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三版)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翁诗甫,徐怡庄 著
图书标签: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FTIR
  • 光谱分析
  • 红外光谱
  • 分析化学
  • 物理化学
  • 材料分析
  • 化学分析
  • 光谱学
  • 分子振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2189
版次:3
商品编码:1191306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8
字数:4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三版)可供从事红外光谱分析测试工作者学习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环境及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质谱,紫外光谱一样,是鉴别化合物和确定物质分子结构的常用手段之一;
  作者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已从事红外光谱工作40多年;
  本书涵盖红外光谱的方方面面,第三版增加了读者非常关注的红外光谱谱图解析一章,对其他章节也进行了大幅度改写、更新

内容简介

  红外光谱作为“分子的指纹”广泛用于分子结构和物质化学组成的研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三版)系统地介绍了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的基本原理、红外光谱仪的结构及其附件原理和使用技术、红外光谱样品制备和测试技术、红外光谱数据处理技术、红外光谱谱图解析、红外光谱的定性分析和未知物的剖析、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等。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三版)可供从事红外光谱分析测试工作者学习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环境及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翁诗甫,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级高工,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从事普通无机化学(生物类本科生)和分子光谱(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从1978年起,从事红外光谱分析测试和分子光谱的基础研究。1985年3月-1986年10月,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化学所分子光谱研究室,访问学者。1995年4月-10月,美国尼高力仪器公司总部,合作研究。

