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圖書請點擊:
★30年成長親曆,116個時代熱點聚焦,全麵解讀颱灣現代化進程裏的大事小情;
★一部帶領我們重溫半個世紀以來,颱灣政治風雲、經濟變革、娛樂文化的盛衰更迭的見證實錄;
★一掃前三十年描寫颱灣的同類題材作品的沉悶與壓抑,作者以樂觀積極、永遠“活潑潑少年郎”的心態和筆觸,給讀者展現齣生機勃勃、趣味盎然,令人讀後開懷大笑,更有心領神會的愜意。
本書以幽默諧趣的語言,世故而不失真誠地記錄瞭颱灣60年政治巨變、大時代背景下,作者30年親曆親聞,壓抑中有創造,嬉笑中有真誠,憤慨中有審思,講述瞭普通老百姓生活中好玩有趣、讓大陸同胞好奇不已的方方麵麵,勾勒齣一幅生動的颱灣市井生活長捲,讀後不禁讓人驚呼:真實的颱灣,比正史有趣,比野史可靠!
龔顯耀,父籍四川雙流,母籍廣東新會,颱灣颱南齣生,居住北京18年。新竹清華大學畢業,美國麻省大學碩士,曾任惠普、北電、思科等著名企業高管。2000年參股企業在納斯達剋上市,現移居上海從事旅遊産業投資工作。
這是一本從個人視角去透視大時代的書。正因為作者寫自己的事,“唱自己的歌”,所以生動,所以有趣,所以就把政治生活寫成瞭童年趣聞,把曆史大事寫成瞭少年糗事,把社會變遷史寫成瞭個人生活史,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周濂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暢銷書作傢
我一直在思考“個人和曆史的關係”,也願意去挖掘這樣的曆史,而我們每一個人就像那一個個水滴,倒影裏摺射的是那段親身經曆的曆史麯麵印象。作者龔顯耀是這樣的一個明白人:寫親身經曆的颱灣大事小情,用的是世故詼諧的文字,告訴你的卻是真誠鮮活的颱灣眾生相。我更願意把對這部作品的接受,作為對一段曆史的理解;把對作者的接受,理解為對一份情感的接受。
——徐曉
財新傳媒首席文化編輯、作傢
這本書不隻是作者個人的生命史,也是我們這輩颱灣人,在那個極其特殊年代的集體生命史……我到大陸旅遊工作快30年瞭,身邊的大陸朋友或工作夥伴,再怎麼熟識,總覺得有層說不清的隔膜,尤其是涉及颱灣人的觀點時,好像永遠講不清楚而刻意迴避,有瞭這本書後,一旦欲語還休時,就可奉上“請你自己看”!
——謝英俊
國際知名建築師,2011年柯裏史東設計奬得主
作者善於從事實的汪洋大海裏提煉齣吸引人的部分,演繹成使人應接不暇的精彩,有時讓你忘卻瞭這些事實本身承載的沉重與遺憾,這本新書不僅僅是他個人身世的縮影,還是半個多世紀以來颱灣社會的一部心靈曆史,有著尋常寫作不具備的細節和興味,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唐剋揚
人民大學副教授,《從廢園到燕園》《紐約變形記》《在空間的密林中》作者
第一章 老爹上瞭大江輪
01 來颱灣的敗兵
02 蔣介石帶來瞭“外省人”
03 “二?二八事件”中的悲情城市
04 鄧麗君也是眷村子弟
05 寶島一村
06 用房子安營紮寨
07 “肥水之戰”
08 嚮蔣介石照片鞠躬換壽桃吃
09 接種疫苗,從上到下一個都跑不瞭
10 幼稚園的“兩隻老虎”
11 豆瓣吳郭魚
12 八大菜係外的第九大菜係—颱灣眷村菜
13 紅遍中國的颱灣牛肉麵
14 糧票和戰備糧
15 眷村的三傢冰店
16 露天電影
017 黃梅調和瓊瑤風
18 “殺不死”的大俠
19 烤番薯哪去瞭
20 媽媽的專利
21 吊起來打
第二章 世傢的聚居地
22 京劇改名,名角“埋名不隱姓”
23 老兵的鄉愁
24 羅大佑的《童年》
25 租書店裏偷看書
26 “焚書坑儒”和漫畫審查製度
27 打牙祭
28 固執的百年老店
29 韋小寶的師父
30 扛著五公斤黃金齣嫁
第三章 颱灣義務教育
31 不上學要受懲罰
32 兩根指頭的敬禮
33 班乾部選舉
34 這裏有正宗的老北京
35 令大陸人抓狂的注音符號
36 寫簡體字就準備挨揍
37 挨打是種本領,打人也是種本領
38 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
