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名人愛盆景早已不是新鮮事,唐代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人兼畫傢王維就是一位盆景愛好者。馮贄《記事珠》中雲,王維以黃瓷鬥貯蘭蕙,養以荷石,纍年彌盛;宋代的蘇東坡、陸遊不僅親自製作盆景,且往往觸景生情,詩興勃發,對入畫的盆景加以吟詠,留下許多名句:“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蘇東坡《取彈子石養石》),“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足瘦,一拳突兀韆金直。清泉丘缶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顔色。盆山芬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跡。根蟠葉茂看愈好,嚮來恨不相從早,所嗟我亦飽風霜,養氣天功日衰稿。”(陸遊《菖蒲》)。這些詩篇不僅錶述瞭“小中見大”的藝術手法,還對盆景作瞭細緻的描述和贊美。
在此次西泠春拍的園藝盆景專場中,有一盆錦鬆,不僅樹齡已達三百五十多年,同樣,它所經曆的曆史背景和曆史人物的關係也頗為豐富。在日本盆栽界,流傳著極有來頭的兩盆貴重盆栽,即蔣介石培育過的鬆。說起這兩盆被蔣介石培育過的盆景,就要引齣另兩位對中網近代史産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一位是孫中山,另外一位是梅屋莊吉,梅屋莊吉是日本明治末期在日本電影界掀起巨大鏇風的風雲人物,同時他也是孫中山的盟友和辛亥革命資金來源的重要支援者。孫中山在日期間,梅屋莊吉夫婦不求任何迴報地支援中國革命,在各方麵像慈母一樣悉心照料孫中山和宋慶齡,孫中山迴國後曾電梅屋:“逗留貴國期間,感謝諸君關照。今後亞洲民族復興,切望閣下協力。”可見當時兩人交往感情之深。
在電影業獲得巨大成功的梅屋氏於1909年,也就是今天的東京新宿區,建瞭寬達5000平米的自己的豪宅和影棚。根據當時的住宅布置玎以看到,梅屋氏作為盆景愛好者在園內設有不少盆栽棚,辛亥革命期間,作為孫中山的追隨者,在日本留學的蔣介石經孫中山引薦寄宿在梅屋府,當時實業傢多愛盆景,蔣介石也十分喜歡盆景,由其培育澆水的錦鬆就是在1909年至1911年寄宿於梅屋府上時的閑暇所為。當年梅屋莊吉的盆栽棚有許多的名樹佳木,但傳承下來的亦僅有兩盆而已,而作為被蔣介石培育過的盆景,則尤其顯得珍貴。這其中一盆錦鬆,我們得以在此次西泠春拍的拍場中呈現,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展示,它不僅有著高齡的樹齡輾轉來到中國,而且它還見證瞭一段世界曆史。
此錦鬆盆景,披綠掛翠,挺拔雋秀,頗為灑脫。日本於1991年11月齣版的《近代盆栽》和2009年10月齣版的《近代雜誌》曾刊登過此盆景,對蔣介石與此盆景的淵源有過詳細的記錄和報導。同時,由日本盆栽協會發行的《昭和①盆栽譜》的齣版物上,也曾做過此錦鬆的詳細介紹。該錦鬆作為日本貴重盆栽登錄樹,至今仍保留有它的登錄番號(第533號)。
觀內在之心理
盆景欣賞的效果是盆景與觀者互動交流中産生的。盆景藝術一貫是以“小中見大,縮龍成寸”為特點的創作手法,將浩瀚的大乾世界濃縮於有限範圍,從而讓觀者領略到大自然的神韻與風采。在欣賞盆景時,“觀”的階段要“窮形盡相”,體察人微。我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文化素養、思想情感等,運用豐富的聯想和思維等心理活動,去擴充、豐富盆中之景,領略、開拓盆景意境的過程,用澄澈胸懷去欣賞盆景的美,會彆有一番藝術感受。美國美學傢萊辛說:“動態美是一縱即逝而百看不厭的美。它是飄來忽去的。因為我們迴憶一種動態,比起迴憶一種單純的形狀和顔色,一般要容易得多,也生動得多。”盆景的優美綫條,造型動勢,都體現瞭人們在觀賞盆景動態之美後,會對其迴味無窮,過目難忘。如拍品黃山鬆,此黃山鬆鬱鬱蒼蒼,枝乾挺立,浚霄直上,瘦葉如針,梳風掩翠。主乾的吸水綫一圈圈纏繞捨利乾嚮上生長,造型靜中有動,活潑生動,根部的兩段小捨利乾像兩隻仰望星空的小動物,為整個盆景更添一絲生機。
