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社会统计年鉴(附光盘) [China Social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5中国社会统计年鉴(附光盘) [China Social Statistical Yearboo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 编
图书标签:
  • 社会统计
  • 中国统计
  • 年鉴
  • 数据分析
  • 经济发展
  • 人口统计
  • 社会发展
  • 政府统计
  • 参考工具
  • 光盘版
  • 2015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97875037774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2153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hina Social Statistical Yearboo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2
字数:852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5中国社会统计年鉴》是一部反映我国社会发展相关领域基本情况的综合统计资料性年刊。
  《2015中国社会统计年鉴》收录了2014年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主要统计数据以及重要年份的全国主要统计数据。
  本年鉴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除行政区划、土地面积和森林资源及特殊注明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
  本年鉴所使用的度量衡单位均采用国际统一标准计量单位。
  本年鉴中部分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做机械调整。

内页插图

目录

1 综合
1.1 县及以上行政区划
1.2 乡镇级行政区划
1.3 分地区行政区划(2014年底)
1.4 人口与家庭基本情况
1.5 卫生与健康基本情况
1.6 教育培训基本情况
1.7 就业基本情况
1.8 收入消费基本情况
1.9 社会保障基本情况
1.10 居住环境基本情况
1.11 文化休闲基本情况
1.12 资源环境基本情况
1.13 公共安全基本情况
1.14 社会参与基本情况
1.15 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
1.16 地区生产总值
1.17 分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4年)
1.18 分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14年)

2 入口家庭
2.1 人口数及构成
2.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3 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
2.4 人口密度
2.5 全国六次人口普查基本情况
2.6 分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2.7 分地区年末人口数
2.8 分地区年末城镇人口比重
2.9 分地区城乡人口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4年)
2.10 分年龄和分性别人口数(2014年)
2.11 分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户规模(2014年)
2.12 分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014年)
2.13 分地区分性别和婚姻状况人口(2014年)
2.14 分地区分家庭户规模户数和构成(2014年)
2.15 分年龄、孩次育龄妇女生育状况(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
2.16 结婚登记情况
2.17 离婚办理情况
2.18 分地区婚姻情况(2014年)
……

3 卫生健康
4 教育培训
5 就业
6 收入消费
7 社会保障
8 居住环境
9 文化休闲
10 资源环境
11 公共安全
12 社会参与
附录

前言/序言


2015中国社会统计年鉴(附光盘)[China Social Statistical Yearbook] 内容简介 《2015中国社会统计年鉴》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2014年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大型统计资料汇编。本书由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统计司组织编纂,全面收录了2014年及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重要社会统计数据,旨在为社会各界了解国情国力、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权威、详实的数据支撑。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数据可靠,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书。 一、 资料来源与总体结构 本书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年报、抽样调查资料以及部门统计资料。在数据收集、整理和审核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统计制度和标准,力求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年鉴结构清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特载部分: 收录了与当年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重要文件或重要统计改革信息,为理解数据背景提供重要参考。 2. 总况部分: 概述了全国及各地在人口、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速度。 3. 人口部分: 详细记录了全国人口的构成、分布、迁移、出生率、死亡率以及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动情况。 4. 就业与收入部分: 集中反映了年度的就业结构、失业状况、工资水平、居民收支变化等关键指标。 5. 人民生活部分: 涉及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住房条件、社会保障覆盖面以及恩格尔系数等生活质量指标。 6. 教育部分: 全面展示了各级各类教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规模、投入、师资力量及毕业生情况。 7. 科技与文化部分: 涵盖了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以及文化事业(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团体、广播电视)的发展状况。 8. 医疗卫生部分: 提供了医疗机构、床位数、医务人员数量、疾病发病率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数据。 9. 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部分: 重点展示了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的覆盖人数、基金收支情况,以及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社会救助体系的发育程度。 10. 环境与安全部分: 涉及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安全生产事故统计等反映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安全的重要数据。 11. 省级资料(附录): 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会主要指标进行分类汇编,便于进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 二、 重点数据亮点与深度挖掘 1. 人口结构变迁: 2014年的数据深入揭示了中国人口结构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特别是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趋势。年鉴详细记录了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变化,以及少儿人口的抚养比情况,为制定人口战略和养老政策提供了直接依据。 2. 就业市场供需平衡: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就业数据显示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的趋势。同时,对城镇登记失业率、不同行业间的工资差距进行了量化分析,反映了收入分配的现状。 3. 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增长,直观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福祉的改善。特别是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恩格尔系数下降、服务性消费占比上升)的数据,是衡量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风向标。 4. 社会保障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2014年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的持续扩大,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深入推进,是反映社会安全网不断织密的具体体现。年鉴提供了养老保险抚养比等关键指标,用以评估体系的可持续性。 5. 教育资源的公平化: 在教育投入方面,数据显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持续投入,体现在乡村学校的硬件改善和师资力量的优化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数据,反映了国家人才培养能力的显著提高。 三、 附光盘说明 本书附带光盘,收录了以下重要内容: 历年数据回顾: 提供了自1978年(或建国以来)至2014年主要社会统计指标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便于进行长期趋势分析。 数据查询工具: 内置了简易的数据检索和导出功能,方便使用者快速定位所需信息并导出至其他分析软件进行二次加工。 数据表单扩展: 提供了部分印刷版年鉴中因篇幅限制未完全展示的更详细的分类统计表,例如分省份的详细失业人员结构、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详细指标等。 四、 使用价值 《2015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不仅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新闻媒体进行宏观决策、社会学研究、人口学分析、公共政策评估的必备参考书,对于关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国际组织和外国学者而言,它也是理解中国国情的关键窗口。数据权威、体系完整、更新及时,是研究2014年度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权威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2015中国社会统计年鉴(附光盘)》的封面设计,坦白说,带着一种典型的官方出版物特有的严肃与朴实,色彩运用非常克制,基本上就是黑白灰的经典组合,字体选择也偏向于那种方正、不易出错的宋体或黑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权威感。光盘的设置倒是增加了一丝现代感,毕竟在那个时期,电子数据同步提供还是相当实用的一个配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究光盘里的内容,但光是实体书的装帧质量就足以让人信服,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表格数据,排版上也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出现任何廉价的印刷瑕疵。书脊部分的信息标注得非常清晰,便于在图书馆或资料室中快速定位。整体而言,从外在包装就能预判,这本书绝不是一本用来闲暇翻阅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档案室里必备的工具书,是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案头不可或缺的基石,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信息密度的承诺,期待内部数据的详实与准确。