目录

第1章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1
1.1红外光谱的产生和红外光谱区间的划分1
1.2分子的量子化能级3
1.3分子的转动光谱5
1.3.1转动能级6
1.3.2转动频率7
1.4分子的纯振动光谱10
1.4.1双原子分子的伸缩振动10
1.4.2多原子分子的振动12
1.5分子的振�沧�光谱15
1.6振动模式20
1.6.1伸缩振动21
1.6.2弯曲振动23
1.7振动频率、基团频率和指纹频率26
1.7.1振动频率26
1.7.2基团频率27
1.7.3指纹频率27
1.8倍频峰28
1.9合(组)频峰30
1.10振动耦合32
1.10.1伸缩振动之间的耦合32
1.10.2弯曲振动之间的耦合34
1.11费米共振34
1.12诱导效应35
1.13共轭效应38
1.13.1π-π共轭效应38
1.13.2p-π共轭效应39
1.13.3超共轭效应40
1.14氢键效应41
1.15稀释剂效应42
第2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44
2.1单色光干涉图和基本方程44
2.2二色光干涉图和基本方程48
2.3多色光和连续光源的干涉图及基本方程50
2.4干涉图数据的采集53
2.4.1干涉图数据点间隔53
2.4.2单向采集数据55
2.4.3双向采集数据56
2.4.4动镜的移动速度57
2.5切趾(变迹)函数58
2.6相位校正61
2.6.1干涉图数据点采集漂移引起相位误差61
2.6.2干涉图的余弦分量相位滞后引起相位误差62
2.7红外光谱仪器的分辨率64
2.7.1分辨率的定义64
2.7.2分辨率的测定方法67
2.8噪声和信噪比71
2.8.1红外光谱仪的噪声和信噪比71
2.8.2红外光谱的噪声和信噪比72
2.8.3影响红外光谱信噪比的因素74
第3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80
3.1中红外光谱仪80
3.1.1红外光学台80
3.1.2红外光源82
3.1.3光阑84
3.1.4干涉仪85
3.1.5检测器94
3.2近红外光谱仪和近红外光谱97
3.2.1仪器配置97
3.2.2近红外光谱的特点99
3.2.3近红外光谱测试技术101
3.3远红外光谱仪和远红外光谱106
3.3.1仪器配置106
3.3.2远红外光谱样品制备技术110
3.3.3影响远红外光谱测试的因素113
3.3.4远红外光谱的应用115
3.4红外仪器的安装、保养和维护124
3.4.1红外仪器的安装和验收124
3.4.2红外光谱仪的保养和维护130
3.4.3红外光谱仪常见故障的处理133
3.4.4红外光谱仪档案资料的建立和保管134
第4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附件136
4.1红外显微镜136
4.1.1红外显微镜的种类、原理和结构137
4.1.2红外显微镜附件152
4.1.3红外显微镜的使用技术155
4.2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附件160
4.2.1傅里叶变换拉曼附件的结构160
4.2.2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的区别162
4.2.3FT-Raman光谱的热效应和荧光效应164
4.2.4FT-Raman光谱的波数校正167
4.2.5FT-Raman光谱的应用170
4.3气红联用(GC/FTIR)附件171
4.3.1气红联用接口171
4.3.2样品的测定和分析173
4.4衰减全反射附件175
4.4.1ATR附件工作原理175
4.4.2水平ATR(HATR)附件180
4.4.3单次反射ATR附件183
4.5漫反射附件184
4.5.1漫反射附件的工作原理184
4.5.2漫反射附件的种类185
4.5.3漫反射附件的使用技术186
4.6镜面反射和掠角反射附件191
4.6.1镜面反射和掠角反射附件工作原理191
4.6.2镜面反射附件的种类195
4.6.3镜面反射和掠角反射附件使用技术196
4.7变温红外光谱附件198
4.7.1变温红外光谱附件的种类199
4.7.2变温红外光谱的应用202
4.8红外偏振器附件205
4.8.1偏振光206
4.8.2红外偏振器207
4.8.3偏振红外光谱210
4.9光声光谱附件215
4.10高压红外光谱附件216
4.11样品穿梭器附件220
第5章红外光谱样品制备和测试技术223
5.1固体样品的制备和测试224
5.1.1压片法224
5.1.2糊状法232
5.1.3薄膜法235
5.2液体样品的制备和测试238
5.2.1液池窗片材料239
5.2.2液池种类242
5.2.3纯有机液体样品光谱的测试246
5.2.4有机溶液样品光谱的测试247
5.2.5水和重水溶液样品光谱的测试250
5.3超薄样品的测试254
第6章红外光谱数据处理技术257
6.1基线校正257
6.2光谱差减262
