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民俗文化

千年民俗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喻本伐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文化
  • 传统文化
  • 历史文化
  • 文化遗产
  • 风俗习惯
  • 民间艺术
  • 地域文化
  • 中国文化
  • 文化研究
  • 民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306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60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字数:336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其中,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色彩斑斓的瑰宝。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七月七乞巧节,拜织女,吃巧果;九月九重阳日,放风筝,插茱萸……”这些传统的岁时节令,有些仍风靡盛行,有些已被人遗忘。
  “男婚女嫁,需三书六礼;亲友亡故,讲五服之别;家族传承,树家风家规……”这些生活礼仪,有些也已经鲜少听闻。
  本书在有限的篇幅里,对中国民间传承了几千年的生产方式、社会礼仪、家庭规范、人生习俗、道德风尚、文化工艺、艺术审美和民间信仰等繁复杂陈的民俗文化进行梳理,并附有精彩的故事和图片,为读者提供愉悦的视觉享受,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大众读物,让读者在回溯历史的同时重温古老民俗的厚重底蕴。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为六章,首先对中国民俗文化之礼仪的起源、发展与功能作用进行综合概述,然后从节日习俗、人生仪式习俗、家族习俗、信仰习俗到民俗文化之创意开发等内容,循序渐进,作生动讲述,娓娓道来。全书以人文的视角讲述,并附有故事体文本和精致的图片,将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转为通俗易懂的普及读本,要点常识全面丰富、好读易懂,让您怀着轻松的心情,用最短的时间领略中国民俗文化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

目录

第一章 不学礼,无以立
——民俗文化之礼仪习俗
第一节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002
一、古代礼仪的起源与发展/002
二、古代的五礼/012
三、古代的诗礼传家/017
四、古代传统家庭礼仪/021
五、现代礼仪概述/035
六、当代礼仪概述/036
第二节 礼仪的功能与作用/038
一、礼仪的功能/038
二、礼仪的作用/040
第三节 当代民间日常交际礼仪/042
一、礼品/043
二、社交/046
第二章 万户曈曈日 ,新桃换旧符
——民俗文化之岁时节日习俗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起源、发展与特点/058
一、岁时节日的起源/058
二、岁时节日的发展/062
三、岁时节日的特点/064
第二节 岁时节日习俗/067
一、春季节俗/067
二、夏季节俗/080
三、秋季节俗/084
四、冬季节俗/096
第三节 现代新兴节俗/103
一、元旦/103
二、劳动节/104
三、国庆节/105
四、太原梨花旅游艺术节/106
五、五台山国际旅游节/107
六、平遥国际摄影节/107
七、其他新兴节日/108
第四节 民族宗教节日习俗/110
一、浴佛节/110
二、盂兰盆节/112
三、开斋节/115
四、圣诞节/116
五、其他民族宗教节日/117
第三章 风雨愁煞人,随缘到天涯
——民俗文化之人生仪式习俗
第一节 生育习俗/122
一、求子和送子习俗/122
二、孕期习俗/122
三、分娩习俗/123
四、诞生习俗/124
五、少数民族的生育习俗/129
第二节 成年礼俗/134
一、汉族的成人礼/134
二、少数民族的成人礼/135
第三节 婚嫁民俗/139
一、婚前礼仪/139
二、娶嫁礼仪/141
三、婚后礼仪/145
第四节 丧葬民俗/146
一、初终/147
二、入殓/149
三、吊祭/152
四、出殡/153
五、葬后/157
六、墓碑及碑文/160
第五节 禁忌与避讳/163
一、日常生活禁忌/163
二、节日禁忌/165
三、婚育丧祭禁忌/167
四、禁忌的禳解/172
第四章 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
——民俗文化之民间家族习俗
第一节 家族与宗族/176
一、家族的骨架领袖——宗族与族长/176
二、家族的生产形式——丁田制/177
三、家族的无声历史——家谱/177
第二节 家族亲属称谓/180
一、直系的亲属称谓/181
二、旁系的亲属称谓/182
三、其他关系的亲属称谓/183
第三节 家法与家规/184
一、家世与家风/184
二、家教与家规/185
三、新时代家规的发展/186
第四节 家族与姓氏/187
一、姓氏的起源与分布/187
二、民间取名的讲究与忌讳/191
三、少数民族的“名”与“姓”/194
四、有关姓名的趣话/198
第五章 抹残霞 ,俯视群山皆下拜
——奇异古朴的民俗文化
第一节 古代的钱俗与钱形图案/202
一、钱树和摇钱树/202
二、民间的钱神信仰/204
三、钱与岁时民俗/206
四、钱与人生礼仪/210
第二节 门神与钟馗/213
一、门神/213
二、钟馗的传说/216
第三节 民间的风水术与算命术/219
一、追根溯源风水术/219
二、风水术发展史/221
三、民间算命术/226
第四节 十二生肖文化与图腾文化/229
一、十二生肖文化/229
二、图腾文化/235
第五节 中国的民间传说/240
一、创世神话/240
二、四大美女/243
三、佛教故事/244
四、道教传说/246
五、王侯将相/248
六、凄美爱情/250
第六节 世界各国民俗风情/253
一、世界各国新年风俗/253
二、世界各国风俗禁忌/259
第六章 中兴盛 ,宝马香车拾坠钿
——民俗文化之创意开发
第一节 民俗文化与旅游/270
一、民俗歌节与文化旅游/270
二、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275
第二节 各地民俗文化工艺品展示/282
一、武强年画/282
二、孝感剪纸/285
三、大冶雕刻/287
四、苏州刺绣/288
五、福建纸伞/293
六、北京泥人/295
七、潍坊风筝/296
八、安徽徽墨/299
九、浙江丝绸/302
十、洛阳宫灯/303
十一、中国结/305
参考书目/307
后记/309

