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遺珍 陶瓷(捲二)

海外遺珍 陶瓷(捲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佩蘭 著
圖書標籤:
  • 陶瓷
  • 海外遺珍
  • 藝術
  • 收藏
  • 文物
  • 曆史
  • 文化
  • 古董
  • 中國藝術
  • 瓷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7003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2826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320
字數:243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海外遺珍·陶瓷》(捲二)打通各大海外博物館按門類介紹中國流失海外國寶的産品。高清晰、多角度展示同一件器物,同時注重於器物本身的藝術特色和朝代特徵。

內容簡介

  中國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瓷,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早在唐代就沿陸路和海路傳播到瞭許多國傢,隨後又通過戰爭和走私等多種方式,流散在世界各地。《海外遺珍·陶瓷》共分四捲,以時間為序,精選瞭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美國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美國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美國華特斯藝術博物館、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布魯剋林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英國皇傢收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英國大英博物館、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22傢著名博物館的780件陶瓷藏品,多角度、高清晰地展示瞭這些珍品不可復製的珍稀之美。

作者簡介

  葉佩蘭,現任中國文物學會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考古學會會員、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四十餘年來,主要從事中國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鑒定工作,並對故宮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進行瞭深入的研究。除多部著作外,還數次赴國外與同行進行學術交流,在世界享有聲譽。代錶作品:《國寶薈萃》 (部分詞條)、《中華文化大辭典》(部分詞條)、《中華文物鑒賞》(部分詞條)、《元代瓷器》(專著,獲第三屆全國對颱宣傳畫冊二等奬)。

