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东平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中国教育
  • 教育发展
  • 报告
  • 2016
  • 教育政策
  • 教育改革
  • 高等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92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22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教育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3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关注了农村留守儿童、农村义务教育薄改计划、新生代乡村教师工作、“国培计划”改革等,并在实例中观察区域内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对互联网教育、民间教育创新、构建以儿童为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美日韩高中生价值观比较、小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我国校园欺凌现象等备受关注话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中国教育现状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大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少数民族理科教育问题,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问题。

作者简介

  杨东平,男,1949年9月出生于山东曲阜。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现代化理论、教育公平、教育公共政策等。
  杨旻,北京工商大学教师,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黄胜利,男,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

目录

Ⅰ 总报告1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杨东平】/001
Ⅱ 特别关注2 农村留守儿童:现实状况与路径选择【邬志辉 李静美 陈昌盛】/0143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及农村教育发展【单大圣】/0304 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工作状况调查【王成龙 雷雅琦 熊和妮】/0415 教育治理的改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实践与推进【周翠萍】/0606 “深改元年”的自主招生——如何理解2015年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秦春华】/0707 “国培计划”改革述评【刘胡权】/0768 中国民办教育面临重大变革【吴 华 李维民】/0889 区域内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以江苏省镇江市改革为例【周 玲 林 婕】/103
Ⅲ 教育新观察10 2015年互联网教育综述性扫描【汪 琼 刘 玲 王 宇 宗晓宁 刘 玉】/12111 互联网+教育将给传统学校带来的改变【吴 虹】/13312 民间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及分析【马志娟】/14213 构建以儿童为本的传统文化教育【徐冬梅】/15614 中美日韩高中生价值观比较研究报告【孙宏艳】/16915 小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程平源】/18016 我国校园欺凌现象解读【童小军】/195
Ⅳ 教育调查17 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与评价【张 旭】/20718 少数民族理科教育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王学男 王伟剑 杜 亮】/22219 教育局长对简政放权态度的调查报告【杨中超 从春侠】/23320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调查报告【赵小莉】/248
Ⅴ 附录21 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6222 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6923 2015年教育大事记/27224 2015年十大教育热点/29325 人本主义教育宣言【21世纪教育研究院】/29426 2015中国留学发展综述【王辉耀】/30027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节选)【麦可思研究院】/30628 “最悲伤作文”事件再起波澜【付敬懿 高 寒】/31229 BBC纪录片未呈现的中英教育差异【房莉杰】/31430 从15岁少年早自习猝死,谈谈不熬夜对孩子有多重要【蔡 芬】/320
Abstract/324Contents/328

