們不再僅僅依賴雙眼所見,而是擁有瞭能夠“看見”不同波長光綫、感知溫度差異、甚至探測微弱電磁信號的能力。這賦予瞭我們前所未有的視角,讓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廣度來審視我們所居住的世界。 你將瞭解到,那些衛星和飛機上搭載的“眼睛”,是如何捕捉到地球反射和輻射的電磁波的。這些電磁波,雖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不見摸不著,卻攜帶著關於地錶物質、植被健康、水體狀況、大氣成分等豐富信息。本書將逐一揭示這些信號的來源,以及它們如何被轉化為我們可以理解的數據。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聚焦於如何“解讀”這些數據。僅僅獲取信息是不夠的,關鍵在於如何從海量的像素點中提取有價值的意義。你將學習到,如何運用各種方法和技術,辨彆不同的地物類型,識彆地錶的細微變化,分析自然現象的演變規律,甚至洞察人類社會活動的痕跡。這就像一位偵探,從蛛絲馬跡中抽絲剝繭,還原事件的真相。 我們不會在這裏提供具體的遙感圖像的鑒彆技巧,也不會深入研究某一種特定的遙感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將為你構建一個認識遙感技術全貌的框架。你將理解,為什麼不同的傳感器能夠捕捉到不同的信息,為什麼同一區域在不同時間拍攝的圖像會展現齣不同的麵貌,以及這些信息如何被整閤起來,形成對地球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本書將引導你思考,遙感技術如何改變瞭我們對許多領域的認知。比如,在環境保護領域,它能夠幫助我們監測森林的砍伐、水體的汙染、冰川的消融,為製定有效的保護策略提供科學依據。在農業生産中,它能幫助我們評估作物長勢、預測産量、優化灌溉和施肥方案,實現精準農業。在城市規劃和災害管理方麵,它能夠提供準確的地形數據、監測城市擴張、評估地震和洪澇等災害的影響,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應急響應提供支持。甚至在考古研究中,遙感也能幫助我們發現埋藏在地下的古代遺跡,揭示失落的文明。 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技術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發現的書,一本關於理解的書。它將開啓你對地球科學、地理學、環境科學以及許多相關學科的全新認知方式。通過掌握“地球的眼睛”所傳遞的信息,你將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觀察這個星球,理解它的復雜性,認識到它的脆弱性,並思考我們作為地球居民的責任。 這是一次踏上未知旅程的邀請,一次用科技賦能的探索。準備好,用“地球的眼睛”,重新認識你所熟悉的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遙感與圖像解譯(原書第7版)》這本書,我最近纔開始翻閱,不得不說,它確實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一步步深入遙感技術那迷人的世界。我原本對這個領域隻是略知一二,零散的概念和術語,直到接觸到這本書,纔發現這一切是如此的係統和有條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遙感基本原理的闡述,那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電磁波與地物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以及不同波段的特性如何影響我們獲取的信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羅列,而是大量引用瞭各種實際的遙感影像作為案例,這些生動鮮活的例子,將抽象的原理具象化,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遙感技術在監測地球錶麵、理解環境變化方麵的強大能力。比如,在講解多光譜遙感時,書中通過對比不同地物在近紅外波段的反射率差異,清晰地展示瞭植被健康狀況的評估過程,讓我對“健康”的植被有瞭更深切的感知,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概念層麵。同時,書中對各種傳感器的介紹也十分詳盡,從早期的航空攝影到如今先進的衛星平颱,曆史的脈絡清晰可見,讓我對遙感技術的發展曆程有瞭更宏觀的認識。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在討論光學遙感的同時,也對雷達遙感等其他類型的遙感技術進行瞭介紹,盡管我目前對光學遙感更感興趣,但瞭解這些互補的技術,無疑能為我日後的學習和研究打下更堅實的基礎。這本書的內容龐雜,涵蓋瞭從基礎原理到實際應用的方方麵麵,但作者高超的組織能力使得整體結構條理清晰,閱讀起來既有挑戰性,又不至於令人望而卻步,讓我對其後續內容充滿期待。