目錄

《海外遺珍·陶瓷》捲二
宋金陶瓷
汝窯...10
汝窯青釉撇口碗10
汝窯青釉盤13
汝窯青釉盤14
汝窯青釉長頸瓶16
汝窯青釉洗18
汝窯青釉暗刻雙魚紋橢圓洗20
汝窯天青釉蓮花盞托21
汝窯青釉水仙盆22
汝窯天青釉弦紋樽23
官窯...24
官窯青釉花口盤24
官窯青釉花口盤26
官窯青釉花口盤27
官窯青釉匏壺28
官窯青釉長頸玉壺春瓶30
官窯青釉琮式瓶32
官窯青釉六方花盆34
官窯青釉花口盆35
官窯青釉雙耳爐36
官窯青釉葵口洗38
官窯青釉鳥食罐40
鈞窯...42
鈞窯天藍釉碗42
鈞窯紫斑碗43
鈞窯玫瑰紫碗44
鈞窯天藍釉蓋碗45
鈞窯天青釉葵瓣盤46
鈞窯月白釉摺沿盤47
鈞窯天藍釉紫斑盤48
鈞窯月白釉紫斑長頸瓶50
鈞窯月白釉紫斑雞心罐52
鈞窯玫瑰紫三足爐54
鈞窯玫瑰紫菱花口水仙盆56
鈞窯玫瑰紫鼓釘水仙盆57
定窯...58
定窯白釉碗58
定窯白釉刻蓮花紋鬥笠碗60
定窯白釉刻蓮花紋大碗61
定窯白釉刻蓮瓣紋碗62
定窯白釉描金雲鶴紋碗63
定窯白釉印雙鳳銜花紋鬥笠碗65
定窯白釉印“定州公用”款碗67
定窯白釉刻蓮花紋“華苑”款碗68
定窯白釉印纏枝牡丹紋碗69
定窯白釉篦刻海水雙魚紋盤71
定窯白釉印夔印龍紋“奉華”款盤73
定窯白釉柳塘鴛鴦紋大盤75
定窯白釉“會稽”款葵瓣式盤77
定窯白釉刻纏枝菊花紋盤78
定窯白釉印湖石庭院紋盤79
定窯白釉印天鵝銜花紋盤81
定窯白釉印鹿銜靈芝紋盤82
定窯白釉印博古仙鶴紋菊瓣盤84
定窯白釉印荷塘鴛鴦紋盤85
定窯白釉提梁壺86
定窯白釉玉壺春瓶88
定窯白釉“官”字款魚簍罐90
定窯白釉刻花四係蓋罐93
定窯白釉刻纏枝牡丹紋洗94
定窯白釉繩紋四足水丞96
定窯白釉刻蓮花紋圓盒99
定窯醬釉盞托及盞100
定窯醬釉梅瓶102
定窯醬釉瓶104
定窯黑釉碗106
定窯黑釉鬥笠碗107
定窯白地醬彩纏枝牡丹紋瓶108
定窯醬釉描金牡丹紋碗110
定窯紅綠彩八寶紋罐112
磁州窯...114
磁州窯剔纏枝牡丹紋盤口瓶114
磁州窯珍珠地“清淨忍”梅瓶116
磁州窯珍珠地纏枝牡丹紋梅瓶118
磁州窯珍珠地鴨紋枕120
磁州窯珍珠地鸚鵡紋枕121
磁州窯珍珠地“傢國永安”熙寜四年枕123
磁州窯綠釉刻纏枝蓮紋梅瓶124
磁州窯綠釉童子戲蓮紋枕126
磁州窯黑釉劃花小口瓶127
磁州窯醬釉柳鬥雙係罐128
磁州窯“宣和元年”張傢造黑釉花卉紋枕130
磁州窯絞胎碗131
磁州窯絞胎碗132
磁州窯白地剔黑花卉紋瓶134
磁州窯白地剔黑纏枝牡丹紋梅瓶136
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138
磁州窯黑彩仁和館人物紋四係瓶140
磁州窯竹禽圖伏虎枕142
磁州窯張傢造白地黑花歸去來兮辭圖枕145
磁州窯張傢造白地黑花春水圖枕146
磁州窯白地黑彩孩兒枕148
磁州窯白釉醬彩花卉紋“大觀元年造”罐150
磁州窯白釉褐彩串枝紋雙係罐152
磁州窯黑釉鐵銹花罐153
磁州窯紅綠彩人物俑154
磁州窯金三彩嬰戲紋枕156
耀州窯...158
耀州窯青釉印嬰戲紋碗158
耀州窯青釉刻鳳穿蓮紋提梁壺160
耀州窯青釉刻纏枝牡丹紋瓶162
耀州窯青釉刻纏枝牡丹紋圓盒164
耀州窯青釉刻花熏爐166
耀州窯青釉刻花渣鬥168
耀州窯醬釉六齣花口碗169
吉州窯...170
吉州窯玳瑁盞170
吉州窯剪紙貼“長命富貴”玳瑁盞172
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盞174
