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名物詞研究(套裝上下冊)

三禮名物詞研究(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興均 等 著
圖書標籤:
  • 三禮
  • 名物
  • 詞匯
  • 古代漢語
  • 禮製
  • 文化史
  • 學術研究
  • 文獻學
  • 周禮
  • 先秦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9580
版次:1
商品編碼:11942786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52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三禮”名物詞研究》藉鑒當代詞匯學、語義學和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前沿理論和成果,同時結閤認知理論、語言哲學對“三禮”名物詞作深度研究、全麵探討。以科學的上古音體係為依據,確定單音詞的上古音地位。藉助前人注疏以及《說文》等小學專書,結閤齣土實物和簡帛文獻,並與親屬語言的活語料加以對比研究,發掘 “三禮”名物詞的詞源義,歸納其命名時反映對象各種屬性的理據。在此基礎上,建立“三禮”名物詞的物類、理據和詞義三大係統,總結其音義結閤的規律,並與上古的曆史文化相互印證。

作者簡介

  劉興均,男,1956年7月生,文學博士,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四川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理事,四川省語言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上古漢語詞匯研究,旁涉上古文字與文化、少數民族古文字等研究領域,在《民俗典籍文字研究》《語言研究》《古漢語研究》等專業核心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近70篇,齣版個人學術專著6部,主持省部級項目5項。

  黃曉鼕,女,1973年1月生,文學博士,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詞匯語法研究。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參編各類教材4部,參與研究的《四川方言詞匯研究》獲四川省第十四屆哲學社科優秀成果二等奬,個人代錶作《荀子單音節形容詞同義關係研究》( 巴蜀書社 ,2003年版)。


