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博大而精深。其中,民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色彩斑斕的瑰寶。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七月七乞巧節,拜織女,吃巧果;九月九重陽日,放風箏,插茱萸……”這些傳統的歲時節令,有些仍風靡盛行,有些已被人遺忘。
“男婚女嫁,需三書六禮;親友亡故,講五服之彆;傢族傳承,樹傢風傢規……”這些生活禮儀,有些也已經鮮少聽聞。
本書在有限的篇幅裏,對中國民間傳承瞭幾韆年的生産方式、社會禮儀、傢庭規範、人生習俗、道德風尚、文化工藝、藝術審美和民間信仰等繁復雜陳的民俗文化進行梳理,並附有精彩的故事和圖片,為讀者提供愉悅的視覺享受,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轉化為妙趣橫生的大眾讀物,讓讀者在迴溯曆史的同時重溫古老民俗的厚重底蘊。
本書主要分為六章,首先對中國民俗文化之禮儀的起源、發展與功能作用進行綜閤概述,然後從節日習俗、人生儀式習俗、傢族習俗、信仰習俗到民俗文化之創意開發等內容,循序漸進,作生動講述,娓娓道來。全書以人文的視角講述,並附有故事體文本和精緻的圖片,將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轉為通俗易懂的普及讀本,要點常識全麵豐富、好讀易懂,讓您懷著輕鬆的心情,用最短的時間領略中國民俗文化引人入勝的獨特魅力。
第一章 不學禮,無以立
——民俗文化之禮儀習俗
第一節 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展/002
一、古代禮儀的起源與發展/002
二、古代的五禮/012
三、古代的詩禮傳傢/017
四、古代傳統傢庭禮儀/021
五、現代禮儀概述/035
六、當代禮儀概述/036
第二節 禮儀的功能與作用/038
一、禮儀的功能/038
二、禮儀的作用/040
第三節 當代民間日常交際禮儀/042
一、禮品/043
二、社交/046
第二章 萬戶曈曈日 ,新桃換舊符
——民俗文化之歲時節日習俗
第一節 歲時節日的起源、發展與特點/058
一、歲時節日的起源/058
二、歲時節日的發展/062
三、歲時節日的特點/064
第二節 歲時節日習俗/067
一、春季節俗/067
二、夏季節俗/080
三、鞦季節俗/084
四、鼕季節俗/096
第三節 現代新興節俗/103
一、元旦/103
二、勞動節/104
三、國慶節/105
四、太原梨花旅遊藝術節/106
五、五颱山國際旅遊節/107
六、平遙國際攝影節/107
七、其他新興節日/108
第四節 民族宗教節日習俗/110
一、浴佛節/110
二、盂蘭盆節/112
三、開齋節/115
四、聖誕節/116
五、其他民族宗教節日/117
第三章 風雨愁煞人,隨緣到天涯
——民俗文化之人生儀式習俗
第一節 生育習俗/122
一、求子和送子習俗/122
二、孕期習俗/122
三、分娩習俗/123
四、誕生習俗/124
五、少數民族的生育習俗/129
第二節 成年禮俗/134
一、漢族的成人禮/134
二、少數民族的成人禮/135
第三節 婚嫁民俗/139
一、婚前禮儀/139
二、娶嫁禮儀/141
三、婚後禮儀/145
第四節 喪葬民俗/146
一、初終/147
二、入殮/149
三、吊祭/152
四、齣殯/153
五、葬後/157
六、墓碑及碑文/160
第五節 禁忌與避諱/163
一、日常生活禁忌/163
二、節日禁忌/165
三、婚育喪祭禁忌/167
四、禁忌的禳解/172
第四章 傢和萬事興,國安享太平
——民俗文化之民間傢族習俗
第一節 傢族與宗族/176
一、傢族的骨架領袖——宗族與族長/176
二、傢族的生産形式——丁田製/177
三、傢族的無聲曆史——傢譜/177
第二節 傢族親屬稱謂/180
一、直係的親屬稱謂/181
二、旁係的親屬稱謂/182
三、其他關係的親屬稱謂/183
第三節 傢法與傢規/184
一、傢世與傢風/184
二、傢教與傢規/185
三、新時代傢規的發展/186
第四節 傢族與姓氏/187
一、姓氏的起源與分布/187
二、民間取名的講究與忌諱/191
三、少數民族的“名”與“姓”/194
四、有關姓名的趣話/198
第五章 抹殘霞 ,俯視群山皆下拜
——奇異古樸的民俗文化
第一節 古代的錢俗與錢形圖案/202
一、錢樹和搖錢樹/202
二、民間的錢神信仰/204
三、錢與歲時民俗/206
四、錢與人生禮儀/210
第二節 門神與鍾馗/213
一、門神/213
二、鍾馗的傳說/216
第三節 民間的風水術與算命術/219
一、追根溯源風水術/219
二、風水術發展史/221
三、民間算命術/226
第四節 十二生肖文化與圖騰文化/229
一、十二生肖文化/229
二、圖騰文化/235
第五節 中國的民間傳說/240
一、創世神話/240
二、四大美女/243
三、佛教故事/244
四、道教傳說/246
五、王侯將相/248
六、淒美愛情/250
第六節 世界各國民俗風情/253
一、世界各國新年風俗/253
二、世界各國風俗禁忌/259
第六章 中興盛 ,寶馬香車拾墜鈿
——民俗文化之創意開發
第一節 民俗文化與旅遊/270
一、民俗歌節與文化旅遊/270
二、民俗文化與旅遊産業/275
第二節 各地民俗文化工藝品展示/282
一、武強年畫/282
二、孝感剪紙/285
三、大冶雕刻/287
四、蘇州刺綉/288
五、福建紙傘/293
六、北京泥人/295
七、濰坊風箏/296
八、安徽徽墨/299
九、浙江絲綢/302
十、洛陽宮燈/303
十一、中國結/305
參考書目/307
後記/309
中國自古是禮俗社會,禮俗教化是執政者為政之大要。《管子·八觀》雲:“入州裏,觀習俗”。意思是說要教化百姓、整閤社會,就必須熟悉地方民情風俗。因此,自先秦開始,中國的文化人就有瞭“觀風問俗”的傳統。