前言/序言

中国自古是礼俗社会,礼俗教化是执政者为政之大要。《管子·八观》云:“入州里,观习俗”。意思是说要教化百姓、整合社会,就必须熟悉地方民情风俗。因此,自先秦开始,中国的文化人就有了“观风问俗”的传统。

东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的著作,是古代风俗理论文献。应劭在序言中明确写出:“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出于政教的目的,对民俗进行记录与讨论,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俗文献的著述传统。

中国千年的传统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礼仪习俗、节日习俗、人生习俗、家族习俗、信仰习俗等,其经历了萌芽期、初创期、发展期、形成期、辉煌期以及衰落期。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之中,中国的传统民俗早已成为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它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和民族的真善美。

千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一块色彩斑谰的瑰宝,是世界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一,传统民俗中的“五礼”,内容相当广泛,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人伦秩序”;从具体仪式上看,礼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经后世的发展才由最初的祭祀之礼扩展为社会各个领域的礼仪。其二,节日习俗是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中折射出我们民族生产生活、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文化智慧等各方面内容。其三,人生习俗主要指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从一种社会地位转变成为另一种社会地位时所举行的民俗仪式,包括诞生、成丁、结婚、生子、丧葬等重大时刻的礼俗活动。其四,家族习俗它提倡父(母)慈子(女)孝、家庭和睦,以约束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关系,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约束孩子的行为,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其五,民俗钱币作为一种趋吉避凶的载体,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另外,中国的风水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论述和指导人们选择和处理住宅(阳宅)与坟地(阴宅)的主张和学说,是择吉避凶选择居住环境的一种术数。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俗传统文化。经过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但是,我们也不能回避这样的事实:旅游开发导致弱势民俗传统文化受到经济实力较强民族文化的冲击,浓厚的商业文化对传统朴实的民俗文化造成冲击,以及一些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在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旅游开发下陷入了同化、衰微,甚至消亡的危险。许多民俗文化历经岁月的侵蚀已变得千疮百孔,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其与主流社会文化的距离被不断拉大,只能以自为的形式散乱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边缘。民俗传统文化,作为全球化浪潮中的人类各民族的灵魂赖以栖息的居所,必须在科学合理的政策指导、相关部门的有力监督下,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本书由喻本伐任主编,万华中任副主编。全书由万华中审校统稿,喻本伐总纂定稿。编者的具体分工如下(按章节排序):

第一章 喻本伐 万华中

第二章 杨 美 万华中

第三章 杨 美 万华中

第四章 董 帅 徐 佳

第五章 喻本伐 邓玉梅

第六章 喻本伐 唐 文

本书以整理编纂为主,借鉴并引用了同仁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谢意。由于编者学识浅薄,时间仓促,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不吝赐教,以匡不逮。



