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草害防治实用手册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实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编
图书标签:
  • 玉米
  • 病虫害
  • 防治
  • 农业
  • 种植
  • 技术
  • 实用
  • 手册
  • 作物保护
  • 农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147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613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2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实用手册》采用病虫草害图谱与防治药剂相结合的方式,通俗易懂、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整个玉米生长期中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预防防治措施,包括玉米种植区域、种植特点、病虫草害发生及防治药剂推荐等内容。《玉米病虫草害防治实用手册》旨在帮助提高农药经营人员、玉米种植大户的专业种植技术水平,为切实提高农民用药水平,减少农药中毒事故和药害事件、促进玉米增产稳产增质提供指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春玉米病虫草害防治
概述
第一节 苗前病虫草害预防
第二节 苗期病虫草害防治
第三节 穗期病虫害防治
第四节 花粒期病虫害防治

第三章 夏玉米病虫草害防治
概述
第一节 苗前病虫草害预防
第二节 苗期病虫草害防治
第三节 穗期病虫害防治
第四节 花粒期病虫害防治

第四章 玉米药害与缓解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我国是世界玉米主要生产国,据2013年统计,玉米种植面积5.4477亿亩,超过水稻、小麦居各种作物播种面积的首位。玉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用其制作的食品被称为“健康食品”,玉米素以“饲料之王”著称,此外,玉米作为重要的工业和医药原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玉米种植形式多种多样。我国玉米生产分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六个玉米种植区。但是,玉米主要集中分布在从东北走向西南狭长的半山丘陵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13个省(区)。
  玉米病虫草害一直是困扰玉米获得稳产高产的关键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同质品种的大面积应用、栽培制度及种植结构的改变等因素,使玉米病害种类不断增加,目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粗缩病、矮花叶病等。这些病害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可达6%~10%。与病害趋势相同,老虫危害逐年加重,新虫种类不断增加,再一次成为生产上的严重问题,我国有近20余种玉米害虫对玉米造成严重危害,局部地区危害明显,其中玉米螟分布广且危害重,在南方和西南山地丘陵桃蛀螟、大螟常和玉米-螟混合发生,玉米受害较重;黏虫和蝗虫也是危害玉米叶片的主要害虫。化学除草占玉米播种面积的95%以上;由于除草剂的长期应用,玉米田间杂草群落和草相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除草剂的使用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之,科学有效地防治玉米播种期到结穗期的病虫草害是确保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实用手册》:田间管理的智慧结晶 在广袤的田野上,玉米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厚的产量,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粮食和饲料来源。然而,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病、虫、草的侵扰如同无形的敌人,时刻威胁着玉米的健康生长和最终产量。要确保每一株玉米都能茁壮成长,收获金黄的果实,科学、高效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至关重要。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实用手册》正是这样一本凝聚了多年实践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田间管理指南,它旨在为广大玉米种植者提供最直接、最实用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防治的关键,化解田间的棘手难题,实现玉米丰收的梦想。 本书的编写,紧密围绕玉米生产的实际需求,力求将复杂抽象的农业技术,以最通俗易懂、最贴近田间操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深知,对于许多一线种植者而言,专业的术语和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那些能够立即转化为生产行动的实用方法。《玉米病虫草害防治实用手册》正是以“实用”为核心,从病虫草害的识别,到防治措施的选择,再到具体操作的技巧,都力求做到详尽、准确、易学。 第一部分:洞悉敌情——玉米主要病虫草害识别与发生规律 一本优秀的防治手册,首先需要让使用者能够准确地“看见”敌人。本书的开篇,便致力于为读者建立一套清晰、直观的病虫草害识别体系。 病害篇: 我们精心挑选了玉米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几种病害,例如: 玉米锈病: 从叶片上早期出现的黄色到橙黄色的小疱,再到后期发展成铁锈状的粉末,本书将通过清晰的图文对比,让您一眼辨认。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锈病菌株的侵染途径、发病条件(如湿度、温度、植株密度等),以及不同生育期玉米对锈病的敏感性,帮助您预测发病风险。 玉米瘤黑粉病(玉米黑穗病): 无论是叶片、茎秆还是雄穗、雌穗上形成的巨大瘤状物,本书都会提供多角度的实物照片,帮助您区分不同部位的病征。我们将深入剖析其病原体的生命周期,探讨其在土壤、病残体中的越冬方式,以及风、雨、虫等传播媒介的作用,让您了解其“藏身之处”和“传播途径”。 