前言/序言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图书简介 序言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回首过去,中国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挑战与机遇,教育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其发展态势与未来走向,牵动着亿万家庭的目光,也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正是这样一部深入洞察中国教育现状、分析关键问题、预测发展趋势的权威著作。它以严谨的学术视角、翔实的数据支撑和前瞻的战略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幅2016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全景图,旨在勾勒出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改革方向。 第一章:新常态下的教育格局——挑战与机遇并存 2016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定位深刻地影响着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本章首先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宏观梳理,并深入分析了这些趋势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对教育公平的更高期待、以及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等。 在挑战方面,报告详尽阐述了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压力,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的持续存在,以及教育质量提升与规模扩张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正视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层阻力,以及新技术、新业态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冲击。 然而,“新常态”也为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科技革命的加速,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兴起,为教育的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变革、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也使得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学前教育——夯实根基,普惠先行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起点,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儿童的终身发展和国家人才储备。2016年,中国学前教育在普及普惠的道路上稳步前进。本章详细分析了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入园率等关键指标的变化,重点关注了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情况、城乡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的分布以及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报告深入探讨了学前教育的保教质量提升。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师资学历、专业素养、培训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同时,也关注了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实践与推广,以及如何构建科学适宜的儿童发展评价体系。 在政策层面,本章分析了国家在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方面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例如“二孩”政策可能对学前教育资源需求带来的影响,以及各地在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上所做的努力。此外,也对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规范管理以及公办园与民办园的良性互动进行了探讨。 第三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公平可及 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石,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键。2016年,中国义务教育在追求优质均衡的道路上持续发力。本章重点分析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入学率以及辍学率等核心指标的动态变化。 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报告详细梳理了国家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缩小区域差距、改善薄弱学校条件等方面所采取的具体举措,包括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地区教育的扶持政策、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机制的完善等。 本章也聚焦于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重点分析了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况,包括国家课程标准的更新与落实,以及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同时,也深入研究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如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 此外,报告还关注了特殊教育群体的权益保障,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群体的教育支持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课业负担治理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四章:高中阶段教育——分层分类,多样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承载着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双重使命。2016年,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推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本章首先分析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现状,包括招生规模、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重点关注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同时,报告也深入研究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分析了中职学校的招生情况、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以及校企合作的模式与成效。重点探讨了如何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在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方面,报告也关注了特色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等多元办学模式的探索,以及如何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平台。 第五章: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特色发展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支撑。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本章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包括高校数量、招生规模、学科专业结构等。重点关注了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推进,以及其对高校学科发展、人才引进、科研创新等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报告深入研究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包括通识教育的深化、专业教育的优化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同时,也关注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包括学位点建设、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学术诚信的保障。 本章还详细分析了科学研究的投入与产出,重点关注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前沿学科建设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效。并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评估。 此外,报告也探讨了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评价体系建设,以及如何引导高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六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技能为王 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国民素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2016年,中国职业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章首先分析了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重点关注了国家在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方面的政策导向。 在产教融合方面,报告详细阐述了校企合作的模式创新,包括订单式培养、学徒制、共建实训基地等。并分析了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 本章还深入研究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包括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同时,也关注了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此外,报告也探讨了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改革,以及如何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以更好地体现职业技能的价值。并对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创业、提升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评估。 第七章:教育治理与改革——系统推进,协同发展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2016年,中国在教育治理的制度建设、机制创新和协同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本章首先分析了国家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的进展,以及如何依法治教,保障教育公平和质量。重点关注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包括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以及如何激发办学活力。 在教育督导方面,报告分析了督导评估在保障教育质量、促进规范办学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如何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引导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本章也深入研究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包括智慧校园的建设、在线教育平台的应用以及大数据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也关注了教育领域社会力量的参与,包括社会组织、家长等在教育治理中的作用。 此外,报告还探讨了教育领域反腐倡廉建设,以及如何构建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并对教育改革的整体协同性进行了评估,强调了各级各类教育、政府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动与合作。 第八章:国际比较与中国教育的未来 放眼全球,中国教育的发展与世界各国教育的交流互鉴密不可分。2016年,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章将中国教育的各项发展指标与国际先进国家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中国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报告关注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例如STEAM教育、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等,并分析了这些趋势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同时,也研究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包括来华留学生数量、中国高校的国际排名以及中国教育理念的对外传播。 在展望未来方面,本章结合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态势,对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重点探讨了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新要求。报告也呼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不懈努力。 结语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不仅是对过去一年中国教育发展成就的全面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它以客观、系统、深入的分析,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研究学者以及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智力支持。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教育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报告所呈现的挑战与机遇,改革与发展,都将指引我们继续砥砺前行,书写中国教育更加辉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详尽程度,注定它是一部严肃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它不是那种在茶余饭后可以随手翻阅的杂志,更像是一部需要被反复研读、时常查阅的工具书。我尤其欣赏它对教育改革中“滞后效应”的分析。很多教育政策的出台往往是快速的,但其效果的显现却需要漫长的时间,这本书精确地捕捉到了这种时间差,提醒读者在评估改革成效时必须保持耐心和长远的眼光。在描述特定年份的教育成就时,它的笔调是客观而克制的,即便是在庆祝进步的同时,也清晰地指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的萌芽。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是构建公信力的关键。它不试图美化现实,也不试图夸大成就,而是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确性,解剖着中国教育体系的每一个结构层面。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从一个点扩展成了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充满了相互交织的制约与可能。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是进行了一次漫长而深入的“教育田野调查”,尽管我本人并未踏入任何一所学校的大门。它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每一年份的发展脉络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政策从提出、试验到推广的全过程。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教育公平”的量化研究印象最深。作者们没有满足于定性的描述,而是构建了一系列指标来衡量不同群体在教育资源获取上的实际差距。这提供了一种“用数据说话”的视角,比单纯的感性认识更具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种责任感——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它不会回避问题,反而将那些棘手的、敏感的议题放在聚光灯下进行冷静的剖析。这种直面矛盾的勇气,使得这份报告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而具有了重要的社会公共意义。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现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扎实的参照系。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报告”这个词吸引的,期待看到的是一份份清晰、有力的结论和对未来的明确预测。但读下来,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极为详尽的“体检报告”,它更侧重于对现状的精准描摹和对潜在风险的深入剖析,而非给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的论证过程极其严谨,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站着一打扎实的调研数据和案例佐证。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它没有简单地指责“资源不均”,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历史沿革以及政策导向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当前的格局。对于一个普通关注者来说,这种深度的剖析,远比那些情绪化的批评更有价值。它让我明白,教育问题往往是社会经济问题的复合体现,想在教育上动一刀,就得掂量牵动全身的后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典型的学术报告腔调,直白、克制,很少有煽情的词汇,这反而让它具有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它更像是提供给决策者参阅的内部资料,要求读者也必须以一种冷静、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主要来自于其对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性理解。它不仅仅关注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家庭教育的变迁、职业教育的瓶颈,乃至国际教育交流中的新趋势。在某一个章节中,作者们似乎不经意间触及了中国社会对“成功”定义的变化,而教育体系是如何被这种社会期待裹挟着前进的。我读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那部分时,深有感触。它没有停留在呼吁“提高待遇”的口号上,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层级、不同区域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教育质量长远影响的潜在威胁。这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留住和培养那些站在讲台上的普通人。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它似乎有意地将宏观的趋势分析与微观的政策效果评估穿插进行,使得阅读体验既有开阔的视野,又不至于迷失在概念的海洋中。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书,它要求你坐下来,带着笔和思考,去逐字逐句地消化它所呈现的复杂图景。

