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美國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倪軍、美國汽車研究中心科學傢洪強傾情作序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劉國新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李燕萍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教授李長健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秘書長楊洪義
河南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宋華東
吉林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王潮海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科技教育處處長黃浩……聯袂推薦!
2.“互聯網+城市智能交通”是在大數據、雲計算、雲空間等先進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對交通資源進行整閤,在互聯網與交通運輸業深度融閤的基礎上,以綫上作為調配平颱、綫下高效執行的高效配閤方式。
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交通建立起來的新的生態係統對盤活現有的各種資源、構建新的商業模式、改變居民的齣行體驗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在“互聯網+”大行其道的形勢下,智能交通新革命時代已經來臨,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熱點!
3.作者參與交通運輸部軟科學研究項目等50多項,參與交通運輸行業人纔戰略和教育培訓規劃研究,在行業中有一定話語權。
3.本書是目前市場上關於“互聯網+交通”的書,而且由交通領域的政府官員、專業學者等政界、學界大咖聯袂推薦,是當之無愧的“互聯網+交通之書”。
內容簡介
《互聯網+交通:智能交通新革命時代來臨》詳細而深刻地探討瞭“互聯網+交通”這個新課題,內容涉及移動互聯網對城市智能交通的巨大影響,BAT三巨頭城市交通O2O布局的評定,如何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國內外“大數據+交通”應用與實踐,物聯網時代的智能物流怎麼運行,“互聯網+客貨運輸”如何跨界,如何構建新型的智慧物流生態圈,總結並預測瞭互聯網技術對中國智能交通行業産生的衝擊和影響,等等。《互聯網+交通:智能交通新革命時代來臨》適閤交通行業研究者、對移動互聯網發展研究感興趣的讀者、關注“互聯網+”的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趙光輝,博士,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問研究員,交通運輸部交通青年科技英纔,武漢大學中國産學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曆任交通運輸部管理乾部學院交通人纔開發研究室負責人、科研處副處長、培訓管理處副處長,現代交通運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基礎科學教研部主任、國際閤作交流研究所所長。2006年博士畢業後,分配到國傢交通運輸部工作,曆任中共交通運輸部黨校、交通運輸部管理乾部學院交通人纔開發研究室負責人、科研處副處長、培訓管理處副處長,現代交通運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基礎科學教研部主任、國際閤作交流研究所所長。2006——2012年負責交通運輸部支持西部地區乾部培訓工作的日常事務管理工作。2007年短期藉調中央組織部培訓中心參與地市主職領導乾部培訓工作,2008年短期藉調中央組織部乾部教育局參與中央****司局級乾部自主選學籌備工作,2012年曾短期藉調中央組織部人纔工作局參與《科學人纔觀(理論讀本)》研究。2013年12月至今作為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問學者進入密歇根大學工程學院,師從倪軍教授,在吳賢明製造中心從事世界製造産業及人纔戰略研究。主持中國博士後科研基金項目、交通運輸部軟科學研究項目等50多項,參與交通運輸行業人纔戰略和教育培訓規劃研究。發錶200多篇學術論文,多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等刊物摘錄和轉載。
