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希德先生的《唐代財政》一書是20世紀唐代財政史領域的一部劃時代著作。本書大抵依《舊唐書?食貨誌》的論述範圍,分章討論唐代財政史上的諸多重要問題,如均田製、租庸調、兩稅法、貨幣、鹽政和漕運等。《唐代財政》提綱挈領地論述瞭唐代財政體係發展演變的情形,立論嚴密,注釋詳實,盡顯歐洲漢學的樸實本色。本書是西方唐代財政史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齣版至今五十多年,在西方仍無類似專書可以取代,現在依然是歐美學者和學生在唐史方麵經常需要引用的一本英文著作。
《唐代財政》是西方中國史研究大傢、隋唐史研究的真正奠基者杜希德先生的專著。《唐代財政》大抵依《舊唐書·食貨誌》的論述範圍,分章討論唐代財政史上的諸多重要問題,如均田製、租庸調、兩稅法、貨幣、鹽政和漕運等。《唐代財政》提綱挈領地論述瞭唐代財政體係發展演變的情形,立論嚴密,注釋詳實,盡顯歐洲漢學的樸實本色。《唐代財政》是西方唐代財政史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齣版至今近五十年,在西方仍無類似專書可以取代,現在依然是歐美學者和學生在唐史方麵經常需要引用的一本英文*作。
杜希德(1925—2006),英國漢學傢、曆史學傢,主要研究中國隋唐史,曆任英國劍橋大學第六任漢學講座教授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鬍應湘漢學講座教授,1967年被選為英國學術院院士。與美國哈佛大學學者費正清共同主編《劍橋中國史》。
縮略語
唐代帝王次序錶
道名或藩鎮名稱
計量單位錶
第一章 土地分配製度
第二章 直接稅務
第三章 國傢壟斷與商稅
第四章 貨幣與信貸
第五章 漕運與交通
第六章 財務行政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再版後記
注釋
參考書目
詞匯索引
主題索引
譯後記
麥大維《杜希德先生生平》
    杜希德之後攻讀博士學位,開始寫他所謂的唐代財政製度“急就章”,導師還是中國學教授夏倫。杜希德自己說,他首先得說服夏倫,比起西周到漢末的早期曆史,中古史同樣值得學術研究。他說夏倫曾這樣反駁,“你這不是曆史學,是新聞報道”。他的論文實際上是對《舊唐書?食貨誌》的翻譯和注解。他和龍彼得(Piet van der Loon,1920—2002) 一起讀書,後者1948 年成為劍橋講師。兩人都齣身戰後歐洲傳統的“高級漢學” (high Sinology),在語文學、文本分析方麵受過同樣的訓練,因此兩人在分析早期文本時有共同語言。不過他們兩人關注中國的視角後來越來越不一樣。龍彼得對中國社會感興趣,尤其是區域底層社會,熱衷於考察民間神靈,杜希德始終不放棄自上而下的路徑,也就是他麵對的那些豐富而詳細的官修製度史材料所反映的視角。兩人的區彆一直延續到退休:龍彼得帶病到中國南方做田野,杜希德隻是1981 年到中國做瞭一次蜻蜓點水式的訪問。不過杜希德的博士論文為他著作等身的研究生涯的最初階段奠定瞭基礎,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麵,首先是經濟史和財政運作,其次是製度史及製度文獻史。
這本書原本是我1953 年在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論文。在正式齣版之前,我的修改工作麵臨兩個選擇,是全部改寫還是保留原貌隻作局部的增補與改動,也就是相應地加入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本書完成之後公布的一些新資料。考慮到時間問題,我隻能選擇後者。
   本書的章節題目與原論文保持一緻,它們來自《舊唐書?食貨誌》或者是對它的理解。不過,由於翻譯時所遇到的睏難以及我為之所付齣的努力,包括對《舊唐書?食貨誌》本捲的翻譯在內,我最終選擇單獨列齣詞匯解釋部分。
   在這裏,我並沒有對關於敦煌、吐魯番文書的研究進行完整而係統的闡述。大英博物館所藏的斯坦因(Stein) 收集品的微縮膠片,以及最近發錶的由大榖光瑞(Count Otani) 探險所發現的許多罕見的文書殘片,都在很大程度上為財政與土地政策的研究提供瞭一個新的前景,值得分彆討論。因此,我打算就這方麵另外寫成關於唐代製度的續篇奉獻給大傢。
   我在本書中的關注點僅限於國傢財政政策,廣義上講,並不涉及對這一時期經濟史的討論。很明顯,唐代時期在農業技術、荒地開墾、礦産資源的開發利用、工商業的發展、商人與工匠的社會經濟地位、錢幣使用量的極大增加、商品與貨幣流通的大幅增長以及人口的大麵積流動等方麵,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自然而然地會反映在政府的財政政策當中,對此,我們不能不稍加考慮,但是也同樣需要單獨討論。這也是當今曆史學者比較不容易處理的一些問題,因為中國的曆史一直以官僚政治為主,它們把政府財稅看作是帝國要務,但是對於經濟問題卻像我們一樣關注甚少。
   至於有關國傢財政的史料,即使我們從較為寬泛的角度來搜集,也依然顯得嚴重不足。因為正史本就是以宮廷活動為中心的著作,所以,我們對於在京都進行的中央政府的工作知之甚詳,但是對於各道的情況卻瞭解甚少,而道正好是中央頒下的政策被實際執行的地方。正史如此記史的後果之一,就是我們可以對中央製訂的賦稅政策進行清晰地錶述,但卻絲毫不知道政府的具體開支狀況如何,因為這些開支計劃大多數都是由各州府擬定的,而有關勞役的重要問題也基本上是屬於地方統籌的範圍,總之,可以說,我們可以使用的史料,它們更強調理論與大體上的政策宣布,而不是實際的日常操作。這自然與官僚傳統下史書的書寫目的是極為一緻的。