古意盎然,禮儀之邦:《三禮名物詞研究》(套裝上下冊)導讀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對於任何求索古籍精髓的讀者而言,深入理解經典,尤其是那些承載著華夏文明重要基因的典籍,是探尋智慧源泉的必經之路。而《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作為儒傢思想的奠基石,更是中華文化體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以其宏大而精細的製度設計、嚴謹而深邃的哲學思辨,為後世描繪瞭一幅古代社會政治、文化、倫理的壯麗圖景。然而,曆經韆年,古籍中的字詞、概念,尤其是那些與具體器物、製度、儀式相關的“名物詞”,往往成為今人理解的鴻溝。 《三禮名物詞研究》(套裝上下冊)正是一部旨在跨越這道鴻溝,引領讀者深入《三禮》世界,解鎖其深層意蘊的學術力作。本書不拘泥於對《三禮》文本的錶麵解讀,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構成《三禮》骨架的“名物詞”——那些承載著古代物質文明、精神信仰、社會結構的核心詞匯。通過對這些名物詞的細緻梳理、考辨與闡釋,本書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更加立體、鮮活的古代中國。 上冊:溯源求本,精雕細琢 《三禮名物詞研究》上冊,集中展現瞭作者在梳理和考辨《三禮》名物詞方麵的嚴謹學風與深厚功力。本冊的重心在於“溯源求本”,即追溯這些名物詞的起源,考究其在不同曆史語境下的演變,並結閤齣土文物、文獻記載等多元證據,進行精確的解讀。 書中首先對《周禮》中的名物詞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作為中國古代一部內容詳盡的官書,《周禮》以其周密的製度設計,構建瞭一個理想的政治社會模型。其中涉及的官職、器物、祭祀用品、建築、服飾等名物詞,構成瞭理解其製度體係的基礎。本書作者深入剖析瞭如“司徒”、“司馬”、“司空”等官職的職能與權力邊界;對“玉帛”、“籩豆”、“鼎簋”等祭祀用器的形製、功用及其象徵意義進行瞭詳細考證;對於《周禮》中所述的“宮室”、“城郭”、“溝渠”等工程建設名詞,則結閤考古發現,力圖還原其宏觀麵貌。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詞匯,而是深入挖掘每個詞匯背後所蘊含的政治理念、社會等級、經濟活動以及宗教信仰。例如,在解讀“圭、璋、璧、琮”等玉器時,書中不僅說明瞭其形製,更闡釋瞭它們在祭祀、朝聘、賞賜等不同場閤的等級象徵意義,以及與神權、王權的緊密聯係。 隨後,本冊將目光轉嚮《儀禮》。《儀禮》以其“事者,所以厲德也”的宗旨,詳細記述瞭古代的冠、昏、喪、祭、鄉射、聘、朝等各種禮儀的程序與細節。《儀禮》中的名物詞,多與具體的禮儀場景緊密相關,如“弁、冕”、“裳、袍”、“幾、筵”、“爵、觚”等。本書作者對這些與儀禮相關的名物詞進行瞭精細的考辨,力求還原禮儀現場的真實情境。例如,在“冠禮”部分,對“皮弁”、“爵弁”、“冕”等不同等級的冠飾進行瞭辨析,解釋瞭其在不同身份場閤的佩戴規則;在“喪禮”部分,對“棺、槨”、“屨、履”、“衰、絰”等喪葬用品的材質、形製及其象徵意義進行瞭深入的闡述,揭示瞭其中蘊含的孝道觀念和死亡觀。作者通過對這些名物詞的解讀,使讀者能夠清晰地勾勒齣古代各項禮儀的流程,理解其背後所要傳達的倫理教誨與社會規範。 此外,上冊還對《三禮》中的一些共有或交叉的名物詞進行瞭會通研究。例如,對於“社稷”、“宗廟”等與祭祀相關的概念,本書將它們在《周禮》、《儀禮》、《禮記》中的不同錶述和側重點進行比較,分析其內涵的演變與發展。對於一些泛稱性的名物,如“器”、“物”,則追溯其具體所指,揭示其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含義。本冊的梳理和考辨,不僅注重詞匯本身的字麵意義,更強調其在整體語境中的功能與意義,力圖展現名物詞與製度、禮儀、思想之間的內在聯係。 下冊:融會貫通,撥雲見日 《三禮名物詞研究》下冊,則在繼承上冊精細考辨的基礎上,更側重於“融會貫通”,即通過對名物詞的深入理解,進而闡釋其所反映的古代物質文化、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的整體風貌。本冊將名物詞的研究提升到對文化意蘊的挖掘層麵。 書中對《禮記》中的名物詞進行瞭更為廣泛和深入的探討。《禮記》作為《三禮》中內容最豐富、思想最成熟的一部,其名物詞的涉及麵極為廣泛,涵蓋瞭從政治製度、社會倫理到教育、音樂、天文、醫學等各個領域。本書作者針對《禮記》中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名物詞,如“大學”、“小學”、“鄉射”、“養老”、“樂記”等,進行瞭細緻的解讀,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例如,在解讀“大學”與“小學”時,本書不僅梳理瞭其詞匯含義,更深入探討瞭其所代錶的教育理念、課程設置以及對後世教育體係的影響。在闡釋“鄉射”時,書中不僅細緻描述瞭射禮的器具和流程,更揭示瞭其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教化手段,如何將禮儀、德行、技藝融為一體。 下冊的一大亮點在於,作者通過對大量名物詞的解讀,勾勒齣瞭古代中國物質文化的基本麵貌。從“井、田、溝洫”等農業生産的基本單位,到“車、馬、舟”等交通運輸工具;從“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到“鍾、磬、琴、瑟”等樂器,本書都通過對相關名物詞的考證,展示瞭古代中國在物質生産、技術發展、生活方式等方麵的特色。例如,在解讀“鍾”時,書中不僅介紹瞭不同時期、不同形製的鍾的特點,更闡釋瞭鍾在宮廷、宗廟、軍事等不同場閤的作用,以及其作為一種重要的禮樂器具所承載的文化意義。 更重要的是,下冊將名物詞的研究引嚮瞭對古代思想觀念的深刻洞察。作者通過對諸如“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倫理道德名詞的闡釋,以及對“天命、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相關名詞的解讀,揭示瞭《三禮》所倡導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三禮》中的名物詞,往往不僅僅是指代具體的器物或製度,更是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符號和思想內涵。例如,在解讀“祭”時,書中不僅說明瞭祭祀的程序和祭品,更深入闡釋瞭其所體現的尊祖敬宗、慎終追遠的思想,以及對人與天、人與神關係的理解。通過對這些名物詞的深入剖析,讀者可以窺見古代中國人如何通過對天地萬物的認知,構建自己的道德體係和社會秩序。 本書的另一項重要貢獻在於,作者將《三禮》名物詞的研究置於中國古代文獻和考古學的宏大框架之下。在考辨過程中,書中大量引用瞭《說文解字》、曆代史書、筆記小說、齣土文獻以及近現代考古發現等一手資料,使研究結論具有堅實的證據支撐。作者通過文獻與實物的互證,不僅糾正瞭一些傳統上的訛誤,更深化瞭對名物詞的理解,為讀者展現瞭一個更加真實可信的古代世界。 總而言之,《三禮名物詞研究》(套裝上下冊)是一部集學術性、係統性、啓發性於一體的優秀學術著作。它並非一本簡單的古籍注釋集,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之旅。本書以其嚴謹的態度、精湛的考證、開闊的視野,引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阻隔,走進《三禮》的世界,去理解那些構築瞭中華文明基石的名物詞,去感受古人的智慧與情懷,去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無論您是史學愛好者、哲學研究者,還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興趣的讀者,本書都將為您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深入的認知,讓您在閱讀中獲得智慧的啓迪和文化的滋養。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古代的“禮”文化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許多論述在談及“禮”的實踐層麵時顯得空泛。禮儀的生效離不開具體的載體——那些名物。如果這本書能夠細緻地剖析這些名物如何參與到禮儀的運作之中,它們在人際交往、等級秩序確立中的作用,那無疑是極具價值的。我設想它能揭示齣,一套繁復的禮器陳設,是如何不動聲色地構建起當時社會森嚴的等級壁壘和倫理規範。從一個鼎、一個簋的紋飾和規格上,讀齣的是整個王朝的政治哲學,這樣的解讀角度,纔真正抓住瞭“禮”的精髓,讓人感到曆史的厚重和智慧的精妙。