《千年民俗文化》 简介: 《千年民俗文化》是一部融汇千年历史积淀、聚焦寻常百姓生活的深度考察与生动描绘。本书并非宏大的国家史诗,也非艰深的学术论著,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悄然传承、却又真实鲜活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民俗事象。它如同一面古老的铜镜,折射出祖祖辈辈的喜怒哀乐、勤劳智慧与朴素信仰,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却依然闪耀着温暖光芒的文化基因。 本书的主旨在于揭示民俗文化的生命力与演变轨迹,探讨其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缝隙中滋生,又如何在代代相传中融入社会肌理,最终成为民族文化最坚实、最持久的根基。我们深入挖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俗、仪式、传说、技艺,追溯它们的起源,分析其内涵,并审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当下社会中的地位与意义。 内容梗概: 本书的结构以主题为线索,层层深入,力求全方位地展现民俗文化的丰富面貌: 节庆与祭祀: 我们将首先聚焦于那些伴随中华民族度过四季、承载集体记忆的重大节庆。从春节的辞旧迎新、万家团圆,到清明的慎终追远、踏青扫墓;从端午的龙舟竞渡、粽叶飘香,到中秋的月圆人寿、寄托思念;再到重阳的登高望远、敬老尊贤。这些节庆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标记,更是凝聚亲情、维系乡谊、传承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书中将详细解析各节庆的起源传说、核心习俗、节日饮食、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生死观和伦理道德。同时,本书也将触及更为广泛的祭祀活动,包括对祖先的崇拜、对神灵的祈求、对自然的敬畏,揭示这些仪式如何维系社会秩序,调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婚姻与生育: 婚姻是家族延续的基石,生育是生命传承的希望。本书将细致考察中国传统婚姻的形成机制,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到“三书六礼”的繁复流程,再到各种民间婚俗的千姿百态。我们将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婚姻习俗上的差异,以及这些习俗如何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条件和性别观念。在生育方面,我们将深入探究与孕育、生产、养育相关的各种民俗,包括安胎避邪的咒语、接生仪式、满月命名、以及对新生儿的各种保护与祝福。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生命降临的敬畏与喜悦,也承载着对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 丧葬与哀悼: 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终结,而丧葬习俗则是人们告别生命、慰藉生者、寄托哀思的重要方式。《千年民俗文化》将客观呈现中国传统丧葬的复杂流程,从报丧、守灵、治丧、出殡到安葬,以及随后的祭奠与守孝。我们将探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在丧葬仪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折射出的生死观念、社会等级和家族责任。书中还将分析与丧葬相关的禁忌、风水考量,以及各种民间慰藉与缅怀的习俗,展现中华民族在面对死亡时的庄重、悲悯与对逝者的深深眷恋。 衣食住行与日常: 民俗文化并非仅限于重大仪式,它更深深地根植于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劳作生息之中。《千年民俗文化》将勾勒出传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图景:从根据地域、气候、季节变化而形成的特色服饰,到蕴含地域风味、文化传承的饮食习惯;从不同建筑风格、布局的民居,到贯穿人们一生的各种交通方式与出行礼仪。本书将关注那些与衣食住行相关的民间智慧、技艺传承,例如传统的织染技术、烹饪方法、建筑工艺,以及与这些活动紧密相连的劳作歌谣、民间故事,展现出中华民族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造力与审美情趣。 信仰与禁忌: 信仰是人类心灵的寄托,禁忌则是社会秩序的约束。《千年民俗文化》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各种信仰体系。这包括对自然神灵(如山神、水神、风神、雨神)的崇拜,对祖先的敬仰,以及各种民间宗教和神话传说的流传。我们将分析这些信仰如何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在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如何寻求慰藉与力量。同时,本书也将审视各种民间禁忌的由来与作用,探讨它们如何维护社会和谐、规范人际交往、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潜在的风险。 技艺与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等,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技艺,介绍其起源、发展、工艺流程、以及其在民俗活动中的应用。我们将强调这些技艺的传承方式,无论是口传心授,还是世代相传,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匠人精神与文化意义。通过对这些技艺的描绘,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在物质与精神创造力上的深厚底蕴。 地域特色与民族融合: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民俗文化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千年民俗文化》在展现共性的同时,也将重点关注不同地域(如北方、南方、沿海、内陆)和不同民族(如汉族、少数民族)的独特民俗风情。我们将探讨地域环境、历史迁移、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动如何在不同区域塑造出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并分析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借鉴、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本书特点: 《千年民俗文化》旨在以一种贴近读者、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中华民俗文化的魅力。本书不拘泥于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故事的讲述,力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所呈现的,是中国人民在漫长历史中,用他们的双手、汗水、情感和智慧,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它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民族记忆。通过阅读本书,希望读者能够: 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认识到那些看似琐碎的民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 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看到民俗文化如何在变迁的时代中依然保持其独特魅力,并为当代社会提供滋养。 增强文化自信: 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博大与精深,并为之感到自豪。 引发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通过回溯历史,审视现代社会中哪些传统正在消逝,又有哪些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千年民俗文化》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心灵的对话,它邀请您一同走进那段温暖而厚重的岁月,去感受,去理解,去回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老相册,里面珍藏着我们民族最珍贵的记忆。我一直觉得,民俗文化是一种很难去理解和体会的东西,因为它太过久远,太过复杂。但是,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却又不失深度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直接告诉你某个习俗的起源和演变,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我特别喜欢关于“春节”的描写,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放鞭炮、吃饺子这些表面的习俗,而是深入挖掘了春节背后蕴含的家庭观念、团圆情感以及对新一年的期盼。他笔下的除夕夜,不仅仅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更是家人之间情感的交流,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是亲情的凝聚。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空气中弥漫着的,属于春节特有的温馨和喜悦。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非常精准,比如他描写过年时,家家户户挂灯笼、贴对联的情景,那种红色的喜庆,那种饱含祝福的文字,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读这本书,就像在跟一位智者对话,他用他的博学和情怀,为你揭示了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却又无比重要的文化符号。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根”的意义,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强的认同感。

