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名物词研究》借鉴当代词汇学、语义学和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成果,同时结合认知理论、语言哲学对“三礼”名物词作深度研究、全面探讨。以科学的上古音体系为依据,确定单音词的上古音地位。借助前人注疏以及《说文》等小学专书,结合出土实物和简帛文献,并与亲属语言的活语料加以对比研究,发掘 “三礼”名物词的词源义,归纳其命名时反映对象各种属性的理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三礼”名物词的物类、理据和词义三大系统,总结其音义结合的规律,并与上古的历史文化相互印证。
刘兴均,男,1956年7月生,文学博士,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上古汉语词汇研究,旁涉上古文字与文化、少数民族古文字等研究领域,在《民俗典籍文字研究》《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6部,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
黄晓冬,女,1973年1月生,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语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各类教材4部,参与研究的《四川方言词汇研究》获四川省第十四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代表作《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 巴蜀书社 ,2003年版)。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棒了,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到手上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精品。封面设计古朴典雅,字体选择很有韵味,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两册书的排版清晰,印刷质量极高,即便是那些细小的古籍引文也清晰可辨,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样的实体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光是看着它摆在那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学术氛围。而且,这种厚重的装帧,也仿佛在暗示着其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每一页的触感都透露着一种匠心独属的考究,这在当今这个追求“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古代文化的研究书籍汗牛充栋,但很多都停留在宏观论述,缺乏令人信服的细节支撑。我比较偏爱那种脚踏实地、字斟句酌的治学态度。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是否真正做到了“穷尽”相关文献的梳理,是否能够对某一特定名物(比如玉器、乐器)的称谓流变进行彻底的考察,并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对于任何一个细微的语义变迁或实物形制的更迭,我希望作者都能提供详实的旁证和严密的逻辑链条,而不是泛泛而谈地给出一个“可能”的解释。唯有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才能真正搭建起通往古代知识体系的坚固桥梁。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收藏的先秦文献笔记时,遇到了不少关于古代礼仪用具和器物的模糊描述,很多关键概念总是停留在一个模糊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其形制、功能以及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运用。我期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这些“名物”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专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尽的考证和比较分析,最好能结合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将那些在经典中仅存片言只语的器物,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历史图像。如果它能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历史阶段这些礼器、服饰、饮食等名物在“三礼”框架下的演变脉络,那将是极大的收获,能够帮我填补很多知识上的断层和理解上的偏差。
评分我对古代的“礼”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许多论述在谈及“礼”的实践层面时显得空泛。礼仪的生效离不开具体的载体——那些名物。如果这本书能够细致地剖析这些名物如何参与到礼仪的运作之中,它们在人际交往、等级秩序确立中的作用,那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我设想它能揭示出,一套繁复的礼器陈设,是如何不动声色地构建起当时社会森严的等级壁垒和伦理规范。从一个鼎、一个簋的纹饰和规格上,读出的是整个王朝的政治哲学,这样的解读角度,才真正抓住了“礼”的精髓,让人感到历史的厚重和智慧的精妙。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对经典文献的细致解读往往需要对其中涉及的物质文化有扎实的认知作为支撑。我特别关注那种能够穿透字面意义,直抵古代社会生活肌理的研究。比如,书中对于“冕服”的形制描述是否能与出土文物相互印证?对于祭祀用“俎”、“笾”等器物的具体形制差异,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或新的出土材料佐证?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简单的词汇释义汇编,而是一部基于文献训诂和跨学科视野构建起来的,具有高度辨析性和论证深度的学术力作。这种深入骨髓的考据,才能真正为理解古代礼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可操作的研究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