評分

說實話,市麵上關於古代文化的研究書籍汗牛充棟,但很多都停留在宏觀論述,缺乏令人信服的細節支撐。我比較偏愛那種腳踏實地、字斟句酌的治學態度。我關注的重點在於,作者是否真正做到瞭“窮盡”相關文獻的梳理,是否能夠對某一特定名物(比如玉器、樂器)的稱謂流變進行徹底的考察,並給齣令人信服的結論。對於任何一個細微的語義變遷或實物形製的更迭,我希望作者都能提供詳實的旁證和嚴密的邏輯鏈條,而不是泛泛而談地給齣一個“可能”的解釋。唯有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纔能真正搭建起通往古代知識體係的堅固橋梁。

評分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對經典文獻的細緻解讀往往需要對其中涉及的物質文化有紮實的認知作為支撐。我特彆關注那種能夠穿透字麵意義,直抵古代社會生活肌理的研究。比如,書中對於“冕服”的形製描述是否能與齣土文物相互印證?對於祭祀用“俎”、“籩”等器物的具體形製差異,是否有獨到的見解或新的齣土材料佐證?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簡單的詞匯釋義匯編,而是一部基於文獻訓詁和跨學科視野構建起來的,具有高度辨析性和論證深度的學術力作。這種深入骨髓的考據,纔能真正為理解古代禮製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可操作的研究路徑。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簡直太棒瞭,硬殼精裝,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拿到手上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精品。封麵設計古樸典雅,字體選擇很有韻味,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這兩冊書的排版清晰,印刷質量極高,即便是那些細小的古籍引文也清晰可辨,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樣的實體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對於我這種喜歡收藏實體書的人來說,光是看著它擺在那裏,就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緻遠的學術氛圍。而且,這種厚重的裝幀,也仿佛在暗示著其中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每一頁的觸感都透露著一種匠心獨屬的考究,這在當今這個追求“快餐式”閱讀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收藏的先秦文獻筆記時,遇到瞭不少關於古代禮儀用具和器物的模糊描述,很多關鍵概念總是停留在一個模糊的層麵,難以深入理解其形製、功能以及在不同場閤的具體運用。我期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梳理這些“名物”及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的專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詳盡的考證和比較分析,最好能結閤考古發現的實物資料,將那些在經典中僅存片言隻語的器物,還原成具體可感的曆史圖像。如果它能清晰地勾勒齣不同曆史階段這些禮器、服飾、飲食等名物在“三禮”框架下的演變脈絡,那將是極大的收獲,能夠幫我填補很多知識上的斷層和理解上的偏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