评分

我一直觉得,民俗文化是一种比较阳春白雪、离我们普通人生活比较遥远的东西。但是,当我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些古老的传统,一直都渗透在我们的生活里,从未远去。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他用一种诗意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描绘了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民俗。我特别喜欢关于“立春”的描写。我之前只知道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立春更深层的含义。作者描绘了立春时节的各种习俗,比如“咬春”,那种吃萝卜的清脆声,仿佛预示着新一年的生机勃勃;还有“迎春”,那种人们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期盼,都通过作者的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期盼着春天的到来,期盼着万物复苏,期盼着新一年的好收成。作者的叙述非常流畅,他就像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样,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那个充满生机的春天。这本书让我明白,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留,更是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生活拥抱的一种方式。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视那些平凡而又充满意义的传统。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身边的这些“老规矩”,都有着如此深厚的故事和意义。我一直觉得,民俗是一种年代久远、与现代生活脱节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俗的生命力和传承性。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不是枯燥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那些遥远的习俗,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被关于“乞巧节”的描写所打动。我之前只知道乞巧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乞巧节背后,古代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心灵手巧的期盼。作者描绘了古代女子们,在七月七的夜晚,对着星空,用针线祈求技艺精湛,期盼一份美好姻缘的情景,那种细腻的情感,那种对未来的憧憬,都让我动容。我甚至能想象到,在寂静的夜晚,窗外传来阵阵微风,映着月光,那些女子们脸上的表情,充满了希望和纯真。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我读的时候,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年代,亲眼见证着那些动人的场景。这本书让我明白,民俗文化并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物,它更是我们民族情感的载体,是我们文化基因的传承。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闪闪发光的宝石,每一颗都蕴含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我一直觉得民俗是很遥远的东西,是历史书上冰冷的文字,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魔术师,把那些沉睡的传统文化唤醒了,让我看到了它们的生命力和温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七夕”的描写印象深刻,那不仅仅是牛郎织女的传说,更是古代人们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没有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乞巧的习俗,那种女子们在夜深人静时,对着月亮默默祈祷,希望自己能拥有心灵手巧,能得到一份美满姻缘的心情,那种细腻的情感,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古代女子,她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憧憬,她们的手指灵巧地穿梭,编织着对未来的梦想。这本书还让我对很多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中秋节,不再仅仅是吃月饼赏月,而是渗透着家人团聚的温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善于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捕捉那些微小而动人的生活细节。他讲到中秋节的月亮,不仅讲了它的圆满,还讲了古人对月亮神话的想象,以及月光洒在庭院里的静谧与祥和。读这本书,就像在跟一个博学而有趣的长者聊天,他娓娓道来,却又充满了智慧,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收获了满满的知识和感动。