39 蔣介石看魚兒逆水上遊
40 美麗中國全圖是“鞦海棠”
41 “小心!共諜就在你身邊—”
42 李敖栽在“保密防諜”的幌子下
43 老師盯著男女牽手跳國際土風舞
44 “遠足”中的奢侈品—蘋果
45 課間激烈對抗遊戲
第四章 追星潮
46 蔣經國親往機場迎接棒球隊載譽歸來
47 電視史上最長壽的歌唱節目“群星會”
48 羅大佑和民歌時代
49 電視劇的魔力
50 風頭蓋過蔣介石的“史艷文”
51 颱灣人從布袋戲裏尋根
第五章 成為準軍人
52 “西瓜皮”發型和童子軍帽
53 上瞭中學成為準軍人
54 聯考必考孫中山、蔣介石的文章
55 去議會旁聽辯論課
56 熟悉大陸地理超過瞭颱灣地理
57 一隻勵誌的海鷗
58 聽著美軍電颱寫作業
59 1970 年代的保釣運動
60 颱灣“斷交時代”
第六章 蔣氏時代
61 “高票當選”的蔣介石
62 1000 多位“萬年代錶”
63 建設從蔣經國開始
64 “客廳即加工廠”
65 經濟起飛,軍人成瞭弱勢群體
66 蔣經國拍腦袋拍齣來的十大建設
67 債留子孫
68 蔣介石“龍馭賓天”
69 禁止娛樂,颱灣民眾悼念蔣介石
第七章 來自蔣經國的關懷
70 颱南一中
71 爭取穿短褲權利的女中學生
72 “ 叛逆易躁會讀書”
73 源自蔡元培的學生軍訓製
74 軍訓教官的“鬼槍”教條
75 “颱獨人士”
76 蔣夢麟和颱灣計劃生育
77 “用自己的語言”去敬仰上帝
78 蔣經國一手抓的“救國團”
79 威震全颱的“自強活動”
80 全颱最大旅行社兼婚介中心
81 颱灣學生的政治課
82 加入國民黨後第一次乾事
83 充當“廁所裏的花瓶”的青年黨和民社黨
84 買票與做票:神證明你拿瞭我的錢
85 自備大手電筒來開票
86 蔣經國的女兒也必須參加的大學聯考
87 颱灣“連烤”,先填100 個誌願
第八章 對麵的新竹清華
88 “吃齋念佛”的新竹清華學子
89 校園裏的漁翁
90 梅貽琦見證校園愛情
91 直屬學長
92 梅竹賽:“整頓交通”與“踩死青蛙”
93 無校方同意,警察不得入校
94 由岡村寜次和及川古誌郎負責的蔣介石顧問團
95 新學員的“黑、白兩個老婆”
96 刺槍術
97 營區裏傳言的“乖乖針”
98 “為蔣經國而戰”
99 馬英九也當過成功嶺宣誓代錶
100 每個颱灣領導人都要來巡視
101 蔣經國親臨的結訓典禮
102 林青霞參演的軍教片
103 會彈吉他會唱歌的永遠不缺女朋友
104 萬般皆下品,唯有研究高
105 對麵的新竹清華
第九章 禁歌與禁書
106 “禁歌”不禁聽
107 馬剋?吐溫是“馬剋”一傢
108 淨化歌麯與禁止說方言
109 餘光中與校園民歌
110 “唱自己的歌”
111 《鹿鼎記》改叫《小白龍》,韋小寶改叫任大同
112 被禁的政論雜誌:從自由民主到反蔣反黨
113 李敖成為我們的偶像
114 隻送不賣,不印封皮的“心靈進補”禁書
115 傷痕電影—颱灣人民瞭解大陸的偏門
116 一碗豆漿敲定的驚詫世界的電子工業政策
00.
本世紀初的一個下午,我在颱北永康街閑逛,瓢潑大雨突來,雨勢甚急,匆忙避入一傢茶行。茶行老闆一人正在獨斟獨飲,看到我一身狼狽地進來,不免招呼一聲:“來來來,來喝點熱茶。”我也不客氣,坐下就喝。
在颱灣,茶行有一個規矩,買茶前可以先試喝,如果口味不適就揚長而去,沒有人會說什麼。這個規矩似乎隻有1868 年開業的颱南振發茶莊例外,進門後沒茶桌試喝,大概是同業敬重它是全颱最老茶行的緣故吧。
茶這個東西一杯為品,二杯為飲,再喝下去就是牛飲。雨勢一直不停,就不免和老闆侃起大山。中國人見麵第一句話往往是吃瞭沒,第二句就是哪裏人。知道我生在颱南,苗栗老傢的老闆就幽幽地說齣一句:“你是吃甜的,我是吃鹹的。”
啊,就一句吃甜的,讓我迴到瞭半個世紀前的颱南眷村。
半個世紀前我在颱南齣生,在我幼年時代殘留的記憶中,颱南和現在大陸任何一個嶺南一帶的縣級城市沒啥兩樣,城裏是矮矮的樓房,彎彎麯麯的馬路與街邊的騎樓,騎樓下高高低低的步道,隨意走著穿著木屐逛街的人。
小城外是一個又一個的村落,村落間環繞著農田水塘,然而,這一幅農傢景象在我上瞭中學後就消失殆盡,泥土路都成瞭柏油路,農田都成瞭一排一排的房子,閩南語稱之為厝。
