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利尔讲艺术史

希利尔讲艺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希利尔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
  • 历史
  • 文化
  • 西方艺术
  • 艺术理论
  • 希利尔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05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13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2010年入选影响孩子一生的十大图书之一。

☆ 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艺术史经典读物。

☆ 《希利尔讲艺术史》这本书,不仅是中小学生学习艺术史的基础读物,而且也是成人了解艺术史的初级入门读物。该书在编辑过程中配了近两百幅插图,图文并茂,除了给读者带去视觉上的享受,还会播撒艺术的启蒙以及对美的追求!

☆ 读完此书,若再看到一幅画、一尊雕像、一座建筑,不会再只是肤浅地评价一下材质,而是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品评其艺术风格,讲述其背后的故事,以及作者其他优秀的作品。我想这才是读完本书真正的收获,以及学习了解艺术史地意义所在。


内容简介

  《希利尔讲艺术史》一书介绍了三部分的内容——绘画、雕塑、建筑。每一部分,作者都是按照编年体的形式,从古老的绘画、雕塑、建筑开始写起,将家喻户晓的艺术名家名品,用人们比较熟悉的生活片段来讲述,更加贴近读者。该书既有艺术发展史,又有艺术品的小故事,集知识性以及趣味性于一体。


作者简介

  希利尔(V.M.Hillyer),美国杰出教育家,美国著名学府卡尔维特学校的校长。卡尔维特教育体系的创造者。希利尔深感传统教科书的枯燥乏味,立志为孩子们编写一套贴近生活、贴近孩子的历史、地理和艺术读物,由此《希利尔讲艺术史》应运而生。该书自1924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受到全世界许多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


目录

第一部分

世界上最早的画 / 002

这幅画有问题吗 / 006

宫殿墙壁上的图画 / 009

以假乱真的愚人画 / 012

瓶瓶罐罐上的绘画 / 016

耶稣像和基督教徒 / 018

牧童画家 / 021

天使般的弟兄 / 024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 027

悔过与劝诫 / 031

伟大的老师和“最伟大的”学生 / 036

画家的雕塑 / 041

多才的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 045

威尼斯的六个画家 / 050

裁缝的画家儿子和光影魔法师 / 055

来自佛兰德斯的伟大画家们 / 060

画肖像画的荷兰人 / 065

德国画家 / 069

被遗忘的美丽 / 073

西班牙画家 / 075

为风景作画 / 079

古典主义画派和浪漫主义画派 / 083

最早出现的英国画家 / 087

三个英国画家 / 094

巴比松的画家们 / 099

印象派画家 / 103

后印象派画家 / 108

非写实和超现实 / 112

其他现代派画作 / 115

第二部分

第一座雕像 / 120

巨人像和矮人像 / 125

基路伯和国王 / 129

大理石雕像 / 133

自然的站姿 / 136

最伟大的希腊雕塑家 / 139

菲狄亚斯之后 / 143

石膏模型 / 146

袖珍品 / 149

陶土塑像 / 151

半身像和浮雕 / 153

石头里的故事 / 156

天堂之门 / 159

发现雕刻秘密的人 / 162

最优秀和第二优秀的骑士雕像 / 165

全能的博那罗蒂 / 167

切利尼和他的珀耳修斯青铜像 / 171

米开朗基罗时代前后 / 174

一个意大利人和一个丹麦人 / 176

邮票上的头像 / 178

狮子、圣人和国王 / 180

精美的礼物 / 182

思想家的思想 / 184

现代雕塑 / 186

精彩书摘

前 言

假如你是一个还在读书的孩子,请把这本书带走。

或许,每天被囚禁在学校这座牢笼里的你,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知识的囚徒,那么,请把这本书放在你的抽屉里或枕头下。这是一本不会被老师没收,也不会被家长禁读的课外读物。

它是一座长着脚的博物馆,虽然不及巴黎卢浮宫华丽,也不像伦敦大英博物馆那么宏伟,更没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浩瀚,但毫不起眼的它却把世界艺术史上几乎所有著名的绘画、建筑、雕刻都收入囊中。这本书像一部时光机,能带人穿越历史;又像童话里的金钥匙,能打开思维的锁链。