6.2.1背景扣除法262
6.2.2吸光度光谱差减法263
6.3光谱归一化、乘谱和加谱269
6.3.1光谱归一化269
6.3.2乘谱272
6.3.3加谱273
6.4生成直线273
6.5改变光谱数据点间隔和填充零274
6.5.1改变光谱数据点间隔275
6.5.2填充零276
6.6光谱平滑277
6.7导数光谱279
6.7.1一阶导数光谱279
6.7.2二阶导数光谱280
6.7.3四阶导数光谱282
6.8傅里叶退卷积光谱284
第7章红外光谱谱图解析287
7.1烷烃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287
7.1.1CH3振动288
7.1.2CH2振动294
7.1.3CH振动300
7.1.4C—C伸缩振动302
7.2烯烃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04
7.2.1CH2振动304
7.2.2CH振动306
7.2.3CC伸缩振动309
7.3芳香族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11
7.3.1CH振动311
7.3.2芳环骨架振动315
7.4炔烃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16
7.4.1CH伸缩振动317
7.4.2C≡C伸缩振动318
7.5醇和酚类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19
7.5.1O—H伸缩振动319
7.5.2C—OH伸缩振动321
7.5.3C—O—H弯曲振动323
7.6醚类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24
7.6.1饱和脂肪醚的C—O—C伸缩振动324
7.6.2环醚的C—O—C伸缩振动326
7.6.3烯醚的C—O—C伸缩振动327
7.6.4芳香醚的C—O—C伸缩振动328
7.7酮和醌类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29
7.7.1酮的有关振动329
7.7.2醌的有关振动332
7.8醛类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33
7.8.1醛羰基CO伸缩振动333
7.8.2醛基—CHO中的CH伸缩振动334
7.8.3醛基—CHO中的CH面内弯曲振动335
7.8.4醛基—CHO中的C—H面外弯曲振动336
7.8.5芳香醛中C—C伸缩振动336
7.9羧酸类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36
7.9.1羧酸羰基CO伸缩振动337
7.9.2羧基COOH的OH伸缩振动340
7.9.3羧基COOH的C—OH伸缩振动340
7.9.4羧基COOH的C—O—H面内弯曲振动340
7.9.5羧基COOH的C—O—H面外弯曲振动341
7.10羧酸盐类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42
7.10.1羧酸根COO伸缩振动342
7.10.2羧酸根COO变角振动344
7.10.3羧酸根COO扭曲振动344
7.10.4羧酸根COO面外摇摆振动345
7.11酯类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46
7.11.1酯羰基CO伸缩振动346
7.11.2酯的C—O—C伸缩振动348
7.12酸酐类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50
7.12.1酸酐羰基CO伸缩振动350
7.12.2酸酐的C—O—C伸缩振动353
7.13胺类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55
7.13.1NH3振动355
7.13.2NH2振动356
7.13.3NH振动359
7.13.4C—N伸缩振动360
7.14铵盐类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63
7.14.1NH+4振动363
7.14.2NH+3振动364
7.14.3NH+2振动367
7.14.4NH+伸缩振动368
7.14.5N+的有关振动369
7.15氨基酸类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70
7.15.1COO振动370
7.15.2NH+3振动373
7.15.3NH+2振动374
7.16酰胺类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75
7.16.1酰胺I谱带(酰胺羰基CO伸缩振动)376
7.16.2酰胺II谱带和酰胺III谱带(C—N伸缩振动)378
7.16.3酰胺Ⅳ、Ⅴ、Ⅵ和Ⅶ谱带381