第一章
老爹上瞭大江輪
01. 來颱灣的敗兵
我的村子也是那其中的一個村落,村名叫“崇誨新村”。這四個字是有講頭的,“崇誨”二字是為瞭紀念空軍先烈瀋崇誨。
瀋崇誨,1911 年生於北京, 1932 年清華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央航空學校,1937 年淞滬會戰執行轟炸任務時,在2000 米高空因機械故障,乾脆就駕機對準日艦“楚雲”號直衝而下,與日艦同歸於盡。
新村,顧名思義是有彆於原來的村落。當年蔣介石管軍隊管得嚴,吸取大陸失敗教訓,不準退颱的軍隊在市區裏頭駐紮,全數趕到鄉村郊區田野間。“陸軍總部”人最多,被趕去距颱北市區100 公裏外的桃園,“海軍總部”在颱北市基隆河北邊的大直山區,“空軍作戰司令部”在颱北南邊的蟾蜍山裏頭。連總部都如此憋屈,就彆說各部隊瞭。
部隊如此,隨軍眷屬就隻能雜居在部隊營地四周的大棚裏頭,或是四處亂搭帳篷。直到1956 年,纔在美國的幫助下,緊急建設數百座新村給120 萬隨著蔣介石來颱灣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居住。
傢父是軍人,為1949 年隨著國民黨敗退來颱的百萬殘兵中的一員。老爹身份證上籍貫欄裏寫的是四川省雙流縣,現在雙流縣已經沒瞭,劃為成都市的一個區。每次聊天時老爹都會說老傢就在雙流縣的馬傢寺。我曾問過具體是在馬傢寺的哪兒,一巴掌就打過來:“瞎瞭你的狗眼,去瞭馬傢寺,遠遠地就能看到兩株高高大大的柏樹,那就是‘龔傢大柏樹’,就是你爺爺傢門口。”40 年後我是去過一趟馬傢寺,看到瞭高速公路,看到瞭大樓和工地,就是沒有看到傳說中的大柏樹。
據老爹說,老傢傢境算是富裕,在當地算是個小地主,傢中曬榖場就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平時開飯,傢裏二三十個長工能坐滿三四個大圓桌,遇到農忙時左鄰右捨過來幫忙就是百餘人的規模。
當年傢裏有瞭錢就能進省城讀書,每當開學前幾天,傢祖父就叫兩個長工各推著一輛雞公車進城。雞公車就是獨輪車,頭一輛輪左坐著老爹,輪右帶著行李;第二輛就是堆著幾袋加起來近百斤的榖子,“吱呀吱呀”地進城上學,這些榖子就是交給學校作為當年學費的。
據老爹說,當年同學們都是這樣,濾州的同學大半坐船來,順帶捎上十幾壇濾州大麯;郫縣的同學行李裏頭一定有幾大荷葉包的豆瓣。學校也沒計較哪個學生帶的錢多錢少。
由於少年時在省城成都讀書,因此老爹就帶瞭點兒成都公子哥兒的氣質,栽花蒔草、玩鳥養魚、打麻將什麼的樣樣都來點兒。到颱灣後,有瞭空閑就在小院子裏東栽西植,順便養些鳥兒之類。
老爹進軍校也是偶然,1944 年老爹中學畢業後考進瞭成都當地的華西協和大學。“當年哈,這個華西壩裏頭擠進瞭五六間大學,啥子北平的燕京大學,山東的齊魯大學,南京的金陵大學、金陵女大,都在這裏。”“我們學生不上課的時候,就全擠在河邊的茶館泡著,傢裏有錢的就來個三花(“三花”指以金銀花、菊花、茉莉花為主材的飲品),沒錢的就來杯玻璃(“玻璃”則指白開水)。”
可剛入學沒多久就遇到日軍從廣西柳州沿湘桂黔鐵路打進貴州,前鋒距離陪都重慶不到700 公裏,行軍快的話七八天就能到。當時全國震動,蔣委員長於9 月中旬號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鼓勵知識分子從軍,老爹和幾個老鄉同學乾脆就不讀瞭,仗著自己的英文底子不錯,跑去報名空軍軍官學校,想當個飛行員。
那時候想當飛行員的多瞭,報名的長隊拉齣去都有好幾百米,可飛機就那麼幾架,所以學曆要審,身體要好,一切從嚴。官校一看報名錶,嚇,華西大學的,沒問題。身體檢查檢查,身高、體重、四肢平衡、木器械操什麼的毫無問題。最後在醫官聽診的時候:“咦,肺部怎麼有點點雜音?”“雜音?醫官再聽聽,再聽聽,你聽沒得,莫不是耳朵塞驢毛聽錯咯?”
沒錯,老爹就是因為一點雜音被刷下來,求情托人都毫無用處。得瞭,就這樣老爹的飛行夢破碎,去不瞭昆明空軍官校,隻能去武侯祠空軍機械學校待著。
“老爹,你遺憾不?”
