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中國文化

佛教與中國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文史知識》編輯部 編
圖書標籤:
  • 佛教
  • 中國文化
  • 宗教
  • 哲學
  • 曆史
  • 文化研究
  • 中國哲學
  • 佛教哲學
  • 傳統文化
  • 社會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01792
版次:2
商品編碼:10054033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史知識文庫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5-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9
字數: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套文庫力求以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燦爛的中華文化放到整個人類文明的背景中審視,嚮您展示五韆年文化的各個方麵。

內容簡介

  我們的前人創造瞭無比倫比的燦爛文化。春鞦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六朝的豐碑巨製、韓柳歐蘇的大塊文章、明清之際的人生畫捲,無不錶現瞭對社會國傢的情懷,對宇宙世界期待。韆古風流人物的搏鬥,相互輝映,激蕩交融,造成瞭光華燦爛的中國,博大久遠的中華民族傳統。這套文庫力求以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燦爛的中華文化放到整個人類文明的背景中審視,嚮您展示五韆年文化的各個方麵。

目錄

佛學論壇
3 趙樸初/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11 任繼愈/佛教與儒教
16 季羨林/我和佛教研究
22 杜繼文/怎樣認識佛教徒的人生觀和道德觀
28 黃永年/佛教為什麼能戰勝道教——讀《太平廣記》的一點心得
35 方立天/略論中國佛教的特質

佛教史略
47 楊曾文/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和發展
56 許抗生/玄風籠罩下的兩晉佛學
62 張春波/中國佛學四大宗派的主要學說
71 王誌遠/唐宋之際“三教閤一”的思潮佛教與文化
77 杜繼文,佛教和中國古代哲學
83 袁行霈/詩與禪
91 羅 炤/因明概述
103 陰法魯/中國古代佛教寺院的音樂活動
109 羅哲文黃彬/漫談塔的來源及演變
115 丁明夷/佛教與中國繪畫
121 丁明夷/佛教與中國雕塑

佛籍談叢
129 周紹良/文化史上一塊巍峨豐碑——《中華大藏經》
133 洪 偶/中西交通史的名著——《大唐西域記》
137 丁 俠/淺說《百喻經》中的寓言故事
142 陳哲誌/《百喻經》選譯(十則)
153 毛雙民/研究中國佛教史的重要資料——三朝《高僧傳》
159 方廣鋁/佛經目錄雜談
171 周紹良/書籍形成的過程——略談梵夾本的産生佛教與詩文
179 周振甫/談談以禪喻詩
185 陳仲奇/因花悟道 物我兩忘——王維《辛夷塢》詩賞析
190 張锡厚/虛幻的佛國與真實的人生——王梵誌詩《世間日月明》淺析
195 王啓興/寂處有音 靜趣濃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賞析

佛祖信仰
201 聖 輝/釋迦牟尼是如何成佛的?佛經是他的著作嗎?
205 白化文/中國佛教四大菩薩
212 白化文/中國佛教四大天王
217 白化文/中國的羅漢
225 即 青/佛教的阿彌陀、觀世音和彌勒信仰

佛教人物
237 方立天/三次捨身寺院的梁武帝
244 周 齊/慧遠及其因果報應說
250 李富華/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譯傢
257 童 瑋/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
263 許抗生/六祖慧能與禪宗
270 楊曾文/禪宗北宗的代錶者——神秀
276 鍾文/詩僧寒山子
281 郭正誼/中國科技史上的巨星——僧一行
286 馮爾康/清世宗的崇佛和用佛

佛學源流
299 馬鵬雲/佛教在印度的産生及其基本特點
307 思 源/中國佛教的宗派
311 李冀誠/藏傳佛教密宗
319 張大柘/日本佛教略述
326 佐藤素子/中國佛學的東傳和日本民俗

佛教常識
333 聖輝/佛教為什麼要求人們尋求“解脫”
337 聖輝/何謂“四大皆空”
340 常 正/佛與佛教徒
346 寬 忍/中國僧侶與勞動生産
351 角 裏/盂蘭盆會是怎麼迴事
353 角 裏/佛教節日知多少
355 亦 麗/“神聖”的花木(佛籍中花木漫談)
363 王 森/《玄奘圖》中玄奘背的是什麼
365 黃炳章/和尚“爇頂”是怎麼迴事
367 黃炳章/“彌勒佛”為何要攜帶布袋
369 白化文/中國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山門、大雄寶

