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美国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倪军、美国汽车研究中心科学家洪强倾情作序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国新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燕萍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长健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秘书长杨洪义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宋华东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王潮海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教育处处长黄浩……联袂推荐!
2.“互联网+城市智能交通”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云空间等先进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对交通资源进行整合,在互联网与交通运输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线上作为调配平台、线下高效执行的高效配合方式。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交通建立起来的新的生态系统对盘活现有的各种资源、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改变居民的出行体验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形势下,智能交通新革命时代已经来临,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
3.作者参与交通运输部软科学研究项目等50多项,参与交通运输行业人才战略和教育培训规划研究,在行业中有一定话语权。
3.本书是目前市场上关于“互联网+交通”的书,而且由交通领域的政府官员、专业学者等政界、学界大咖联袂推荐,是当之无愧的“互联网+交通之书”。
内容简介
《互联网+交通:智能交通新革命时代来临》详细而深刻地探讨了“互联网+交通”这个新课题,内容涉及移动互联网对城市智能交通的巨大影响,BAT三巨头城市交通O2O布局的评定,如何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国内外“大数据+交通”应用与实践,物联网时代的智能物流怎么运行,“互联网+客货运输”如何跨界,如何构建新型的智慧物流生态圈,总结并预测了互联网技术对中国智能交通行业产生的冲击和影响,等等。《互联网+交通:智能交通新革命时代来临》适合交通行业研究者、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关注“互联网+”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赵光辉,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研究员,交通运输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武汉大学中国产学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历任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交通人才开发研究室负责人、科研处副处长、培训管理处副处长,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基础科学教研部主任、国际合作交流研究所所长。2006年博士毕业后,分配到国家交通运输部工作,历任中共交通运输部党校、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交通人才开发研究室负责人、科研处副处长、培训管理处副处长,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基础科学教研部主任、国际合作交流研究所所长。2006——2012年负责交通运输部支持西部地区干部培训工作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2007年短期借调中央组织部培训中心参与地市主职领导干部培训工作,2008年短期借调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参与中央****司局级干部自主选学筹备工作,2012年曾短期借调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参与《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研究。2013年12月至今作为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进入密歇根大学工程学院,师从倪军教授,在吴贤明制造中心从事世界制造产业及人才战略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交通运输部软科学研究项目等50多项,参与交通运输行业人才战略和教育培训规划研究。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多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摘录和转载。
朱谷生,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全国社科规划办通讯评审专家、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带头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省曲靖市委联系专家、曲靖市政协委员。主要从事珠江上游经济文化研究,主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转载10多篇,被EI和ISTP收录6篇,出版学术专著2本,合作编写著作和教材13部;曾荣获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省级“示范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目录