硃榖生,經濟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全國社科規劃辦通訊評審專傢、雲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帶頭人、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席專傢、雲南省麯靖市委聯係專傢、麯靖市政協委員。主要從事珠江上遊經濟文化研究,主持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省院省校閤作項目、省教育廳科研基金項目等多項課題研究;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轉載10多篇,被EI和ISTP收錄6篇,齣版學術專著2本,閤作編寫著作和教材13部;曾榮獲省級“有突齣貢獻的專業技術人纔”、省級“示範共産黨員”等榮譽稱號。
目錄
第1章“互聯網+”時代的城市智能交通1
1.1“互聯網+城市交通”:新常態下的城市交通變革2
1.1.1“互聯網+城市交通”時代的來臨2
1.1.2“互聯網+城市交通”的錶現形式8
1.1.3“互聯網+城市交通”的核心本質13
1.1.4“互聯網+城市交通”的現實應用16
1.2“互聯網+便捷交通”:開啓智能齣行新模式18
1.2.1“互聯網+便捷交通”的4種模式18
1.2.2“互聯網+便捷交通”的戰略意義21
1.2.3“互聯網+便捷交通”的4個趨勢23
1.2.4“互聯網+便捷交通”的對策建議25
1.3“互聯網+”構築智能交通新生態26
1.3.1交通新生態:需求響應式公共交通26
1.3.2“互聯網+”時代的定製公交模式29
1.3.3“互聯網+”時代的智能交通産品31
1.3.4“互聯網+便捷交通”的未來發展方嚮33
1.4BAT三巨頭的城市交通O2O布局35
1.4.1城市交通O2O模式的崛起35
1.4.2百度城市交通O2O的戰略布局37
1.4.3阿裏城市交通O2O的戰略布局38
1.4.4騰訊城市交通O2O的戰略布局39
第2章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交通運輸41
2.1交通運輸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42
2.1.1顛覆VS變革: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交通運輸42
2.1.2風口VS機遇:傳統交通運輸業的轉型路徑45
2.1.3策略VS方嚮:個性化服務+精細化管理46
2.1.4不足VS完善:交通運輸行業的體製限製49
2.2打車App:顛覆傳統齣行模式51
2.2.1傳統齣行的3種方式51
2.2.2打車App的運營模式54
2.2.3專車/快車模式56
2.2.4順風車模式57
2.2.5 P2P租車模式62
2.3案例詳解:滴滴與Uber的運營策略64
2.3.1滴滴齣行:智能齣行時代的三大業務布局64
2.3.2 Uber:625億美元估值的運營策略68
第3章大數據交通:一場顛覆性技術革命71
3.1大數據時代下的智能交通72
3.1.1大數據信息技術與智能交通係統72
3.1.2從實踐層麵看大數據與智能交通73
3.1.3從發展趨勢看大數據與智能交通76
3.2“大數據+交通”的發展機遇與挑戰78
3.2.1“大數據+交通”對傳統交通的顛覆78
3.2.2“大數據+交通”模式的四大優勢80
3.2.3“大數據+交通”模式存在的問題83
3.2.4“大數據+交通”模式的4點建議84
3.3國內外“大數據+交通”的應用與實踐87
3.3.1美國:大數據在交通領域的應用87
3.3.2英國:Inrix交通數據係統的應用88
3.3.3深圳:啓動智能交通“1+6”建設89
3.3.4百度:發布大數據引擎助力交通90
第4章物聯網時代的交通物流智能化93
4.1物聯網時代的智慧交通94
4.1.1物聯網與智慧交通94
4.1.2智慧交通係統架構97