评分

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份冗长的编撰说明和条目索引,体现了国家级统计出版物的严谨流程。我注意到编撰团队非常细致地列出了数据采集的方法论和指标的定义更新,这对于一个需要进行跨年度对比研究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例如,关于家庭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定义,他们用了整整半页的篇幅进行阐释,确保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都能理解“社会统计”范畴下这些核心概念的确切内涵。这种对基础工作扎实的态度,远比那些只提供结果的报告要靠谱得多。我特别留意到,在数据时效性上,他们努力将2014年的最终核算数据和2015年的初步测算数据做了区分标识,这种透明度极大地增强了数据的可信度。对于需要做趋势分析的用户,这种细微的标记区分,无疑是避免得出错误结论的“安全阀”,体现了统计工作者对科学严谨性的坚守,令人感到踏实。

评分

最终,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是一座用严谨和数据构建起来的纪念碑,记录了2015年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个特定横截面。它不具备任何文学上的感染力,没有煽情的文字,但它拥有比任何小说都更强大的“真实性”力量。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社会保障”和“文化娱乐”领域统计的投入,这些通常被认为是次要数据的部分,在这本书里却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显示出国家层面对于民生质量指标的重视程度。对于任何希望从“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逾越的起点。它不是让你读完后产生共鸣的,而是让你在查阅完毕后,能够带着清晰、量化的证据去构建自己论点的强大“军火库”。它代表了一种沉静而强大的知识力量,是梳理过去、洞察未来的关键工具。

评分

阅读初期的体验中,我立刻被其中关于人口结构变动的章节所吸引。那些关于出生率、死亡率以及户籍流动性的图表和原始数据,简直是社会变迁的微观切片。特别是关于城乡人口迁移的详尽数据,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堆砌,它似乎在无声地讲述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那些看不见的推力和拉力。那些表格的复杂度,让我不禁需要放慢速度,逐行逐列地去消化信息。如果说一篇社科论文是作者的观点,那么这本年鉴就是原始的“矿石”,它要求读者自己去提炼价值。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侧面信息,比如特定区域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变化,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支撑,绝非宏观新闻报道能轻易涵盖的深度,它更像是一份为专业人士量身定制的、充满细节的“社会脉搏诊断书”。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知识密度,决定了它不适合碎片化阅读。我尝试着在午休时间快速浏览,结果效果甚微,因为每一个章节的逻辑都是环环相扣的,上下文关联性极强。比如,你不能孤立地看教育水平的数据,必须同时参考就业率和行业分布的统计,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阶层流动的图景。这种结构强迫阅读者必须进入一种“深度工作”的状态。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宏观政策走向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去宏大叙事化”的可能,它用枯燥的数字把那些高谈阔论拉回到现实的土壤中。我估计,如果让一个完全没有统计学背景的人来使用,他可能会被那些复杂的交叉分类表格吓退,但对于目标读者群体而言,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呈现方式,恰恰是最高效的知识获取途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