盆景藝術從古至今不斷發展,現在已經慢慢形成瞭自己的美學理念,人對美的追求卻依然沒有止境。希望西泠拍賣的園藝盆景專場,同樣能給盆景愛好者們帶來新的美的享受,在詩意般的盆景藝術中體會彆樣的意境之美。
內頁插圖
目錄
真柏
五針鬆
五針鬆
五針鬆
真柏
五針鬆
五針鬆
真柏
紅楓
黑鬆
杜鵑
赤鬆
赤鬆
真柏
真柏
赤鬆
黑鬆
大阪鬆
真柏
黃山鬆
黑檀
樸樹
雀梅
黑檀
黑檀
真柏
黑鬆
刺柏
真柏
五針鬆
真柏
五針鬆
黑鬆
真柏
黑鬆
錦鬆
古渡鳥泥盆
五針鬆
羅漢鬆
黑鬆
五針鬆
真柏
黑鬆
真柏
赤鬆
大阪鬆
黑檀
雀梅
山甲木
鐵包金
樸樹
真柏
黑鬆
五針鬆
黑鬆
刺柏
杜鵑
五針鬆
黑鬆
真柏
楓
羅漢鬆
赤鬆
真柏
紫薇
赤鬆
真柏
黑鬆
真柏
真柏
羅漢鬆
真柏
赤鬆
對節白蠟
赤鬆
真柏
羅漢鬆
刺柏
杜鵑
杜鵑
黑鬆
赤鬆
真柏
銀杏
五針鬆
黑鬆
黑鬆
黑鬆
楓
真柏
獅子頭
赤鬆
木瓜樹
黑鬆
真柏
赤鬆
真柏
五針鬆
真柏
赤鬆
五針鬆
槭樹
檜
黑鬆
茶梅
真柏
黑鬆
刺柏
紫藤
真柏
赤鬆
圓柏
羅漢鬆
赤鬆
赤鬆
前言/序言
法國人曾說:“上帝按照他自己的形象創造瞭人,但人也迴敬瞭上帝,按照人的形象把上帝創造齣來瞭。”
林東海先生也在《詩法舉隅》中說:“人不僅按自己的形象創造瞭上帝,在文學藝術創作中,人還可以按自己的形象改造萬物,這就是以人比物的擬人化”。
在盆景創作中,也常常藉用這種擬人化的修辭手法,使靜物擬人化,人動則物動,物動即景動,達到化靜為動的目的。盆景作為一種靜態形象藝術,在作者手中創作齣來的靜物,總是顯得灑脫奔放,活潑舒展,生機盎然。盆景造型中運用瞭對靜物化靜為動錶現技巧,這種技巧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盆內的形象具有動作性,即客體給予主體的活動感;另一種是人給予盆內形象的活動感,它不是以盆內的形象直接錶示動感,而是通過觀賞這種特定的景物生發的藝術想像力的動。
“詩情畫意”、“主題思維”是中國盆景區彆於其它國傢盆景的最為重要的特徵。中國盆景雖然門派不同,但是都有講究動勢造型、象形擬人、身臨其境的共通點。此次2015西泠春拍盆景專場的三大亮點,仍是來自浙派、蘇派和嶺南派盆景,它們又將閤力呈現一場盆景藝術的饕餮盛宴。
浙派盆景以鬆、柏為主,尤其是五針鬆,采用蟠紮與細修精剪相結閤的造型技法,對柏類的主乾作適度的扭麯,剝去樹皮,以錶現蒼古意趣,並且善於用枯乾枯枝與茂密的枝葉相映生輝,以錶現莽莽叢林的特殊藝術效果。
蘇派盆景講究古雅,強調製作精細,靈巧人微。同時也深受蘇州古典園林的影響,有人稱蘇州盆景是濃縮瞭的蘇州園林,蘇派盆景運用中國繪畫的畫理,講究整個盆景的畫麵意境。
而來自於廣東的嶺南派盆景,則是從明代開始形成的,受嶺南晝派的影響,將自然界參天大樹的風姿神韻,用“縮龍成寸”的手法,精心栽培,經過韆百次銳意裁剪,把優美的自然景物“濃縮”在咫尺小盆之中,酷似自然,又高於自然。
雖然盆景因為地域的不同而産生瞭不同的流派,但是“動勢造型”卻是盆景藝術共有的特徵。盆景的動勢造型,就是使盆內的形象具有動作性。我們該如何欣賞盆景藝術呢——觀其型,這就在於一個“動”字。當觀者將盆景擬人後,自然會看齣作者對盆景匠心獨運的造型。盆景創作中的綫條運用、動態形狀、象形比擬等,都具有形式流動感的作用。各種的斜綫構圖,偏離重心産生不穩定感覺的布局,使這種流動感呈現齣形式美,使不動的景物顯示齣優美的動態,也使盆景在自我展示時興觀者産生瞭對話和交流。
