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生珍禽图》乃徽宗写生花鸟画的典范。笔调朴质简逸,无论禽鸟花草,“形似以物趣胜,神似以天趣胜”。以精准的形体,活泼的精神,力求写生的逼真,由形似达到神似。画中之鸟,用淡墨轻擦出形,再以浓墨点染头尾羽梢,层叠描绘,映衬鸟羽松软的质感、厚度以及斑斓色彩。枝叶的画法也类似,皆生动写实
《溪山清远图》绘晴日江河两岸:群峰、峭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形象真实。夏圭擅用墨色的变化,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变化无常。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出旷远清明的湖光山色。
《十八学士图》唐初十八学士这一历史,传到宋代已成典故。两宋文人时常进行内容丰富的雅集活动。琴、棋、书、画,这是不可或缺的,歌舞曲艺、古玩彝器、饮酒美食也是常见的画面。十八学士的衣着虽然还是唐人的模样,家具器物却处处流露出宋代的特征,他们仿佛穿越了时光……
《西岳降灵图》用白描手法绘写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贵族及其眷属随从,也有市井商人、乞丐、渔父、玩把戏的等。既是道教画,亦为风俗画,因为道教认为神仙具有普通人的外表,会隐迹于世俗人群中。在中国画中,纯用线条和浓淡墨色描绘实物的白描,可说是线描技法尤为纯的阶段。李公麟使白描成为后人学画的样板,“如群龙之首”,代代相传。
《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董源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风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用笔甚为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法上极富创造性。将夏天江南的丘陵与江湖之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他去拜见天神的情景。画中人物、鬼神、瑞兽数十,天王威严、大臣端庄、夫人慈祥、侍女卑恭、鬼神张舞、瑞兽灵动,极富想象力。“吴家样式”线描,粗细顿挫、随心流转,无论人物的衣纹,鬼神的狰狞,还是闪烁的火光,都表现得生动贴切,游刃有余。
赵佶(1082-1135),宋徽宗,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网罗画家,扩充翰林图画苑,组织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擅书画,其书自称“瘦金书”。工花鸟,重视写生,以精工逼真著称
夏圭,又名珪,字禹玉,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家。曾为画院待诏、画院祗候。后与李唐、刘松年、马远被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刘松年(约1155-1218),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画人物、山水,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画学李唐,画风笔精墨妙,山水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清丽严谨。与李唐、马远、夏珪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北宋画家。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
董源(943- 约962),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人,五代南唐画家。曾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首创“披麻皴”和“点苔法”。与李成、范宽并称为“北宋三大家”。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这套《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光是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它的厚重与权威。我原本是想找一本轻松入门的艺术普及读物,结果误打误撞入了这座宝库。不得不说,它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配几张精美图画的“咖啡桌读物”。每一页都像是经过了极其严谨的考证和梳理,从史前陶器上那几笔看似随意的纹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僧造像的衣褶处理,再到宋元山水画中“可游、可居、可观”的意境营造,作者的叙述逻辑严密得让人叹服。尤其是在探讨某一特定时期艺术风格转变的内在动因时,那种将哲学思辨、社会结构变迁与笔墨技法创新紧密结合的分析角度,实在是高明。比如讲到唐代雍容华贵的审美是如何在盛世背景下酝酿成熟,文字中仿佛能嗅到大唐的气息,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断。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中国艺术脉络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不可或缺的“内功心法”。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翻开这套书时,我的感受是相当“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是高级的、值得的。它需要的专注力远超我的预期,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场学术马拉松。特别是涉及到技术层面的讨论,比如古代颜料的制作工艺、绢素的年代判定、以及不同时期碑刻的书法风格演变细节,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让人印象深刻。我记得有一处详细对比了不同朝代瓷器釉色的微妙差异,光是这一小节,我就查阅了至少三本外围资料来辅助理解。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来解读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密码。它强迫你跳出“好看”或“不好看”的浅层审美,去思考为什么当时的工匠会选择这种材料、这种造型、这种结构。读完一个部分,合上书本,你再去看那些经典的文物图片时,视野会瞬间开阔,仿佛从一个仰望者变成了能够与古人对话的同行者。
评分这六册书的装帧设计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那种低调而雅致的配色,以及对经典图像的高保真印刷(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文字内容),都体现出一种对学术的敬畏。我个人认为,对于想要构建完整中国艺术史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构建的知识框架足够坚固,可以承载未来任何新的研究发现。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看懂”作品本身,更是“理解”艺术史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它让我意识到,中国艺术史不是一系列孤立的杰作的集合,而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和历史必然性的连续的“场域”。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己阅历的增加而产生新的理解层次,这才是真正的大师原典所具备的生命力,让人甘愿一再回访,去挖掘那些第一次阅读时可能遗漏的精微之处。
评分说实话,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私人授课。它的文字风格沉稳、老练,用词精准,几乎没有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堆砌的华丽辞藻,一切都服务于清晰而深刻的阐释。对于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来说,初读时可能需要频繁地查阅生僻的术语和历史背景,但这恰恰是它“原典”价值的体现——它保留了学术对话的原始强度,不为迎合大众而“稀释”内容。有一段时间我被一个关于“程式化”与“个性化”冲突的论述卡住了,反复琢磨了好几天,最后终于理清了作者关于“继承性叛逆”的观点,那一刻的顿悟感,比读十本轻快的随笔都要来得扎实和持久。它需要的不是你快速地翻页,而是静下心来,和书中的思想进行一场长期的、深入的对话。
评分这套丛书的编排方式,可以说是“反直觉”地出色。它并非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机械推进,而是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设置了深入的专题剖析。举个例子,它不会平均分配笔墨给每个朝代,而是对宋代文人画的兴盛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进行了近乎“微观”的解剖。那种对“气韵生动”在不同画家笔下具体体现的细致描摹,简直像是在做一场精准的外科手术。我尤其喜欢它对“地域性”艺术流派的关注,比如江南文人与北方院体的区别,不仅停留在风格的表面差异,还深入探讨了经济基础和士大夫阶层的文化抱负在艺术创作中的投射。这种多维度的切入,让原本平面化的历史变得立体而富有张力。看完其中关于明清之际艺术转型的章节,我感觉自己对“文人精神”的理解都被刷新了,那些看似保守的笔墨背后,实则暗流涌动着对时代命题的回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