東漢人應劭的《風俗通義》是世界上第一部專門考證曆代名物製度、風俗、傳聞的著作,是古代風俗理論文獻。應劭在序言中明確寫齣:“為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齣於政教的目的,對民俗進行記錄與討論,從而形成瞭中國傳統民俗文獻的著述傳統。
中國韆年的傳統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禮儀習俗、節日習俗、人生習俗、傢族習俗、信仰習俗等,其經曆瞭萌芽期、初創期、發展期、形成期、輝煌期以及衰落期。在這幾韆年的發展與傳承之中,中國的傳統民俗早已成為炎黃子孫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它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創造和民族的真善美。
韆年的傳統民俗文化是一塊色彩斑讕的瑰寶,是世界公認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其一,傳統民俗中的“五禮”,內容相當廣泛,充分反映瞭中華民族的尚禮精神。從理論上說,禮的産生是為瞭維護“人倫秩序”;從具體儀式上看,禮産生於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經後世的發展纔由最初的祭祀之禮擴展為社會各個領域的禮儀。其二,節日習俗是社會生活和民族文化相結閤的産物,從中摺射齣我們民族生産生活、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文化智慧等各方麵內容。其三,人生習俗主要指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從一種社會地位轉變成為另一種社會地位時所舉行的民俗儀式,包括誕生、成丁、結婚、生子、喪葬等重大時刻的禮俗活動。其四,傢族習俗它提倡父(母)慈子(女)孝、傢庭和睦,以約束傢庭成員之間的行為、關係,增強傢庭成員的責任和義務,有利於約束孩子的行為,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習慣。其五,民俗錢幣作為一種趨吉避凶的載體,在民間廣為流傳。在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發揮瞭特殊的作用。另外,中國的風水術是一種從古代沿襲至今的論述和指導人們選擇和處理住宅(陽宅)與墳地(陰宅)的主張和學說,是擇吉避凶選擇居住環境的一種術數。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各地區形成瞭特色鮮明的民俗傳統文化。經過集體遵從,反復演示,不斷實行,增強瞭人們的民族認同感,強化瞭民族精神,塑造瞭民族品格。但是,我們也不能迴避這樣的事實:旅遊開發導緻弱勢民俗傳統文化受到經濟實力較強民族文化的衝擊,濃厚的商業文化對傳統樸實的民俗文化造成衝擊,以及一些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在以經濟利益為導嚮的旅遊開發下陷入瞭同化、衰微,甚至消亡的危險。許多民俗文化曆經歲月的侵蝕已變得韆瘡百孔,在工業文明的衝擊下,其與主流社會文化的距離被不斷拉大,隻能以自為的形式散亂地存在於社會生活的邊緣。民俗傳統文化,作為全球化浪潮中的人類各民族的靈魂賴以棲息的居所,必須在科學閤理的政策指導、相關部門的有力監督下,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本書由喻本伐任主編,萬華中任副主編。全書由萬華中審校統稿,喻本伐總纂定稿。編者的具體分工如下(按章節排序):
第一章 喻本伐 萬華中
第二章 楊 美 萬華中
第三章 楊 美 萬華中
第四章 董 帥 徐 佳
第五章 喻本伐 鄧玉梅
第六章 喻本伐 唐 文
本書以整理編纂為主,藉鑒並引用瞭同仁的相關研究成果,在此一並錶示謝意。由於編者學識淺薄,時間倉促,疏漏、錯誤之處在所難免,還望讀者不吝賜教,以匡不逮。
我一直是個對曆史文化不太感冒的人,覺得那些東西離我太遠,太枯燥。但是,這本書,真的讓我改觀瞭。我之前從來沒想過,原來我們的民俗文化可以這麼有意思,這麼貼近生活。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把每一個民俗都講得像一個故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溫度。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清明節”的描寫。以前我總覺得清明節就是掃墓,有點沉重,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清明節的另一麵。作者描繪瞭踏青的樂趣,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放風箏,大人們在野外燒烤,歡聲笑語,那種春天的生機勃勃,那種對生命的贊美,讓我覺得耳目一新。他還講到瞭清明時節的飲食,比如青團,那種淡淡的草木清香,仿佛能把人帶到遙遠的過去,帶到祖先們曾經生活過的田野。作者的語言非常有畫麵感,我讀的時候,腦海裏就浮現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就像在看一部紀錄片。我甚至能聽到鳥兒的叫聲,聞到青草的味道,感受到微風拂麵。這本書讓我明白,民俗文化不僅僅是過去的遺留,它更是我們與祖先情感的連接,是我們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作者沒有用說教的方式,而是用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讓我對傳統文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評分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盛宴。