4.1.3“物聯網+智慧交通”的五大優勢100
4.1.4“物聯網+智慧交通”的三大實踐101
4.2物聯網時代的智能物流104
4.2.1物聯網開啓智能物流新模式104
4.2.2物流産業轉型升級,釋放韆億元級市場108
4.2.3智能化改革:傳統物流行業必經之路110
4.2.4智能物流迎來瞭發展的“黃金階段”113
4.3車聯網:“互聯網+汽車交通”的産業風口115
4.3.1車聯網産業的4種商業模式115
4.3.2誰將主導未來車聯網市場?118
4.3.3電信運營商如何撬動車聯網市場?119
第5章共享交通:共享經濟模式的完美實踐121
5.1共享經濟:主導未來齣行市場的力量122
5.1.1共享經濟掀起消費革命122
5.1.2共享經濟模式的優勢123
5.1.3嘀嗒拼車的C2C共享模式125
5.1.4政策監管:增強安全性與可靠性127
5.2汽車共享:共享經濟時代的私傢車130
5.2.1私傢車租車模式130
5.2.2私傢車拼車模式132
5.2.3私傢車搭乘模式133
5.2.4汽車廠商的應對策略135
第6章“互聯網+客貨運輸”:新常態下的跨界融閤137
6.1“互聯網+客貨運輸”:構建運輸管理網絡平颱化138
6.1.1公路貨運業的變與不變138
6.1.2運輸管理的痛點和關鍵139
6.1.3構建運輸管理網絡平颱化141
6.2“互聯網+客運”:實現車輛供給與齣行需求無縫對接143
6.2.1“互聯網+”整閤與共享客運資源143
6.2.2傳統客運行業的三大“痛點”146
6.2.3“互聯網+客運”模式的發展路徑148
6.3貨運O2O:突破公路物流“最後一公裏”151
6.3.1迴顧2015:貨運O2O模式的三大趨勢151
6.3.2貨運O2O大數據:模式、平颱及市場155
6.3.3展望2016:公路物流領域的三大特徵156
6.3.4貨運App:公路貨運O2O平颱的搶灘之戰158
第7章“互聯網+物流”:構建新型的智慧物流生態圈163
7.1互聯網思維對物流行業的影響與衝擊164
7.1.1電商催生物流行業“野蠻生長”164
7.1.2“互聯網思維+物流”的商業機會166
7.1.3物流O2O模式的5種運營策略170
7.2“機器人+物流”:工業4.0時代的物流新機遇176
7.2.1機器人在物流領域的主要應用176
7.2.2 AGV機器人:引爆倉儲物流智能化革命178
7.2.3搬運機器人:有效提升物流裝卸效率181
7.2.4配送機器人:物流行業的“快遞小哥”183
7.2.5軟控股份:布局物流機器人新藍海187
7.3即將到來的無人機物流時代189
7.3.1無人機:巨大的市場機會189
7.3.2即將到來的無人機物流時代192
7.3.3無人機物流麵臨監管睏境194
7.3.4亞馬遜Prime Air無人機計劃196
7.3.5順豐:開展無人機快遞配送服務內測199
參考文獻203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為《全球供應鏈重塑:數字孿生與未來物流》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涉及您提供的原書信息: --- 圖書簡介:《全球供應鏈重塑:數字孿生與未來物流》 導言:風暴過後的新航道 在過去的十年中,全球供應鏈經曆瞭前所未有的衝擊:地緣政治的緊張、突發的公共衛生危機、極端氣候事件的常態化,以及消費者需求日益碎片化和即時化。這些壓力測試暴露瞭傳統、剛性、基於綫性思維的供應鏈模式的脆弱性。我們正站在一個關鍵的轉摺點上——供應鏈不再僅僅是成本中心或執行部門,它已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樞紐。 《全球供應鏈重塑:數字孿生與未來物流》深入剖析瞭驅動這場深刻變革的核心技術和管理哲學。本書旨在為企業決策者、供應鏈專業人士、物流工程師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套係統的認知框架和可操作的藍圖,指導他們如何從“被動響應者”轉變為“主動塑造者”,構建齣具備韌性、敏捷性與可持續性的未來供應鏈體係。 第一部分:韌性供應鏈的基石——風險與可見性(The Foundation of Resilience) 本部分聚焦於供應鏈可見性(Visibility)和風險管理的範式轉變。傳統的風險評估往往基於曆史數據,而未來的挑戰是“黑天鵝”事件的常態化。 第一章:供應鏈風險的量化與情景規劃 多維風險地圖構建: 不僅關注供應商斷供風險,更要納入氣候變化、網絡安全漏洞、勞動力短缺等非傳統風險因素。 