评分

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感觉像是坐着时光机穿越了一回。刚翻开的时候,我还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充斥着各种年代考证和繁琐的理论,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亲切的笔调,把那些遥远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我特别喜欢关于“年”的故事,那些关于祭灶、贴春联、守岁的细节,让我仿佛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炊烟和鞭炮的硝烟味。作者没有直接告诉你“这是民俗”,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让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比如,讲到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那种温馨、祥和的气氛,那种长辈的慈爱和晚辈的孝顺,都扑面而来。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还有孩子们期待着压岁钱的眼神。这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我还记着关于端午节的描写,那些赛龙舟的热烈场面,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激昂与团结。还有那些关于粽子的描述,各种口味,各种形状,看得我口水直流,也勾起了我童年时妈妈包粽子的回忆。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没有遗漏任何一个能触动人心的角落。他笔下的每一个民俗,都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情感寄托,一种精神的传承。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原来我们身边那些看似普通甚至有些古老的习俗,竟然承载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更加珍视那些代代相传的传统。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传统节日略知一二的普通读者,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民俗文化的看法。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次充满情感和温度的文化之旅。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就像一个民间说书人,把那些古老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元宵节”的描写。我之前只知道元宵节要吃汤圆、赏花灯,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元宵节背后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描绘了古代元宵节的盛况,街头巷尾灯火辉煌,人们载歌载舞,猜灯谜,赏月,那种热闹非凡的景象,仿佛就呈现在我眼前。他还讲到了赏花灯的乐趣,那些形态各异的花灯,不仅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人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我仿佛能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神,在五彩斑斓的花灯下,充满了惊喜和快乐。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他没有刻意去渲染,但那种古朴的年味,那种浓浓的节日氛围,却能够穿越时空,直抵读者的内心。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智慧。它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传统,不仅仅是过去,更是我们现在生活的一部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民俗体验。我一直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沉重而遥远的存在,是历史书上的名词解释,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就像一位温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古老的岁月中,让我亲身感受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化印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元节”的描写所吸引。我之前对这个节日了解不多,总觉得有些神秘和略带一丝的畏惧。但作者却以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讲述了这个节日背后关于孝道、关于追思、关于感恩的深刻含义。他没有渲染恐怖的气氛,而是着重描绘了人们对于祖先的敬意,对于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于亡灵的慰藉。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在门前摆上供品,点燃香烛,默默地为逝去的亲人祈祷,那种情感的真挚,那种对生命的敬畏,让我深受感动。作者的语言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那些最微小的情感波动,并将它们放大,呈现给读者。他笔下的中元节,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的节日,更是连接生者与逝者,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有些“阴森”的节日,也蕴含着人类最质朴的情感和最深刻的哲理。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一直觉得,民俗文化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去具体地感知和理解。但是,作者却用一种极其生动、极其具象的方式,将那些遥远的传统,拉近到了我的眼前。我特别喜欢关于“冬至”的描写。我之前只知道冬至要吃饺子,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冬至背后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描绘了冬至时节的各种习俗,比如“数九”,那种人们对漫长冬天的期盼,对春天到来的憧憬,都通过作者的文字,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还讲到了冬至的祭祀活动,那种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对自然的敬畏,都充满了深厚的文化情感。我仿佛看到了,在寒冷的冬至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分享着对新一年的祝福。作者的语言非常朴实,却又充满了力量,他能够用最简单的文字,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慈祥的长辈交谈,他用他的人生智慧,为你解读那些古老的传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历史文化不太感冒的人,觉得那些东西离我太远,太枯燥。但是,这本书,真的让我改观了。我之前从来没想过,原来我们的民俗文化可以这么有意思,这么贴近生活。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把每一个民俗都讲得像一个故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清明节”的描写。以前我总觉得清明节就是扫墓,有点沉重,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清明节的另一面。作者描绘了踏青的乐趣,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放风筝,大人们在野外烧烤,欢声笑语,那种春天的生机勃勃,那种对生命的赞美,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他还讲到了清明时节的饮食,比如青团,那种淡淡的草木清香,仿佛能把人带到遥远的过去,带到祖先们曾经生活过的田野。作者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我读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像在看一部纪录片。我甚至能听到鸟儿的叫声,闻到青草的味道,感受到微风拂面。这本书让我明白,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留,它更是我们与祖先情感的连接,是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作者没有用说教的方式,而是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我一直对民俗文化情有独钟,但这本书,却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惊喜和感动。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师,将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传统,雕刻得栩栩如生,熠熠生辉。我特别喜欢关于“祭月”的描写。我之前只知道中秋节要赏月,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祭月背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对宇宙的敬畏,以及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作者描绘了古人在中秋之夜,设下香案,摆上月饼、水果,虔诚地祭拜月神的场景,那种庄重而又充满温情的氛围,让我深受感染。我仿佛能看到,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月饼,讲述着古老的故事,那种温馨的画面,充满了家的味道。作者的语言非常有诗意,他能够用最美的文字,描绘出最动人的情感。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香醇的月光酒,越品越觉得回味无穷,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它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更加珍视那些代代相传的美好。

评分

评分

很好,原版书籍!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好书,印刷精美,图片清晰,条理清楚,装订稍显简陋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好书,印刷精美,图片清晰,条理清楚,装订稍显简陋

评分

好书,印刷精美,图片清晰,条理清楚,装订稍显简陋

评分

发货快,内容稍显单薄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