我一直對民俗文化情有獨鍾,但這本書,卻給瞭我前所未有的驚喜和感動。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雕刻師,將那些被時間打磨過的傳統,雕刻得栩栩如生,熠熠生輝。我特彆喜歡關於“祭月”的描寫。我之前隻知道中鞦節要賞月,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祭月背後,古人對月亮的崇拜,對宇宙的敬畏,以及對傢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作者描繪瞭古人在中鞦之夜,設下香案,擺上月餅、水果,虔誠地祭拜月神的場景,那種莊重而又充滿溫情的氛圍,讓我深受感染。我仿佛能看到,在皎潔的月光下,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分享著月餅,講述著古老的故事,那種溫馨的畫麵,充滿瞭傢的味道。作者的語言非常有詩意,他能夠用最美的文字,描繪齣最動人的情感。讀這本書,就像在品一杯香醇的月光酒,越品越覺得迴味無窮,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民族情感。它讓我更加熱愛自己的傳統文化,也更加珍視那些代代相傳的美好。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身邊的這些“老規矩”,都有著如此深厚的故事和意義。我一直覺得,民俗是一種年代久遠、與現代生活脫節的東西,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民俗的生命力和傳承性。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不是枯燥地陳述事實,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將那些遙遠的習俗,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被關於“乞巧節”的描寫所打動。我之前隻知道乞巧節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乞巧節背後,古代女性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心靈手巧的期盼。作者描繪瞭古代女子們,在七月七的夜晚,對著星空,用針綫祈求技藝精湛,期盼一份美好姻緣的情景,那種細膩的情感,那種對未來的憧憬,都讓我動容。我甚至能想象到,在寂靜的夜晚,窗外傳來陣陣微風,映著月光,那些女子們臉上的錶情,充滿瞭希望和純真。作者的文字充滿瞭畫麵感,我讀的時候,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的年代,親眼見證著那些動人的場景。這本書讓我明白,民俗文化並不僅僅是過去的遺物,它更是我們民族情感的載體,是我們文化基因的傳承。
評分這本書,簡直就像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老相冊,裏麵珍藏著我們民族最珍貴的記憶。我一直覺得,民俗文化是一種很難去理解和體會的東西,因為它太過久遠,太過復雜。但是,這本書,卻用一種極其平易近人、卻又不失深度的語言,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傳統文化的大門。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直接告訴你某個習俗的起源和演變,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你自己去感受,去體會。我特彆喜歡關於“春節”的描寫,他沒有僅僅停留在放鞭炮、吃餃子這些錶麵的習俗,而是深入挖掘瞭春節背後蘊含的傢庭觀念、團圓情感以及對新一年的期盼。他筆下的除夕夜,不僅僅是一頓豐盛的年夜飯,更是傢人之間情感的交流,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是親情的凝聚。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種空氣中彌漫著的,屬於春節特有的溫馨和喜悅。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非常精準,比如他描寫過年時,傢傢戶戶掛燈籠、貼對聯的情景,那種紅色的喜慶,那種飽含祝福的文字,都充滿瞭濃濃的年味。讀這本書,就像在跟一位智者對話,他用他的博學和情懷,為你揭示瞭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卻又無比重要的文化符號。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根”的意義,也讓我對自己的文化身份有瞭更強的認同感。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走進瞭一個巨大的寶藏,裏麵堆滿瞭各種各樣閃閃發光的寶石,每一顆都蘊含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我一直覺得民俗是很遙遠的東西,是曆史書上冰冷的文字,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就像一個技藝精湛的魔術師,把那些沉睡的傳統文化喚醒瞭,讓我看到瞭它們的生命力和溫度。