吉州窯黑釉梅花紋盞176
吉州窯窯變釉盞178
吉州窯剪紙貼雙鳳紋碗181
吉州窯剪紙貼梅雀紋碗182
吉州窯兔毫釉貼花三鳳紋碗184
吉州窯黑地剔花梅花紋瓶186
吉州窯黑釉鐵銹花罐188
吉州窯黑釉彩繪罐191
吉州窯彩繪海濤紋瓶192
吉州窯綠釉倭角枕194
吉州窯褐釉剔花三足筒式爐196
越窯...198
越窯青釉雙係盤口壺198
越窯青釉蓮瓣式蓋罐200
越窯青釉刻牡丹紋五管罐202
越窯青釉刻饕餮紋簋式爐204
越窯青釉“元符三年”款硯颱205
越窯青釉刻花卉紋圓盒206
越窯青釉牡丹紋盒208
建窯...210
建窯銀毫盞210
建窯兔毫盞212
建窯兔毫盞213
建窯兔毫盞214
建窯油滴盞216
建窯油滴盞218
建窯曜變盞220
龍泉窯...222
龍泉窯青釉把杯222
龍泉窯青釉蓮瓣碗223
龍泉窯青釉蓮瓣碗224
龍泉窯青釉碗226
龍泉窯青釉刻“河濱遺範”款菱花口盤227
龍泉窯青釉菱花口盤228
龍泉窯青釉菱花口盤229
龍泉窯青釉印雙魚紋盤230
龍泉窯青釉竹節壺232
龍泉窯青釉膽式瓶234
龍泉窯青釉膽式瓶236
龍泉窯青釉弦紋梅瓶238
龍泉窯雙魚耳瓶240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242
龍泉窯青釉貼塑龍紋蓋瓶244
龍泉窯青釉刻蓮瓣紋六管瓶246
龍泉窯青釉洗248
龍泉窯青釉鼓釘洗249
龍泉窯青釉三足爐250
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筒爐251
景德鎮窯...252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卉紋碗252
景德鎮窯青白釉花口碗253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菊瓣碗254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碗255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溫壺256
景德鎮窯青白釉瓜棱瓶258
景德鎮窯青白釉托盞260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圓盒261
景德鎮窯青白釉瓷枕262
景德鎮窯青白釉仕女枕263
元代陶瓷
景德鎮窯...266
青花雙龍紋高足碗266
青花纏枝花卉紋大盤268
青花孔雀牡丹紋花口盤270
青花鳳穿牡丹紋盤271
青花魚藻紋盤272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274
青花龍紋梅瓶276
青花西廂記圖梅瓶278
青花荷塘紋玉壺春瓶280
青花海馬紋玉壺春瓶282
青花雲龍紋象耳瓶(一對)284
青花魚藻紋罐286
青花孔雀牡丹紋罐287
青花纏枝牡丹紋鋪首罐288
青花纏枝蓮紋花口洗289
釉裏紅蟠桃形杯290
釉裏紅摺枝花卉紋玉壺春瓶292
釉裏紅花卉紋玉壺春瓶294
釉裏紅花卉紋匜296
青花釉裏紅鏤雕花卉紋罐299
青白釉珍珠地開光摺枝牡丹紋花口瓶300
青白釉觀音坐像302
卵白釉印纏枝菊花紋竹節高足杯304
青白釉鐵銹斑葫蘆形執壺306
藍釉白花龍紋盤308
其他名窯...310
哥窯青釉貫耳尊310
鈞窯玫瑰紫水仙盆312
磁州窯人物羊羔酒扁壺314
龍泉窯青釉露胎貼花八仙紋八方梅瓶316
龍泉窯青釉褐斑瓶318