綫條語言之藝術
以綫造型,是中國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徵。原本世界上大多民族的繪畫在原始時期都是以綫條來描繪物像,但後來齣現瞭分化,以明暗、色彩為主的造型語言形成瞭西方的藝術語言,以黑色綫條為主的造型語言形成瞭東方繪畫。綫成為一種造型手段,成為一種語言,也成為一種藝術。兒童的塗鴉、原始人的岩石畫,都是人類最初對世界的錶達,都是以綫條來勾畫的。綫是人類觀察世界後、力圖嘗試錶現世界的直覺符號,是繪畫最基礎的語言和構成形式,也是對復雜物體的抽象概括,所以綫條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它是人類最初的藝術纔華流露,也是幾韆年來人類藝術智慧的結晶。在很多富有新意的現代中國盆景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綫條手法的成功運用。此次上拍的嶺南盆景的同樣是以綫條造型為主,將綫條作為盆景造型,是將綫的美學觀念灌注其中的手法。如拍品樸樹,呈文人樹造型,高雅飄逸;又如拍品雀梅,作品造型奇特古怪培育樹齡很長,雀梅的取材創作難度極大,造型藝術與培育功力缺一不可,是嶺南盆景中難得一見的藏品;再如拍品山甲木,此樹樹形造型優美,葉片為橢圓型,枝條飄逸秀氣,配以晚清藍釉石灣盆,更顯文雅十足。
綫條能夠塑造齣生動的形象,、錶達齣豐富的精神內涵,同時可以注入個性因素,綫條造型是盆景藝術重要的傳統藝術形式和錶現手法。
形式感之形勢
清代代錶畫傢之一鬆年撰寫的《頤園晝論》,曾這樣寫到:“花以形式為第一,得其形勢,自然生動活撥。”盆景中景物的安排,有時也利用所謂的“形勢”,即形式感。綫條的語言藝術,是造就盆景形式感的手法之一。盆景如形有大小、方圓、高低、長短、麯直、正斜,質有剛柔、粗細、強弱、潤燥、輕重,勢有動靜、急徐、聚散、抑揚、進退、升沉。這些對立因素統一在盆景藝術形象上,就構成為和諧的形式美。
王朝聞《雕塑談》中講形式感:“使人覺得形體仿佛不能滿足於它所占據的固定空間,力圖嚮四周伸展,靜止的形體顯得活躍起來。”在自然中萬象是的運動,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盆景中的化靜為動,往往使塑造的景物顯得活潑跳躍和具流動感。盆景藝術的師法自然,錶現的自然之真,錶現齣瞭動象,就是錶現齣瞭生命。如拍品真柏,這盆盆景姿態古雅蒼勁,樸拙奇特,葉如針刺。其造型手法師法自然,獨木挺拔姿態嚮左伸展,呈大樹式造型。主乾扭筋換骨,枯峰露頂,溝壑萬韆,水綫與捨利乾完美結閤,以錶現齣其古拙奇態,耐人尋味。
以形造景的盆景,或似古鬆絕壁倒掛,或似澡布飛流直下,或似蒼龍探海,或似青鬆雪壓。不同南形式造型都能給觀者不同的感受,正所謂一景一世界。
名人所愛之盆景
名人愛盆景早已不是新鮮事,唐代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人兼畫傢王維就是一位盆景愛好者。馮贄《記事珠》中雲,王維以黃瓷鬥貯蘭蕙,養以荷石,纍年彌盛;宋代的蘇東坡、陸遊不僅親自製作盆景,且往往觸景生情,詩興勃發,對入畫的盆景加以吟詠,留下許多名句:“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蘇東坡《取彈子石養石》),“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足瘦,一拳突兀韆金直。清泉丘缶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顔色。盆山芬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跡。根蟠葉茂看愈好,嚮來恨不相從早,所嗟我亦飽風霜,養氣天功日衰稿。”(陸遊《菖蒲》)。這些詩篇不僅錶述瞭“小中見大”的藝術手法,還對盆景作瞭細緻的描述和贊美。
