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职业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聚焦于职业院校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学基本规律,着重阐述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分析了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提出了师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围绕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管理与教学等主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此外还介绍了职业态度的培养、职业素质测评与职业指导的相关内容。本书既具有对职业院校学生与教师心理规律的理论探索与思考,又具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实施职业教育教学的参考指导作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
第三节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四节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第二章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
第一节 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 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 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辅导
第三章 职业教育中的教师心理
第一节 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第二节 职业院校教师的角色与压力
第三节 职业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第四章 职业教育学习心理
第一节 职业知识的学习
第二节 职业技能的获得
第三节 职业学习中的迁移
第四节 几种学习理论与职业教育
第五章 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 职业院校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第三节 职业院校学生外部动机的调动
第六章 职业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职业态度概述
第二节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态度分析
第三节 职业态度的有关理论
第四节 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
第七章 职业教育教学心理
第一节 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职业教育教学对象的分析
第三节 职业教育教学策略的选择
第四节 职业教育教学的课堂管理
第八章 职业素质测评
第一节 职业素质及测评概述
第二节 职业素质测评的方法
第三节 职业素质测评的实施程序
第九章 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
第一节 职业选择与心理测量
第二节 人的个性与职业匹配
第三节 职业院校学生择业心理与调适
第四节 促进职业心理健康的策略
第五节 成功度过试用期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是根据自己研究对象的独特性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上曾经走过一段弯路,在心理学的早期发展阶段,人们认为教育心理学是把普通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应用心理学分支,教育过程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会变成如同技术科学一样的精确。但后来人们意识到,心理学是科学,教学是艺术,而科学从来不能从自身引申出艺术。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都认同教育心理学不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独立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基本形式。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一般指学校教育。因而,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大体上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育心理学是有关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探索的学科。由于个体从儿童、少年到青年,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和活动。因此,我们认为,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合适的。这一定义包含四层意思:第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第二,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有教的法则,学有学的规律。教师的教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依据,学生的学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同时又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第三,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学与教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方面。无论是学习中的心理活动还是教学中的心理活动都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离开了教育过程就无从研究和无法理解这些心理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心理学不同于教育学,它不研究教育过程本身,而是着重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习与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第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而不仅仅是对学与教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      
前言/序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历史进程。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实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的历史重任,摆到了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
  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尤为关键。我国一直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随后实施了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开发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等一系列项目,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与全国一样,广西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编写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这套丛书从职业科学角度来诠释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研究方法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全套丛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职业教育学科的概貌且各具特色。    
				
 
				
				
					职业教育心理学:开启学习者潜能的钥匙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个体潜能的深度挖掘与悉心培育。尤其在职业教育领域,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怀揣技能梦想、渴望在未来职场中施展拳脚的学子。如何理解他们的心理特质,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如何引导他们适应职业发展的挑战,这些都成为了职业教育工作者亟需深入探讨的课题。《职业教育心理学》正是这样一本应运而生的著作,它旨在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系统地梳理和阐释职业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各类心理现象、规律与应用策略,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套科学的心理学指导框架。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心理学概念,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聚焦于职业教育的独特情境。我们深知,每一个职业教育的学习者都拥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认知风格、情感需求以及职业期望。因此,理解这些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有效的教育模式,是本书的核心关切。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发展  在深入探讨具体应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石。本部分将追溯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梳理其与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将重点介绍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流派,例如行为主义对技能习得的解释,认知主义对学习策略与问题解决的洞察,以及人本主义对学习者自我实现与动机的强调。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征。这包括青少年和成年学习者在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普遍发展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职业教育情境下的具体表现。例如,青少年学习者可能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如何通过职业体验和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找到职业方向;成年学习者则可能面临工作与学习的平衡,以及过往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此外,我们还会探讨不同群体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如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学习者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职业教育中的学习与动机  学习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活动,而动机则是驱动学习的内在引擎。本部分将详细剖析职业教育学习的心理机制。我们将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探讨知识的编码、存储、提取过程,以及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以优化这些过程。我们还将深入研究技能学习的心理规律,包括模仿、练习、反馈、强化等环节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并探讨如何通过情境化教学、仿真实训等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职业技能。  在学习动机方面,我们将系统介绍各种动机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并分析这些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例如通过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提供即时有效的反馈、鼓励自主选择、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等。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外在动机的作用,如奖励、认可、晋升等,并强调如何平衡内外在动机,使之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  此外,本部分还将聚焦于职业教育学习中的常见心理障碍,如学习焦虑、畏难情绪、拖延症等,并提供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我们相信,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挑战,并能提供有效的支持,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  第三部分:职业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与班级管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职业教育中的师生互动模式。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对学习者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及职业发展的影响。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者的引导者、支持者和榜样。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与信任为基础的师生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化解师生之间的误解与冲突。  班级管理是职业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本部分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解析班级动力学,探讨如何构建积极的班级氛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将介绍各种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冲突的预防与解决、学习小组的组织与引导等,并强调如何根据职业教育班级的特点,灵活运用这些策略。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中,班级成员往往来自不同的背景,拥有不同的技能基础和职业期望,因此,如何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集体认同,是班级管理的重要课题。  第四部分:职业倦怠、职业适应与职业生涯发展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习者成功融入职业社会。本部分将重点关注学习者在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我们将深入分析职业倦怠的成因、表现及应对策略,并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合理的学习强度安排以及心理疏导,预防和缓解学习者的职业倦怠。  职业适应是学习者从校园走向职场的重要过渡。我们将探讨职业适应的心理过程,包括职业认知、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职业期望,提升职业规划能力。本部分还将强调实践教学、校企合作、职业指导等在促进职业适应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将视角延伸至更广阔的职业生涯发展。我们将探讨职业生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生涯决策模型、生涯发展阶段等,并分析这些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我们将指导教育者如何帮助学习者认识自身的职业潜能,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这包括如何引导学习者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培养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通用技能和核心素养,以及如何应对职业生涯中的挑战和变化。  结语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本致力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份实践指南,旨在为每一位投身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同仁提供有力的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够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内心世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科学地引导他们的职业成长,最终成为开启他们潜能之门的智慧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