精彩書摘

總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在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創造瞭光輝燦爛的文化成果,為後人留下瞭豐富的文化遺産。這些文化遺産中最能體現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就是中國文物,這是中國文化中的無價珍寶。當我們漫步在博物館中的時候,我們不得不為這些文化精品嘆為觀止。然而中國文物不僅僅收藏在中國的博物館,實際上,在世界各大博物館都能找到中國文物的身影,甚至其中許多精品是國內所沒有的。這些文物基本上都是中國的外流文物。在鴉片戰爭以前,世界各大博物館所收藏的中國文物主要是對外貿易的産物;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文物外流齣現瞭前所未有的變化。
近代中國文物外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以探險為名,來中國低價購買或通過挖掘、切割等不光彩手段把中國文物直接帶走。此類方式多由探險傢、博物館策展人和學者所為。二是以購買為手段,從中國收藏傢手中或古董市場上直接購入。此類方式多由外國收藏傢所為。三是以獲利為目的,國內外古董商人聯手,在中國市場上以低價收購,再高價齣售給國外買傢。
中國近代文物流失國外可以分成四個大的時間段。第一次文物流失高潮在1840—1912年,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外國侵略者在北京公開大肆搶劫,清宮無數文物珍寶被洗擄一空。北京“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寶奇珍,掃地遂盡”,損失難以計數。隨後幾年內,多國人士分彆以考察的名義深入中國各地,或買或盜或搶或騙,掠走大量文物。末代皇帝溥儀被逐齣皇宮時,曾帶走數以韆計的文物精品,在動蕩的時局中,這些文物或變賣或丟失,逐漸變成瞭國外的藏品。
第二次文物流失高潮是日本侵華時期。戰爭給國傢和人民帶來瞭深重的災難,使得文物的保護意識和措施均處於中國曆史上最弱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文物的外流達到瞭高峰。一方麵,藝術品收藏在當時歐美成為一種時尚,國外文物商趁時局之亂往往能以極便宜的價格就能把文物藏品收入囊中;另一方麵,在中國各個文物大省中,田間地頭的農民們無意中發現瞭很多文物,但由於相關知識缺失,通常給幾個自認為閤適的價錢就隨便賣齣。這一時期,為瞭獲利,盜墓和仿古之風也日漸興盛。在日本刻意搜羅和明火執仗的盜掘下,大量古董都被集中起來,成船成船地運往東京。 
中國改革開放之前是文物的第三次流失高潮。當時,很多機構和個人鑽瞭政策的漏洞,國傢規定清乾隆以前的文物不能齣口,他們就把清乾隆後的官窯瓷器和書畫以極其便宜的價格售往海外。
第四次文物流失高潮是在改革開放後,這次是以走私為主要手段。在巨大利潤的刺激下,國內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結,盜墓之風狂颳,當時的中國香港成為瞭內地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大批中國文物通過香港流散到世界各地。
就這樣,中國的陶瓷器、玉器、青銅器、繪畫、書法、雕塑、漆器、絲織品、傢具等,數以百萬計的精品,甚至是絕品、孤品,流失到瞭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傢手中。據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傢、200多傢博物館的藏品中,有164萬餘件中國文物。其中各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數量隻占所有外流中國文物數的20%,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國文物則難以統計。按中國文物學會的統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總共有1000萬件左右。
在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中,無論從數量上還是珍稀程度上,陶瓷器都屬於數一數二的。在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中,以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陶瓷最多,達3萬多件,其中絕大多數為絕世無價之寶;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有2萬多件。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在英國國傢圖書館藏有6萬多種。流失的地方誌和古籍在美國最多,僅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誌;美國共有中國古籍善本3000多種,傢譜2000多種。
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歐洲收藏中國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其盧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館藏中國文物高達3萬件以上,尤以原始社會的彩陶器、商周青銅器和瓷器為主,此外,還收藏有6000多件中國曆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繪畫。
在日本各地,館藏中國文物數量約在數十萬件,其國內1000多傢公私博物館幾乎都有中國藏品,尤以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最豐。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僅日本收藏就有近1.3萬片。
就中國敦煌寶藏而言,中國國內保存數僅占三成,其他全散落於世界各地,如英國國傢圖書館東方寫本部藏有1.37萬件,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2萬件,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
無數的寶物流落在海外,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當我們去看海外博物館展齣的這些中國文物時,我們會懷著一種悲痛的心情。然而,除瞭文博方麵的專傢和齣國旅遊、學習的人員外,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很難一睹這些文物的真麵目。為瞭更好地發掘中國文化的精髓,讓更多的中國人瞭解和欣賞流失在海外各大博物館中的文物精品,我們特地策劃並齣版瞭這套《海外遺珍》。
《海外遺珍》分為陶瓷、繪畫、玉器、雜項和青銅器五種,每種共分四捲,以時間為順序,分門彆類地講述瞭流失在海外的這些中國文物珍品。書中所有圖片資料主要由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The Smithsonian's Museums of Asian Art,又譯做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即美國弗立爾-賽剋勒美術館的閤稱)、英國大英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提供,特此申緻謝陳,以不沒其收藏維護之功。
書成倉促,難免掛一漏萬,缺憾在所難免,尚希博雅君子,不吝指正!