評分

坦白說,我最初拿到《遙感與圖像解譯(原書第7版)》時,對它的期望並不高,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書。但事實證明,我的判斷大錯特錯。這本書以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生動的敘述風格,徹底顛覆瞭我對學術著作的刻闆印象。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書中不僅僅提供瞭紮實的理論基礎,更通過大量的圖例和數據分析,讓枯燥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例如,在討論地形分析時,書中不僅僅介紹瞭高程、坡度、坡嚮等基本概念,還通過三維地形模型和等高綫圖,直觀地展示瞭這些參數的實際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在水文、地質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圖像增強和變換技術的講解,這些技術能夠幫助我們從原始的遙感影像中提取齣更具信息量的特徵,例如,通過纓蓋變換,我可以更清晰地分辨齣不同植被類型的覆蓋程度,這對於植被健康監測和分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書中對誤差分析和精度評估的詳細闡述,也讓我認識到遙感數據在實際應用中並非完美無缺,必須對其進行科學的處理和評估,纔能得齣可靠的結論。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遙感技術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強大工具,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地球資源,應對環境挑戰。

評分

最近讀瞭《遙感與圖像解譯(原書第7版)》,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的作者對於遙感技術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尤其關注瞭書中關於“遙感影像的輻射定標”的章節。輻射定標是將遙感影像的像元灰度值轉換為具有物理意義的地錶反射率或輻射亮度值。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涉及復雜的輻射傳輸模型和大氣校正。書中詳細闡述瞭不同輻射定標的方法,包括絕對輻射定標和相對輻射定標,並分析瞭不同方法對後續解譯結果的影響。我理解瞭為何在進行地物光譜分析時,精確的輻射定標是多麼關鍵,隻有將像元灰度值轉換為真實的地錶反射率,我們纔能進行有意義的光譜特徵分析和地物識彆。書中還深入探討瞭“大氣效應及其校正”。大氣中的水汽、氣溶膠等物質會吸收和散射電磁波,對遙感影像産生影響,導緻地錶反射率的失真。書中詳細介紹瞭多種大氣校正模型,例如,基於輻射傳輸方程的模型、基於圖像的經驗模型等,並分析瞭不同模型的優缺點和適用範圍。這種對細節的嚴謹追求,讓我對遙感技術的科學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在這個領域,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益求精。

評分

這本《遙感與圖像解譯(原書第7版)》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知識的獲取,更在於它點燃瞭我對這個學科的濃厚興趣,讓我開始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我一直對那些從高空俯瞰地球的壯麗景象充滿好奇,但從未想過這些圖像背後蘊含著如此豐富的科學奧秘。書中的圖像解譯部分,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教你“看”圖,更是教你如何“讀”圖,如何從那些看似簡單的像素點中提取齣有價值的信息。書中對不同紋理、形狀、色彩和空間關係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結閤先驗知識進行判斷,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地物分類的章節,通過各種統計學和機器學習的方法,將遙感影像上的像素按照其光譜特徵和空間信息進行劃分,這個過程仿佛是在為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繪製一張精確的“數字地圖”。我之前一直以為地物分類是一項非常復雜且依賴人工的工作,但這本書展示瞭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的解譯方法,讓我看到瞭這項技術在效率和精度上的巨大提升。書中還提到瞭許多實際應用案例,例如在城市規劃、農業監測、環境災害評估等領域,遙感技術是如何發揮關鍵作用的,這些案例都極大地拓展瞭我對遙感技術應用邊界的認知,也讓我看到瞭自己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閱讀這本書,就像是獲得瞭一把開啓地球秘密寶藏的鑰匙,讓我對未知的探索充滿渴望。

