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黑龙江垦区水稻机械化高产综合生产技术,结合水田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介绍了精准农业技术基础知识,重点阐述了水田精准作业技术、水田信息采集技术、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水稻产后信息化技术。本书旨在推广面向现代化大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水田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技术,推进水稻智能生产信息化技术。本书既有前瞻性,又有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水田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技术研究、生产的技术人员及有关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前言
第1章绪论
第2章精准农业技术基础
2.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2地理信息系统
2.3遥感技术
2.4机电一体化技术
2.5农业物联网技术
第3章水田精准作业技术
3.1水稻浸种催芽环境控制技术
3.2水稻育秧大棚控制技术
3.3GNSS精准搅浆平地技术
3.4农机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技术
3.5水稻本田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
3.6水稻收获产量监测
第4章水田信息采集
4.1农田三维地形信息采集
4.2土壤养分信息采集
4.3水稻生长远程视频监视
4.4水田环境及水稻生长远程监测
4.5水稻叶龄诊断技术
第5章水田生产信息化管理
5.1水田地理信息系统
5.2农机管理信息化
5.3生产作业进度统计
5.4水稻全程沙盘信息化系统
5.5本田合理施肥辅助决策
5.6寒地水稻用水模型的研究
5.7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的机理与研究
5.8寒地水稻智能控制灌溉产量分析
5.9水稻本田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第6章水稻产后信息化技术
6.1粮仓多点温、湿度测控技术
6.2大米质量可追溯信息技术
6.2.1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措施
6.2.2大米质量可追溯系统功能分析
6.2.3大米质量可追溯系统结构设计
6.2.4大米质量可追溯系统平台
主要参考文献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由于水稻的单产高,种植经济效益好,黑龙江垦区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了100万hm2,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垦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书根据黑龙江垦区水稻大面积机械化高产综合生产技术,结合开展的水田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对精准农业技术基础、水田精准作业技术、环境数据采集、生产信息化管理、水稻产后信息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推广面向现代化大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水田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技术,推进水稻本田管理智能信息化技术,促进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本书得到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术专著出版资助计划”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水稻本田管理智能信息化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2BAD04B01-06)的资助。
本书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王熙教授、庄卫东教授,信息学院李爱传副教授合著。由于著者水平有限,在内容、结构、文字、图例等方面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我得说,《乡土记忆与地方文化重塑》这本书简直是给所有关注乡村人文的读者带来了一场精神洗礼。它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和充满诗意,完全不同于那种刻板的社会学报告。作者似乎走访了中国南北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水乡古镇,用散文诗般的语言,记录了那些正在消逝的民间习俗、地方方言的韵味,以及世代相传的建房和生活智慧。书中有一段描写祭祀仪式的文字,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它捕捉到了那种既敬畏又带有一丝宿命感的复杂情绪。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农业不仅仅是粮食生产,它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和集体记忆。读完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访那些被作者描绘过的地方,去亲身体验那种人与土地之间复杂而又深刻的情感纽带。
评分这本书《农民心声:全球化背景下的小农户生存状态调查报告》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震撼”二字可以概括的。它采用了一种近乎冷峻的纪实手法,聚焦于在市场大潮中挣扎求存的小农户群体。作者没有进行任何美化或过度渲染,而是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数据和一手访谈记录,赤裸裸地展现了他们的困境——从农资价格的飞涨,到农产品议价权的缺失,再到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的养老压力。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贴近底层,充满了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它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现代农业链条中那些不平等的结构性矛盾。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在享受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时,我们不能忘记这背后是无数普通农民的辛勤付出与不易。它强烈地促使读者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具韧性的粮食安全体系。
评分如果你是一个对前沿技术和工程学充满好奇心的人,那么《未来农场:物联网与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应用》这本书绝对能让你大呼过瘾。这本书的特点是极度的技术导向和前瞻性。它像一本技术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在作物健康监测中的应用,以及模块化机器人系统如何逐步接管高重复性的田间管理工作。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系统架构图和流程逻辑分析,对于理解“智能农业”的底层逻辑非常有帮助。它丝毫没有回避技术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标准化难题和数据安全风险,反而提出了多套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对较高,需要一定的工程学背景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它无疑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农业生产力的终极形态。
评分啊,终于把这本《稻田的智慧: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的交融》读完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又像是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家。他没有直接切入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质朴的田间劳作入手,描绘了那些年我们是如何与土地打交道的。比如,他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不同季节稻谷生长的迹象,以及老一辈农民仅凭“看、听、摸”就能判断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求的本事。这种对传统经验的尊重和记录,让我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风吹过稻浪的声音。书里穿插了不少生动的田园故事,那些关于丰收的喜悦和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都让人感慨万千。它不只是在记录一种劳作方式,更是在追溯一种与土地休戚与共的生活哲学。读完之后,我对于“汗滴禾下土”这句古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不仅仅是辛苦,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可以说是《现代农业经济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作者在论证每一个观点时,都极其严谨地引用了大量的经济学模型和宏观数据,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它深入剖析了在当前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传统农业面临的经济困境与转型压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农业附加值提升”的章节,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通过对比国内外几种主要的农业产业化案例,推导出了一套详尽的、可量化的效益评估体系。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体操,需要不断地对照图表和公式,来理解作者是如何将看似松散的农业现象,抽丝剥茧地纳入一个严密的经济框架之中的。对于希望从宏观经济角度理解农业变革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重量级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