评分

这部厚厚的砖头书,光是翻开扉页那密密麻麻的年份和数据,就让人对中国教育这盘大棋的复杂性有了个初步的敬畏。我得承认,我不是教育领域的专家,拿到这本书时,其实心里是有些打鼓的,生怕那些宏大的叙事和冰冷的统计数字会让我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俯瞰视角”。它不像那些只聚焦于某个热点话题的评论文章,而是试图勾勒出整个教育体系在那个特定时间点(2016年,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的脉络和走向。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城乡教育差距的部分,那些图表和分析,虽然看起来枯燥,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无数家庭的教育选择和现实困境。作者们似乎用了极大的耐心去梳理了政策的演变,从顶层设计到基层的实际落地,这种全景式的扫描,让读者能够跳出日常对教育新闻的碎片化认知,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它强迫你思考,在追求普遍公平和促进个体卓越之间,教育系统是如何进行艰难的权衡的。读完几个章节,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解中国教育的复杂性,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系统性的、带着历史纵深的观察,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对考试分数或升学率的简单评判。这本书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审视教育全局的坚实平台。

评分

京东还是不错的,速度很快。

评分

资料文献

评分

资料文献

评分

不错

评分

京东还是不错的,速度很快。

评分

书是好书,老板就不一定是好老板了!!!我要的发票呢?还有,包装太寒酸,三本书外面就一京东塑料袋装着!

评分

好,很实用。。。。。。。。。。。。。。

评分

京东还是不错的,速度很快。

评分

书是好书,老板就不一定是好老板了!!!我要的发票呢?还有,包装太寒酸,三本书外面就一京东塑料袋装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