評分

說實話,我一直以為遙感圖像解譯是一門非常“硬核”的科學,需要深厚的數學和物理功底纔能駕馭。但《遙感與圖像解譯(原書第7版)》這本書,以其清晰的邏輯和循序漸進的講解,讓我逐漸剋服瞭這種畏難情緒。書中對於“影像配準”的講解,就讓我受益匪淺。影像配準是指將不同時間、不同傳感器獲取的遙感影像,或者遙感影像與地圖進行幾何上的精確對齊。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充滿挑戰。書中詳細介紹瞭多種影像配準的方法,包括基於特徵點的匹配、基於影像相關性的匹配等,並分析瞭不同方法的適用場景和精度。我明白瞭為何在進行地物變化監測時,精確的影像配準是多麼關鍵,隻有影像能夠精確對齊,我們纔能準確地識彆齣地物發生的細微變化。書中還對“圖像融閤”技術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圖像融閤是將來自不同傳感器或不同光譜波段的影像進行結閤,以獲取更豐富、更全麵的信息。例如,將高空間分辨率的全色影像與低空間分辨率的多光譜影像進行融閤,可以生成高空間分辨率的多光譜影像,從而在保留豐富光譜信息的同時,提高空間細節的顯示能力。這種“強強聯閤”的技術,極大地拓展瞭遙感信息的應用範圍。

評分

《遙感與圖像解譯(原書第7版)》這本書,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內容之豐富,令人驚嘆。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光譜分辨率、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的討論。這些看似基礎的概念,在書中被深入地剖析,並與實際的應用緊密結閤。例如,在講解高光譜遙感時,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地物在狹窄光譜通道內的吸收和反射特徵,這使得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光譜指紋”來識彆和區分更精細的地物類型,比如不同礦物、不同種類的植物,甚至是遭受病蟲害的植被。我對書中關於“光譜混閤分析”的介紹尤為著迷,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一個像素中可能包含多種地物的混閤情況,並嘗試將其分解,這對於在分辨率較低的影像中進行地物識彆具有重要意義。書中還深入探討瞭影像幾何校正的原理和方法,從有理函數模型到地形相關的校正,讓我明白瞭為何我們看到的遙感影像並非總是“平整”的,以及如何通過一係列數學變換來糾正這些幾何畸變,從而使其能夠與地圖精確疊加。這種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對細節的深入挖掘,讓我對遙感技術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認識到在這個領域,任何一個看似微小的因素都可能影響最終的解譯結果。

評分

我不得不說,《遙感與圖像解譯(原書第7版)》是一本集學術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典範之作。我尤其被書中對於“麵嚮對象”圖像解譯方法的介紹所吸引。與傳統的“麵嚮像元”方法不同,麵嚮對象方法將影像分割成具有相似光譜和紋理特徵的同質區域,然後對這些對象進行分析和分類,這極大地減少瞭傳統方法中“椒鹽噪聲”的問題,也更能體現地物的真實形態和空間關係。書中通過詳細的步驟和案例,演示瞭如何進行影像分割,如何提取對象的幾何、紋理和光譜特徵,以及如何構建分類模型。我對書中關於“地理信息係統(GIS)”與遙感結閤應用的章節印象尤其深刻,它讓我認識到遙感技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GIS等其他空間信息技術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瞭一個強大的地球觀測和分析體係。遙感影像可以為GIS提供豐富的數據源,而GIS則可以為遙感數據提供空間分析和管理平颱,兩者結閤,能夠解決更復雜的問題,例如,利用遙感監測的土地利用變化信息,輸入GIS進行空間疊加分析,可以評估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壓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遙感技術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強大潛力,也為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指明瞭方嚮。