殿及其東西配殿
378 金 申/從紫禁城內歡喜佛談起
383 曾文瓊/達賴、班禪名號小釋
389 謝重光/談談晉一唐寺院園圃種植業的成就和貢獻

名山聖跡
399 高遜山/彩塑,壁畫,藏經洞——敦煌石窟的由來及其藝術成就
407 華曉林/雕飾奇偉冠於一世——漫談雲岡石窟的雕塑藝術
414 楊宜濱/洛都勝景屬龍門——談龍門石窟
420 王和平 王恩鎖/“海天佛國”的魅力——普陀三大寺

瑣談
425 徐金星/佛教在中國興衰嬗變的見證——白馬寺

精彩書摘

  佛教人物
  清世宗的崇佛和用佛
  政權與神權的高度結閤
  清世宗崇佛,有社會的和個人的原因。
  第一、是強化封建專製主義思想統治的需要。清世宗深知佛教對於穩定清朝統治的作用,前已說明,他講佛傢勸人為善,要被壓迫的受苦受難的群眾,相信今生的不幸是前生作孽的報應,既然如此,隻好甘心忍受,以求來生的幸福。一句話,佛教要人民做逆來順受的良民,極其有利於封建秩序的安定。孔孟之道作為官方哲學,是統治人民思想的工具,清世宗極力利用它,又給佛學以較高地位,用來輔助儒學,這樣就加強瞭對臣民的專製主義思想統治。
  第二、用釋子為謀主必然提高佛教的地位。利用僧衲密參帷幄.自然要受他們的一些影響,反映他們的一定願望,給他們應有的社會地位。清世宗給文覺的寵榮,嚮名僧的賜封號、贈謚號,以及修禪壇,都是使用比丘而采取的必要的奬勵手段。
  第三、統治濛古人的傳統方針。清朝要鞏固對全國的統治,重要的一條是牢牢地控製濛古人,並利用他們協助治理全國。所以清朝一貫實行優待濛古的政策,皇室與濛古王公的聯姻就是明證。濛古人篤信佛教中的西藏喇嘛教,清朝皇帝因之很重視這一教派,給達喇賴嘛確定封號,為班禪在北京建立寺院,康熙末年,準噶爾濛古人進入西藏,挑動西北邊境的戰爭,清聖祖命皇子允褪統兵徵討,在任命敕書上說:“朕欲保護黃教,拯救生靈,特命爾為撫遠大將軍”雲雲(《明清史料》丁編第八冊782頁)。以護教為名,亦見利用佛教的重要意義。清世宗與乃父有同樣的認識,他說:“濛古之人,尊信佛教,則喇嘛之教亦不輕棄。”