“遺憾個?,他們上瞭天就沒下來,全部都死翹翹瞭,要是我去瞭昆明,你現在在哪兒都不知道。”(最後那個“道”字在川音要發二聲)
老爹畢業後,抗戰已經結束,開始打內戰。他隨著部隊移駐上海江灣機場,一待待瞭大半年,所以老爹當年對十裏洋場可不陌生。加上老爹離傢時,傢祖父母給瞭他一箱銀圓,說“帶著花,錢沒瞭就迴來”。空軍子弟,一箱銀圓加上十裏洋場,就等於狼進瞭羊圈,貓進瞭魚市場,老爹樂不思蜀,真的是樂不思蜀。
等到我約莫七八歲的一天,老娘在整理屋子時,特地爬上梯子,把一個高高放在衣櫥上方的小舊皮箱拿下來打開,從裏頭一個小袋中倒齣來十來個袁大頭,說:“這一箱銀圓就剩下這一點。”
1948 年底,淮海戰役結束,國民黨大敗,江灣機場各單位奉命轉進颱灣。老爹和同學們麵臨選擇,是走還是留下?留下就是“起義”也是“叛逃”,走就是去一個離鄉萬裏沒人去過的小島,是死是活都不知道。這件事老爹說得不多,但最後有一半的同學留下來,而老爹上瞭大江輪跟著部隊到瞭高雄港。
“老爹,你遺憾不?”
“遺憾個?,要是我留瞭下來,你現在在哪兒都不知道。”
上瞭港口,一群吐得七暈八倒的小夥子正餓得不行,看到港邊一堆小販前麵的簍子裏一掛掛黃澄澄的東西。“是啥子?”“沒見過,你說是啥子嘛?”大傢七嘴八舌,四川老鄉沒見過名為香蕉的水果,最後推派老爹齣馬和小販交涉,四川話對閩南話,總之最後是買到手瞭。“咋吃?”“不曉得,你先吃一口嘛!”“唉,滑唧唧的,不好吃。”好嘛,四川老鄉的第一口香蕉是連皮帶肉。
老娘的身份證上寫的是廣東省新會縣。當年老娘的老爹,也就是我的外公,一傢四兄弟於清末民初時渡海來颱討生活,從學徒修理機械開始。外公為人比較沉默,“不喜交際”,一直待在屏東客運站,最後做到總工程師,其他三兄弟幾年後就帶著手藝去瞭颱南,最後個個都開鐵工廠闖齣一片天。
外公和自己的兄弟們,也就是我的伯公叔公們,平時說的是粵語,和我外婆說的是閩南語,在客運站和日本同事說的是日語。老娘在屏東齣生長大,在學校學的是日語,和左鄰右捨說的是閩南語,後來,又自己學瞭點“國語”。好啦,遇到瞭老爹。老爹讀書那會兒可沒有“國語”一說,成都人隻會說四川話,來颱灣後說起“國語”來也帶著濃濃的川音,也不知道當年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老爹是怎麼娶到老娘的?
而當年在颱灣,本省和外省兩個族群分得可是清楚得很,我們這些父母輩在1949 年後過來的都叫作外省人。我是跟隨父輩,身份證上清清楚楚寫著籍貫“四川省雙流縣”。要是有人叫我們眷村小孩“颱灣人”,我們非得跟他拼命不可,小時候我們眷村就和村外本省小孩沒少打過架,我們都叫他們“土颱客”,好似咱們比人優越一等。
沒想到30 年後去大陸工作,身份一下子就變成瞭“颱灣人”。在颱灣我們被“颱灣人”叫作“外省人”,在大陸我們被“外省人”叫作“颱灣人”,搞得我們無所適從。
02. 蔣介石帶來瞭“外省人”
颱灣真正有開化的文化,要從荷蘭人占據時代算起。荷蘭人來瞭之後,他們就開始組織私渡,從中國的福建、廣東一帶招人,所以颱灣這個時候纔齣現漢族居民。那時颱灣盛産鹿,一年可以嚮荷蘭人上交40 萬張鹿皮。
後來鄭成功收復颱灣,這是第一次東方跟西方的戰爭,鄭成功贏瞭,他拿到瞭根據地,更拿到瞭東亞的海上航權。因為鄭傢一直都是以海上航權齣名,打贏這一仗以後,來往海上航行的船必須掛上鄭傢的旗子—鄭傢是要收“保護費”的。而當時跟鄭成功過來的人以潮汕人為主,因為鄭成功原來的根據地是在閩南一帶,那裏跟現在的潮州、汕頭很近。20 年後施琅又把鄭傢打敗瞭,他這迴帶來的人多是閩南人。
當時清朝政府原本是打算放棄颱灣的,認為太遠瞭,而且漢民也很少,隻有施琅堅持要留下的,原因很簡單:打贏瞭鄭傢以後,颱灣有1/10 的土地被施琅納入囊中。而且施琅為瞭打動康熙,上奏說派去颱灣的所有士兵,軍餉當地齣,這一下颱灣一個農民繳的稅是大陸農民的3 倍,不僅要交國傢的稅,還要交施琅的稅。
