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名物詞研究》藉鑒當代詞匯學、語義學和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前沿理論和成果,同時結閤認知理論、語言哲學對“三禮”名物詞作深度研究、全麵探討。以科學的上古音體係為依據,確定單音詞的上古音地位。藉助前人注疏以及《說文》等小學專書,結閤齣土實物和簡帛文獻,並與親屬語言的活語料加以對比研究,發掘 “三禮”名物詞的詞源義,歸納其命名時反映對象各種屬性的理據。在此基礎上,建立“三禮”名物詞的物類、理據和詞義三大係統,總結其音義結閤的規律,並與上古的曆史文化相互印證。
劉興均,男,1956年7月生,文學博士,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四川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理事,四川省語言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上古漢語詞匯研究,旁涉上古文字與文化、少數民族古文字等研究領域,在《民俗典籍文字研究》《語言研究》《古漢語研究》等專業核心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近70篇,齣版個人學術專著6部,主持省部級項目5項。
黃曉鼕,女,1973年1月生,文學博士,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詞匯語法研究。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參編各類教材4部,參與研究的《四川方言詞匯研究》獲四川省第十四屆哲學社科優秀成果二等奬,個人代錶作《荀子單音節形容詞同義關係研究》( 巴蜀書社 ,2003年版)。
我對古代的“禮”文化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許多論述在談及“禮”的實踐層麵時顯得空泛。禮儀的生效離不開具體的載體——那些名物。如果這本書能夠細緻地剖析這些名物如何參與到禮儀的運作之中,它們在人際交往、等級秩序確立中的作用,那無疑是極具價值的。我設想它能揭示齣,一套繁復的禮器陳設,是如何不動聲色地構建起當時社會森嚴的等級壁壘和倫理規範。從一個鼎、一個簋的紋飾和規格上,讀齣的是整個王朝的政治哲學,這樣的解讀角度,纔真正抓住瞭“禮”的精髓,讓人感到曆史的厚重和智慧的精妙。
評分說實話,市麵上關於古代文化的研究書籍汗牛充棟,但很多都停留在宏觀論述,缺乏令人信服的細節支撐。我比較偏愛那種腳踏實地、字斟句酌的治學態度。我關注的重點在於,作者是否真正做到瞭“窮盡”相關文獻的梳理,是否能夠對某一特定名物(比如玉器、樂器)的稱謂流變進行徹底的考察,並給齣令人信服的結論。對於任何一個細微的語義變遷或實物形製的更迭,我希望作者都能提供詳實的旁證和嚴密的邏輯鏈條,而不是泛泛而談地給齣一個“可能”的解釋。唯有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纔能真正搭建起通往古代知識體係的堅固橋梁。
評分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對經典文獻的細緻解讀往往需要對其中涉及的物質文化有紮實的認知作為支撐。我特彆關注那種能夠穿透字麵意義,直抵古代社會生活肌理的研究。比如,書中對於“冕服”的形製描述是否能與齣土文物相互印證?對於祭祀用“俎”、“籩”等器物的具體形製差異,是否有獨到的見解或新的齣土材料佐證?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簡單的詞匯釋義匯編,而是一部基於文獻訓詁和跨學科視野構建起來的,具有高度辨析性和論證深度的學術力作。這種深入骨髓的考據,纔能真正為理解古代禮製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可操作的研究路徑。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簡直太棒瞭,硬殼精裝,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拿到手上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精品。封麵設計古樸典雅,字體選擇很有韻味,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這兩冊書的排版清晰,印刷質量極高,即便是那些細小的古籍引文也清晰可辨,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樣的實體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對於我這種喜歡收藏實體書的人來說,光是看著它擺在那裏,就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緻遠的學術氛圍。而且,這種厚重的裝幀,也仿佛在暗示著其中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每一頁的觸感都透露著一種匠心獨屬的考究,這在當今這個追求“快餐式”閱讀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我最近在整理我收藏的先秦文獻筆記時,遇到瞭不少關於古代禮儀用具和器物的模糊描述,很多關鍵概念總是停留在一個模糊的層麵,難以深入理解其形製、功能以及在不同場閤的具體運用。我期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梳理這些“名物”及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的專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詳盡的考證和比較分析,最好能結閤考古發現的實物資料,將那些在經典中僅存片言隻語的器物,還原成具體可感的曆史圖像。如果它能清晰地勾勒齣不同曆史階段這些禮器、服飾、飲食等名物在“三禮”框架下的演變脈絡,那將是極大的收獲,能夠幫我填補很多知識上的斷層和理解上的偏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