前言/序言

  寫在《文史知識文庫》之前
  這套書本來是以“文史知識叢書”的名義齣版的,現在改成“文史知識文庫”。“叢書”改成“文庫”,目的是使這套書容量大一些。把這套書編得更充實、更豐富,不僅容納《文史知識》已經刊發過的較好的內容,還要容納《文史知識》未能刊發的好內容。我們的計劃是深入淺齣地、重點而又係統地介紹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豐碩成果。
  我們的時代日新月異。科學技術革命迅速而又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國人民重振雄風,麵嚮世界,麵嚮未來。在祖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正醞釀著新的崛起,新的振興。
  在這一巨大變革中,在計算機、人造衛星、宇宙飛船、超導體、遺傳工程等紛至遝來的時候,我們仍然會深深感覺到無所不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力量。傳統文化的曆史積澱是如此的豐厚,以至於我們伴隨著一項現代化工程的偉大勝利,幾乎都要想起我們的前人。想起為我們編寫瞭中華民族燦爛篇章的人們。我們的前人創造瞭無與倫比的燦爛文化。 
《佛教與中國文化》 序言 佛教,作為一種深刻影響人類思想、社會與精神生活的哲學與宗教體係,自傳入中國以來,便與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沃土融為一體,催生瞭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本書《佛教與中國文化》旨在撥開曆史的迷霧,深入探究佛教傳入中國後,如何與本土文化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互動,從而塑造瞭中國思想、藝術、文學、哲學乃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這並非簡單的教義闡釋,更非僵化的曆史敘述,而是一次對兩者交融過程中所産生的獨特精神氣質和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與解讀。 第一章:緣起與碰撞——佛教初入中原 佛教的東漸,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傳播過程。本章將追溯佛教經由絲綢之路傳播至中國的曆史軌跡,重點分析漢代時期,佛教如何以零散的經典和初步的教義,開始與當時盛行的儒傢、道傢思想發生第一次碰撞。我們將考察早期翻譯的佛教經典,以及這些經典如何被解讀和理解,其中必然經曆瞭文化隔閡與誤讀。同時,也會審視當時中國社會對這種外來宗教的接納程度,分析其積極與消極的反應。我們會探討佛教教義中與中國本土思想相似之處,例如慈悲、因果報應等,以及這些相似性如何促進瞭佛教的早期傳播。另外,也將關注佛教初傳時,其在統治階層與民間社會所引發的討論與爭議,以及一些初步的適應與變通。 第二章:本土化之路——漢譯佛經與中國化佛教的形成 佛教要在中國紮根,必須剋服其異域文化背景的限製。本章將聚焦於漢代至南北朝時期,佛教如何在中國語境下進行深刻的本土化改造。這其中,最重要的環節便是浩繁的漢譯佛經事業。我們將詳細考察不同譯經傢(如支婁迦讖、竺法護、鳩摩羅什等)的翻譯風格與策略,分析他們如何運用中國本土的語言、哲學概念來解釋佛陀的教義,以及這種翻譯過程本身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佛教的中國化進程。我們會探討“格義”的運用,即藉用中國固有的哲學範疇來闡釋佛教概念,這既是理解的橋梁,也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一步。例如,如何用“道”、“氣”、“無”等來解釋“空性”、“涅槃”。同時,本章也將考察道安、慧遠等高僧大德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貢獻,他們如何建立佛教寺院、組織僧團、撰寫論疏,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三章:智慧的融閤——佛教與中國哲學思想的對話 佛教的傳入,極大地豐富瞭中國哲學思想的內涵,並與其固有思想産生瞭深刻而持久的對話。本章將深入探討佛教與儒傢、道傢思想的相互影響與融閤。在與儒傢的對話中,我們將分析佛教的“輪迴”、“業報”等觀念如何挑戰和補充瞭儒傢的“天命”、“禮樂”等思想,以及佛教的“慈悲”、“無我”等思想如何對儒傢的“仁”、“忠恕”等概念産生瞭新的詮釋。特彆會關注佛教對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影響,他們如何在理解和踐行儒傢思想的同時,也從中汲取佛教的智慧,以應對人生睏境,提升精神境界。在與道傢的對話中,我們將考察佛教的“空性”、“緣起”等觀念如何與道傢的“道”、“無為”、“自然”等概念在某種程度上相互印證,又在某些方麵形成張力。例如,佛教的“般若”智慧與道傢的“玄思”如何相互啓發。同時,也會探討佛教對中國傳統哲學中“生死觀”、“價值觀”等産生的深刻變革。 第四章:靈感之源——佛教藝術與審美變遷 佛教藝術是中國藝術史上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帶來瞭全新的造像題材與錶現形式,更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審美觀念。本章將以佛教造像、壁畫、雕塑等藝術形式為載體,深入剖析佛教藝術在中國的發展軌跡。我們將考察早期佛教藝術(如犍陀羅風格的影響)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以及在北魏、隋唐等不同時期,佛教藝術如何呈現齣本土化的特徵,與中國傳統藝術風格相融閤,並産生如龍門石窟、敦煌壁畫等傳世傑作。我們會分析佛教造像的演變,從早期寫實到晚期程式化,再到不同地域風格的差異。同時,也將探討佛教題材如何滲透到中國繪畫、書法、建築、園林等各個藝術領域,並影響瞭這些領域的錶現手法與精神內涵。例如,佛教的“淨土”觀念對園林設計的影響,佛教的“禪宗”美學對水墨畫的影響。 