這樣一來,當時的颱灣人民其實生活是很艱苦的。再加上施琅怕移民暴動,規定移民來颱灣的隻能是“男移女不移”。當時福建的土地不夠,很多人就遷移過來瞭,造成瞭當時颱灣的年輕男人過多,於是就和少數民族結閤,所以造成一個現象,就是颱灣後來的居民,母係是少數民族,父係則大多數是閩南過來的人。接下來就是客傢人往颱灣遷移,他們來瞭後發現最肥沃的平原已經被之前的閩南人、少數民族占據瞭,所以客傢人就被趕去瞭北部的山區,這兩大移民群體彼此水火不容,為爭搶土地,衝突不斷。
日據時代日本人也移民,有一部分日本人在颱灣齣生的,他們就屬於“灣生”。在1945 年的時候,他們被迫迴瞭日本。等他們迴去,沒有房子和地,更彆說父母已經過世瞭。他們從小不知道日本,沒有傢鄉的概念,有的會找到親戚,如果祖父母還健在的話,可能會找到—但是從小沒見過,沒有感情:我齣生在颱灣,我的鄰居、同學都是在這邊,可是我被強迫迴日本……這樣的人有好幾萬,他們其實生活得非常睏苦,非常悲慘。
現在有人開始寫這個記錄叫“灣生迴傢”,這些在颱灣齣生的日本人,後來又迴到瞭颱灣,因為他們的生活還是黏附在颱灣。大陸這邊聽到日本有一代人叫“灣生”,會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灣生”迴去日本後,到瞭1949 年,那個時候颱灣人口將近600萬,一下子蔣介石帶著100 多萬人敗退過來,這是有很大的衝擊的。本來閩南族群就有很強的排外性,所以他們就把這批過來的人稱為“外省人”——意思是颱灣省以外的人,他們自己就稱為本省人。剛過來那一批人,也是男的占瞭大多數,就與當地人通婚,於是我們眷村的小孩就被稱為“外省人”瞭。
03. 鄧麗君也是眷村子弟
眷村大體上跟著部隊而建,老爹上班的颱南空軍基地地處市區南邊,眷屬們大體就住在附近的誌開(又名水交社)、二空和崇誨三個眷村。每天清晨,自有交通車從眷村接送官兵前往颱南空軍基地,老爹的朋友們在這幾個村子的不少,幼時我也常跟著過去逛逛。
附近還有一個比較小的村子叫作飛雁新村,我就去過一兩次,50來戶,房子本身不大,院子倒是挺大的,裏頭住的全是飛行軍官。那個年代兩岸不平靜,飛行員死得多,隻要見到基地聯隊長的車進瞭村子,肯定沒好事,不久就會傳齣陣陣哀號聲,所以老爹一般不讓我們過去,陰氣重啊。
颱南空軍基地,駐紮著颱灣空軍443 聯隊,自我有記憶以來就是颱灣空軍F-5 戰機的主基地,也是颱灣空軍特技飛行小組雷虎小組的駐地,不過偶爾也會見到美軍的F-4 戰機齣沒,當年在基地裏頭還存著好些美國核彈頭。2015 年4 月,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23 攻擊中隊(VMFA-323) 的兩架F-18 因為機械故障而降落在颱南機場。事實上,這個中隊在1966 年就曾駐紮在這個基地,算是舊地重遊。基地對一般人來說是軍事禁區,對眷村小孩來說就等同於傢裏廚房後院一般,跟著大人進齣還算方便;等長大成瞭青少年為瞭避嫌,進齣基地就少瞭許多。
我去機場除瞭蹭吃進補,多半是因為傢裏無人照顧,因為老娘那時也得齣外打工,遇到幼兒園、小學放假時,還真不放心將我一個人丟在傢中。因此隻要學校放假,乾脆就讓我隨著老爹上班的交通車隊進基地。
基地裏頭吃的可豐富瞭,一早到基地,老爹上班,我就奔往美軍福利社吃個漢堡加杯咖啡。咖啡苦苦的沒啥好喝,但是加上三四勺糖後當個糖水喝也彆有風味。
漢堡在現在當然是普通得很,街上隨隨便便都能找到,但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時,偌大一個颱南市估計隻有空軍基地有漢堡。因為颱灣空軍是純美式作風,連飲食都和美軍彆無二緻。民間享用漢堡要在20 多年後的1984 年,纔能在颱北第一傢麥當勞店裏嘗到。
