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词选讲

清词选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嘉莹 著
图书标签:
  • 清词
  • 词学
  • 古典诗词
  • 文学
  • 选集
  • 清代文学
  • 传统文化
  • 诗词鉴赏
  • 文化艺术
  • 名家名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56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3023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词的微妙,在于它有一种特别的美学特质,即以曲折深隐富于言外之意为美,以引发读者很多的联想为好。而清朝正是词的复兴时代,借这种深婉曲折的文体,“道出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全书涉及清代词人十余位,从时代背景、生活际遇、个人性格、才华短长等诸方面,带领读者一起,邂逅*美的清词,欣赏清词的美好。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1954年起任教台湾大学,1966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79年开始回中国大陆讲学,三十多年来,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数十所大学讲学。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师顾随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

精彩书评

  我以为清词虽以其创作及研究的种种成果,号称中兴,但是真正促使清词有此种种成果的一个基本因素,却实在乃是自清初直至清末一直隐伏而贯串于这些词人之间的一种忧患意识。

  元朝、明朝文人都写曲,所以词写得不好,为什么到了清朝词又写得好了?清朝怎么会忽然间把词的曲折深隐富于言外之意的特美找回来了?清朝找回了这个词的特美是付出了绝大的代价。

  ——叶嘉莹

目录

序 言

第一讲 清词的复兴

第二讲 李雯

第三讲 吴伟业

第四讲 陈维崧

第五讲 朱彝尊

第六讲 张惠言

第七讲 蒋春霖

第八讲 王鹏运

第九讲 郑文焯

第十讲 朱祖谋

第十一讲 况周颐

附录 说张惠言的《水调歌头》五首

精彩书摘

  “杜宇数声,觉余惊梦;碧栏三尺,空倚愁肠。”“杜宇”,就是杜鹃鸟,杜鹃鸟的叫声在中国有一个历经久远而形成的语码的作用,可引起很丰富的联想。一个就是说杜宇是送春的鸟,这首词的题目就是《送春》。当杜宇叫的时候春天就走了,再也不回来了,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说杜宇鸟叫的声音像是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所以杜宇鸟是在叫:“不如归去。”也就是说我旧日的国家、旧日的朝廷、旧日的朋友、旧日的生活都回不去了,都没有了,就好像杜宇在叫“不如归去”。此外杜宇还有什么含义呢?李商隐的《锦瑟》诗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人说望帝死后他的魂魄化成了杜鹃鸟,所以中国常常以死去的皇帝、失去的国家引喻为杜鹃。杜鹃鸟声声啼叫,那美好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故国灭亡明朝已矣,我永远都失落了。

  “觉余惊梦”,把我过去所有的美梦都惊醒了,我们年少时编织的梦都破碎了。孟浩然有一句诗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还有《唐诗三百首》里头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打走黄莺鸟,不让它在这里叫,因为鸟声一叫就把我的梦惊醒了,我的梦是要到辽西去见我的丈夫,去见我所爱的人。所以杜宇数声就把我的梦惊醒了。惊醒就是“觉”。什么叫“觉余”呢?那就是说醒来以后,把我所有的梦都惊醒了。这就是“杜宇数声,觉余惊梦”。

  “碧栏三尺”,这是说碧玉的栏杆。栏杆当然有很多种,像李后主说的“雕栏玉砌应犹在”,这是雕栏。像李商隐的诗有一首叫《碧城》:“碧城十二曲阑干”,这阑干是碧玉的阑干,代表那么样的美好,那么样的曲折。李雯说“碧栏三尺”,李商隐说“碧城十二”。数目在中国不只是用来计数的;我们说:事不过三,三思而后行……“三”是代表多的意思,“碧栏三尺”也代表它是那么的曲折,那么盘旋繁复的碧玉栏杆。我靠在栏杆上本来是要向外观望的,观望那春天美好的景色,但是春天那美好的景色已经消逝了。我现在倚立在栏杆边是“空倚愁肠”,我再也找不到美好的景色了。我倚靠在这里是空倚,只剩那满天的哀愁。