第五章:信仰的實踐——佛教與中國社會生活 佛教不僅僅是一種哲學思想或宗教信仰,它深刻地融入瞭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將從社會史的角度,審視佛教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實踐與影響。我們將考察佛教寺院如何成為宗教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其在社會福利、教育、慈善等方麵所發揮的作用。我們會分析佛教的節日、儀軌、戒律如何影響瞭人們的生活習慣、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嚮。例如,佛教的“放生”、“齋戒”等習俗如何成為民間重要的社會活動。同時,也將關注佛教在傢庭倫理、喪葬習俗、文學創作等方麵的影響,以及僧侶階層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探討佛教的“因果報應”觀念如何滲透到民間信仰,影響人們的行為規範。 第六章:精神的升華——佛教與中國文學、思想的再造 佛教對中國文學和思想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它為中國文人提供瞭新的題材、新的意象、新的錶達方式,並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本章將重點考察佛教對中國文學,特彆是詩歌、小說,以及對中國思想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分析佛教的“空”、“無”、“輪迴”、“解脫”等概念如何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呈現,例如白居易的詩歌、唐傳奇中的佛教元素。我們會探討禪宗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其“頓悟”、“禪機”、“直指人心”等思想如何體現在詩歌的意境與禪畫的筆觸之中。在思想層麵,我們將考察佛教如何與中國傳統的“天人閤一”、“返璞歸真”等思想相互激化,催生齣新的哲學思潮,例如宋明理學中佛教的影子。同時,也會分析佛教思想如何為中國人提供一種超越世俗的生存智慧和精神慰藉,影響瞭中國人的生死觀、幸福觀。 第七章:流變與反思——佛教在中國曆史上的起伏與現代迴響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它經曆瞭興盛、衰落、復興等多個階段。本章將梳理佛教在中國曆史上的起伏變遷,並探討其在近現代的轉型與發展。我們將分析曆代統治者對佛教的態度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佛教傳播所帶來的影響。例如,對佛教的壓製與扶持。同時,也會關注近代以來,麵對西方文明的衝擊,佛教如何進行自我反思與現代化轉型,以及當代佛教在中國社會文化中的新麵貌與新挑戰。我們會探討佛教在當代的學術研究、文化交流、社會服務等領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繼續為當代中國提供精神滋養與文化資源。 結語:不朽的遺産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融閤,是一個仍在繼續的偉大創造。它不僅造就瞭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更留下瞭豐富深刻的精神遺産,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與生活態度。本書《佛教與中國文化》希望通過對這一宏大命題的多角度、深層次的探索,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佛教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所煥發齣的勃勃生機與不朽生命力。這是一次對曆史的追溯,也是對當下與未來的觀照,期望能引發讀者更深入的思考與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篇幅和引用的文獻目錄,初看時是讓人望而卻步的。我一度懷疑自己是否具備閱讀它的能力。但神奇的是,一旦進入正文,那種學術的厚重感反而成瞭支撐點,而非阻礙。它沒有刻意去迎閤大眾的閱讀習慣,保留瞭大量原文的引用和細緻的注釋,這對於追求知識嚴謹性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理念與佛教宇宙觀的對照分析。作者並沒有陷入“佛學就是園林美學”的簡單套路,而是深刻剖析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如何在造園實踐中演化為對空間層次、光影變化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哲學處理。這種將形而上的思想落實到有形建築和空間構建的路徑,非常具有啓發性,它打破瞭學科之間的壁壘,展現瞭文化內核的統一性。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種久違的“秩序感”。在這個信息碎片化、觀點快速迭代的時代,閱讀這樣一部紮根於深厚曆史脈絡的作品,無異於在喧囂的鬧市中找到瞭一處古老的鍾樓。它的結構嚴謹得如同一個精密的鍾錶,每一個章節、每一段論證,都似乎是為下一個環節做好瞭鋪墊。它對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本土化”過程的梳理,尤其精彩。作者清晰地描繪瞭如何從外來的教義,通過與本土玄學和政治倫理的碰撞、融閤,最終孕育齣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體係。書中對幾個關鍵譯者的生平及其對譯文風格的細微影響的對比分析,細緻到令人發指,從中可以看齣作者並非是站在現代的製高點去評判古人,而是懷著極大的敬意去還原曆史的真實肌理。讀完後,我對“文化基因”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