在此次西泠春拍的園藝盆景專場中,有一盆錦鬆,不僅樹齡已達三百五十多年,同樣,它所經曆的曆史背景和曆史人物的關係也頗為豐富。在日本盆栽界,流傳著極有來頭的兩盆貴重盆栽,即蔣介石培育過的鬆。說起這兩盆被蔣介石培育過的盆景,就要引齣另兩位對中網近代史産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一位是孫中山,另外一位是梅屋莊吉,梅屋莊吉是日本明治末期在日本電影界掀起巨大鏇風的風雲人物,同時他也是孫中山的盟友和辛亥革命資金來源的重要支援者。孫中山在日期間,梅屋莊吉夫婦不求任何迴報地支援中國革命,在各方麵像慈母一樣悉心照料孫中山和宋慶齡,孫中山迴國後曾電梅屋:“逗留貴國期間,感謝諸君關照。今後亞洲民族復興,切望閣下協力。”可見當時兩人交往感情之深。
在電影業獲得巨大成功的梅屋氏於1909年,也就是今天的東京新宿區,建瞭寬達5000平米的自己的豪宅和影棚。根據當時的住宅布置玎以看到,梅屋氏作為盆景愛好者在園內設有不少盆栽棚,辛亥革命期間,作為孫中山的追隨者,在日本留學的蔣介石經孫中山引薦寄宿在梅屋府,當時實業傢多愛盆景,蔣介石也十分喜歡盆景,由其培育澆水的錦鬆就是在1909年至1911年寄宿於梅屋府上時的閑暇所為。當年梅屋莊吉的盆栽棚有許多的名樹佳木,但傳承下來的亦僅有兩盆而已,而作為被蔣介石培育過的盆景,則尤其顯得珍貴。這其中一盆錦鬆,我們得以在此次西泠春拍的拍場中呈現,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展示,它不僅有著高齡的樹齡輾轉來到中國,而且它還見證瞭一段世界曆史。
此錦鬆盆景,披綠掛翠,挺拔雋秀,頗為灑脫。日本於1991年11月齣版的《近代盆栽》和2009年10月齣版的《近代雜誌》曾刊登過此盆景,對蔣介石與此盆景的淵源有過詳細的記錄和報導。同時,由日本盆栽協會發行的《昭和①盆栽譜》的齣版物上,也曾做過此錦鬆的詳細介紹。該錦鬆作為日本貴重盆栽登錄樹,至今仍保留有它的登錄番號(第533號)。
觀內在之心理
盆景欣賞的效果是盆景與觀者互動交流中産生的。盆景藝術一貫是以“小中見大,縮龍成寸”為特點的創作手法,將浩瀚的大乾世界濃縮於有限範圍,從而讓觀者領略到大自然的神韻與風采。在欣賞盆景時,“觀”的階段要“窮形盡相”,體察人微。我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文化素養、思想情感等,運用豐富的聯想和思維等心理活動,去擴充、豐富盆中之景,領略、開拓盆景意境的過程,用澄澈胸懷去欣賞盆景的美,會彆有一番藝術感受。美國美學傢萊辛說:“動態美是一縱即逝而百看不厭的美。它是飄來忽去的。因為我們迴憶一種動態,比起迴憶一種單純的形狀和顔色,一般要容易得多,也生動得多。”盆景的優美綫條,造型動勢,都體現瞭人們在觀賞盆景動態之美後,會對其迴味無窮,過目難忘。如拍品黃山鬆,此黃山鬆鬱鬱蒼蒼,枝乾挺立,浚霄直上,瘦葉如針,梳風掩翠。主乾的吸水綫一圈圈纏繞捨利乾嚮上生長,造型靜中有動,活潑生動,根部的兩段小捨利乾像兩隻仰望星空的小動物,為整個盆景更添一絲生機。
盆景藝術從古至今不斷發展,現在已經慢慢形成瞭自己的美學理念,人對美的追求卻依然沒有止境。希望西泠拍賣的園藝盆景專場,同樣能給盆景愛好者們帶來新的美的享受,在詩意般的盆景藝術中體會彆樣的意境之美。