玉米南方锈病: 与普通锈病不同,南方锈病侵染的病斑通常呈现黄褐色,且易形成叶脉状排列。本书将重点突出其与普通锈病的区别,并详细介绍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快速蔓延规律,以及对产量造成的毁灭性影响。 玉米白粉病: 在玉米叶片表面形成的白色或灰白色霉状物,尤其在幼苗期和拔节期易发。我们将介绍其发生的适宜温度和湿度范围,以及在通风不良、肥力不均地块的易发性。 玉米纹枯病: 茎基部发生的黄褐色至褐色病斑,严重时导致植株倒伏。本书将通过不同生育期的病斑形态展示,让您准确识别,并着重讲解其与环境因素、耕作措施的关联。 玉米灰斑病: 叶片上出现的灰白色至灰褐色长椭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有褐色晕圈。我们将分析其发生与降雨、空气湿度以及植株抗性的关系。 玉米顶枯病: 幼苗期顶芽变黑枯死,或植株后期生长不良。本书将区分其与营养缺乏、机械损伤等引起的顶枯,并分析其易感品种及发生诱因。 对于每一种病害,我们不仅提供详尽的症状描述和高清彩色图片,更重要的是,将深入浅出地讲解其病原体特性、侵染循环、传播方式,以及最关键的——发病规律。我们将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栽培条件下,这些病害最容易发生的时间点和诱发因素,为精准防治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您将了解到,某些病害在连阴雨天气后更容易爆发,而另一些则偏爱干燥炎热的环境。 虫害篇: 玉米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面临不同害虫的威胁。本书将系统梳理玉米常见的害虫,并提供辨识技巧: 玉米螟: 作为玉米最主要的钻蛀性害虫,本书将详细介绍其不同世代的幼虫形态、老熟幼虫的越冬习性,以及成虫的活动规律。我们将通过剖面图展示其在茎秆、雄穗、雌穗中的危害状,让您直观了解其破坏力。 蚜虫(包括玉米蚜): 无论是叶片、叶鞘还是果穗上的聚集,本书都会展示不同种类的玉米蚜虫形态。我们将分析其繁殖速度快、迁飞性强的特点,以及其传播病毒病的能力,强调早期防治的重要性。 蓟马: 显微镜下的“小恶魔”,对幼苗和幼穗造成严重损害。本书将通过放大图片展示其锉吸式口器造成的危害痕迹,如叶片上银白色条斑,以及花器畸形。 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蛴螬、地老虎): 它们潜伏在土壤中,啃食玉米根系、幼苗或表土层。本书将介绍如何通过挖土、翻地等方式,在不同生育期发现并识别它们的踪迹,并讲解其在土壤中的活动规律。 叶蝉(如白叶蝉): 它们在玉米叶片上吸食汁液,同时传播病毒病。我们将展示其跳跃、滑行的典型动作,以及其在叶片背面聚集的习性。 螨虫(如红蜘蛛): 在高温干旱环境下,它们会在叶片背面形成细密的网,吸食汁液。本书将通过放大图展示其微小的形态,以及其造成的叶片褪绿、失水状。 对于每一种害虫,本书将详细描述其成虫、若虫(或幼虫)的形态特征、在玉米植株上的具体危害部位、危害方式,以及重要的发生规律。您将了解到,某些害虫的发生与季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密切相关,而另一些则与土壤状况、前茬作物、植株生长势息息相关。例如,我们将分析玉米螟在何时开始产卵,白叶蝉何时达到密度高峰,以及地下害虫在何时对幼苗构成最大威胁。 杂草篇: 杂草与玉米争夺阳光、水分、养分,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本书将分类介绍玉米田中最常见的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并提供清晰的图片,帮助您区分: 禾本科杂草: 如狗尾草、稗草、鸭舌草等,它们形态相似,易混淆。本书将通过叶片、茎秆、叶舌、叶耳等关键部位的特征,教您准确识别。 阔叶杂草: 如苋菜、蓼、苍耳等,它们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本书将着重介绍其叶片形状、生长习性以及传播方式。 莎草科杂草: 如香附子、牛毛草等,它们具有独特的三角形茎秆和分枝。我们将讲解其在不同土壤类型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特点。 除了外观识别,本书还将深入分析这些杂草的发生规律,包括其种子萌发条件、生长周期、传播方式(风力、水流、畜力、机械等)以及在不同耕作制度下的发生优势,帮助您预测杂草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兵器库与战术论——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识别敌情只是第一步,如何有效地消灭敌人,保护玉米,才是手册的核心价值所在。本书将系统介绍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农业防治: 这是最基础、最经济、最环保的防治手段,也是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 选育抗病(虫)品种: 介绍不同抗性品种的特点及选择建议,以及如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品种选择。 轮作倒茬: 讲解不同作物轮作对减少病虫害传播的原理,以及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 优化种植密度与行距: 分析不同密度对通风透光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密度降低病虫害发生。 深耕细作与清除病残体: 强调翻耕土壤对消灭越冬虫源和病原体的作用,以及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杂草残体的重要性。 平衡施肥与培育壮苗: 讲解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对提高玉米抗病虫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育抗逆性强的壮苗。 科学灌溉与排水: 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土壤积水。 清除田边杂草: 强调田边杂草作为病虫害的“策源地”和“避难所”,必须及时清除。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资源,对病虫草害进行控制,是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 保护和利用天敌: 介绍玉米田常见的捕食性、寄生性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等),以及如何通过营造有利生境来保护它们。 应用生物农药: 详细介绍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病毒杀虫剂等生物农药的种类、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生物除草剂: 介绍利用微生物或植物提取物进行除草的可能性和应用前景。