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黑龍江墾區水稻機械化高産綜閤生産技術,結閤水田精準作業與信息化技術的研究,介紹瞭精準農業技術基礎知識,重點闡述瞭水田精準作業技術、水田信息采集技術、生産信息化管理技術、水稻産後信息化技術。本書旨在推廣麵嚮現代化大農業機械化生産的水田精準作業與信息化技術,推進水稻智能生産信息化技術。本書既有前瞻性,又有實用性,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本書可供從事水田精準作業與信息化技術研究、生産的技術人員及有關企業,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前言
第1章緒論
第2章精準農業技術基礎
2.1全球衛星導航係統
2.2地理信息係統
2.3遙感技術
2.4機電一體化技術
2.5農業物聯網技術
第3章水田精準作業技術
3.1水稻浸種催芽環境控製技術
3.2水稻育秧大棚控製技術
3.3GNSS精準攪漿平地技術
3.4農機衛星導航自動駕駛技術
3.5水稻本田環境監測與控製係統
3.6水稻收獲産量監測
第4章水田信息采集
4.1農田三維地形信息采集
4.2土壤養分信息采集
4.3水稻生長遠程視頻監視
4.4水田環境及水稻生長遠程監測
4.5水稻葉齡診斷技術
第5章水田生産信息化管理
5.1水田地理信息係統
5.2農機管理信息化
5.3生産作業進度統計
5.4水稻全程沙盤信息化係統
5.5本田閤理施肥輔助決策
5.6寒地水稻用水模型的研究
5.7寒地水稻節水控製灌溉的機理與研究
5.8寒地水稻智能控製灌溉産量分析
5.9水稻本田現代化管理係統的應用
第6章水稻産後信息化技術
6.1糧倉多點溫、濕度測控技術
6.2大米質量可追溯信息技術
6.2.1農産品質量安全追溯製度措施
6.2.2大米質量可追溯係統功能分析
6.2.3大米質量可追溯係統結構設計
6.2.4大米質量可追溯係統平颱
主要參考文獻
水稻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中國水稻播種麵積占全國糧食作物的1/4,而産量則占一半以上。由於水稻的單産高,種植經濟效益好,黑龍江墾區水稻種植麵積已超過瞭100萬hm2,成為主要糧食作物,為保障國傢糧食安全、推進墾區經濟發展起到瞭巨大的作用。本書根據黑龍江墾區水稻大麵積機械化高産綜閤生産技術,結閤開展的水田精準作業與信息化技術的研究,對精準農業技術基礎、水田精準作業技術、環境數據采集、生産信息化管理、水稻産後信息化技術等方麵進行瞭論述,推廣麵嚮現代化大農業機械化生産的水田精準作業與信息化技術,推進水稻本田管理智能信息化技術,促進水稻機械化生産的智能化、自動化和信息化。
本書得到瞭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術專著齣版資助計劃”和“十二五”國傢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水稻本田管理智能信息化技術研究”(課題編號:2012BAD04B01-06)的資助。
本書由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工程學院王熙教授、莊衛東教授,信息學院李愛傳副教授閤著。由於著者水平有限,在內容、結構、文字、圖例等方麵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提齣寶貴意見。
這本書《農民心聲:全球化背景下的小農戶生存狀態調查報告》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震撼”二字可以概括的。它采用瞭一種近乎冷峻的紀實手法,聚焦於在市場大潮中掙紮求存的小農戶群體。作者沒有進行任何美化或過度渲染,而是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數據和一手訪談記錄,赤裸裸地展現瞭他們的睏境——從農資價格的飛漲,到農産品議價權的缺失,再到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後的養老壓力。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貼近底層,充滿瞭對個體命運的深切關懷。它像一把手術刀,剖開瞭現代農業鏈條中那些不平等的結構性矛盾。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在享受現代社會帶來的便利時,我們不能忘記這背後是無數普通農民的辛勤付齣與不易。它強烈地促使讀者去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更公平、更具韌性的糧食安全體係。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可以說是《現代農業經濟學視角下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索》。作者在論證每一個觀點時,都極其嚴謹地引用瞭大量的經濟學模型和宏觀數據,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它深入剖析瞭在當前全球化和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傳統農業麵臨的經濟睏境與轉型壓力。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農業附加值提升”的章節,它沒有停留在空泛的口號上,而是通過對比國內外幾種主要的農業産業化案例,推導齣瞭一套詳盡的、可量化的效益評估體係。整個閱讀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高強度的智力體操,需要不斷地對照圖錶和公式,來理解作者是如何將看似鬆散的農業現象,抽絲剝繭地納入一個嚴密的經濟框架之中的。對於希望從宏觀經濟角度理解農業變革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重量級的參考資料。
評分如果你是一個對前沿技術和工程學充滿好奇心的人,那麼《未來農場:物聯網與自動化係統的集成應用》這本書絕對能讓你大呼過癮。這本書的特點是極度的技術導嚮和前瞻性。它像一本技術白皮書,詳細介紹瞭傳感器技術、大數據分析在作物健康監測中的應用,以及模塊化機器人係統如何逐步接管高重復性的田間管理工作。書中包含瞭大量的係統架構圖和流程邏輯分析,對於理解“智能農業”的底層邏輯非常有幫助。它絲毫沒有迴避技術推廣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標準化難題和數據安全風險,反而提齣瞭多套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案。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相對較高,需要一定的工程學背景纔能完全領會其精髓,但它無疑為我們描繪瞭未來農業生産力的終極形態。
評分啊,終於把這本《稻田的智慧:傳統農耕與現代科技的交融》讀完瞭。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實在是太吸引人瞭,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又像是一位敏銳的社會觀察傢。他沒有直接切入高深的理論,而是從最質樸的田間勞作入手,描繪瞭那些年我們是如何與土地打交道的。比如,他細緻入微地描述瞭不同季節稻榖生長的跡象,以及老一輩農民僅憑“看、聽、摸”就能判斷土壤濕度和作物需求的本事。這種對傳統經驗的尊重和記錄,讓我仿佛聞到瞭泥土的芬芳,聽到瞭風吹過稻浪的聲音。書裏穿插瞭不少生動的田園故事,那些關於豐收的喜悅和自然災害麵前的無奈,都讓人感慨萬韆。它不隻是在記錄一種勞作方式,更是在追溯一種與土地休戚與共的生活哲學。讀完之後,我對於“汗滴禾下土”這句古話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那不僅僅是辛苦,更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結晶。
評分我得說,《鄉土記憶與地方文化重塑》這本書簡直是給所有關注鄉村人文的讀者帶來瞭一場精神洗禮。它的筆觸是如此的細膩和充滿詩意,完全不同於那種刻闆的社會學報告。作者似乎走訪瞭中國南北多個具有代錶性的水鄉古鎮,用散文詩般的語言,記錄瞭那些正在消逝的民間習俗、地方方言的韻味,以及世代相傳的建房和生活智慧。書中有一段描寫祭祀儀式的文字,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它捕捉到瞭那種既敬畏又帶有一絲宿命感的復雜情緒。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醒我們,農業不僅僅是糧食生産,它承載著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和集體記憶。讀完後,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訪那些被作者描繪過的地方,去親身體驗那種人與土地之間復雜而又深刻的情感紐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