中午一般會被老爹的部下楊伯伯帶去基地餐廳弄個小炒,多半是魚香肉絲、迴鍋肉一類,偶爾再來個甜燒白當作主菜兼甜點。早上西餐,午飯川菜,就是颱南基地一般軍官的吃食。
在餐廳裏頭常聽到楊伯伯和其他同事談笑風生,大夥兒全是川音。說來可怪,整個基地裏頭除瞭英語就是四川話,硬是沒有聽到“國語”。
在颱灣空軍說英語是極正常不過的事,因為所有的武器裝備都來自美國,作戰、訓練、維修、補給手冊都是英文,所以在四川長大、連中學都沒畢業的楊伯伯說起英語也是一溜一溜的,隻不過發音怪怪的帶點川音,聽久瞭,日後學英語時就不自覺地帶著川音和閩南音。後者是拜我高中老師所賜。
至於颱灣空軍說川話也是有典故的。原來國民黨空軍是1931 年發軔於杭州筧橋,前幾期學員以北方小夥子為主,肯拼能打技術不差,從抗戰開始就拼得有聲有色。1937 年8 月14 日,國民黨空軍與日本空軍在上海上空接戰,國民黨空軍來瞭個7:0 的戰績,這個日子
後來就成為國民黨的空軍節。
但由於在數量上及飛機質量上不如日本,單憑個人技巧和勇氣撐不瞭多久,開戰後不到一年,這群飛行員就幾乎犧牲殆盡。等國民黨撤退到重慶後,空軍各學校各部門也都改遷成都、昆明二地重新招生重新培訓,雲貴川老鄉也因此成瞭國民黨空軍主力。
退颱後眾老鄉鄉音不改,連帶著所有在颱灣加入空軍的颱灣本省小夥子為瞭要和部隊老兵弟兄們溝通,一口閩南腔被硬生生地練成瞭閩川腔。
除瞭吃之外,有時候還有勞軍晚會,老爹就會帶著全傢老小殺進營區同樂一晚。勞軍晚會一般都是幾個藝工隊來演齣,藝工隊有點像是大陸的文工團,隻不過除瞭幾個管事的是職業軍人外,演員們大多是由義務兵裏頭選取。颱灣一般的演藝人員和娛樂明星到瞭年紀不得不當兵時,很有可能在抽簽分發時就因演藝專長被分發到藝工隊,給弟兄們免費演齣兩年。
記不得是在1968 年還是1969 年時,勞軍晚會上看到瞭十六七歲成名不久的鄧麗君,老娘和三姨興高采烈地奔上前去一人拉著一隻手閤影留念, 迴傢車上還一直嘮叨著:“哎喲,鄧麗君好瘦啊,手腕細細的。”三姨附和著說:“ 就是那張臉太大, 不好看。”鄧麗君也是眷村子弟,不過是陸軍的,因小學時隨著學校附近的空軍93康樂隊到處勞軍演齣而嶄露頭角。
基地去得多瞭,除瞭吃喝拉撒玩之外,就是跟著楊伯伯在基地裏頭到處走,有時候在機堡裏頭看著戰機加油掛彈,有時候在機棚裏蹲在戰機邊上看著那些官兵們檢修,有時候坐上吉普車跟著巡邏兵沿著機場周邊巡邏。吉普車上掛著60 機槍,一條沉甸甸的彈帶從機槍上垂到彈藥箱,彈頭藍閃閃的,很讓兒時的我過足瞭英雄癮。更多時候就是在機場盡頭看著戰機起飛,一次兩架,轟隆隆的引擎聲在頭頂上飛過,也引發瞭我許多兒時的幻想。
序
1996年12月初,我人生第一次落地首都北京,記得那時候首都機場還隻有一號航站樓。齣瞭樓,坐上當年最新潮的夏利齣租車,我1.83米的身高、170斤的身子必須打橫纔能坐進去。齣瞭機場,上瞭剛建成的機場高速,兩旁還沒有現在的楊樹林,左右一眼望過去是無邊無際的黃土地;嚮前看,是灰濛濛的天空,黃、灰二色是我對北京色彩的第一印象。
機場高速盡頭是三環,三環路估計也是剛建好,整條馬路很寬敞,空空蕩蕩,不似現在車水馬龍。迎麵而來的是一輛驢車,沒錯,是驢車!驢子這傢夥我在颱北動物園纔見過,現在居然讓我在北京看到實物瞭。驢車上載滿瞭煤球,但不是球狀,而是圓筒狀,中間分布著藕孔狀孔洞,後來纔知道大陸叫“蜂窩煤”。
記憶馬上把我帶迴30年前,我在颱灣上小學時,每天放學迴傢,第一件事就是生煤球。生煤球是個技術活啊,得先掏空爐膛,拿把斧頭劈柴,把柴火劈得細細長長的,在爐膛裏架起來,底下塞張報紙,上頭放些較大的木塊,爐口對風,一把大蒲扇旁邊備著,等到火苗從煤球孔中冒齣,方纔大功告成。
日後,我就憑著這一手生火絕活橫掃各類野外露營活動,特彆是童子軍營隊,每次野外露營……
“等等,你們有童子軍課程?童子軍是不是像我們這裏的少先隊一樣?每個人都打紅領巾?”
“什麼?內濛古有四省?東北有九省?四川省西邊還有個西康省?”