   本書的許多內容都涉及白樂日(Balázs) 已經有所研究的領域,他於1931—1933 年發錶的論文“Beitr�]ge zur Wirtschaftsge�玻螅悖瑁椋悖瑁簦� der T�穡幔睿紿玻塚澹椋簟保�在研究經濟史的西方漢學論著中,應當是曆史水準比較高的一個係列。這些論文標誌著學界對於中國中古社會的認識又取得瞭一個重要的進步。不過,據我所知,過去三十年當中有關唐代製度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尤其是日本漢學傢的一些早期論著,白樂日並沒有參閱,因此,我認為對於這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進行新的研究絕非多餘。
   讀者們可能很快就會意識到,我有負於日本與中國兩代學者的成果與努力,他們改變瞭我們對中國中古社會的認識,使我們不再拘泥於三十年前所普遍接受的舊有觀念。如果本書的價值隻是嚮西方讀者介紹一些他們的研究成果,那麼它也已經達成我願。
杜希德
倫敦 1959 年12 月22 日
我是一名曆史愛好者,尤其鍾情於中國古代史,而唐朝無疑是我心中最耀眼的篇章之一。在閱讀瞭無數關於唐朝政治、文化、軍事的著作後,我漸漸發現,支撐起這一切輝煌的,是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精密的財政管理。所以,當我偶然看到《唐代財政》這本書時,內心湧起瞭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深入瞭解那個時代國傢是如何“斂財”和“理財”的。《唐代財政》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曆史的厚度,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名詞,更代錶著一種復雜而係統的運作。我設想,書中會詳細介紹唐朝的稅收製度,比如均田製和租庸調製是如何演變的,以及它們對農民和國傢財政收入的具體影響。我更期待的是,書中能描繪齣唐朝財政體係的全景圖,從中央到地方,從收入到支齣,每一個環節都清晰可見。我想知道,當時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哪些方麵?除瞭農業稅,還有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比如商業稅、鹽鐵專賣等等?而這些收入又被用在瞭哪裏?是用於邊防軍費?還是用於國傢建設?抑或是用於宮廷的奢華生活?這本書,仿佛是我的另一位嚮導,將引領我走進唐朝財政的迷宮,尋找那些隱藏在數字和政策背後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唐代財政》乍一聽,似乎有些枯燥,可能會讓人聯想到一堆冰冷的數字和復雜的經濟術語。然而,在我看來,任何一個王朝的興衰,都離不開其背後強大的經濟支撐,而財政,正是這經濟支撐的核心。唐朝,一個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朝代,其繁榮昌盛絕非偶然。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輝煌的背後,唐朝的統治者是如何通過精妙的財政製度來維持和鞏固他們的統治的。我猜測,書中應該會深入剖析唐朝的稅收體係,比如土地稅、人頭稅,以及鹽鐵等專賣製度是如何運作的。我特彆好奇,在那個沒有現代金融工具的時代,朝廷是如何有效地徵收、儲存和分配巨額財富的?是否存在一些獨特的財政管理策略,值得我們後人藉鑒?同時,我也希望能瞭解,這些財政政策在不同曆史時期,例如盛唐時期和安史之亂後,是如何發生變化的,又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格局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財政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唐朝國傢運作邏輯的書,一本能讓我更深刻理解唐朝盛衰原因的書。
評分我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一直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能夠揭示王朝運作機製的著作。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唐代財政》時,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探索欲望。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朝代的強盛或衰落,就必須深入瞭解其經濟命脈,而財政,無疑是經濟命脈中最重要的一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展現一個立體的唐代財政世界,而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條文。我期待著書中能詳盡地介紹唐朝的稅收製度,例如租庸調製是如何確立和執行的,它對農民的生活和國傢財政收入分彆産生瞭什麼影響?我也想知道,除瞭傳統的農業稅之外,唐朝是否還有其他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例如商業貿易、手工業、以及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管理所帶來的財政收益?更讓我好奇的是,唐朝政府是如何將這些巨額的財政收入進行分配和使用的?是用於鞏固邊防,還是用於發展水利工程,亦或是用於文化教育和對外交流?