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希德先生的《唐代财政》一书是20世纪唐代财政史领域的一部划时代著作。本书大抵依《旧唐书?食货志》的论述范围,分章讨论唐代财政史上的诸多重要问题,如均田制、租庸调、两税法、货币、盐政和漕运等。《唐代财政》提纲挈领地论述了唐代财政体系发展演变的情形,立论严密,注释详实,尽显欧洲汉学的朴实本色。本书是西方唐代财政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出版至今五十多年,在西方仍无类似专书可以取代,现在依然是欧美学者和学生在唐史方面经常需要引用的一本英文著作。
《唐代财政》是西方中国史研究大家、隋唐史研究的真正奠基者杜希德先生的专著。《唐代财政》大抵依《旧唐书·食货志》的论述范围,分章讨论唐代财政史上的诸多重要问题,如均田制、租庸调、两税法、货币、盐政和漕运等。《唐代财政》提纲挈领地论述了唐代财政体系发展演变的情形,立论严密,注释详实,尽显欧洲汉学的朴实本色。《唐代财政》是西方唐代财政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出版至今近五十年,在西方仍无类似专书可以取代,现在依然是欧美学者和学生在唐史方面经常需要引用的一本英文*作。
杜希德(1925—2006),英国汉学家、历史学家,主要研究中国隋唐史,历任英国剑桥大学第六任汉学讲座教授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胡应湘汉学讲座教授,1967年被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与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费正清共同主编《剑桥中国史》。
缩略语
唐代帝王次序表
道名或藩镇名称
计量单位表
第一章 土地分配制度
第二章 直接税务
第三章 国家垄断与商税
第四章 货币与信贷
第五章 漕运与交通
第六章 财务行政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再版后记
注释
参考书目
词汇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麦大维《杜希德先生生平》
杜希德之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写他所谓的唐代财政制度“急就章”,导师还是中国学教授夏伦。杜希德自己说,他首先得说服夏伦,比起西周到汉末的早期历史,中古史同样值得学术研究。他说夏伦曾这样反驳,“你这不是历史学,是新闻报道”。他的论文实际上是对《旧唐书?食货志》的翻译和注解。他和龙彼得(Piet van der Loon,1920—2002) 一起读书,后者1948 年成为剑桥讲师。两人都出身战后欧洲传统的“高级汉学” (high Sinology),在语文学、文本分析方面受过同样的训练,因此两人在分析早期文本时有共同语言。不过他们两人关注中国的视角后来越来越不一样。龙彼得对中国社会感兴趣,尤其是区域底层社会,热衷于考察民间神灵,杜希德始终不放弃自上而下的路径,也就是他面对的那些丰富而详细的官修制度史材料所反映的视角。两人的区别一直延续到退休:龙彼得带病到中国南方做田野,杜希德只是1981 年到中国做了一次蜻蜓点水式的访问。不过杜希德的博士论文为他著作等身的研究生涯的最初阶段奠定了基础,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史和财政运作,其次是制度史及制度文献史。
这本书原本是我1953 年在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在正式出版之前,我的修改工作面临两个选择,是全部改写还是保留原貌只作局部的增补与改动,也就是相应地加入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本书完成之后公布的一些新资料。考虑到时间问题,我只能选择后者。
本书的章节题目与原论文保持一致,它们来自《旧唐书?食货志》或者是对它的理解。不过,由于翻译时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我为之所付出的努力,包括对《旧唐书?食货志》本卷的翻译在内,我最终选择单独列出词汇解释部分。
在这里,我并没有对关于敦煌、吐鲁番文书的研究进行完整而系统的阐述。大英博物馆所藏的斯坦因(Stein) 收集品的微缩胶片,以及最近发表的由大谷光瑞(Count Otani) 探险所发现的许多罕见的文书残片,都在很大程度上为财政与土地政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前景,值得分别讨论。因此,我打算就这方面另外写成关于唐代制度的续篇奉献给大家。
我在本书中的关注点仅限于国家财政政策,广义上讲,并不涉及对这一时期经济史的讨论。很明显,唐代时期在农业技术、荒地开垦、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工商业的发展、商人与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钱币使用量的极大增加、商品与货币流通的大幅增长以及人口的大面积流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自然而然地会反映在政府的财政政策当中,对此,我们不能不稍加考虑,但是也同样需要单独讨论。这也是当今历史学者比较不容易处理的一些问题,因为中国的历史一直以官僚政治为主,它们把政府财税看作是帝国要务,但是对于经济问题却像我们一样关注甚少。
至于有关国家财政的史料,即使我们从较为宽泛的角度来搜集,也依然显得严重不足。因为正史本就是以宫廷活动为中心的著作,所以,我们对于在京都进行的中央政府的工作知之甚详,但是对于各道的情况却了解甚少,而道正好是中央颁下的政策被实际执行的地方。正史如此记史的后果之一,就是我们可以对中央制订的赋税政策进行清晰地表述,但却丝毫不知道政府的具体开支状况如何,因为这些开支计划大多数都是由各州府拟定的,而有关劳役的重要问题也基本上是属于地方统筹的范围,总之,可以说,我们可以使用的史料,它们更强调理论与大体上的政策宣布,而不是实际的日常操作。这自然与官僚传统下史书的书写目的是极为一致的。
本书的许多内容都涉及白乐日(Balázs) 已经有所研究的领域,他于1931—1933 年发表的论文“Beitr�]ge zur Wirtschaftsge�玻螅悖瑁椋悖瑁簦� der T�穑幔睿绐玻冢澹椋簟保�在研究经济史的西方汉学论著中,应当是历史水准比较高的一个系列。这些论文标志着学界对于中国中古社会的认识又取得了一个重要的进步。不过,据我所知,过去三十年当中有关唐代制度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尤其是日本汉学家的一些早期论著,白乐日并没有参阅,因此,我认为对于这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进行新的研究绝非多余。
读者们可能很快就会意识到,我有负于日本与中国两代学者的成果与努力,他们改变了我们对中国中古社会的认识,使我们不再拘泥于三十年前所普遍接受的旧有观念。如果本书的价值只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一些他们的研究成果,那么它也已经达成我愿。
杜希德
伦敦 1959 年12 月22 日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唐朝一直抱有特别的向往,尤其对其繁荣背后的经济支撑充满好奇。《唐代财政》这个书名,立即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它触及了古代国家运作的核心——财富的管理与分配。我期盼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唐代财政体系的运作细节,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我希望能看到书中细致地分析唐朝是如何征收赋税的,比如土地税、人头税,以及这些税赋是如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进行调整的。我也对唐朝的专卖制度,特别是盐和铁的专卖,是如何为国家带来巨额收入,以及这些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感到好奇。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这些财政收入是如何被使用的,它们是否有效地支持了国家的军事、行政、文化以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些关于财政管理上的创新和改革,以及这些改革又带来了怎样的成效或问题?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财政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唐朝国家治理能力和经济智慧的生动写照,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领略那个时代财政运作的奥秘。