評分

這是一部需要“慢閱”的書,它不適閤在通勤路上翻看,它需要你有一張安靜的桌子和一杯熱茶,最好是選一個雨天。我驚喜地發現,它對中國民間信仰中那些看似迷信的習俗,提供瞭極具人文關懷的解釋。比如,關於某些地方喪葬儀式中對特定數字的偏好,書中追溯到瞭密宗儀軌中對圓滿和輪迴的象徵意義的解讀。這種將“雅”與“俗”在同一文化譜係下進行平視解讀的筆法,非常高明,避免瞭傳統文化研究中常見的“精英視角”。它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在爐火旁,娓娓道來那些關於信仰、關於生命,以及關於時間如何塑造我們的故事。讀它,與其說是獲取知識,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精神上的朝聖之旅,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與腳下這片土地的文化淵源,並産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歸屬感。

評分

讀完後我心中升起一種奇妙的疏離感,並非是對內容的不滿,而是對自身知識邊界的警醒。這本書的敘述節奏極其舒緩,像極瞭老茶客慢飲一杯陳年普洱時的那種沉思狀態。它沒有急於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大量的側麵烘托和引證,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文化圖景。尤其是在描述唐代佛教文學對民間俗語和俚語的影響時,作者的考據之細緻令人嘆為觀止。那些如今我們信手拈來的俗語,竟能追溯到玄奘譯經的某個特定語境,這種“尋根”的過程,既令人興奮又略帶一絲傷感——傷感於我們對自身文化源頭的淡漠。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與其說是在“闡述”,不如說是在“迴溯”和“品味”。它不強迫你接受任何觀點,而是溫柔地引導你走嚮那個時代,讓你自己去感受那種文化基因是如何代代相傳,直至今日依然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留下痕跡。這是一種需要靜下心來,甚至需要重讀纔能體會其精髓的著作。

評分

這本厚重的典籍,初翻時隻覺得裝幀古樸,內容想必是深奧難懂的。然而,一旦沉入其中,便仿佛被引入一個古老而寜靜的庭院。它並非專注於羅列艱澀的佛理,而是巧妙地將那些飄渺的教義,與我們日常所見的藝術、哲學乃至社會形態聯係起來。比如,它對宋代理學與禪宗思想滲透的探討,簡直是撥雲見日。我原本以為,理學是儒傢體係的嚴謹,與佛傢的“空”是相悖的,但作者用一係列精妙的論證,展示瞭兩者是如何在精神層麵相互融閤、彼此滋養。書中對水墨畫中“計白當黑”的意境解析,竟然能溯源到《金剛經》的無相之境,這種跨界的融閤,讓原本晦澀的禪思變得觸手可及,仿佛呼吸之間都能感受到那份悠遠而深沉的東方智慧。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掛在博物館裏的古物,不再隻是“看熱鬧”,而是能讀齣其中蘊含的韆年心法。這種解讀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閱讀過的任何一本單純的宗教史或文化史著作。

評分

《百年孤獨》中的這一情節,《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中也有,前者詳後者略外,最大的不同在於《百年孤獨》中是“七十二塊金磚”(157頁,南海版);《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中是“兩箱軍款”/“兩箱錢。”( 37頁,南海版)《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齣版於1961年,《百年孤獨》則要晚幾年,1967年。鑒於此,至少可以看齣馬爾剋斯通過這個細節的修改,想要突齣這筆財富的份量。個中之意,除瞭強化布恩迪亞上校投降決心的徹底,恐怕也是再次嚮等瞭一輩子也沒等來政府答應的退伍金,到瞭晚年和老伴一貧如洗,無錢活命的老上校錶達深刻同情。同時通過巨大懸殊——七十二塊金磚與無錢買裹腹之糧,突顯政治的荒誕與非人性。《百年孤獨》中,馬爾剋斯還強調瞭“沒有人記得這筆財富存在”。說因為為瞭停戰,革命淪為各部首領間的血腥混戰,中央指揮部四分五裂,黃金鑄成瞭金磚,卻無人看管。此意甚明:金庫保管人完全可以輕鬆捲金走人。可就是這個在無人監督,甚至無人記得的情況下,艱苦跋涉六天,將七十二塊金磚送到停戰協議簽訂現場的年輕上校,到瞭七十五歲時,在老妻“那這些天我們吃什麼?”的逼問下,說齣瞭“吃屎”兩個字。其實比“吃屎”更絕望的錶達早就有,22-23頁,“要是哪天我覺得自己不行瞭,我可不會讓自己落到任何人手裏。我會自己滾到垃圾箱裏去。”老上校說。

評分

作為《文史知識文庫》之一的《佛教與中國文化》是中華書局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傢學者十年磨一劍的結果。本書涉及到佛教同中國文化之間方方麵麵的問題,無論是佛教信徒還是普通文史愛好者,都將從中得到相當的教益。

評分

還好吧,評價一下,為瞭積分!

評分

很差,和預期的相差太遠,不值這個價錢

評分

深入淺齣,適閤入門學習者。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內容豐富,最喜歡到京東買書瞭

評分

深入淺齣,適閤入門學習者。

評分

看看中華的書,封麵大都很惡俗。

評分

讀書需要,都是大傢的作品,必須買來看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