7.16.4NH2伸缩振动381
7.16.5NH伸缩振动(酰胺A和酰胺B)381
7.17酰卤类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82
7.17.1酰卤羰基CO伸缩振动383
7.17.2酰卤的碳卤C—X伸缩振动384
7.17.3酰卤基团OC—X的变角振动385
7.17.4芳香酰卤的C—C伸缩振动385
7.18糖类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86
7.18.1糖类O—H伸缩振动388
7.18.2糖类C—OH伸缩振动388
7.18.3糖类C—O—C伸缩振动388
7.18.4糖类C—H伸缩振动和变角振动389
7.19含硼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90
7.19.1硼氢振动390
7.19.2硼氧B—O振动391
7.19.3硼氟B—F振动393
7.20含硅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94
7.20.1硅氢伸缩振动394
7.20.2硅碳伸缩振动395
7.20.3硅氧伸缩振动395
7.20.4硅氮伸缩振动396
7.21含氮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397
7.21.1硝酸盐NO3振动397
7.21.2亚硝酸盐NO-2伸缩振动399
7.21.3硝基化合物NO2伸缩振动399
7.21.4亚硝基NO伸缩振动401
7.21.5亚硝酰基N≡O伸缩振动401
7.21.6亚硝基胺N—NO的NO伸缩振动402
7.21.7肟CN—OH的有关振动402
7.21.8氰化物—C≡N的伸缩振动403
7.21.9氰酸盐和异氰酸盐(-O—C≡N和OCN-)的有关振动404
7.21.10氰酸酯和异氰酸酯(—O—C≡N和—NCO)的有关振动405
7.21.11硫氰酸盐和异硫氰酸盐(-S—C≡N和—NCS)的有关振动405
7.21.12硫氰酸酯和异硫氰酸酯(—S—C≡N和—NCS)的有关振动407
7.21.13碳二亚胺NCN伸缩振动407
7.21.14重氮化合物CNN和叠氮化合物N3伸缩振动408
7.22含磷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410
7.22.1PO伸缩振动410
7.22.2P—O伸缩振动413
7.22.3P—OH伸缩振动414
7.22.4PO—H伸缩振动415
7.22.5P—H伸缩振动415
7.22.6P—C伸缩振动416
7.22.7P—F伸缩振动416
7.22.8P—Cl伸缩振动416
7.22.9PS伸缩振动416
7.23水、重水、氢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的振动频率418
7.23.1H2O的振动418
7.23.2D2O的振动421
7.23.3金属氢氧化物的O—H伸缩振动421
7.23.4过氧化物的O—O伸缩振动421
7.24含硫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423
7.24.1SO4振动423
7.24.2SO3振动426
7.24.3SO2振动429
7.24.4SO振动429
7.24.5S—H伸缩振动431
7.24.6CS振动431
7.25含卤素基团的振动频率435
7.25.1C—F振动435
7.25.2C—Cl振动436
7.25.3C—Br振动438
7.25.4C—I振动440
7.26无机化合物基团的振动频率441
7.26.1中性分子的振动频率441
7.26.2简单无机盐的振动频率443
7.26.3含氧酸盐阴离子的振动频率444
7.26.4金属氧化物的振动频率449
第8章红外光谱的定性分析和未知物的剖析451
8.1红外光谱的定性分析451
8.1.1已知物的验证451
8.1.2样品纯度和杂质检出限的确定452
8.1.3样品的比对454
8.1.4谱库检索455
8.2未知物的红外光谱剖析457
8.2.1固体未知物样品的剖析457
8.2.2液体未知物样品的剖析462
8.2.3聚合物未知样品的剖析465
第9章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467
9.1朗伯�脖榷�定律468
9.2峰高和峰面积的测量470
9.2.1峰高的测量方法470
9.2.2峰面积的测量方法473
9.3曲线拟合法测量峰高和峰面积475
9.4导数光谱用于定量分析478
9.5固体样品的定量分析479
9.6液体样品的定量分析480
9.6.1液池厚度的测定480
9.6.2单一组分液体样品的定量分析482
9.6.3二组分液体的定量分析483
9.6.4三组分液体的定量分析485
9.7多组分液体的定量分析486
9.8高分子共聚物和共混物的定量分析487
附录基团振动频率表490
参考文献508