假如您是一位为人师或为人父母的成年人,请把这本书带走。

或许,书中的文字不够华丽、内容不够深刻,但就像最贴心的朋友永远只会说最朴实的话语一样,请把这位朴实的“朋友”安置在你的书架上。

它是一本不会说话的活辞典。虽然它不能全部解答孩子们脑海中的“十万个为什么”,但起码能解释孩子们关于艺术史的诸多疑问:世界上最早的绘画出现在哪里?形似三角形乳酪的金字塔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残缺的维纳斯雕像到底美在何处……当困惑的孩子歪着头,用充满渴求的眼神望向你时,不要困窘,不要着急,这本书能帮你解决大部分难题。

如果你无暇一一解释,不妨把它送给好学的孩子,这本行文简洁、语言生动的艺术史书籍不会给孩子们造成任何阅读障碍,就像为他们邀请到了一位活泼的艺术史老师。

假如你是一个对古老文明和艺术充满向往的旅人,请把这本书带走。

或许,你只是对世界上一切美的事物充满向往,却不知远方的旅途中究竟有怎样的风景,请把这本书塞进你的背包里。这是几乎所有的美的事物的大合影,你将在未来的行程中逐一领略它们的风姿。

它是一辆载满乘客的金马车。你将乘着这辆马车游遍雅典、罗马、开罗、佛罗伦萨、巴黎、伦敦……它可以取代喷着蒸汽的隆隆作响的绿皮火车,也可以代替两头尖尖的威尼斯小艇,载着你到任何你感兴趣的文化艺术的发祥地和兴盛地,当然,它还能带着你穿越时空隧道,到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历史古城,探寻被深埋起来的文明瑰宝。

更重要的是,与你同行的乘客,可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维特鲁威、布鲁内莱斯基、米隆、古戎、罗丹……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是不是让你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起来?记住,在这辆马车里,他们既是与你同行的乘客,还是你的向导,随时准备帮你解答任何与绘画、建筑、雕刻艺术有关的问题。不要错过这辆华丽的马车,它就像一次与艺术邂逅的难得机遇,赶不上的人灰头土脸,赶上的人才能从容不迫。

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刻都感受着收获的喜悦与分享的快乐。

这像一次奇妙的时空穿梭之旅:早晨,我在古埃及的尼罗河畔和狮身人面像玩耍;中午,我躲在文艺复兴时期一间狭窄的画室里,打量着那些简陋的绘画工具;傍晚,在一位贵族家的厨房里,我看到年幼的卡诺瓦正小心翼翼地用黄油雕刻狮子;晚上,星星撒满了天空,就像数千年来那些伟大艺术家们闪亮的眼睛。

这一切,是我感受到的艺术的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与人分享,尤其是那些在艺术知识方面一片空白孩子,我想在他们的图纸上涂抹最灿烂的色彩;还有那些对艺术充满向往的成年人,请允许我以这些不够华丽的文字表达我对伟大艺术家的敬仰。

我希望自己能够以成人的思维,儿童的视角,摘取艺术史中最闪亮的部分,连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每颗闪光的珍珠,都有着莫大的诱惑。会不会有人中招,心甘情愿得坠入我所设计的这个美的圈套?

不死板、不教条、不繁冗、不落俗套;有形、有色、有趣、言之有物。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期许和要求,希望恰好也能满足您心中一本好书的标准。无论如何,当你翻开这本书时,都请记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前言/序言