這本書,在我心中,就像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通往唐朝經濟運行核心的大門,讓我能夠更加全麵地理解那個偉大時代的輝煌與隱憂。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古樸的韻味,淡雅的色彩和傳統的書法字體,讓我一眼就覺得它是一本沉甸甸的學術著作,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裏,書本的質感也很不錯,紙張略帶泛黃,散發著淡淡的墨香,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開它,去探索那個遙遠而迷人的朝代。我一直對唐朝的繁榮景象非常好奇,尤其想知道支撐起如此輝煌文明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經濟和社會運作機製。這本書的標題《唐代財政》直接擊中瞭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揭示唐朝統治者是如何管理國傢財富,如何通過稅收、貢賦、鹽鐵專賣等一係列財政手段,來維持龐大帝國的運轉,以及這些政策對當時社會各階層生活帶來的具體影響。特彆是關於科舉製度的興盛和其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我對這部分內容尤為期待。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稅收製度的設計與執行,以及在不同時期和地區可能齣現的變動。同時,我也很好奇當時的官員是如何管理和分配這些財政收入的,是否存在腐敗和低效的問題,以及朝廷是如何應對的。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扇通往唐朝財政秘密的窗戶,讓我渴望一探究竟。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唐朝一直抱有特彆的嚮往,尤其對其繁榮背後的經濟支撐充滿好奇。《唐代財政》這個書名,立即吸引瞭我的目光,因為它觸及瞭古代國傢運作的核心——財富的管理與分配。我期盼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唐代財政體係的運作細節,而不僅僅是泛泛而談。我希望能看到書中細緻地分析唐朝是如何徵收賦稅的,比如土地稅、人頭稅,以及這些稅賦是如何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進行調整的。我也對唐朝的專賣製度,特彆是鹽和鐵的專賣,是如何為國傢帶來巨額收入,以及這些製度對當時社會經濟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感到好奇。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這些財政收入是如何被使用的,它們是否有效地支持瞭國傢的軍事、行政、文化以及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是否存在一些關於財政管理上的創新和改革,以及這些改革又帶來瞭怎樣的成效或問題?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財政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唐朝國傢治理能力和經濟智慧的生動寫照,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領略那個時代財政運作的奧秘。
評分《變遷之神》一書緻力於從一般民眾的視角來探索民間信仰的變遷,以民眾信仰的齣發點入手對南宋一代中國民間信仰進行瞭精煉的勾勒,進而探究唐宋間社會的變革,是西方世界係統研究宋代民間信仰的開拓性著作之一。《變遷之神》一書緻力於從一般民眾的視角來探索民間信仰的變遷,以民眾信仰的齣發點入手對南宋一代中國民間信仰進行瞭精煉的勾勒,進而探究唐宋間社會的變革,是西方世界係統研究宋代民間信仰的開拓性著作之一。
評分又是二印的書,可見其銷量。
評分楊寬先生《戰國史》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斷充實和提高,內容翔實豐富,觀點顯豁精審。作者與時俱進,自1955年初版,1980年再版,1997年又隨著考古工作的巨大進展,新資料層齣不窮而重加修訂、補充和改寫,成為“中國斷代史”係列的經典之作。作者以如椽的史筆,展現除戰國時期這一“古今一大變革之會”,社會激蕩,政體革新,群雄並起,百傢爭鳴的紛異多彩的曆史長捲,以全新的麵貌,成為國內外學術界極為注目的斷代史著作。著名曆史學傢王子今評價:“這部斷代史研究的經典,不僅可以看作上一世紀古史研究高水準成果的一個紀念,又為學界新人提供瞭具有標範意義的學術樣闆。”
評分用譜諜研究世傢的作品,慕名而購,讀來看看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唐代財政》是西方中國史研究大傢、隋唐史研究的真正奠基者杜希德先生的專著。《唐代財政》大抵依《舊唐書·食貨誌》的論述範圍,分章討論唐代財政史上的諸多重要問題,如均田製、租庸調、兩稅法、貨幣、鹽政和漕運等。《唐代財政》提綱挈領地論述瞭唐代財政體
評分今天書剛拿到,還沒開始看,(? •?_•?)?
評分問:中國為什麼發展不齣無神論?
評分經典本身蘊涵著更高品質的文化價值在裏麵,我覺得我們的曆史文化傳承至今主要是由經典來構成的……今天強調經典、強調經典閱讀,對我們這樣一個時代文化傳承的一種堅守和一種再造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