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方法,诱杀或阻隔病虫害。 诱捕器: 介绍不同类型(如性诱捕器、食诱捕器、色诱捕器)的诱捕器在监测和控制玉米螟、蚜虫等害虫中的应用。 防虫网/防虫膜: 讲解如何利用物理屏障阻隔害虫的侵入。 灭虫灯: 介绍不同类型灭虫灯对夜行性害虫的诱杀效果。 高温处理: 介绍利用高温处理种子或土壤,杀灭病原体和虫卵。 化学防治: 在综合防治中,化学防治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必须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 农药的选择: 详细介绍目前市场上用于玉米病虫草害防治的各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成分、作用谱、毒性、残留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特别强调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农药的施用时期: 这是化学防治成功的关键。本书将结合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明确指出不同病虫草害在不同生育期的防治最佳时期,例如,玉米螟在初孵幼虫期防治效果最好,而白叶蝉则需要在若虫期进行防治。 农药的施用方法: 详细介绍叶面喷施、土壤处理、种子包衣、毒饵等不同施药方法的技巧,以及如何保证药液的均匀覆盖和有效作用。 配方施药与混用: 讲解如何根据病虫害的复合发生情况,科学配制农药,提高防治效率,并避免产生抗药性。 抗药性管理: 强调轮换用药,避免单一农药的长期使用,以及如何监测和应对害虫的抗药性问题。 安全使用农药: 详细列出农药的储存、运输、配制、施药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以及个人防护措施,保障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在化学防治部分,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用什么药”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何时用药”、“用多少药”、“如何用药”,并强调“为什么这样用药”。我们将以大量实际案例,演示如何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程度、经济阈值,做出是否施药、何时施药、选择何种药剂以及如何施药的最佳决策。 第三部分:田间实战——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集成与应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提供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集成方案。 分生育期防治策略: 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不同,其面临的病虫草害种类和危害程度也不同。本书将玉米的生长周期划分为不同的关键时期,如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等,并为每个时期提供详细的病虫草害监测和防治要点。 苗期: 重点关注地下害虫、蚜虫、灰斑病、纹枯病等对幼苗的危害。 拔节期: 关注锈病、白粉病、玉米螟低龄幼虫、蓟马等。 抽雄至灌浆期: 重点关注玉米螟(尤其是钻蛀期)、蚜虫、南方锈病、褐斑病等对生殖器官和籽粒造成的危害。 病虫草害监测与预警: 强调“预防为主”的理念,如何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及时掌握病虫草害的发生动态,并据此制定防治预案。我们将介绍监测的方法、指标、频率,以及如何利用气象信息、病虫害发生信息进行预警。 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介绍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模式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方案,例如,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精准化学防治相结合,实现环境友好型生产。 常见问题解答与案例分析: 针对种植者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设立问答环节,并精选典型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的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总结经验教训,提供解决思路。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极高的实用性: 内容紧密结合玉米生产实际,提供操作性强的防治技术,力求让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详尽的图文并茂: 大量采用高清彩色图片,直观展示病虫草害的形态特征和危害状,帮助读者准确识别。 科学严谨的理论基础: 整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提供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作用机理等科学解释,增强防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系统全面的技术指导: 从病虫草害的识别,到各种防治方法的介绍,再到综合防治技术的集成,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关注可持续发展: 强调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倡导科学用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实用手册》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您田间管理得力的助手,是您对抗病虫草害坚实的后盾。