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七夕”的描寫印象深刻,那不僅僅是牛郎織女的傳說,更是古代人們對愛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者沒有簡單地復述故事,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文化內涵,比如乞巧的習俗,那種女子們在夜深人靜時,對著月亮默默祈禱,希望自己能擁有心靈手巧,能得到一份美滿姻緣的心情,那種細膩的情感,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古代女子,她們的眼神中充滿瞭期待與憧憬,她們的手指靈巧地穿梭,編織著對未來的夢想。這本書還讓我對很多節日有瞭全新的認識,比如中鞦節,不再僅僅是吃月餅賞月,而是滲透著傢人團聚的溫情,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宇宙自然的敬畏。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善於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捕捉那些微小而動人的生活細節。他講到中鞦節的月亮,不僅講瞭它的圓滿,還講瞭古人對月亮神話的想象,以及月光灑在庭院裏的靜謐與祥和。讀這本書,就像在跟一個博學而有趣的長者聊天,他娓娓道來,卻又充滿瞭智慧,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收獲瞭滿滿的知識和感動。
評分我一直覺得,民俗文化是一種比較陽春白雪、離我們普通人生活比較遙遠的東西。但是,當我捧起這本書的時候,我纔發現,原來這些古老的傳統,一直都滲透在我們的生活裏,從未遠去。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他用一種詩意而又充滿生活氣息的語言,描繪瞭那些被時間打磨過的民俗。我特彆喜歡關於“立春”的描寫。我之前隻知道立春意味著春天的到來,萬物復蘇,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立春更深層的含義。作者描繪瞭立春時節的各種習俗,比如“咬春”,那種吃蘿蔔的清脆聲,仿佛預示著新一年的生機勃勃;還有“迎春”,那種人們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和期盼,都通過作者的文字,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我仿佛看到瞭,人們在寒冷的鼕天裏,期盼著春天的到來,期盼著萬物復蘇,期盼著新一年的好收成。作者的敘述非常流暢,他就像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一樣,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走進瞭那個充滿生機的春天。這本書讓我明白,民俗文化不僅僅是過去的遺留,更是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與生活擁抱的一種方式。它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珍視那些平凡而又充滿意義的傳統。
評分這本書,我一口氣讀完瞭,感覺像是坐著時光機穿越瞭一迴。剛翻開的時候,我還以為會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充斥著各種年代考證和繁瑣的理論,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親切的筆調,把那些遙遠的故事講得活靈活現。我特彆喜歡關於“年”的故事,那些關於祭竈、貼春聯、守歲的細節,讓我仿佛聞到瞭空氣中彌漫著的炊煙和鞭炮的硝煙味。作者沒有直接告訴你“這是民俗”,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場景,讓你自己去感受,去體會。比如,講到大年三十晚上,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那種溫馨、祥和的氣氛,那種長輩的慈愛和晚輩的孝順,都撲麵而來。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昏黃的燈光下,一傢人臉上洋溢著的幸福笑容,還有孩子們期待著壓歲錢的眼神。這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我還記著關於端午節的描寫,那些賽龍舟的熱烈場麵,鑼鼓喧天,人聲鼎沸,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種激昂與團結。還有那些關於粽子的描述,各種口味,各種形狀,看得我口水直流,也勾起瞭我童年時媽媽包粽子的迴憶。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非常到位,沒有遺漏任何一個能觸動人心的角落。他筆下的每一個民俗,都不僅僅是一個儀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情感寄托,一種精神的傳承。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明白,原來我們身邊那些看似普通甚至有些古老的習俗,竟然承載著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生智慧。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也更加珍視那些代代相傳的傳統。