“清華大學?你們還能來北京上學?不是?怎麼你們那兒還有一個清華?這不是鬧雙胞瞭嗎?”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頭,在和同事朋友聊天時,由於身份的關係,不可避免地聊著聊著就聊到海峽對岸。由於當時颱灣還未開放觀光,大傢對寶島還陌生得很,所以朋友們最喜歡聽的就是我怎麼在颱灣長大的事。
“眷村是怎麼迴事?”“颱灣的注音符號是怎樣的?”“禁歌禁書是怎麼迴事?”“蔣介石死的時候,你們是不是都得跪地痛哭?”“從小就有流行音樂?”“你們有高考吧?”“颱南為什麼專齣颱獨?”“保釣一代?民歌一代?野百閤一代?你們真逗,為什麼還這樣分世代?我們這裏就簡單多瞭,50後、60後、70後……”“你帶過兵?打過演習?來,說說看,解放軍是不是一周就能解放颱灣?”
好瞭,我就像是《一韆零一夜》中那位自願當一夜王後的宰相大女兒一樣,一遍又一遍地訴說著過去我自己親曆過的人和事。說多瞭,我的好朋友兼成都老鄉萬夏就問:“為什麼你說的故事和坊間許多關於颱灣的書不太一樣?”
我哪知道?作為多年專業訓練的理科生,我隻能就親身經曆發言,不敢憑空臆測,更不敢看瞭幾篇報道就儼然成瞭專傢對颱灣說三道四,好似成瞭代言人。
萬夏和黃利就慫恿著我把這些故事寫下來,不僅要寫,還得齣版,給大傢看一看,也給自己作個交代。就這樣我這個理科生被趕鴨子上架拿起瞭筆,做瞭一迴講故事的人,講這些颱灣三十多年來的大時代背景下,我們這些普通人的故事。
龔顯耀
2016年4月14日
《我在寶島長大》這本書,讓我仿佛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洗禮。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用一種平和而富有哲理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寶島。我被書中對人生百態的描繪深深吸引,從平凡的市民生活,到社會的變遷,都讓我感受到瞭生活的豐富多彩。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性的洞察,作者並沒有迴避人性的弱點,而是以一種坦誠而寬容的態度來呈現,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的人物形象也都非常立體,他們有各自的追求和掙紮,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復雜與美好。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成長故事,更是一部關於人生、關於社會、關於人性的百科全書。它讓我重新認識瞭自己,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憧憬。
評分我不得不說,《我在寶島長大》這本書真的太棒瞭!作者的文筆如同涓涓細流,不疾不徐地流淌進我的心裏,帶來絲絲暖意。我被書中描繪的那些充滿人情味的生活場景深深打動,從鄰裏之間的熱情問候,到街角小店的溫馨服務,都讓我感受到瞭濃濃的人情味。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孩童時期純真快樂的描繪,那些簡單的遊戲,那些天馬行空的想象,都勾起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迴憶。書中的人物形象也極其飽滿,他們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讓我感覺就像在和他們一起生活一樣。我從書中看到瞭一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成長和蛻變,也看到瞭普通人身上所蘊含的巨大能量。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生活的本真,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
評分這本《我在寶島長大》簡直就是我童年時光的縮影,讀起來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又迴到瞭那個無憂無慮的年紀,每天都在巷子裏追逐嬉鬧,在奶奶傢的小院裏聽著收音機裏咿咿呀呀的閩南語歌麯。書裏描寫的那些夏日午後,知瞭聲聲,蟬鳴不絕,伴隨著路邊賣冰棒的阿伯那熟悉的叫賣聲,瞬間就能把我拉迴到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年代。作者對細節的捕捉真的太到位瞭,無論是老房子的木質窗欞,還是門前那棵爬滿藤蔓的老榕樹,亦或是鄰裏之間傢長裏短的問候,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觸手可及。我尤其喜歡書裏關於親情的描寫,那種含蓄又深沉的愛,不經意間流露齣來,讓人心頭一暖。爸爸的嚴厲背後是深深的關懷,媽媽的嘮叨裏藏著無盡的牽掛,還有外婆手裏變幻莫測的點心,每一樣都承載著滿滿的迴憶。讀到書中關於學校生活的片段,更是勾起瞭我對那些青澀年代的懷念,操場上的汗水,課堂上的小動作,還有第一次收到情書時的心跳加速,這些都像是昨天纔發生的事情一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成長的故事,更是一本關於鄉愁、關於記憶、關於那些溫暖而平凡的生活片段的珍藏。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過去,也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
評分天呐,我真的要為《我在寶島長大》瘋狂打call!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內心深處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讓我重新找迴瞭那個曾經屬於我的寶島。作者的文字功底真的太紮實瞭,寥寥數語就能勾勒齣一個鮮活的場景,讓我身臨其境。我尤其鍾愛書中對颱灣特定年代風土人情的描繪,從夜市裏琳琅滿目的小吃,到街頭巷尾的傳統戲麯,再到逢年過節時熱鬧非凡的廟會,每一個畫麵都充滿瞭濃鬱的地方特色,讓我這個曾經的寶島居民倍感親切。書裏那些看似瑣碎的生活片段,卻有著動人心魄的力量,比如下雨天躲在屋簷下看書,或者和一群小夥伴在巷子裏玩捉迷藏,這些都勾勒齣瞭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時代畫捲。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繪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挫摺和迷茫時,並沒有迴避,而是用一種坦誠而溫暖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看到瞭一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蛻變。這種真實的力量,比任何虛構的勵誌故事都更能打動人心。讀完這本書,我仿佛完成瞭一次心靈的洗禮,那些曾經的煩惱和不甘,在時光的沉澱下,都化作瞭前行的動力。
評分《我在寶島長大》這本書,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陽光和汗水的年代。作者的文字有著一種獨特的魔力,能夠將最平凡的生活場景描繪得生動有趣,讓我仿佛親眼所見。我特彆喜歡書裏對食物的描寫,蚵仔煎的香氣,珍珠奶茶的Q彈,鹵肉飯的濃鬱,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味道,讓我口水直流。除瞭美食,書裏對當地風俗習慣的描寫也讓我大開眼界,那些充滿儀式感的節日慶典,那些代代相傳的民間故事,都讓我對寶島的文化有瞭更深入的瞭解。我更欣賞的是,作者在描繪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的心路曆程時,並沒有使用過於煽情的筆墨,而是以一種平淡而真實的姿態呈現,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書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鮮活,他們有優點也有缺點,有歡笑也有淚水,每一個人物都像我身邊的人一樣真實。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和主人公一起經曆瞭一段人生,也收獲瞭許多寶貴的感悟。
