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中国民族性
  • 中国文化
  • 钱宾四
  • 学术讲座
  • 文化研究
  • 历史学
  • 民族心理
  • 文化传承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04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897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于1978年设立了“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由新亚书院的创办人钱穆先生首讲,之后三十多年来,每年一次邀请著名学者到院主持讲座,成为学院的盛事。讲座意在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对中国文化阐析发挥,以彰显中国文化千门万户的风貌。我们精选了其中八种,形成了这套讲座系列读本。

  钱宾四先生通过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勾画出了中国的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征。论述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文化结构,并将其与西方文化作比较,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 得出“中国人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中国文化”的结论。作者意在唤醒国人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识,以期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事业。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毕生从事国学研究,被尊为“一代宗师”。对中国史学、思想史研究影响至深,贡献至巨。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大学,并获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致力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1967年定居台北,仍然致力于教学研究。著作等身,四部无所不包。著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等。

目录

成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并迎钱先生

  返新亚讲学(金耀基) 1


序一 1

序二 1

引言 1

中国人的性格 21

中国人的行为 48

中国人的思想总纲 78

中国人的文化结构 103

结论 127

精彩书摘

  中国人的性格

  一

  今天我讲“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的民族性”,就是看我们中国人的性格。在中国传统思想里,最看重这个“性”字。西方人亦未尝不讲人的性,可是他们所注重的是“自然”的性,照中国人的讲法这乃是“先天性”。而中国人所讲的性字,更看重“人文”方面,可说是先天和后天打成一片来讲的,亦可说是一种理想的可能性。我今天的讲演,是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的民族性。这是中国人的旧观念,注重在人文“后天”的一方面。

  我今天要讲的是“分别性”与“和合性”,向来中国儒家、道家、其他各家讲人性,从未提到这两个名词,这是我今天所特别提出的。

  怎么叫“分别性”呢?我们从先天自然方面来讲,人有男性、女性的分别,这是最基本的。不仅人是这样,动物乃至于植物,有生命的,除掉最低级的微生物不分雌雄性别外,都分性别的。中国人称一阴一阳,男女就有阴性、阳性的分别,没有人不懂得这个分别的。我们也可以说,严格讲来,男人、女人各是人的一半。必待男婚女嫁,始合成一完整的人生。所以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见人生在“分别性”之上,还有一个“和合性”。当然也有独身不结婚的,但这只是人类中间的极少数。

  人生有他的分别,就有他的和合。所以分别性与和合性其实只是一个性。先天的自然是男女分别的,后天的人文则是男女和合的。人类由后天人文所组成的社会,仍并不能离开先天自然而独立,只有在先天自然之上,加进了后天人文,所以先、后天亦应是合一的。这才是人类天性的完成。这里面包括着分别与和合,在其和合中则仍还有分别。这只照分数讲,他的分别性比和合性占的分数多,反过来,或许他的和合性比分别性占的分数多。如说一占百分之六十,一占百分之四十。好像我们一个人的两只手,其实功用是一样的,或是我惯于多用右手,或是我惯于多用左手,这里边只是一个分数之不同而已。

  我今天要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来讲,我认为中国人的天性,所谓我们的国民性,是和合的分数比较多过分别的。我们人的分别,第一个是男女之别,第二个是长幼之别。我们人的中间,一定有大人,有小孩,所谓父母子女。没有小一辈的,人类就要断了。但没有老一辈的,小一辈的也就无从出生。自然生人,甚至于其他动植物,都有男女,有长幼。这个分别每个人都知道的。然而特别是我们人类,幼小的要靠长大的,而长大的要保护抚养幼小的。这是从古到今,可能将来几万年、几十万年下去,都是这样。所以自然人生必有男女长幼的分别,而人文社会则必有男女长幼的和合,就组织成了家庭。也可以说,整个人类,各个社会,都有家庭。这个家庭就是男女长幼的和合。而中国人的家庭则比较和合性更多过了分别性。若我们要理想,和合性、分别性双方平均各占百分之五十,这是不容易的。中国人家庭与西方家庭大同小异。我们有夫妇,他们亦有夫妇。我们有父母子女,他们一样的有父母子女。可是我们的家庭似乎是和合性多过分别性,而拿西方人的家庭比我们,似乎他们是分别性多过了和合性。