評分這本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次沉浸式的民俗體驗。我一直認為,民俗文化是一種沉重而遙遠的存在,是曆史書上的名詞解釋,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就像一位溫和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古老的歲月中,讓我親身感受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文化印記。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中元節”的描寫所吸引。我之前對這個節日瞭解不多,總覺得有些神秘和略帶一絲的畏懼。但作者卻以一種尊重和理解的態度,講述瞭這個節日背後關於孝道、關於追思、關於感恩的深刻含義。他沒有渲染恐怖的氣氛,而是著重描繪瞭人們對於祖先的敬意,對於生命的尊重,以及對於亡靈的慰藉。我仿佛看到瞭,傢傢戶戶在門前擺上供品,點燃香燭,默默地為逝去的親人祈禱,那種情感的真摯,那種對生命的敬畏,讓我深受感動。作者的語言非常細膩,他能夠捕捉到那些最微小的情感波動,並將它們放大,呈現給讀者。他筆下的中元節,不僅僅是一個祭祀的節日,更是連接生者與逝者,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是看似有些“陰森”的節日,也蘊含著人類最質樸的情感和最深刻的哲理。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壇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味,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我一直覺得,民俗文化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很難去具體地感知和理解。但是,作者卻用一種極其生動、極其具象的方式,將那些遙遠的傳統,拉近到瞭我的眼前。我特彆喜歡關於“鼕至”的描寫。我之前隻知道鼕至要吃餃子,但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鼕至背後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作者描繪瞭鼕至時節的各種習俗,比如“數九”,那種人們對漫長鼕天的期盼,對春天到來的憧憬,都通過作者的文字,展現得淋灕盡緻。他還講到瞭鼕至的祭祀活動,那種人們對祖先的敬意,對自然的敬畏,都充滿瞭深厚的文化情感。我仿佛看到瞭,在寒冷的鼕至夜,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熱騰騰的餃子,分享著對新一年的祝福。作者的語言非常樸實,卻又充滿瞭力量,他能夠用最簡單的文字,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情感。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一位慈祥的長輩交談,他用他的人生智慧,為你解讀那些古老的傳統,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對自己的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和認同。
評分我一直是個對傳統節日略知一二的普通讀者,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民俗文化的看法。它不是一本簡單的百科全書,而是一次充滿情感和溫度的文化之旅。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他就像一個民間說書人,把那些古老的故事講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元宵節”的描寫。我之前隻知道元宵節要吃湯圓、賞花燈,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元宵節背後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作者描繪瞭古代元宵節的盛況,街頭巷尾燈火輝煌,人們載歌載舞,猜燈謎,賞月,那種熱鬧非凡的景象,仿佛就呈現在我眼前。他還講到瞭賞花燈的樂趣,那些形態各異的花燈,不僅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人們智慧和想象力的結晶。我仿佛能看到,孩子們好奇的眼神,在五彩斑斕的花燈下,充滿瞭驚喜和快樂。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夠用最樸實的語言,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他沒有刻意去渲染,但那種古樸的年味,那種濃濃的節日氛圍,卻能夠穿越時空,直抵讀者的內心。讀這本書,就像在品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和生活智慧。它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傳統,不僅僅是過去,更是我們現在生活的一部分,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評分不學禮,無以立――民俗文化之禮儀習俗 。適閤每個中國人看.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發貨快,內容稍顯單薄
評分是正版
評分書很不錯,還沒有細讀,質量很好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學起來
評分好書,印刷精美,圖片清晰,條理清楚,裝訂稍顯簡陋
評分學起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