  ……


《清词选讲》一书,旨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怀有浓厚兴趣却又感到望而却步的初学者,提供一扇通往清代词坛的精美入门之门。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也不是一份冰冷的词目汇编,而是以一种温情且富含洞察力的笔触,带领读者循序渐进地领略清代词的独特魅力与深邃意蕴。 全书以“选”为基石,秉持着精挑细选、兼顾代表性与趣味性的原则,从浩如烟海的清代词作中遴选出数十首或脍炙人口、或风格鲜明、或具有时代印记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清代词坛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杰出代表,力求展现清代词创作的广度与深度。其中,既有沈德潜、王士祯等承继前代余韵,追求温润典雅之美的词人,也有洪楝园、袁枚等追求个性解放、意趣盎然的词人;既有龚自珍以激昂之笔抒发家国情怀的壮怀激烈,也有纳兰性德以细腻婉转之调道尽人生悲欢的缠绵悱恻。作者在选词时,充分考虑到不同词作的艺术价值、历史地位以及它们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与文化风貌,确保每一篇选入的作品都能在清代词坛的发展脉络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讲”则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每一首选词,都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词作文本,而是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一一揭示。讲解内容力求做到: 一、溯源辨析,夯实基础: 在解读具体词作之前,往往会简要介绍该词牌的格律特点、起源流变,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这有助于读者从宏观上把握词作的时代语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避免将词作割裂开来孤立地理解。例如,在解读一首婉约词时,会追溯其词牌的传统渊薮,分析其音韵节奏如何烘托低回婉转的情感,以及作者的人生际遇为何与其创作基调相契合。 二、字词疏解,精益求精: 词的艺术性往往体现在炼字炼句的精妙之处。作者会逐字逐句地对词中的生僻字词、典故用语、隐喻象征进行详细的注释和阐释。力求让读者不仅知其字面意思,更能体悟其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作者匠心独运的表达。对于那些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的词语,作者会挖掘其多重含义和潜在的情感张力,让读者领略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 三、意境描摹,情理兼融: 词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营造的意境。作者会着力描绘词作所呈现的画面感、氛围感以及作者倾注其中的情感。通过对景物描写、心理刻画、情感抒发的分析,引导读者进入词人所构建的艺术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体会词作的情感张力。例如,对于描写山水景物的词,会细致分析词人如何通过对光影、色彩、动态的描绘,将客观的景物转化为主观的情感载体;对于表达离愁别绪的词,会深入剖析词人如何通过景物烘托、心理活动的描写,将抽象的离愁具象化,引发读者共鸣。 四、技法解析,洞见匠心: 词的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的运用。本书会适时地分析词作在章法结构、比兴手法、对仗运用、声律协调等方面的巧妙之处。让读者不仅能欣赏词的美,更能理解词之所以美的“道”和“术”。例如,会分析词人如何运用铺叙、烘托、转折等手法,使情感的抒发层层递进,自然流畅;会探讨词人在有限的字数内,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营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五、思想解读,时代回响: 词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特定时代思想文化和社会风貌的反映。作者会结合词作内容,适当解读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生观念、社会关怀,以及它们与时代思潮的联系。使读者能够透过词作,窥见清代社会的某些侧面,理解词人创作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因。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质朴,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以一种亲切自然的语态与读者交流。作者深知,阅读古典诗词,最重要的是“入情”,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始终将情感的体验放在重要位置,引导读者去感受词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同时,作者也注重启发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读者在理解作者观点后,能够形成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见解。 《清词选讲》并非对清代词坛进行全面的学术考据,而是着眼于“讲”的实用性和普及性,旨在为每一个对古典诗词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可靠、易懂、有启发性的阅读指南。它期望通过对精选词作的深入剖析,能够点燃读者对清词乃至整个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情,让那些曾经遥远而神秘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走进读者的心灵,成为他们生活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这本书,是送给所有渴望领略古典词韵,却不知从何处下手的读者的诚挚邀请。它相信,只要翻开这本书,踏入这片词的海洋,你定会被那独特的清雅之风所感染,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个“巧合”。我一直觉得清代的词,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既有前朝的余韵,又带着时代特有的印记,但具体是什么,我却无法言说。偶然间看到了《清词选讲》,封面设计颇有古韵,便随手翻了翻,没想到就此沉迷。 这本书最让我觉得“有用”的地方,是它能“点醒”我。很多时候,我们读词,就像是“看花”,只能看到表面的绚烂,却不知道花朵是如何生长,根在哪里,叶有多大。而《清词选讲》恰恰就是那个“点醒”你的人。它会告诉你,这句词为什么这样写,它背后有什么典故,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就好像突然给你装上了“X光机”,让你能看到词作的“骨骼”和“经络”。 作者在讲解时,特别注重“比较”和“对比”。他会把你熟悉的词,和你可能不太熟悉的词放在一起,然后分析它们的异同。这种“对比阅读”的方式,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以及他们各自的艺术追求。比如,在比较纳兰性德和顾贞观时,我才真正理解到,同样是抒发怀念之情,为何一个婉约缠绵,一个却豪迈洒脱。 而且,这本书的“接地气”也让我觉得特别舒服。作者并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真诚的语言在和你交流。他会讲很多小故事,穿插一些自己的体会,让你觉得,原来读词,也可以这么有趣,这么轻松。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学习”,而像是在听一个有故事的人,分享他热爱的东西。 总而言之,《清词选讲》是一本“读得懂、用得上、学得来”的书。它不仅让我对清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对待古典文学的态度,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作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们依然有生命力,依然能和我们现代人产生共鸣。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对清词有点“意思”,但又不知从何下手,那这本书绝对是你的“启蒙导师”。