  中国人讲人,不重在讲个别的个人,而更重在讲“人伦”。人伦是指人与人相处中的一种共同关系。要能人与人相处,才各成其为人。若人与人过分分别了,便就无人伦。人伦是要人与人互相配搭而成的。中国人说夫妇为“人伦之始”。凡属成年人,男的必成为一夫,女的必成为一妇,有夫妇才能有父母子女,乃及其他一切和合与分别。分别是先天自然的,和合从先天自然来,是后天人文的。我们社会的变化,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变化。而中国人比较最看重人与人的关系。这关系是两个,一个是先天的分别,一个是后天的和合。从和合再生出分别来,则是后天的分别了。中国人看重后天人文,所以说中国人比较更多看重和合,因而家庭占了社会重要的第一位。


  二

  从家庭讲到国家。我们拿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看西洋史同中国史的分别。西洋史从希腊开始。有了希腊人,就有希腊的社会、希腊的民族,亦可以说有希腊的文化。然而始终没有一个希腊国。希腊的半岛很小,然而他们有一两百个城市。他们不能组合成一个国家。不是不能,我想他们或许不喜欢组合成一个国家。我们只能这样说。其实雅典人并不希望同斯巴达人组成一个国家,斯巴达人对雅典人亦一样。其他各城市人亦都一样。那么我们只能说是希腊人的天性如此。他们并非不和合,他们有很多和合的地方,然而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分别性超过了和合性。从分数上比较,他们的分别性要到百分之六十,和合性只有百分之四十。

  希腊之后有罗马。其实罗马亦是一个城市。罗马人兴起后,又合并了意大利半岛,这是一种向外征服。所以这个国家从来就叫罗马,不叫意大利。罗马帝国不能称之曰意大利帝国,它的国家仍是个罗马。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征服地,正如马其顿征服希腊一样。再从意大利半岛向外,到地中海四边,罗马帝国是相当大的,欧洲、非洲、亚洲的许多部分都在罗马帝国之内。然而我们只能说是罗马帝国,罗马还是这一帝国的主要中心。这是一种向外征服。征服与被征服,这就是分别性多过了和合性。

  那么中国呢?中国到了秦汉,说是统一了,但不能称为秦国、汉国,它还是一个中国。我们不讲秦,且讲汉。汉高祖是中国长江北岸江苏省丰沛一带人,然而汉代之兴,并不能说是丰沛人的向外征服。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这个想法。中国是怎么成为一个汉代的呢?这是一个政治性的向心凝结。这个心不在丰沛,在长安。当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在长安,即称汉代,不能叫汉国。国家还是个中国,而汉代只是中央政府一个朝代的名称。今天我们亦称汉代为汉帝国,唐代为唐帝国。帝国是西方名称,如罗马帝国。汉代、唐代不能称为汉帝国、唐帝国,因为汉代、唐代都是中国人向心凝结所组成的政府名称。重要的还是一和合性。

  那么中国有没有分呢?西汉、东汉,下面分三国。西晋统一很短的时期,下边分五胡十六国,分南北朝。下边来隋代、唐代,以下又分五代十国。而下边立刻来宋代。宋代时在北方已经有辽,中国变成两个。后来辽变成金,还是两个。再后金变成元,统一中国,中国是一个。下边是明代,下边是清代,那么到了中华民国。这个分是中国历史之变。中国分成两部分,或分成两部分以上,这是变。而中国史之常是合。

  西洋史之常是分,西洋史之合是一个变。罗马帝国时,西方各地区合并为一。罗马帝国崩溃了,下面是他们的封建时代,是分的。要来一神圣罗马帝国,亦没有能成。他们由封建社会再变为现代国家,仍是一个分。甚至于分到我们所不能想象。如西班牙、葡萄牙两个,到今天没有合。如荷兰、比利时两个,到今天亦没有合。法国的西边上一半是荷兰、比利时,下一半是葡萄牙、西班牙,他们五个国家是各自分别的。此外再加英国,加上后来的德国、意大利;凡是所谓西欧,除掉罗马帝国时期是一个合的形态以外,其他时期都是分的。今天他们最多只能组成一共同市场,求在商业上和合,国家还是分的。

  现在的西欧,苏联大敌在前,这是他们所提心吊胆的。希腊人碰到马其顿,绝不如今天的西欧人碰到苏联那样可怕,然而他们依然不能合。到哪一天他们才能和合为一呢?照今天的情势看,恐怕很困难。