《雕塑的静默:从古代到现代的物质与精神》 简介 《雕塑的静默:从古代到现代的物质与精神》是一部深入剖析西方雕塑艺术发展脉络的专著。本书并非对艺术史的宏观概述,而是聚焦于雕塑这一特定媒介,探讨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承载文化、宗教、政治以及人类对永恒与瞬间的理解。作者以雕塑的“物质性”——石材的重量、青铜的冷峻、木材的温润——作为出发点,层层递进地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精神性”追求与表达。 本书的结构遵循时间线索,但其核心驱动力是对“形式语言”的细致辨析。从古埃及神像的程式化庄严,到古希腊雕塑对人体理想的极致探求,再到罗马帝国权力象征的叙事性纪念碑,作者力图展现雕塑如何从服务于神祇和君王,逐步转向对个体情感和内在世界的捕捉。 第一部分:原始的坚实与神性的重量(古代文明的雕塑语境) 本部分着重考察雕塑在早期文明中扮演的祭祀与权力中介角色。我们将详细分析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浮雕与圆雕的象征意义,它们是如何通过固定的姿态和夸张的符号,确立社会秩序和神灵的权威。 在对古埃及雕塑的分析中,重点将放在“卡”(Ka)与“巴”(Ba)的观念如何形塑了人物的持久性和非动态性。我们探讨了花岗岩和闪长岩的使用如何增强了雕像的永恒感,以及面部表情的克制如何体现了古埃及对宇宙秩序的敬畏。这些雕塑并非对现实的模仿,而是“在场”的神圣实体。 古希腊雕塑部分,将着重区分早期的古风时期的“库罗斯”(Kouros)与“科蕾”(Kore)的僵硬,与古典时期“思索者”和“持着帕特农神庙的诸神”所达到的“动态的平衡”。作者将引用普鲁塔克的文献,讨论波留克列特斯《法则》中对理想人体比例的数学化构建,以及“湿衣法”如何将坚硬的大理石赋予近乎柔软的生命感。我们还将探讨希腊化时期雕塑中爆发出的强烈戏剧性与情感外露,如《拉奥孔群像》,标志着对人类痛苦与挣扎的关注。 第二部分:信仰的容器与世俗的载体(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转折) 中世纪雕塑的分析,将跳出对“逼真性”的追求,转向其在教堂建筑中的叙事功能。本书将详细考察罗马式雕塑的装饰性和寓言性,重点关注手稿插图如何影响了柱头和门楣上的浮雕布局。我们深入探讨哥特式雕塑如何从建筑中解放出来,尤其是在兰斯大教堂和沙特尔大教堂的立面雕塑群中,人物形象逐渐获得独立的人性特征——表情的柔和、衣褶的自然垂坠,预示着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曙光。 文艺复兴的复苏被置于哲学与科学重塑的背景下审视。本章详述多那太罗如何通过对古典语汇的重新激活,以及他作品中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如早期《大卫》的内省气质),确立了文艺复兴雕塑的基调。米开朗基罗的成就将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讨论:他如何将雕塑视为“从石头中解放”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塑造。重点分析《摩西》中蕴含的紧张感和《圣殇》中对母性悲剧的极致表达,探讨其如何超越对古典形式的简单模仿,达到对“未完成性”的哲学思考。 第三部分:戏剧性的张力与情感的捕捉(巴洛克至浪漫主义) 巴洛克雕塑被视为对文艺复兴和谐的积极颠覆。贝尔尼尼的作品被视为研究巴洛克雕塑“时间性”和“瞬间性”的典范。我们将分析《大卫》如何被捕捉在投掷前的最高动能瞬间,以及《圣特蕾莎的狂喜》如何通过光线、材质的对比和对身体的戏剧化处理,营造出宗教体验的身体化和感官化。雕塑不再是静止的纪念碑,而是空间中的一场持续上演的戏剧。 过渡到18世纪的古典主义复兴,我们将审视蒙德斯和康诺瓦的作品,探讨他们如何试图用更冷静、更纯粹的线条来抵御巴洛克的过度情感化,回归对理想美和道德叙事的强调。 浪漫主义时期的雕塑则展现了对自然力量和原始情感的回归。本章将考察雕塑如何开始关注非古典题材,如动物题材和具有强烈民族情感的纪念碑。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碎裂与媒介的重构(19世纪末至今) 19世纪末,雕塑艺术面临深刻的危机与转型。罗丹被视为打破了古典主义的“完成”概念,他通过对未完成的表面处理、对人物肢体的断裂和扭曲,强调了雕塑作为“过程”和“挣扎”的本体论地位。他的作品不再是叙事的终点,而是对内心冲突的公开展示。 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的冲击彻底重塑了雕塑的定义。本部分将详尽分析立体主义如何影响了布朗库西对“简化形式”和“本质的提炼”的追求,特别是他对平面、曲线与虚空的并置探讨。随后,我们将考察构成主义如何将雕塑从实体转向空间关系和动态结构,例如纳姆·加博对“空气雕塑”的探索。 最后的章节聚焦于二战后的发展。我们将探讨抽象表现主义雕塑(如大卫·史密斯对焊接钢材的使用)如何将工业材料的粗粝感直接引入艺术领域,以及极简主义(如唐纳德·贾德)如何将雕塑的关注点从“作品的意义”彻底转移到“作品与观众在特定空间中的物理关系”。雕塑最终在观念艺术中,几乎完全放弃了传统的物质形态,转而成为对观看行为本身的质疑。 《雕塑的静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雕塑从“永恒的石头”演变为“流动的概念”的清晰而深入的路径,着重于物质语言如何随人类精神世界的变化而发生彻底的重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内页设计得非常用心,那种老式印刷品特有的温暖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质地也挑得极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读起来有一种仪式感。我尤其喜欢它在关键艺术家的传记部分,插图的选用非常精妙,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代表作,还穿插了不少当时的名人信件、速写甚至是未完成的作品草稿,这些“幕后花絮”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些艺术大师的认知。