前言/序言


现代光学传感与成像技术:原理、方法与应用 本书聚焦于21世纪光学传感和成像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核心技术,旨在为科研人员、工程师及高年级学生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全书内容围绕如何利用光的独特属性——波粒二象性、相干性、偏振性及光谱特性,设计、构建和优化高性能的测量系统展开。 --- 第一部分:光学基础与信号的获取 本部分对现代光学测量系统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强调从物理原理到实际数据采集的转化过程。 第一章:光的传播与相互作用的量子化描述 本章首先回顾了经典电磁波理论在描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局限性,重点引入了量子电动力学(QED)对光子概念的阐释。深入探讨了光在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吸收、散射、折射和衍射现象,并从微观角度解析了这些宏观现象的本质。特别分析了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s)的激发条件及其在增强近场光学信号中的作用。详细论述了光束的结构特性,如高斯光束、贝塞尔光束和螺旋光束,及其在信息传输和微纳操控中的应用潜力。 第二章:先进光学探测器的性能评估与噪声分析 本章是理解信息保真度的关键。详细比较了电荷耦合器件(CCD)、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传感器、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和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的工作原理、量子效率(QE)与响应速度。重点讨论了影响信号质量的关键噪声源:散粒噪声(Shot Noise)、暗电流噪声、热噪声和读出噪声。提出了如何通过系统设计(如冷却技术、低噪声放大电路)和数据处理(如噪声抑制算法)来最大化信噪比(SNR)的工程策略。 第三章:干涉测量学的精密化:从迈克尔逊到数字全息 本章深入探讨了利用光的相位信息进行高精度测量的理论框架。系统介绍了经典的干涉仪(如马赫-曾德尔、萨尼亚克)的结构与应用范围。着重阐述了相干光束整形与控制技术,包括空间光调制器(SLM)在动态相位掩模生成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数字全息(DH)技术,从理论推导到傅里叶域和物方域的重构算法,展示了DH在三维形貌测量和生物成像中的优势。对相干性理论进行了拓展,探讨了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 第二部分:光谱与偏振的解析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分析光携带的光谱信息和偏振信息,实现对物质组分、结构和动态过程的识别。 第四章:高分辨率光谱成像技术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滤光片式光谱仪,探讨了如何同时获取空间和光谱信息的技术。全面分析了积分场光谱仪(IFU)的原理和数据立方体制备方法,包括Microlens Array和Fermat-Euler螺线扫描方法。详细介绍了调谐激光器的技术演进,包括半导体激光器的量子阱结构、分布反馈(DFB)激光器的线宽控制,以及超连续谱光源(SC源)的产生机理及其在宽带成像中的应用。对光谱分辨率、光通量和扫描速度之间的工程权衡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五章:偏振态的描述、控制与应用 本章系统地阐述了光的偏振特性。从琼斯矩阵和穆勒矩阵出发,详细定义了不同偏振态(线偏振、圆偏振、椭圆偏振)的数学描述。重点介绍了偏振态的实时调制技术,如电光效应(EO)和磁光效应(MO)器件。在应用方面,深入剖析了偏振敏感成像在检测材料内部应力、各向异性材料结构以及生物组织分子取向方面的具体案例。 第六章:先进光学传感器的信号处理与模型构建 本章着眼于如何从复杂的原始信号中提取有意义的物理信息。引入了矩阵分解技术(如主成分分析PCA)用于解耦多光谱信号中的交叉干扰。讨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传感器数据处理方法,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去噪、特征提取和分类任务中的应用。对传感器的时间响应模型、非线性误差校正方法进行了数学建模与分析。 --- 第三部分:前沿成像系统与应用 本部分关注将前述原理应用于构建突破传统限制的高级成像系统,并展望了其在多个工程和科学领域的应用潜力。 第七章:衍射极限之外的成像:超分辨技术 本章系统梳理了突破光衍射极限的几种核心超分辨技术。详细阐述了激发态定向显微成像(STED)的“甜甜圈”光束设计和猝灭机制;随机光照显微成像(SIM)的莫尔条纹重建算法与子分辨率成像理论;以及单分子定位显微成像(SMLM)中光开关分子(如客体染料)的设计与时空分离技术。分析了不同超分辨方法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光毒性以及适用样本类型上的优劣。 第八章:层析成像与三维重建 本章聚焦于获取物体内部结构信息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的空域和频域实现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算法实现高纵向分辨率。深入探讨了光声成像(PAI)的物理基础,包括激光超声产生机制与逆问题的求解。对计算层析成像(CTI)中的迭代重建算法(如SIRT、ONSAGER)进行了数学分析,并讨论了如何融合来自不同角度(如散射、透射)信息的策略。 第九章:适应性光学与动态补偿 本章探讨了如何实时校正由湍流介质或自身系统缺陷引起的光波前畸变。详细介绍了变形镜(DM)的驱动原理及其与反馈系统的集成。重点讲解了剪切干涉仪和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工作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实时计算相位梯度。案例分析包括星光传输以及活体生物组织中的光学导航技术。 --- 总结与展望: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将基础物理原理与尖端的工程实现紧密结合。它强调系统设计中的优化选择,并鼓励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复杂光学问题的能力。全书的重点在于信息获取的效率、分辨率的极限以及数据处理的智能性,为未来光学传感与成像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部分,是我见过最用心的一批。我知道,对于一本技术性很强的书籍来说,内容是核心,但好的排版和清晰的图示,确实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甚至影响对内容的理解深度。在这本书里,图文的结合做到了极致。每一个重要的概念,几乎都有对应的示意图或者流程图。比如,在解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时,它不仅仅给出了光路图,还用生动的动画式图解,展示了光波的叠加和干涉过程,让我这个曾经对光程差的概念感到头疼的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谱图部分的配色和标注也十分清晰,不像有些书那样,谱图密密麻麻,特征峰标注得模糊不清,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每一个特征峰的标注都力求准确、清晰,而且还会对一些常见的干扰峰或者需要注意的细节进行特别说明。