  甚至于一个英国,大英帝国统治全世界,然而英国内部仍要分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帝国时期他们就有这个分别了。今天帝国已崩溃了,只是英国一个国家,他们内部还是分的。连他们的国会,里面亦有分。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直到今天,英伦三岛内部分别的分数比和合的分数来得多。为什么?我们今天只有一句话讲:或者是西方人喜欢分,这可说是西方人的天性。他们亦有合,只是他们喜欢分的性格多过于喜欢合。

  究竟人类集居的理想,分过于合对,还是合过于分对呢?这个问题不在我今天讨论的范围之内。我只能说,西方人分的分数多,东方人合的分数多。甚至于今天的美国,美国是一个大国家,然而是一个联邦国,还是分的分数多过合。今天他们五十州,每州有每州的宪法,州有州的独立性,合起来成为一个美国。美国一个州,绝不能和中国一个省相比。在我们的行政系统里,有行省的分别。如广东省、福建省。但这个分别同美国的州与州的分别,大不相同。我们中国人到近代,亦有人主张学美国的建国。当孙中山先生在广东的时候,陈炯明便主张“联省自治”,一省管一省,然后联合起来。这是学美国。到今天偶然还有人有这样的主张,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因为它违反了中国人爱好和合的天性。美国的联邦是分别性多过了和合性,中国的分省是和合性多过了分别性。这是从东西双方历史的不同所看出来的人性不同。我喜欢这样,他喜欢那样,亦可说是一种国民性的不同。

  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今天我们中国分成两个,然而我们人的脑子里还是不喜分,喜欢合。大陆喜欢合,台湾亦喜欢合,乃至全世界的中国人,亦都喜欢合。这不是一个理论,说国家一定要合。那么荷兰同比利时为什么不能合?如果照荷兰、比利时的例,我是江苏人,江南、江北应可分成为两个国。至于两个国好呢,还是一个好呢?这不是好坏的问题,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怎么知道我不喜欢呢?我拿中国四千年的历史来看,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喜欢合。我拿西洋历史来看,他们的民族性喜欢分。他们有拉丁、条顿(日耳曼——编者注)、斯拉夫等几个民族,而我们中国人在从前的中国历史上,亦时见有异民族加入,到今天都同化了,只成为一中国人。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后,我们所谓汉、满、蒙、回(伊斯兰——编者注)、藏“五族共和”,依然有五个民族,但仍要合,不要分,同认为是中国人。

  所以我们讲文化没有一个纯理论的是非。东方人的性格与生活,和西方人的有不同。东方人的夫妇关系和西方人又有不同。东方和合为一个国家,即中国。西方分别出各个国家,如英、法、德、意、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没有一个纯理论的是非,来判定他们谁对谁不对。只能说我们东方人比较喜欢这样,西方人比较喜欢那样。

  今天我们东方人可以说很是羡慕西方人,然而离婚的比数东方人总是追不上西方。我们感觉到离婚是一件大事,或许西方人并不感觉这样。否则他们的离婚数字就不会永远超过我们。此外我们中国人子女对父母讲孝,父母对子女讲慈,似乎讲得比西方又过分了一些。我们讲这是东方人的道德观念。道德我们以后再讲。我现在只是说天性好恶有不同,这是一个问题。我要请诸位慢慢认此为一问题来研究,来思考。

  我上一堂讲的是,我们今天以后的世界,是要走上民族解放、各从所好的路。你从你所好,我从我所好,并不主张文化一元论,并不主张在西方、东方、印度、阿拉伯各种文化内任择其一,奉为全世界人类作为唯一标准的共同文化。我想今天不是这个世界了,而是要各从所好。我在这六次讲演中主要是要提出这个问题来讲。

  在理论上,我很难讲中国文化高过了西方文化。也可以说,西方文化未必高过了中国文化。因为两种文化在本质上不同。此因人性不同。我们不能说男人超过了女人,我们同样亦不能说女人一定超过了男人。我们若说男女平等自由,但亦不能各自独立,应该有个和合。男女可以成为夫妇,将来的世界要成一个大的世界,有中国人、有印度人、有阿拉伯人、有欧洲人、有非洲人……各从所好。各个文化发展,而能不相冲突,又能调和凝结。我想我们最先应该做到这一步。我不反对西方,但亦不主张一切追随西方。我对文化的观点是如此。