第1章“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智能交通1
1.1“互联网+城市交通”:新常态下的城市交通变革2
1.1.1“互联网+城市交通”时代的来临2
1.1.2“互联网+城市交通”的表现形式8
1.1.3“互联网+城市交通”的核心本质13
1.1.4“互联网+城市交通”的现实应用16
1.2“互联网+便捷交通”:开启智能出行新模式18
1.2.1“互联网+便捷交通”的4种模式18
1.2.2“互联网+便捷交通”的战略意义21
1.2.3“互联网+便捷交通”的4个趋势23
1.2.4“互联网+便捷交通”的对策建议25
1.3“互联网+”构筑智能交通新生态26
1.3.1交通新生态:需求响应式公共交通26
1.3.2“互联网+”时代的定制公交模式29
1.3.3“互联网+”时代的智能交通产品31
1.3.4“互联网+便捷交通”的未来发展方向33
1.4BAT三巨头的城市交通O2O布局35
1.4.1城市交通O2O模式的崛起35
1.4.2百度城市交通O2O的战略布局37
1.4.3阿里城市交通O2O的战略布局38
1.4.4腾讯城市交通O2O的战略布局39
第2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交通运输41
2.1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42
2.1.1颠覆VS变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交通运输42
2.1.2风口VS机遇:传统交通运输业的转型路径45
2.1.3策略VS方向:个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46
2.1.4不足VS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的体制限制49
2.2打车App:颠覆传统出行模式51
2.2.1传统出行的3种方式51
2.2.2打车App的运营模式54
2.2.3专车/快车模式56
2.2.4顺风车模式57
2.2.5 P2P租车模式62
2.3案例详解:滴滴与Uber的运营策略64
2.3.1滴滴出行:智能出行时代的三大业务布局64
2.3.2 Uber:625亿美元估值的运营策略68
第3章大数据交通:一场颠覆性技术革命71
3.1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交通72
3.1.1大数据信息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72
3.1.2从实践层面看大数据与智能交通73
3.1.3从发展趋势看大数据与智能交通76
3.2“大数据+交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78
3.2.1“大数据+交通”对传统交通的颠覆78
3.2.2“大数据+交通”模式的四大优势80
3.2.3“大数据+交通”模式存在的问题83
3.2.4“大数据+交通”模式的4点建议84
3.3国内外“大数据+交通”的应用与实践87
3.3.1美国: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应用87
3.3.2英国:Inrix交通数据系统的应用88
3.3.3深圳:启动智能交通“1+6”建设89
3.3.4百度:发布大数据引擎助力交通90
第4章物联网时代的交通物流智能化93
4.1物联网时代的智慧交通94
4.1.1物联网与智慧交通94
4.1.2智慧交通系统架构97
4.1.3“物联网+智慧交通”的五大优势100
4.1.4“物联网+智慧交通”的三大实践101
4.2物联网时代的智能物流104
4.2.1物联网开启智能物流新模式104
4.2.2物流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千亿元级市场108
4.2.3智能化改革:传统物流行业必经之路110
4.2.4智能物流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113
4.3车联网:“互联网+汽车交通”的产业风口115
4.3.1车联网产业的4种商业模式115
4.3.2谁将主导未来车联网市场?118
4.3.3电信运营商如何撬动车联网市场?119
第5章共享交通:共享经济模式的完美实践121
5.1共享经济:主导未来出行市场的力量122
5.1.1共享经济掀起消费革命122
5.1.2共享经济模式的优势123
5.1.3嘀嗒拼车的C2C共享模式125
5.1.4政策监管:增强安全性与可靠性127
5.2汽车共享:共享经济时代的私家车130
5.2.1私家车租车模式130
5.2.2私家车拼车模式132
5.2.3私家车搭乘模式133
5.2.4汽车厂商的应对策略135
第6章“互联网+客货运输”:新常态下的跨界融合137
6.1“互联网+客货运输”:构建运输管理网络平台化138
6.1.1公路货运业的变与不变138
6.1.2运输管理的痛点和关键139
6.1.3构建运输管理网络平台化141
6.2“互联网+客运”:实现车辆供给与出行需求无缝对接143
6.2.1“互联网+”整合与共享客运资源143
6.2.2传统客运行业的三大“痛点”146
6.2.3“互联网+客运”模式的发展路径148
6.3货运O2O:突破公路物流“最后一公里”151
6.3.1回顾2015:货运O2O模式的三大趋势151
6.3.2货运O2O大数据:模式、平台及市场155
6.3.3展望2016:公路物流领域的三大特征156
6.3.4货运App:公路货运O2O平台的抢滩之战158
第7章“互联网+物流”:构建新型的智慧物流生态圈163
7.1互联网思维对物流行业的影响与冲击164
7.1.1电商催生物流行业“野蛮生长”164
7.1.2“互联网思维+物流”的商业机会166
7.1.3物流O2O模式的5种运营策略170
7.2“机器人+物流”:工业4.0时代的物流新机遇176
7.2.1机器人在物流领域的主要应用176
7.2.2 AGV机器人:引爆仓储物流智能化革命178
7.2.3搬运机器人:有效提升物流装卸效率181
7.2.4配送机器人:物流行业的“快递小哥”183
7.2.5软控股份:布局物流机器人新蓝海187
7.3即将到来的无人机物流时代189
7.3.1无人机:巨大的市场机会189
7.3.2即将到来的无人机物流时代192
7.3.3无人机物流面临监管困境194
7.3.4亚马逊Prime Air无人机计划196
7.3.5顺丰:开展无人机快递配送服务内测199