前言/序言



中國曆史悠久,文明璀璨,五韆年傳承不絕,創造瞭不勝枚舉的物質財富,文物光華,炳耀寰宇。早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開始製作陶器,灰陶、白陶、黑陶、彩陶等品種相繼齣現。商周時期,建築用陶齣現,原始瓷器初登舞颱。兩漢時期,陶器的發展則以釉陶為代錶,以越窯為代錶的青瓷漸成風格。三國兩晉時期,是中國陶瓷尤其是越窯青瓷的大發展時期。到瞭南北朝時期,南方越窯瓷器成為主流,北方則齣現瞭新的窯口,開創瞭不同的陶瓷風格。
隋代時青瓷普及南北,同時南北方都創燒成功瞭白瓷。唐代是中國陶瓷發展的第一個興盛期,越窯創燒齣瞭類冰似玉的青瓷珍品、邢窯燒製成瞭類雪似銀的白瓷,唐三彩獨樹一幟,長沙窯彆具一格,魯山窯匠心獨運,為後來宋、遼、金、元時期瓷器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兩宋時期是中國陶瓷製造業極其輝煌的曆史時期,各地新興窯場不斷,湧現齣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所謂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錶。此外又齣現瞭以定窯、磁州窯、越窯、耀州窯、吉州窯、建窯、龍泉窯和景德鎮為代錶的八大窯係。遼、金瓷器主要以北方定窯、磁州窯和鈞窯的進一步發展為代錶。
元代雖然存在時間較短,但是在瓷器製作上卻功勛卓著。除瞭鈞窯、磁州窯、龍泉窯繼續燒造之外,更重要的是景德鎮窯開始以全新的姿態登上瞭曆史舞颱。景德鎮不僅延續瞭兩宋時期的青白瓷的燒製,更創燒瞭樞府瓷、青花、釉裏紅、藍釉、紅釉、釉上彩等瓷器品種,為明清兩代瓷器的精絕做瞭完美的鋪墊。
明清兩代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頂峰時期,官窯瓷器在景德鎮的持續燒製,使景德鎮贏得瞭瓷都的美名。明代景德鎮除延續元代創燒的青花和釉裏紅之外,還創燒齣瞭鬥彩、五彩、素三彩、雜釉彩等新品種,顔色釉方麵的燒製成就突齣。清代時,景德鎮的官窯代錶瞭國內乃至世界製瓷業的最高水平,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為佳。同時各地民窯也得到瞭很大的發展,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使得陶瓷業的發展更為豐富而多姿多彩。
縱觀中國陶瓷的發展史,再看看那些流失海外的陶瓷珍品,我們不能不為之感慨。為瞭能夠讓國人欣賞到流失海外的這些藝術珍品,同時也方便廣大收藏愛好者和藝術研究者參考,特此搜羅世界著名博物館的陶瓷珍品,以曆史發展為順序,各從其類加以編輯整理,齣版瞭這部四捲本《海外遺珍·陶瓷》,以饗廣大讀者。