  以上我讲家庭、讲国家,这是人人易见的。以下我想进一步从历史、社会的其他方面来讲。当然讲家庭、国家已经讲到历史、社会了,但以下我想另换方面来讲。


《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民族性与文化根脉——汲取钱宾四先生思想精髓》 本书并非直接论述钱宾四先生学术讲座的具体内容,而是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洞见为指引,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寻中国民族性特质与中华文化深层意涵的史诗之旅。我们将不拘泥于单一的时间节点或事件,而是以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为经,以民族性格的演变与文化精神的传承为纬,勾勒出中华民族独特而又鲜活的生命图景。 第一章:历史的回响——中华民族性格的溯源与流变 本章旨在从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捕捉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源头活水。我们将探讨古代先民的生存智慧,如农耕文明带来的集体主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以及早期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约束与引导。进而,我们将审视历代王朝兴衰更迭所沉淀下来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社会思潮的起伏跌宕,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集体意识。 我们将关注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群体,如士大夫阶层的家国情怀、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农民起义的激昂与沉寂,反映出的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以及商业经济发展对社会心态的重塑,如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又如何在商品经济浪潮中悄然演变。我们不会回避民族内部的冲突与融合,如大一统格局下的文化认同,以及边疆民族与中原文明的互动,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性格特征。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的开放包容,再到宋明理学的内敛深沉,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为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淀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第二章:文化织锦——中华文化精神的特质与传承 本章将深入剖析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探究其独特魅力与持久生命力之所在。我们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入手,如“仁”、“义”、“礼”、“智”、“信”等,分析它们如何成为塑造中国人道德伦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同时,我们也会审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融合所产生的辩证智慧和慈悲情怀。 我们将讨论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理解它不仅是对和谐共处的追求,也包含了对多元差异的包容与尊重。同时,我们将审视“中庸”之道所蕴含的审慎、克制与折中的智慧,以及“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如何影响着中国人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自身的态度。我们会探讨中国传统艺术、文学、建筑等形式中蕴含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例如山水画中的意境、诗词中的情韵、园林中的移步换景,它们都折射出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气韵。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聚焦于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方式。我们将考察家族教育、师徒传授、口传心授等传统教育模式,以及文字、典籍、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载体,在文化薪火相传中的作用。我们将思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理解和激活这些古老的文化基因,让中华文化的精华在新的土壤中焕发新的生机。 第三章:历史的镜鉴——古今交融中的民族性与文化反思 本章将引导读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民族性与文化在当代的表现,并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将探讨中国在近代以来所经历的剧烈变革,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如何冲击、重塑了原有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我们将分析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及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也会深入探讨在当代中国,一些长期存在的民族性格特质,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张力,家国情怀与公民意识的演变,以及对权威的敬畏与对自由的渴望之间的复杂互动。同时,我们还将审视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例如,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文化独特性,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以及如何应对文化碎片化和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宏观梳理,对民族性格的细致描摹,对文化精神的深刻解读,以及对古今变迁的理性反思,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理解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独特视角。我们希望,通过这场思想的旅程,能激发读者对自身民族文化根源的认同感,对中华文明独特价值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思考与担当。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源于我对“中国民族性”这个概念的困惑与好奇。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们常常在各种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甚至对自身的文化传统产生动摇。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我们独特的民族性格?是“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还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民本”的政治理念,还是“家国情怀”的深厚情感?钱宾四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无疑是解答这些疑问的最佳人选。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从历史的长河中追溯中国民族性形成的根源,理解其复杂性与多样性。也许,民族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塑造,又不断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这本书提供的,或许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定义,而是一个关于我们民族灵魂深处的探索,一种对“我们是谁”的深刻反思。我渴望从中获得清晰的脉络,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的深层文化基因。

评分

钱宾四先生的名字,在学术界代表着一种严谨、深刻与传承。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他的学术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本书将他的学术文化讲座集结成册,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我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钱先生治学严谨的态度,他如何从海量的史料中提炼精髓,如何将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梳理与归纳。同时,我也期待他独特的视角,他如何能够超越表面的枝节,直指中国文化与民族性的核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历史、民族性与文化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思维方式,启发读者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思考。我希望能从钱先生的学术精神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对中国文化与民族性的认知水平。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呼唤,看到了钱宾四先生那循循善诱的身影。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关于中国历史、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的知识,更在于它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文化审视。我期待的是,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来理解我们自己。或许,这本书会挑战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被忽视的文化基因,或是被误解的民族特质。它所倡导的,或许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学术态度,一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处世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一位良师益友,在未来的阅读与生活中,不断给予我启迪与思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希望能够获得一种启发和认同。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感到疏离与迷茫。而对于民族性与文化的追溯,往往能够带给人一种归属感和文化自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将高深的学术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当钱先生在谈论某种民族性格时,我希望能够立刻联想到身边的人或事,从而产生共鸣。同样,在解读中国文化时,我也希望能够发现其中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对“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深刻体认,从而为我们在当下生活中找到更坚实的立足点。