意蘊盎然,方寸之間盡顯天地——中國古典園林盆景藝術鑒賞 在中國悠久的園林藝術長河中,有一種將自然山水濃縮於咫尺盆盎之中,承載著韆載文人雅士情懷的獨特藝術形式,那便是盆景。它不僅僅是植物的雕琢,更是中國人對自然、對生活、對哲思的深刻理解與寄托。本畫冊,旨在帶領讀者深入領略中國古典園林盆景的獨特魅力,從選材、造型、養護到意境的營造,全方位展現這一門凝聚著自然之美、人文之韻的藝術瑰寶。 第一章:盆景之魂——根植曆史,傳承東方美學 中國盆景藝術源遠流長,其雛形可追溯至秦漢時期,至唐宋時期已日臻成熟,明清時期更是達到瞭藝術的巔峰。它與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息息相關,是中國人“師法自然,以小見大”哲學思想的生動體現。本章將追溯盆景藝術的曆史脈絡,探討其在不同朝代的發展演變,以及與文人畫、哲學思想、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的交融。我們將從史料記載、傳世名作中擷取珍貴信息,展現盆景從皇傢禦苑的案頭擺設,到文人墨客的案頭清供,再到民間傢庭的雅趣追求的曆程。 早期萌芽與發展: 探尋古代文獻中關於“盆栽”、“供玩”的記載,瞭解盆景藝術的萌芽階段,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自然山水的嚮往如何影響瞭早期盆景的形態。 唐宋盛世的繁榮: 詳細介紹唐宋時期盆景藝術的成熟與普及,從繪畫、詩歌中挖掘相關綫索,展現當時盆景在宮廷、寺廟、文人宅邸中的應用,以及不同地域風格的初步形成。 明清巔峰與流派形成: 深入剖析明清時期盆景藝術的繁榮景象,詳細介紹不同地域流派(如上海的“海派”、嶺南的“嶺頭派”等)的藝術特點、代錶人物及作品。探討盆景藝術如何與古典園林建築、山石、水景等元素巧妙結閤,構成獨立的藝術景觀。 近代傳承與創新: 梳理近代以來盆景藝術在傳承中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介紹老一輩藝術大師的貢獻,以及當代盆景藝術傢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如何融入現代審美理念,推動盆景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第二章:形神兼備——精選樹種,萬般姿態皆可塑 盆景的生命在於樹,樹的生命在於神。本章將重點介紹適用於盆景創作的經典樹種,深入剖析不同樹種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據其形態、生長習性、葉色、花果等特點,選擇最適閤的材料進行創作。我們將不僅僅停留在羅列樹種,更將探討為何這些樹種能夠脫穎而齣,成為盆景藝術的寵兒。 常綠喬木的挺拔之韻: 重點介紹鬆、柏、榆、榕等經典常綠樹種。 鬆樹: 蒼勁古樸,寓意長壽與堅韌。我們將探討鬆樹盆景的經典造型,如懸崖式、斜乾式、直乾式等,以及如何通過攀紮、修剪等手法,錶現其在惡劣環境中頑強生長的姿態。 柏樹: 枝葉繁茂,形態各異,可塑性強。介紹其在創作中常被賦予的挺拔、莊重或飄逸的意境。 榆樹: 枝條舒展,易於造型,常被用於錶現疏朗、野趣盎然的風格。 榕樹: 氣生根發達,形態奇特,極具熱帶風情,在嶺南盆景中尤為常用,展現其盤根錯節、生機勃勃的生命力。 落葉樹種的四時變幻: 介紹楓樹、械、梅、桃、五針鬆等落葉樹種,展現其隨季節變化的色彩與姿態。 楓樹: 尤其以其鞦季絢爛的紅葉而聞名,是錶現季節更替、層林盡染的絕佳素材。 械樹: 枝條柔韌,易於攀紮,常被用於錶現飄逸、自然的風格。 梅、桃、杏等花果樹種: 它們不僅擁有秀美的枝乾,更能以其繁花似錦或纍纍碩果,為盆景增添生命的氣息與豐饒的寓意。我們將探討如何捕捉其花期、果期的短暫而絢爛之美。 草本植物的靈動點綴: 簡要介紹一些常用於盆景的草本植物,如蘭花、苔蘚等,它們能為盆景增添細膩的層次感和自然的野趣。 第三章:移天縮地——匠心獨運,塑造山水意境 盆景藝術的魅力在於“移天縮地”,將壯麗的山河濃縮於方寸之間,賦予其生命與靈魂。本章將深入探討盆景的造型藝術,從基礎的枝條處理到復雜的山水意境的營造,展現藝術傢們如何通過精湛的技藝,賦予植物以生命,使其“站”起來,“活”起來。 造型技法賞析: 修剪: 詳細介紹各種修剪手法,如摘心、疏剪、短截、重剪等,以及它們在控製樹形、促進分枝、調整比例方麵的作用。 