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复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先生担任总主编。
丛书的编委及作者都是活跃在核科学前沿领域的优秀学者,如核反应堆工程及核安全专家王大中院士、核武器专家胡思得院士、实验核物理专家沈文庆院士、核动力专家于俊崇院士、核材料专家周邦新院士、核电设备专家潘健生院士,还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等一批有影响的科研工作者。他们都来自各大高校及研究单位,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等。本丛书是他们新研究成果的荟萃,其中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大奖,代表了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丛书涵盖军用核技术、民用动力核技术、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及其在理、工、农、医方面的应用。内容系统、全面、前沿,极具实用性、指导性和参考价值。
丛书读者对象为高校核工程学院及相关核研究所的广大师生与科研工作者、与核交叉领域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核电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想了解该领域的其他人士。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为总论,主要介绍核物理的基础知识、辐射剂量学、核医学设备及小动物成像设备。第二篇为放射性药物篇,系统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放射性药物包括正电子显像剂、单光子显像剂及核素治疗试剂的放射性制备、质量控制及其简要的临床应用;同时也简要介绍了一些新的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显像剂。第三篇为全书的核心和重点,主要探讨了常规显像剂18F-FDG在不同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18F-多巴显像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99mTc标记药物在甲状旁腺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前哨淋巴结检测、转移性骨肿瘤、小儿肝胆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最后介绍了治疗核素131I在治疗Graves’疾病中的应用和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中的应用。
第1篇总论
第1章核物理基础知识
1.1放射性
1.2放射性衰变与规律
1.3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放射性核素的分类与来源
第2章核医学中的辐射剂量学
2.1辐射剂量学中常用的辐射物理量
2.2内照射辐射剂量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2.3内照射辐射剂量学模型的计算公式
2.4临床核医学中常用的剂量学模型
2.5临床核医学中常用放射性核素的代谢模型
第3章射线探测技术
3.1闪烁型探测器
3.2电离型探测器
3.3半导体探测器
3.4后续电子学线路
3.5功能测定仪器
第4章SPECT
4.1准直器
4.2SPECT采集参数的选择
4.3图像处理与重建
4.4SPECT质控
第5章PET
5.1探测原理
5.2数据采集与处理
5.3PET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5.4PET的主要性能指标与质量控制
第6章图像融合设备
6.1SPECT/CT077
6.2PET/CT079
6.3PET/MRI083
第7章小动物成像设备
7.1microSPECT和microSPECT/CT
7.2microPET
7.3其他小动物成像设备
第2篇放射性药物篇
第8章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制备与质量控制
8.1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8.2蛋白质和多肽的放射性标记
8.3质量控制
第9章18F标记显像剂
9.1放射性核素18F的化学性质与标记特点
9.218FFDG
9.318FFLT
9.418F标记的其他显像剂
作为一名对生命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发现《核医学与分子影像》这本书就像一本通往人体奥秘的“导览图”。它用一种相对平实易懂的语言,为我揭示了我们身体内部那些肉眼无法捕捉的复杂过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细胞代谢和分子活动的描述所吸引,原来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进行着一场永不停歇的“化学反应”,而核医学技术正是能够捕捉到这些微妙变化的“放大镜”。书中对不同疾病模型下,放射性示踪剂如何体现出特异性信号的讲解,让我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曾以为只有在出现明显症状后才能被诊断出疾病,但这本书告诉我,在很多情况下,分子层面的异常变化早已悄悄发生,而核医学恰恰能够捕捉到这些“蛛丝马迹”。书中关于核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如靶向治疗的引入,更是让我看到了医学发展的无限可能。它不仅能够诊断,更能指导治疗,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精密和医学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更加敬畏和热爱生命。
评分阅读《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知识的“探险”。这本书以一种令人着迷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肉眼无法窥探的微观世界,在那里,生命以其最基本、最精妙的分子语言进行着交流。书中对于放射性同位素的性质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行为的细致描绘,让我对这些“看不见”的能量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惊叹于它们如何能够被“驯服”,成为诊断疾病的“信使”。书中关于不同影像技术(如PET/CT、SPECT/CT)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的详尽阐述,让我仿佛亲眼见证了每一次成功的诊断是如何实现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核医学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所吸引,那些能够追踪神经递质的分布,或者识别早期病变迹象的影像,对于攻克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顽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书中所描绘的分子影像技术在药物研发和疗效评估中的关键作用,更是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紧密的联系。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医学研究的无限憧憬,让我看到了生命科学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以往阅读体验的震撼。它以一种极其严谨而又不失启发性的方式,打开了我对人体内部“看不见的世界”的认知。我惊叹于科学家们如何将物理学的原理,如放射性衰变,与生物学的进程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如此强大的诊断和治疗工具。书中关于示踪剂如何被设计来追踪特定的生物分子,或者指示特定的代谢活动,让我对“分子影像”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图像,更是信息的载体,能够揭示出隐藏在正常生理过程下的异常。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核医学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所吸引,那些能够反映心脏血流灌注和心肌存活率的图像,仿佛是给心脏做了一次“深度体检”,能够及早发现那些潜在的危险信号。书中所探讨的将诊断和治疗相结合的“诊疗一体化”模式,更是让我看到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它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能直接解决问题,将医学的效能推向了新的高度。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智慧和科学的进步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作为一名对医学影像技术一直充满好奇的读者,当我偶然翻阅这本《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时,内心涌动的是一种想要深入探索的冲动。尽管我并非专业人士,但书本的开篇便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勾勒出了核医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书中详细阐述了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它们发出的信号来“看见”那些肉眼无法察觉的生理变化。从最初对放射性这个词的些许畏惧,到逐渐理解其在医学上的精妙应用,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书中关于不同显像技术的介绍,如PET和SPECT,更是让我惊叹于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如何通过捕捉特定的生物标记物,为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甚至心脏疾病的早期发现提供了可能,让我对现代医学的进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分子影像在个性化医疗中的潜力所吸引,它预示着未来我们将能够更精准地理解个体疾病的发生机制,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即便只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也能感受到这本书所蕴含的科学魅力和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生命探索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知识震撼。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复杂的科学原理通过清晰的图文结合,变得生动易懂。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关于放射性示踪剂设计与应用的讲解,那些能够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或特定生物标志物的分子,仿佛是医学界的“侦探”,能够精准地追踪病变的根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实验室,亲眼见证着科学家们如何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创造出如此强大的诊断工具。书中对各种显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的详细介绍,也让我对那些庞大而精密的仪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曾以为核医学仅仅是“照相”,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这是一种能够“看见”生理过程、理解分子层面变化的革命性技术。书中所探讨的最新研究进展,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突破,更是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光芒。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无限热情。
评分书不错,当工具书存着
评分专业书籍,给朋友买的,不错,送货的特别快--凡是京东自营的。快递小哥特别给力,辛苦啦!
评分不错,大部头有大智慧!!
评分很好,印刷,内容都很好,值得拥有
评分好,很全面
评分好,很全面
评分专业好书,值得研究,推荐
评分很好的很贵的一本书
评分书的内容翻译的很垃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