参考文献203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全球供应链重塑:数字孪生与未来物流》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供的原书信息: --- 图书简介:《全球供应链重塑:数字孪生与未来物流》 导言:风暴过后的新航道 在过去的十年中,全球供应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地缘政治的紧张、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极端气候事件的常态化,以及消费者需求日益碎片化和即时化。这些压力测试暴露了传统、刚性、基于线性思维的供应链模式的脆弱性。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供应链不再仅仅是成本中心或执行部门,它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枢纽。 《全球供应链重塑:数字孪生与未来物流》深入剖析了驱动这场深刻变革的核心技术和管理哲学。本书旨在为企业决策者、供应链专业人士、物流工程师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的认知框架和可操作的蓝图,指导他们如何从“被动响应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构建出具备韧性、敏捷性与可持续性的未来供应链体系。 第一部分:韧性供应链的基石——风险与可见性(The Foundation of Resilience) 本部分聚焦于供应链可见性(Visibility)和风险管理的范式转变。传统的风险评估往往基于历史数据,而未来的挑战是“黑天鹅”事件的常态化。 第一章:供应链风险的量化与情景规划 多维风险地图构建: 不仅关注供应商断供风险,更要纳入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漏洞、劳动力短缺等非传统风险因素。 压力测试与情景模拟: 介绍如何利用高级分析工具(如蒙特卡洛模拟)对数千种潜在中断情景进行压力测试,评估缓冲库存、备用路线和替代材料的有效性。 “长尾”风险的管理: 探讨如何监控和应对那些发生概率极低但一旦发生后果极其严重的“长尾”风险事件。 第二章:端到端透明度:从“感知”到“预测” 实时数据流的整合: 讨论如何打破企业内部(ERP、WMS、TMS)与外部伙伴(一级供应商、第三方物流、海关)之间的数据孤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端到端数据同步。 语义互操作性挑战: 分析不同系统间数据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并介绍基于区块链和物联网(IoT)的去中心化数据验证机制,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预警系统的进化: 从简单的库存不足警报,升级到基于机器学习的情报系统,提前数周预测潜在的延误或质量问题。 第二部分:数字孪生:重塑物流与制造的模拟实验室(The Digital Twin Revolution)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是实现供应链复杂性管理的终极工具。它不再局限于单个设备的建模,而是扩展到整个生产网络和物流网络。 第三章:构建宏观供应链数字孪生 孪生体的层次结构: 区分资产级孪生(机器、仓库货架)、流程级孪生(生产线、装配过程)和系统级孪生(整个区域配送网络)。 物理与虚拟的闭环反馈: 详细阐述如何利用传感器数据实时校准虚拟模型,并通过在孪生环境中运行“假设分析”(What-If Scenarios),将最优策略快速推送回物理操作层。 能源效率与可持续性集成: 探讨如何将碳排放、能源消耗模型嵌入孪生体,以优化路线规划和工厂排程,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第四章:智能仓储与最后一英里配送的虚拟优化 自动化与机器人协作的仿真: 介绍如何使用数字孪生平台模拟AGV(自动导引车)、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和自动化立体仓库(AS/RS)的最佳部署策略,避免硬件投入后的效率瓶颈。 动态路由与网络设计: 针对最后一英里挑战,阐述如何利用孪生环境测试不同密度、不同车辆组合(无人机、小型电动车)下的配送网络拓扑结构,以适应城市限制和高峰需求。 第三部分:敏捷网络的构建——平台化与去中心化(Agility through Platformization) 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供应链必须从刚性结构转变为灵活、模块化的生态系统。 第五章:物流即服务(LaaS)与平台生态系统 打破专有壁垒: 探讨第三方物流(3PL)和货主企业如何通过开放API和共享数据平台,实现运力、仓储空间和供应链金融的即时交易。 弹性承载能力的动态调用: 介绍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物流平台如何动态匹配瞬时爆发的运力需求,避免长期合同带来的闲置成本。 微服务架构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如何将传统的巨型供应链管理软件拆解为相互独立的、可快速迭代和替换的微服务模块。 第六章:循环经济与反向物流的集成 从线性到闭环的设计思维: 分析产品设计如何从一开始就考虑回收、再制造和材料的梯次利用。 反向物流的自动化与效率提升: 探讨如何利用智能分拣系统和数据分析,快速评估退货产品的状态,优化其进入二级市场的路径,减少价值损耗。 可持续性审计与透明化报告: 介绍如何使用去中心化账本技术(DLT)追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环境足迹,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和消费者偏好。 结论:迈向自主决策的未来供应链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理解,未来的供应链将是一个高度自主、自我修复和自我优化的有机体。通过深度集成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供应链将从一个“跟随者”的角色,进化为驱动企业战略增长的“先锋力量”。本书不仅提供了前沿技术的深入解析,更强调了组织文化、人才培养和跨界合作在这一宏大转型中的决定性作用。 --- 本书适合对象: 首席运营官(COO)、供应链总监、物流与采购经理、工业工程专家、致力于数字化转型的企业高管以及对未来物流技术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