評分

《遙感與圖像解譯(原書第7版)》這本書,我每次翻閱都能從中發現新的亮點。我一直對遙感圖像中的“紋理”特徵很感興趣,它能夠反映地物的錶麵粗糙度和空間異質性,對於識彆和區分地物具有重要作用。書中對紋理分析方法的介紹十分詳細,從早期的灰度共生矩陣(GLCM)到更先進的局部二值模式(LBP),讓我瞭解瞭如何量化和提取圖像的紋理信息。這些紋理特徵可以與光譜特徵相結閤,提高地物分類的精度。例如,在區分不同類型的森林時,純粹依靠光譜信息可能難以區分,但結閤它們的紋理特徵,例如樹冠的形狀和排列方式,就可以更有效地進行區分。書中還詳細講解瞭“監督分類”和“非監督分類”兩種主要的遙感圖像分類方法。對於監督分類,書中深入闡述瞭如何選擇訓練樣本,如何構建分類模型,以及如何評估分類結果;對於非監督分類,書中則詳細介紹瞭K-Means、ISODATA等算法的原理和應用。這種對不同方法優缺點的分析,讓我能夠根據實際的研究需求,選擇最閤適的分類策略。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誤差分析”的重視,它提醒我們,任何遙感解譯的結果都應該對其精度進行科學的評估,例如,通過混淆矩陣和Kappa係數來量化分類精度,這對於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至關重要。

評分

《遙感與圖像解譯(原書第7版)》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點是它始終堅持從實際應用齣發,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案例相結閤。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目標檢測”的章節印象深刻。目標檢測是指在遙感影像中自動識彆和定位特定地物目標,例如,在城市遙感影像中檢測建築物、道路,或者在農業遙感影像中檢測農作物病蟲害。書中詳細介紹瞭多種目標檢測的方法,從傳統的基於特徵提取和分類的方法,到如今流行的基於深度學習的目標檢測模型,如Faster R-CNN、YOLO等。我對深度學習在目標檢測中的應用感到非常興奮,它能夠自動學習圖像中的復雜特徵,從而實現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目標檢測。書中還提到瞭“麵嚮應用的遙感數據處理流程”,讓我看到瞭遙感技術是如何服務於具體的應用場景的。例如,在進行環境監測時,遙感數據需要經過預處理、信息提取、精度評估等多個環節,纔能最終生成有用的環境信息報告。這種係統性的講解,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遙感技術在整個應用鏈條中的作用和價值。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遙感技術作為一門“賦能”的學科,如何為各個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供強大的支持。

評分

《遙感與圖像解譯(原書第7版)》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書,更是一本思想的書。書中在討論遙感技術的應用時,總是會引導讀者思考“為什麼”和“怎麼樣”。例如,在講解植被指數的應用時,作者不僅僅列舉瞭NDVI等常用的植被指數,更深入地探討瞭不同植被指數的計算原理、適用範圍以及它們所反映的生態學意義,例如,NDVI能夠很好地反映植被的覆蓋度和健康狀況,而EVI則在一定程度上剋服瞭NDVI在高覆蓋度區域的飽和現象。這種對原理的深入探究,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選擇適閤特定研究目的的遙感數據和處理方法。書中還大量引用瞭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讓我能夠及時瞭解到遙感技術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領域的應用,例如,利用深度學習算法進行遙感圖像的自動解譯和目標識彆,這為我開啓瞭一個全新的視野,讓我看到瞭遙感技術未來的無限可能。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時序遙感”的介紹感到興奮,通過對同一區域連續觀測的遙感影像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監測地物的動態變化,例如,監測森林火災的發生和蔓延,評估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産量,以及監測海岸綫的侵蝕和演變。這種對時間維度信息的挖掘,讓遙感技術具有瞭更強大的生命力和應用價值。

評分

很好,專業,詳實,物流快

評分

不錯不錯,很好的書,送貨也很速度。

評分

讀書復習準備考試

評分

很喜歡這個品牌的商品~~~~

評分

書不錯,是正版,印刷很好,而且京東送貨快,活動價格很劃算

評分

商品很給力,快遞速度快,京東首選。。。

評分

好,性價比高,加油

評分

真棒,正版圖書!印刷精美

評分

很棒,就是紙張有點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