好的,以下是為您創作的、與《海外遺珍 陶瓷(捲二)》無關的圖書簡介,力求詳實、自然,無AI痕跡: --- 《山海遺音:中國古代舟船形製與航海技術演變》 作者: 史文瀚 齣版社: 東方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1月 定價: 188.00 元 ISBN: 978-7-5072-6890-4 內容簡介: 《山海遺音:中國古代舟船形製與航海技術演變》是一部跨越數韆年曆史長河,係統梳理與深入剖析中國古代船舶構造、航海技術發展及其社會文化影響的裏程碑式專著。本書聚焦於“船”這一關鍵載體,揭示瞭中華文明如何憑藉其卓越的造船智慧,在廣袤的江河湖海之上構建起連接四方的生命綫與貿易動脈。 全書共分六大闆塊,近百萬言,輔以數百幅珍貴齣土文物測繪圖、古籍拓本還原圖及現代船模復原圖,力求還原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古代航海圖景。 第一捲:史前溯源與雛形確立(約公元前5000年—前1000年) 本捲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探討瞭中國早期人類對水域的認知與利用。通過對浙江錢山仰韶文化遺址齣土的木劃痕跡、獨木舟殘骸的考古學分析,闡述瞭早期舟船從天然漂浮物到人工切割、塑形的演進過程。重點研究瞭商周時期“舳艫相接”的河道交通形態,分析瞭早期船隻在尺度、材料選擇(如鬆木、杉木)上的地域差異,並結閤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的“舟”、“舫”等字形演變,勾勒齣中國船隻形態的原始密碼。 第二捲:秦漢風華與技術飛躍(約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建立之期,也是大規模水利工程和遠洋貿易萌芽的階段。本捲詳盡考察瞭“樓船”、“艨艟”等軍用船隻的結構特點,特彆是船體內部防水隔艙技術(水密隔艙)的初步應用與發展。通過對漢代畫像石、壁畫中船隻形象的細緻辨識,結閤《史記·平準書》中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記載,論證瞭漢代造船技術在提升載重能力和抗沉性方麵的突破。重點分析瞭舵、帆、櫓的結構改進,如何使得船隻能夠更有效地應對復雜海況。 第三捲:魏晉南北朝的南北融閤與技術博弈(約公元220年—589年) 這一時期的造船業呈現齣鮮明的南北差異。北方軍隊更側重於適應內陸河流(如長江、淮河)的快速機動性船型,而南方,尤其是長江中下遊地區,則繼承並發展瞭更適閤遠航的大型貨船。本捲特彆關注瞭獨木舟嚮多塊闆拼接船體(如“接闆船”)的過渡技術,以及用於漕運的“漕舫”的標準化進程。對《三國誌》等史料中記載的著名水戰中的船隻運用進行瞭復原性分析。 第四捲:隋唐氣象與運河水利網的構建(約公元581年—907年) 隋唐盛世,京杭大運河的貫通,對漕運船隻的標準化和效率提齣瞭極高要求。本捲詳細闡述瞭唐代“沙船”、“駁船”等針對內河航運優化的船型,它們如何通過平底、寬船體的設計,適應淺水環境並最大化裝載量。同時,本書也關注瞭唐代與日本、新羅之間的海上交流中使用的“望樓船”與“海鶻船”的構造特點,分析瞭風嚮儀、更精密的測星術等航海輔助工具的早期形態。 第五捲:宋元轉型與遠洋航行的巔峰(約公元960年—1368年) 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航海技術實現質的飛躍的黃金階段。本書將大量的篇幅用於研究“福船”與“廣船”這兩種成熟的遠洋船型。詳細解析瞭宋代指南針(羅盤)在航海中的普及應用,以及航海天文曆法的成熟(如《淳熙境內乾象圖》的航海應用)。通過對泉州、明州等地港口齣土的船用錨、舵葉部件的分析,結閤《諸蕃誌》、《島夷誌略》等文獻,展現瞭宋元時期中國商船在印度洋、南海海域的統治地位及其精密的航行策略。水密隔艙技術在此時期的完善,被視為世界造船史上的重大貢獻。 第六捲:明清定型與技術固化(約公元1368年—1911年) 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寶船,以其空前的尺度和復雜的結構,代錶瞭中國古代帆船技術的最高成就。本捲詳細分析瞭寶船在結構強度、動力係統(如多桅杆、多層帆的協同作用)上的設計理念,並將其置於世界航海史的坐標係中進行比對。清代中後期,隨著西方船隻的湧入,本書也探討瞭傳統帆船技術在應對西方蒸汽動力船隻挑戰時的睏境與轉型,對中國傳統造船工藝的最終定型和衰落進行瞭梳理。 本書特色: 1. 跨學科整閤: 融閤瞭考古學、曆史地理學、船舶工程學、古漢語文獻學等多學科視角,進行立體化研究。 2. 圖文並茂: 首次將近年來齣土的船骸、船錨、舵具等實物照片,與古籍中的圖譜進行並置對比,形成強有力的視覺證據鏈。 3. 技術深度剖析: 對水密隔艙、復閤舵、龍骨結構等關鍵技術的發明時間、原理和應用範圍,進行瞭細緻的力學和工程學推演。 本書不僅是造船史、航海史研究者的必備參考書,也是所有對中華文明海洋探索史、古代工程技術感興趣的讀者不可多得的深度讀物。它講述的,是中國人如何用木頭和帆布,丈量瞭山海的遼闊,書寫瞭屬於東方的藍色史詩。 ---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尋根之旅,它不僅僅呈現瞭器物本身的美,更深刻地挖掘瞭器物背後的社會脈絡和人文精神。我讀到那些遠涉重洋的貿易痕跡,感受到的是古代工匠對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閤的極緻追求。那些描繪的紋飾,不再是簡單的圖案符號,而是凝固瞭特定曆史階段的信仰、審美和生活哲思。這種將“物”還原到“人”的溫度中的書寫方式,讓原本冰冷的陶瓷藝術品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它教會我們如何“讀懂”一件器物,如何從釉色的變化、胎土的細膩中,體悟古人的匠心與不易。這種深層次的文化解讀,使得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發現的驚喜,讓人對我們自身文化的連續性産生一種由衷的敬意。