评分

这部《清词选讲》的出版,无疑是当代词学研究领域的一桩盛事。翻开它,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窥见了清代词坛那斑斓而又深邃的世界。从严整典雅的纳兰性德,到风流飘逸的王国维,再到 the unconventional and bold creations of later masters, 每一位词人的独特风格和艺术追求都在作者的笔下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尤其令我赞叹的是,本书作者在梳理和讲解这些经典词作时,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字面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词作背后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乃至作者的人生哲学。比如,在解读纳兰性德的词时,作者不仅仅分析了他词中“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婉约情愫,更将其置于康熙年间那个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中,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让读者不仅能欣赏到词作本身的美,更能体会到词作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和人文关怀。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典文学充满热爱,却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难以深入的普通读者来说,《清词选讲》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引路人”。它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古词,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作者对词句的拆解、用典的阐释、意境的描摹,都显得格外细致入微,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耐心细致地带领我们游览清词的锦绣河山。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在挑选词作时,兼顾了其代表性和艺术价值,既有广为人知的名篇佳作,也不乏一些被低估的遗珠。例如,对一些边塞词的解读,就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清代词风的认知,原来清代词人并非只有儿女情长,他们也曾用豪迈奔放的笔触描绘家国边塞的壮丽景象。这种“精挑细选”的编排,让我在品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探索欲。 总而言之,《清词选讲》并非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著,而是一本充满生命力、能与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文学读物。它在保留了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融入了深厚的文学情怀,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朋友们,尤其是那些希望在清词的世界里获得一次深度游览的读者,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你们案头最珍贵的伙伴。