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一直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揭示王朝运作机制的著作。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唐代财政》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朝代的强盛或衰落,就必须深入了解其经济命脉,而财政,无疑是经济命脉中最重要的一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现一个立体的唐代财政世界,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条文。我期待着书中能详尽地介绍唐朝的税收制度,例如租庸调制是如何确立和执行的,它对农民的生活和国家财政收入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也想知道,除了传统的农业税之外,唐朝是否还有其他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例如商业贸易、手工业、以及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所带来的财政收益?更让我好奇的是,唐朝政府是如何将这些巨额的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是用于巩固边防,还是用于发展水利工程,亦或是用于文化教育和对外交流?这本书,在我心中,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通往唐朝经济运行核心的大门,让我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那个伟大时代的辉煌与隐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朴的韵味,淡雅的色彩和传统的书法字体,让我一眼就觉得它是一本沉甸甸的学术著作,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里,书本的质感也很不错,纸张略带泛黄,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它,去探索那个遥远而迷人的朝代。我一直对唐朝的繁荣景象非常好奇,尤其想知道支撑起如此辉煌文明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经济和社会运作机制。这本书的标题《唐代财政》直接击中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示唐朝统治者是如何管理国家财富,如何通过税收、贡赋、盐铁专卖等一系列财政手段,来维持庞大帝国的运转,以及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生活带来的具体影响。特别是关于科举制度的兴盛和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我对这部分内容尤为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税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以及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可能出现的变动。同时,我也很好奇当时的官员是如何管理和分配这些财政收入的,是否存在腐败和低效的问题,以及朝廷是如何应对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扇通往唐朝财政秘密的窗户,让我渴望一探究竟。
评分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钟情于中国古代史,而唐朝无疑是我心中最耀眼的篇章之一。在阅读了无数关于唐朝政治、文化、军事的著作后,我渐渐发现,支撑起这一切辉煌的,是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精密的财政管理。所以,当我偶然看到《唐代财政》这本书时,内心涌起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国家是如何“敛财”和“理财”的。《唐代财政》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厚度,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更代表着一种复杂而系统的运作。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唐朝的税收制度,比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它们对农民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具体影响。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描绘出唐朝财政体系的全景图,从中央到地方,从收入到支出,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我想知道,当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哪些方面?除了农业税,还有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比如商业税、盐铁专卖等等?而这些收入又被用在了哪里?是用于边防军费?还是用于国家建设?抑或是用于宫廷的奢华生活?这本书,仿佛是我的另一位向导,将引领我走进唐朝财政的迷宫,寻找那些隐藏在数字和政策背后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唐代财政》乍一听,似乎有些枯燥,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堆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经济术语。然而,在我看来,任何一个王朝的兴衰,都离不开其背后强大的经济支撑,而财政,正是这经济支撑的核心。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朝代,其繁荣昌盛绝非偶然。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辉煌的背后,唐朝的统治者是如何通过精妙的财政制度来维持和巩固他们的统治的。我猜测,书中应该会深入剖析唐朝的税收体系,比如土地税、人头税,以及盐铁等专卖制度是如何运作的。我特别好奇,在那个没有现代金融工具的时代,朝廷是如何有效地征收、储存和分配巨额财富的?是否存在一些独特的财政管理策略,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同时,我也希望能了解,这些财政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例如盛唐时期和安史之乱后,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财政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唐朝国家运作逻辑的书,一本能让我更深刻理解唐朝盛衰原因的书。
评分包装精美,商品完好无损,值得购买,京东服务真是周到。
评分本书的视角比较独特 内容和材料可能已经略旧 不过依然不失为一本较有价值的在本领域的著作 推荐一下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评分页数 412
评分页数 412
评分姜士彬先生的《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一书,不仅是西方汉学界较早系统研究中国中古时期社会结构,尤其是上层统治阶层的开拓性研究之一,而且也以其“寡头阶层”的结论对前贤的“贵族阶层”论断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古中国是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结合。姜士彬的研究既讲究对社会学理论的运用借鉴,对敦煌氏族谱这类文献的谱系辨析亦深受西方文献学的影响。迄今看来,在学术史和方法论层面均有相当高的价值。
评分不错,送货挺快的,品相也很好。
评分营销力度大,基本上都在这里买的。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购入一读。
评分《变迁之神》一书致力于从一般民众的视角来探索民间信仰的变迁,以民众信仰的出发点入手对南宋一代中国民间信仰进行了精炼的勾勒,进而探究唐宋间社会的变革,是西方世界系统研究宋代民间信仰的开拓性著作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