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帮助每一位玉米种植者,掌握先进的防治技术,克服生产中的难题,最终实现玉米的高产、优质、高效,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无论您是经验丰富的农户,还是初涉农田的新手,本书都将成为您玉米种植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技术手册的评判标准,除了内容的准确性外,就是它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融合程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沉溺于传统经验的复述,而是将无人机植保、精准施药技术等新概念融入到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流程中。比如,在讨论大面积玉米田的病害普查时,它详细介绍了如何结合遥感图像的初步分析,确定重点监测区域,大大提高了我们巡田的效率。此外,它对农药残留的控制和安全间隔期的强调,也非常符合当前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要求。我们合作社的玉米产品需要达到很高的安全标准才能进入高端市场,这本书里关于采收前安全间隔期的表格,我打印出来贴在了办公室,成了我们日常操作的“红线”。这本书的实用性,在于它能将最前沿的农业科技,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转化为我们农民可以立即执行的步骤,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这是一本真正能让农户“学以致用,增产增收”的优秀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农户量身定做的宝典!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就踏实了不少。这些年种地,最怕的就是病虫害这几个字,别说产量受影响,光是看着辛苦的庄稼一个个倒下去,心里那个滋味,别提多难受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特别实用,不是那种故弄玄虚的理论说教,而是直接告诉你“看到这个症状,该怎么做”。里面的图文并茂部分尤其赞,那些病害的图片清晰得跟在田里亲眼看到似的,一下子就能对上号。我前阵子玉米苗期有点发黄,心里直打鼓,翻开这本书,对照着“早期营养失调”那部分,很快就找到了症结所在——缺锌。按照书里推荐的方法施用了叶面肥,没过几天,那黄叶子就返绿了,那种成就感,不言而喻。这本书的重点是“实用”,每一个防治措施都写得清清楚楚,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到化学防治,每一步怎么操作,用什么药剂,剂量多少,都有详细的说明。我一个老把式,以前都是靠经验混日子,现在有了它,心里更有底气了。以前总担心用药不对,反而伤了地,现在对照着书上的安全指南,心里踏实多了,可以说是让我种地的心态都稳定了不少。这绝不是一本放在书架上落灰的书,而是实实在在能带来收成的工具书。

评分

我主要负责我们合作社的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对专业资料的要求比较高。这本书在我这里,简直是不可替代的“现场指导员”。我们合作社规模大,一旦出现疫情,蔓延速度非常快,对决策的效率要求极高。这本书的索引做得极其棒,遇到突发情况,我能迅速定位到目标病虫害,查看其生命周期、识别特征和最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对“农药减量增效”的倡导非常到位。现在环保压力大,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见虫就喷”。这本书里详细列举了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技术要点,比如如何利用天敌、如何设置诱捕器等等。我们尝试在特定地块试行了几种生物防治措施,结合书里推荐的精准用药时机(比如在虫卵孵化高峰期前精准施药),效果立竿见影,不仅控制住了虫害,农药成本也下降了近两成。这不仅仅是省钱的问题,更是对土壤和环境负责任的表现。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扎实,它提供的不是孤立的解决方案,而是一整套可持续管理的策略,这一点是很多零散的宣传材料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我对农业技术书籍一向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脱离实际的空谈,印得花里胡哨,真到地里一点用没有。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停留在告诉你“得了什么病,用什么药”,更深入到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环境因素的关联。比如,它详细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下,哪些病害容易爆发,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播种密度、轮作来从源头上预防。这对我理解整个种植系统很有帮助。我记得有一年夏天特干旱,玉米秆基部出现了一些奇怪的腐烂现象,我当时束手无策,最后只能看着那片地报废了。如果早有这本书,对照里面的“干旱胁迫下的病害诱发机制”那一章,我或许就能提前采取措施,比如优化灌溉方案,也许就不会那么惨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冷冰冰,而是带着一种老农的经验总结和科学的严谨性相结合的味道。它能把复杂的生物学原理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清楚,这点非常难得。它让我们这些靠天吃饭的农民,也能对自然规律多一份掌控,少一份迷茫。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量也值得一提,虽然内容才是王道,但作为经常需要在田间地头翻阅的工具书,它的耐用性很重要。我这本已经被汗水和泥土“洗礼”了好几次,书页依然牢固,印刷清晰。内容上,它对不同品种的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易感性分析,非常细致。我们合作社种植了好几个不同类型的高产品种,它们的抗性确实存在差异。以前我都是凭感觉来管理,现在可以根据书里的信息,对不同地块的品种进行“量身定制”的管理方案。比如,对于某个特定品种,它指出在穗期对蚜虫特别敏感,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前在该品种的田块部署蚜虫监测点,并准备好高效低毒的防治药剂。这种精细化的管理,让我们的产量更加稳定。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治病”,更在于“防患于未然”。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更科学、更具预见性的眼光去看待每一棵玉米苗的生长过程,让我们的农业生产从“被动救火”转向“主动预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