评分

《清词选讲》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震撼,而是源于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我一直觉得清代的词,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清冷”感,但这种感觉究竟从何而来,却说不清。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 作者在分析词作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他善于“深入挖掘”。他会从词作的用字、遣词造句,到词作的意象选择、情感表达,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例如,在讲解某位词人描写秋景的词时,作者会分析他用了哪些“秋”的意象,这些意象又代表着什么样的情感,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与词人的生平经历相互呼应的。这种“层层剥茧”的解读方式,让我仿佛看到了词作背后那张错综复杂的情感网络。 我尤其赞赏本书在“历史语境”上的阐释。作者非常注重将词作置于其产生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去理解。他会介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思潮,政治上的变动,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词人的创作。比如,在讲解龚自珍的词时,作者就详细阐述了当时“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以及这种背景如何催生了龚词那种“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变革之声。这种“时代感”的解读,让词作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让我觉得特别“贴心”的是,本书并没有回避一些比较“敏感”或者“争议”的词人作品。作者在保持学术客观性的前提下,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和解读,避免了简单化的评判。他更多地是从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角度去探讨,这对于一个想全面了解清词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总而言之,《清词选讲》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提升了我对清词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又耐心的老师,它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迷人的文学世界。我强烈建议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收获满满。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清词选讲》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古典文学的书籍太多了,真正能打动人、又具有深刻见地的实在难寻。然而,这本书却意外地给了我一个惊喜。作者的笔触,与其说是在“讲”,不如说是在“引”。他没有用那种板着面孔说教的语气,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将那些遥远的清词,带到了我的眼前,仿佛我正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吟诵。 这本书的优点之一在于其“细”字。很多我们平时读到的词,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一句看似寻常的描写,作者却能从中挖掘出多层含义,从用典的精巧,到炼字的考究,再到意象的构建,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窥见词作背后那些匠心独运之处,大大提升了我对词的欣赏能力。 另一让我称道的是,作者在讲解词作时,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他不仅仅是翻译文字,更是在描绘画面,让你仿佛置身于词人所处的那个情境之中。读到王国维关于“悲剧”的论述时,我仿佛看到了词人那双洞察人生的双眼,感受到了他对于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许多同类书籍所难以企及的。 而且,作者在选材上非常“有品味”。他选择的词作,既有代表性,又充满了个人特色,涵盖了清代词坛上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小众词人的介绍,这些词人虽然名气不如大咖,但他们的作品同样充满了灵气和独到的见解。这让我意识到,清词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多元。 总的来说,《清词选讲》是一本非常“走心”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只有作者对清词那份深厚的爱,以及与读者分享这份爱的真诚。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清词心生向往,却又觉得难以入门,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它会让你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到清词的无穷魅力。

评分

初次翻阅《清词选讲》,我便被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所吸引。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词集,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又饱含着诗人的细腻情感,为我们一一揭开了清代词作的面纱。 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词作“形”与“神”的兼顾。它不仅仅是对词句的字面解读,更重要的是对词作所蕴含的情感、思想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比如,对于李煜亡国后词作的讲解,作者并没有停留于“词亡于李后主”的片面论断,而是深入分析了李煜词作中后期那种凄婉动人、令人扼腕的艺术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如何超越了其作为亡国之君的身份局限。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冷门”词人和作品的挖掘。在主流的词学研究中,我们往往关注的都是那些大家名家,但《清词选讲》却不遗余力地为我们呈现了许多同样才华横溢、但被埋没的词人。例如,书中对陈维崧的讲解,就让我大开眼界,其词作的雄奇瑰丽、跌宕起伏,着实令人拍案叫绝。这无疑拓宽了我们对清代词坛整体格局的认知。 此外,本书在语言运用上也颇具特色。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韵律感,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趣。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文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让读者在理解词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本身的魅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精妙的措辞所打动,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美感的艺术殿堂。 总体而言,《清词选讲》是一部集学术性、文学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清代词作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古典文学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来读过的最满意的一本关于古典诗词的书籍,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

评分

当代大师,为数不多的几位可以称作“先生”的女人。当然作品也很棒。

评分

还不错的,有塑封膜,微微有点损害的书角

评分

好书,很喜欢叶氏讲解诗词。

评分

给家人买的,很喜欢!

评分

很好,非常好,是正版下次再买!一当

评分

宝贝很好,物流也很快,满意!

评分

不错

评分

在京东上购物就是舒服,实在是太舒服了,仅仅是因为舒服才上京东买,反正就是很舒服!

评分

已收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