评分

“学术文化讲座”的定位,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读物,而是带有浓厚的学术研究色彩。然而,钱宾四先生的讲座形式,又保证了其内容的易读性和吸引力。我猜测,他可能会从历史的某个具体事件或某个著名人物入手,层层递进,引出对民族性与文化的深入剖析。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往往能够让复杂的学术概念变得生动而具体。我尤其关注的是,钱先生在解读中国历史时,是否会运用西方学术理论,还是纯粹以中国自身的历史逻辑来展开论述?抑或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创新?无论如何,我对这位大师的学术方法与思想体系充满了好奇。我想看到的是,他如何将浩瀚的历史知识、精深的哲学思想,以及对民族文化细致入微的观察,巧妙地融于一个清晰的框架之中,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评分

对于“从中国历史来看”这一视角,我抱有极大的兴趣。历史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要理解一个民族的当下,必然要追溯其历史的渊源。中国历史的悠久与复杂,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去理解我们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从古代的王朝更迭、思想流变,到近代的社会变革、文化冲击,去审视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变迁,以及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演化。书中所呈现的历史叙事,或许并非是简单的年代顺序,而是带有某种分析性的结构,能够揭示出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民族性格驱动力,以及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我期待的是,通过对历史的梳理,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许多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深深地烙印着历史的痕迹。

评分

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中国文化”,同样让我心驰神往。相较于一些零散的文化介绍,我更倾向于系统地、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整体面貌。钱宾四先生的讲座,想必会提供一个宏大的视角,将历史、哲学、艺术、伦理等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展现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与独特魅力。我好奇的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是如何在吸收外来影响的同时,保持其核心的生命力的?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节点上,某些文化特质得以凸显,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诸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中国化等关键的历史进程,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表层知识的认知,更是对其精神气质、价值追求以及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地位的深刻理解。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洞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匠心,古朴的纸质,淡雅的配色,在书架上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拿到手中,便能感受到纸张的细腻纹理,仿佛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古籍。书名《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本身就透露着一股严谨的学术风范,但同时,“讲座”二字又预示着其内容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更可能是一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文化探讨。我尤其期待钱宾四先生这位学者的视角,他作为国学大师,其对中国历史、民族性和文化的解读,定然会超越一般市井的喧嚣,直抵事物的核心。想到能够通过他的讲解,重新审视我们自身民族的根源与特质,以及承载了数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心中便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通往民族精神殿堂的门,我迫不及待地想推开它,去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启迪。从装帧到书名,都散发出一种“学养”的气息,让人不禁心生敬意,并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向往。

评分

读到“中国民族性”这个词,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不同的解读与争议。有人认为中国民族性是固定的、不变的,有人则强调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客观、中立的视角,来分析中国民族性形成与发展的动态过程。它或许会探讨,哪些是源自远古时期的文化基因,哪些是在历代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的特质,又有哪些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碰撞中被塑造出来的。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钱宾四先生看来,是否存在某种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核心的民族精神?它又是如何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与文化表达之中的?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一些敏感或争议性的话题,并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我对这种能够提供深度思考的学术探讨充满期待。

评分

“中国文化”在我看来,是一个极其宏大而又极其细微的概念。它既包含着经天纬地的哲学思想,又体现在柴米油盐的生活细节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完整的中国文化认知框架。例如,它是否会从历史的维度,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是否会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角度,来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是否会分析中国文化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从而凸显其独特性?钱宾四先生的讲解,我想一定不会局限于某一门类的文化,而是会涵盖思想、艺术、宗教、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我期待的是,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卖家,非常好的服务,装帧设计很好,包装运输很好,值得学习和收藏!

评分

朋友推荐钱穆的作品,买两本来看一看,接受文化细菌的熏陶

评分

不错的书,非常满意。

评分

评分

好书好好看,好好读

评分

好书!的确好书

评分

钱穆先生专著。这才是“大历史”。

评分

书包装完整,发货迅速,非常棒!还有什么是京东做不到的?为毛总是给我十个京豆?晒单也就只有十个,气人不?

评分

不错哦!值得点赞的!给京东点赞!给快递小哥点赞!谢谢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