攀紮: 講解使用鋁綫、銅綫等材料對枝乾進行彎麯、塑形的技巧,以及如何根據樹種特性和藝術需求,達到自然而又不失神韻的效果。 嫁接: 介紹嫁接在改變樹種特性、提高觀賞性、創造特殊造型等方麵的應用。 鏤空與雕刻: 探討在某些特定風格的盆景中,如何運用鏤空、雕刻等技法,錶現古老、滄桑的質感。 經典造型解讀: 直乾式: 挺拔嚮上,象徵正直與君子之風。 斜乾式: 飄逸灑脫,錶現生命的韌性與不屈。 懸崖式: 險峻有力,展現植物在絕壁上頑強求生的生命力。 臨水式: 柔美婉約,仿佛依水而生的姿態,增添無限詩意。 文人樹: 造型簡潔,綫條優美,注重意境與哲思的錶達。 雙乾、三乾、叢林式: 展現群體的生命力,營造更為豐富多變的景觀。 意境的營造: 盆景不僅僅是樹,更是包含著山、水、石、景的微縮景觀。 山石的配置: 介紹如何根據樹的造型和整體風格,選擇恰當的山石材質(如英石、太湖石、斧劈石等),以及如何通過堆疊、組閤,營造齣山巒疊嶂、丘壑縱橫的意境。 水景的融入: 探討如何通過苔蘚、土壤的紋理,或模擬流水的水盆,來錶現水景元素,增加盆景的靈動感。 景物的點綴: 介紹一些微縮的亭颱、人物、動物等景物,如何巧妙地融入盆景,增添人文氣息與故事性。 第四章:嗬護生命——養護之道,匠心澆灌 再精美的造型,若無精心的養護,也難逃衰敗。本章將聚焦盆景的日常養護,從土壤、水分、光照、施肥到病蟲害防治,全方位指導讀者如何讓心愛的盆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延展其藝術生命。 土壤的智慧: 詳細介紹適閤不同樹種的盆土配比,以及土壤對盆景生長和造型的重要性。 水與光的閤奏: 講解澆水的頻率、水量、時機,以及不同季節、不同樹種對光照的需求,如何根據環境調整光照。 養分與生長: 介紹不同季節的施肥原則,以及有機肥、化肥的選擇與使用方法,如何做到薄肥勤施。 病蟲害的預防與治療: 講解常見的盆景病蟲害及其防治方法,提倡綠色環保的防治理念。 換盆與修根: 闡述換盆的時機、方法,以及修根的重要性,如何促進根係生長,維持盆景的健康。 季節性養護: 針對春、夏、鞦、鼕四季的不同特點,提供具體的養護建議,確保盆景能夠安全度過每個季節。 第五章:方寸天地,心靈棲息——中國古典園林盆景的文化價值與審美情趣 盆景藝術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精神的寄托。本章將探討中國古典園林盆景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價值與獨特的審美情趣,以及它在中國人精神世界中的地位。 自然哲學的體現: 盆景藝術所追求的“天人閤一”、“師法自然”的理念,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緊密相連。 人文精神的寄托: 盆景中的鬆、竹、梅被視為“歲寒三友”,象徵著堅貞不屈、高尚的品格。其他樹種也常被賦予吉祥、長壽、繁榮等美好寓意。 審美情趣的錶達: 盆景所追求的“疏、瘦、皺、醜”之美,以及“空、靜、靈、逸”的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展望中國盆景藝術的未來發展,探討如何在傳承中創新,讓這一古老藝術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本書的每一頁,都凝聚著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珍視,以及對東方美學的深刻理解。希望通過這扇窗,讀者能夠走進中國古典園林盆景的奇妙世界,感受那份“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魅力,體會那份藏於方寸之間的深邃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