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典型谱图,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来说,无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我只能说,让我眼前一亮,也着实让我思考了很久。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我是抱着一种“又一本教材”的心态,毕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这个领域,国内的经典教材确实不少,内容也相对成熟。但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这书有点不一样。它的叙述方式,不像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试图将复杂的概念抽丝剥茧,用一种更贴近实际应用和读者思维习惯的方式来呈现。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基础原理时,不仅仅是给出公式,而是会花大量的篇幅去解释这些公式背后代表的物理意义,以及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数学工具。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理解而不是仅仅掌握操作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实例,这些实例的选择,既有典型的化学结构鉴定,也有一些在材料科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前沿应用。这让我感觉到,FTIR并非只是一个实验室里的技术,它有如此广阔的应用前景,而这本书,就是一座桥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之前在学习某些章节时,总觉得有些概念模糊不清,或者理解得不够透彻,但在这本书里,我发现很多之前困扰我的地方,都得到了豁然开朗的解释。那种感觉,就像在迷雾中行走,突然一缕阳光穿透云层,豁然开朗。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如何“正确地”使用FTIR技术这个问题上,所花费的篇幅和深度。很多同类书籍,往往会把重点放在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怎么做”,但这本书,更关注“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有什么潜在的问题”。它在“谱图解释”的章节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假阳性”、“假阴性”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通过对比不同来源的谱图、结合其它分析方法来提高判定的准确性。在“仪器维护”和“样品制备”的部分,它也给出了非常具体和实用的建议,并且强调了这些细节对最终结果的影响。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在各种条件下进行实验的科研人员来说,简直是救星。它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审慎的实验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FTIR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能出图、能看图”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能够更科学、更准确地运用FTIR解决问题”的高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编排思路,真的让我耳目一新。以往看过的FTIR书籍,往往是按照“仪器结构-基本原理-谱图解析-应用”这样的线性顺序来展开。但这本书,它似乎更注重从“解决问题”的视角出发。它会先抛出一个实际应用场景,然后引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FTIR理论和技术。比如,在讲解谱图解析时,它并没有一开始就堆砌各种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而是先引入了如何通过谱图判断样品是否是目标产物,或者如何区分不同样品。这种“反向”教学,反而让我更能抓住重点,知道哪些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哪些是辅助性的。而且,书中在介绍一些高级概念,比如二维红外光谱或者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时,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章节,而是巧妙地穿插在相关基础原理的讲解之中,让读者在理解基础的同时,也能窥见技术发展的方向。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很多地方都强调了“误差分析”和“谱图优化”的重要性,这在实际操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但很多教材却鲜有提及。这本书的这种“接地气”的风格,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在指导我如何真正掌握FTIR这门技术。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视角。我之前学习FTIR,总觉得它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分析技术,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FTIR与其它分析技术的协同作用,以及它在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应用潜力。它在介绍FTIR原理时,并没有刻意去回避与拉曼光谱、质谱等技术的对比,而是会明确指出FTIR的优势和局限性,并且在一些章节中,会提及如何将FTIR与其他技术联用,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这种“开放式”的思维,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单一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多技术融合的重要性。书中对一些前沿研究方向的介绍,比如中红外遥感、原位反应监测等,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停留在介绍技术本身,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这项技术能够解决哪些目前还未解决的问题,或者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哪些新的可能性。这种“前瞻性”的引导,对于激发研究兴趣、拓展学术视野非常有帮助。

评分

很好,很有用,正好学习学习

评分

学习起来很系统很方便,嗯

评分

东西还是比较可以的,物流也是比较可以的。

评分

宝贝不错,字也很清楚,应该是正品下次再买

评分

认真学习傅立叶变换的知识 好好学习

评分

书挺好看的~~~~~

评分

学习红外光谱的利器,仪器部分讲得详细

评分

看起来不错

评分

评价多于10个字,有机会奖励京豆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