評分

這部作品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氣質,透過指尖就能感受到歲月的沉澱。我尤其欣賞封麵那種低調的奢華感,沒有用過於炫目的色彩去嘩眾取寵,而是通過細膩的紋理和恰到好處的留白,營造齣一種內斂的文化底蘊。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那種略帶啞光的質感,使得即便是色彩斑斕的器物照片,在放大展示時也絲毫沒有失真,反而多瞭一份油畫般的質感。裝訂工藝的紮實程度也讓人放心,翻閱時不會有鬆垮的感覺,對於這種承載瞭大量精美圖像的畫冊來說,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保障。可以說,光是抱著這本書,就已經完成瞭一次從視覺到觸覺的審美體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風景。對於收藏傢或者深度愛好者而言,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重視,恰恰是數字化閱讀無法替代的體驗,讓人願意花時間靜下心來,去品味每一頁的設計和用心。

評分

我對作者在敘事手法上的剋製與精準深感佩服。全書的文字部分,雖然篇幅不算鋪陳太廣,但字字珠璣,沒有一句廢話或空泛的贊美。它沒有采取那種教科書式的刻闆描述,而是巧妙地融入瞭一種考古學傢在發現珍寶時的那種審慎與敬畏。敘述的邏輯推進非常流暢,從宏觀的背景介紹,過渡到具體器物的細節剖析,層層遞進,引導著讀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深入到曆史的肌理之中。尤其是對某一時期風格演變的探討,作者僅僅通過幾段精煉的文字,就勾勒齣瞭那個時代審美取嚮的微妙變化,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功力,實在高明。閱讀過程中,仿佛有位經驗豐富的行傢在耳邊輕聲講解,那種知識的密度和專業性,讓你在獲取信息的同時,更像是參與瞭一場高層次的學術對話,而非被動地接受灌輸。

評分

我特彆關注到本書在文獻引用和史料交叉驗證方麵所下的苦功。在很多關鍵的斷代和器型歸屬上,作者並非一傢之言,而是坦誠地列舉瞭不同的學術觀點,並清晰地錶明瞭自己的傾嚮性所在,這種嚴謹的態度,極大地增加瞭文本的可信度。對於一些存疑的器物,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指齣瞭研究上的難點和未解之謎,這種坦誠比強行給齣圓滿答案要來得更有價值。這讓我意識到,這本書的價值遠超簡單的圖錄範疇,它更像是一個階段性的學術成果總結,展示瞭研究者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如何披沙揀金,力求還原曆史真相的過程。對於希望深入研究陶瓷史的讀者來說,書後附帶的參考書目列錶本身就是一份寶貴的資源地圖,指引著我們去探索更廣闊的學術領域。

評分

我必須提到這本書在圖像呈現上的震撼力,這對於藝術類書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那些高清晰度的局部特寫鏡頭,幾乎可以讓人“觸摸”到釉麵在窯火中經曆的每一個微小變化——那些細如發絲的開片、不經意間流淌齣的窯變色彩、乃至器物底足處留下的修胎痕跡,都展示得淋灕盡緻。很多細節是我在綫上瀏覽資料時,即便是最高清的圖片也無法捕捉到的那種質感和立體感。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呈現,使得專業人士可以從中找到新的研究切入點,而普通愛好者也能更直觀地領略到不同窯口的工藝精髓。可以說,這套書的攝影和後期製版工作,達到瞭目前齣版界的頂尖水準,是其內容價值得以完美外化的重要基石,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這些珍貴遺産的認知深度。

評分

非常棒的産品,性價比很高,還會購買的。

評分

不錯,東西不錯速度很快

評分

活動買的太超值瞭!這套書價值高。印刷也很精美。推薦!

評分

做活動價格很實惠,很好的資料。

評分

東西收集起來並不容易

評分

活動買的太超值瞭!這套書價值高。印刷也很精美。推薦!

評分

很好的書哦,買來慢慢看。

評分

東西收集起來並不容易

評分

很滿意,價格實惠質量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