作者在叙事时,并没有一味地罗列作品和年代,而是巧妙地将艺术史的宏大叙事融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潮乃至宫廷政治的变迁之中,让你感觉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结晶。比如,在描述巴洛克风格的兴起时,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运动对美学观念的冲击,这种深入肌理的分析,远比单纯的风格讲解要来得深刻有力。每次翻阅,总能发现一些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以为自己已经很熟悉的画作,那种知识被层层剥开、豁然开朗的体验,是阅读体验中最为愉悦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读起来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谈吐风趣的大学教授在深夜里与你促膝长谈。它充满了机智的俏皮话和恰到好处的幽默感,尤其是在描述某些艺术家古怪的性格或者他们彼此间的“艺术圈八卦”时,阅读的愉悦感直线上升。比如,作者描绘某位浪漫主义画家的创作状态时,用了“他仿佛不是在作画,而是在与画布进行一场激烈的角斗”这样的句子,那种画面感立刻就出来了。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对艺术作品情感内核的捕捉能力。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笔触和色彩,更是在试图解读创作者当时面对世界时的焦虑、狂喜或沉思,这种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力,使得冰冷的作品仿佛重新拥有了呼吸和温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隔着时空的旁观者,而更像是一个可以理解那位艺术家的同龄人。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令人敬佩的,但更难得的是,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成功地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作者显然深谙如何将复杂的理论以生动、类比的方式传递给非专业读者。比如,他在讲解透视法从文艺复兴早期的萌芽到盛期成熟的演变时,没有直接抛出数学公式,而是用“空间魔术师”这样的比喻,将布鲁内莱斯基和马萨乔等人的探索过程描绘成一场场精彩的智力冒险。这种叙事策略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技法讨论变得引人入胜。此外,它对艺术史中的“争议点”处理得尤为精彩,比如关于印象派是否真正是“革命”而非“演变”的争论,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定论,而是公正地呈现了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的论据,让读者自己去参与到历史的辩论中去,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引导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批判性思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有一种古典的美感,仿佛在行走于一座精心设计的博物馆长廊之中。它没有采用完全线性的时间轴推进,而是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会设置一些专题性的章节,来深入剖析某种媒介或特定的地域流派。比如,在讲完古典雕塑的黄金时代后,会穿插一章细致探讨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光线与彩绘玻璃的关系,这种跳跃却又逻辑自洽的编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对“非西方艺术”的引入,虽然篇幅不占主导,但它没有将这些艺术形式视为西方主流艺术的陪衬或“异域奇观”,而是以平等的姿态,讨论了如唐代山水画的“气韵生动”理念与同期欧洲风景画在精神追求上的异同,这让整个艺术史的图景变得更加饱满和立体,避免了单一视角带来的局限性。

评分

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观看”,而不是仅仅“看”到。作者在讲解文艺复兴肖像画时,花了大量篇幅来分析眼睛和手部的处理,他指出,不同时代对眼神的描绘,其实映射了当时社会对“自我”认知的变化——从早期神性的专注到后期世俗人性的审视。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训练,极大地提升了我欣赏其他艺术形式的能力。如今,走在任何一个画廊或博物馆,我都会不自觉地开始运用书中学到的框架去解构作品的意图、技巧与时代精神的联系。这本书已经超越了一本简单的艺术史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理解人类文明美学脉络的大门,让原本复杂难懂的艺术史变成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关于人类创造力的史诗。

评分

好,正品值得推荐

评分

这套书很适合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推荐

评分

一次买了好多件,够看好长时间了

评分

挺不错的,适合小学生。讲得比较浅。

评分

!!!

评分

好书推荐

评分

书非常好,顶!

评分

书非常好,顶!

评分

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