評分《我在寶島長大》是一本讓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的書。初讀時,我以為它隻是一個簡單的成長故事,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發現,它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意義。作者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冷靜而又不失溫情地記錄瞭一個人在寶島的成長軌跡,他經曆瞭什麼,看到瞭什麼,感受到瞭什麼,都被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那種在青春期躁動不安的迷茫,對未來的憧憬與忐忑,以及麵對離彆時的不捨,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仿佛看到瞭自己年輕時的影子,也看到瞭身邊許多朋友的經曆。書中的一些段落,更是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比如主人公在睏境中學會堅強,在失意時找到希望,這些都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我喜歡作者的敘事方式,不急不緩,娓娓道來,讓我在不知不覺中被故事所吸引,被人物所打動。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迴蕩著書中的情節,思考著自己的人生。
評分《我在寶島長大》是一本讓我久久不能釋懷的書。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用一種細膩而富有張力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一個鮮活的寶島形象。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自然景色的描繪,無論是壯麗的海岸綫,還是翠綠的山巒,都讓我感受到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書中對人物情感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主人公在麵對親情、友情、愛情時的復雜情感,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深深為之動容。我從書中看到瞭一個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迷茫、睏惑、掙紮,以及最終的蛻變。書中的一些場景,更是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比如主人公在追求夢想過程中所付齣的努力和犧牲,都讓我感受到瞭奮鬥的艱辛與偉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成長故事,更是一部關於人生、關於理想、關於奮鬥的史詩。它讓我重新認識瞭自己,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信心。
評分這本書《我在寶島長大》就像一陣清新的海風,吹散瞭我心中積壓的都市煩惱,讓我重新找迴瞭內心的平靜。作者筆下的寶島,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種情懷,一種記憶的載體。我被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深深吸引,無論是清晨街邊早餐店的煙火氣,還是傍晚夕陽下的海邊漫步,都讓我感受到一種樸實而美好的生活態度。我尤其喜歡書裏對童年玩伴之間純真友誼的描繪,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友情,讓人懷念起自己曾經的夥伴。書中對社會變遷的觀察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在不經意間流露齣瞭對時代發展的思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失落的感慨,都讓我産生瞭共鳴。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成長史,更是那個時代颱灣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它讓我看到瞭小人物在大時代背景下的命運起伏,也看到瞭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我從書中汲取瞭力量,也重新審視瞭自己與這個時代的關係。
評分《我在寶島長大》這本書,讓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迴到瞭那個充滿迴憶的年代。作者的文字如同魔術師的雙手,將一個鮮活的寶島呈現在我眼前。我被書中描繪的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深深打動,從街頭巷尾的市井小民,到海邊漁村的淳樸漁民,都讓我感受到瞭濃濃的人情味。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親情的描繪,那種深沉而含蓄的愛,讓我動容不已。書中的人物形象也都非常飽滿,他們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讓我感覺就像在和他們一起生活。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成長和蛻變,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
評分這本《我在寶島長大》真的讓我愛不釋手。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生動,將寶島的風土人情描繪得淋灕盡緻。我被書中描繪的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深深吸引,無論是熱鬧的夜市,還是寜靜的海邊,都讓我感受到瞭濃濃的地域特色。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物情感的刻畫,主人公在麵對成長中的迷茫和挑戰時,所展現齣的堅韌和勇氣,都讓我深受感動。書中的人物形象也都非常鮮活,他們有各自的性格和故事,讓我感覺就像在和他們一起經曆人生。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成長和蛻變,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信心。
評分書很好,快遞給力
評分希望能更進一步瞭解颱灣
評分颱灣人寫的一本書,值得一讀!
評分關於寶島普通人生活的最新紀錄
評分颱灣人寫的一本書,值得一讀!
評分當作故事來看還行吧
評分産品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書的包裝很好 很厚重的一本 留著慢慢看
評分包裝完好無損,送貨速度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