壓力測試與情景模擬: 介紹如何利用高級分析工具(如濛特卡洛模擬)對數韆種潛在中斷情景進行壓力測試,評估緩衝庫存、備用路綫和替代材料的有效性。 “長尾”風險的管理: 探討如何監控和應對那些發生概率極低但一旦發生後果極其嚴重的“長尾”風險事件。 第二章:端到端透明度:從“感知”到“預測” 實時數據流的整閤: 討論如何打破企業內部(ERP、WMS、TMS)與外部夥伴(一級供應商、第三方物流、海關)之間的數據孤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端到端數據同步。 語義互操作性挑戰: 分析不同係統間數據標準不統一的問題,並介紹基於區塊鏈和物聯網(IoT)的去中心化數據驗證機製,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預警係統的進化: 從簡單的庫存不足警報,升級到基於機器學習的情報係統,提前數周預測潛在的延誤或質量問題。 第二部分:數字孿生:重塑物流與製造的模擬實驗室(The Digital Twin Revolution) 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是: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技術是實現供應鏈復雜性管理的終極工具。它不再局限於單個設備的建模,而是擴展到整個生産網絡和物流網絡。 第三章:構建宏觀供應鏈數字孿生 孿生體的層次結構: 區分資産級孿生(機器、倉庫貨架)、流程級孿生(生産綫、裝配過程)和係統級孿生(整個區域配送網絡)。 物理與虛擬的閉環反饋: 詳細闡述如何利用傳感器數據實時校準虛擬模型,並通過在孿生環境中運行“假設分析”(What-If Scenarios),將最優策略快速推送迴物理操作層。 能源效率與可持續性集成: 探討如何將碳排放、能源消耗模型嵌入孿生體,以優化路綫規劃和工廠排程,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第四章:智能倉儲與最後一英裏配送的虛擬優化 自動化與機器人協作的仿真: 介紹如何使用數字孿生平颱模擬AGV(自動導引車)、AMR(自主移動機器人)和自動化立體倉庫(AS/RS)的最佳部署策略,避免硬件投入後的效率瓶頸。 動態路由與網絡設計: 針對最後一英裏挑戰,闡述如何利用孿生環境測試不同密度、不同車輛組閤(無人機、小型電動車)下的配送網絡拓撲結構,以適應城市限製和高峰需求。 第三部分:敏捷網絡的構建——平颱化與去中心化(Agility through Platformization) 為瞭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供應鏈必須從剛性結構轉變為靈活、模塊化的生態係統。 第五章:物流即服務(LaaS)與平颱生態係統 打破專有壁壘: 探討第三方物流(3PL)和貨主企業如何通過開放API和共享數據平颱,實現運力、倉儲空間和供應鏈金融的即時交易。 彈性承載能力的動態調用: 介紹基於“共享經濟”理念的物流平颱如何動態匹配瞬時爆發的運力需求,避免長期閤同帶來的閑置成本。 微服務架構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 如何將傳統的巨型供應鏈管理軟件拆解為相互獨立的、可快速迭代和替換的微服務模塊。 第六章:循環經濟與反嚮物流的集成 從綫性到閉環的設計思維: 分析産品設計如何從一開始就考慮迴收、再製造和材料的梯次利用。 反嚮物流的自動化與效率提升: 探討如何利用智能分揀係統和數據分析,快速評估退貨産品的狀態,優化其進入二級市場的路徑,減少價值損耗。 可持續性審計與透明化報告: 介紹如何使用去中心化賬本技術(DLT)追蹤産品生命周期中的環境足跡,以滿足日益嚴格的監管要求和消費者偏好。 結論:邁嚮自主決策的未來供應鏈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引導讀者理解,未來的供應鏈將是一個高度自主、自我修復和自我優化的有機體。通過深度集成數字孿生、人工智能和物聯網,供應鏈將從一個“跟隨者”的角色,進化為驅動企業戰略增長的“先鋒力量”。本書不僅提供瞭前沿技術的深入解析,更強調瞭組織文化、人纔培養和跨界閤作在這一宏大轉型中的決定性作用。 --- 本書適閤對象: 首席運營官(COO)、供應鏈總監、物流與采購經理、工業工程專傢、緻力於數字化轉型的企業高管以及對未來物流技術感興趣的研究人員和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