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第二版)

环境土壤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建丽 等 著
图书标签:
  • 土壤学
  • 环境科学
  • 土壤环境
  • 土壤化学
  • 土壤物理
  • 土壤生物
  • 农业科学
  • 生态学
  • 污染
  • 土壤修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4121
版次:2
商品编码:1194662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领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
随着近年土壤环境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快速发展,以环境学、土壤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为特色的环境土壤学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外延,对于土壤环境体系中污染物的防控和环境风险的综合管理与治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环境土壤学》(第二版)共分基础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基础理论部分在原书系统论述环境土壤学的产生、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国际尤其是近几年中国关于污染场地管理、监测、风险评价和修复技术的导则与规范快速更新的特点,结合近年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特别是现场应用技术比例和种类的改变与不同种类修复技术联用增多等发展趋势,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污染土壤管理体系、污染土壤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体系等进行补充和更新。实验部分则在原书土壤基本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性质测定,土壤有机与重金属分析实验分类基础之上,根据目前各高校和单位着重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归纳并补充建立起土壤环境基本性质测定、土壤污染物检测、污染土壤修复模拟等多层次、综合性环境土壤学实验体系。
《环境土壤学》(第二版),与原版相比,除了内容的修订外,还加入了土壤质地发展历史及其变革、土壤溶质构成体系及其来源、土壤环境法律法规新进展、污染土壤绿色修复理念及其体系构成等重点内容,使环境土壤学的体系更为完善和反映新的学科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土壤学经典内容如土壤的基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从土壤环境基本问题和污染物种类、特点及其运移出发,论述土壤环境体系中污染的产生和对其进行治理的原理;重点阐述了土壤环境污染及其修复的国内外主流技术,分析各修复技术的特点、原理、适用污染物和土壤类型,并选择国内外典型案例对各修复技术的现场适用性和应用情况进行评价。
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领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贾建丽: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教授,长期从事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环境微生物学与分子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事土壤环境、生态学等方面的教学工作,获2008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共发表论文2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合作出版专著1部(第二作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土壤环境特点及其功能1
一、土壤环境1
二、土壤环境特点1
三、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2
四、土壤环境功能3
第二节土壤质量及土壤环境问题3
一、土壤质量3
二、土壤环境问题5
第三节环境土壤学的发展与研究内容6
一、环境土壤学的产生与发展6
二、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7
三、环境土壤学的研究热点与趋势8
思考题8

第二章土壤组成与基本性质9
第一节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环境生态意义9
一、土壤矿物质10
二、土壤有机质12
三、土壤水溶液19
四、土壤气体22
五、土壤生物24
第二节土壤性质27
一、土壤物理性质27
二、土壤化学性质34
三、土壤生物学性质39
第三节土壤的形成42
一、形成因素43
二、土壤形成过程45
思考题46

第三章土壤污染及其特点48
第一节土壤污染概述48
一、土壤污染定义48
二、土壤污染来源50
三、土壤污染的产生与去向52
第二节土壤污染特点与危害53
一、土壤污染的特点53
二、土壤污染的危害54
第三节土壤主要污染物及其特点56
第四节土壤重金属污染57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58
二、土壤主要重金属种类60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61
四、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62
第五节土壤有机污染物63
一、农药64
二、多环芳烃68
三、石油烃69
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72
第六节土壤放射性污染74
一、土壤放射性污染来源74
二、土壤放射性污染特点75
三、土壤放射性污染危害76
思考题77

第四章土壤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78
第一节土壤环境中物质的运移78
一、土壤溶质运移现象78
二、土壤溶质运移机理78
三、土壤溶质运移模型81
第二节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82
一、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82
二、典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86
第三节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89
一、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89
二、典型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90
思考题94

第五章土壤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与污染土壤风险评估95
第一节土壤环境法律法规体系95
一、国外土壤环境法律法规体系95
二、中国土壤环境法律法规体系99
第二节土壤污染诊断104
一、土壤污染诊断主要方法104
二、土壤污染生态毒理学诊断方法105
三、土壤污染生态毒理学诊断研究进展109
第三节污染土壤风险评估110
一、污染土壤风险评估概念与发展110
二、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类型112
三、土壤环境质量评估法113
四、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法115
五、生态风险评估法124
思考题127

第六章污染土壤修复技术128
第一节污染土壤修复概念与分类128
第二节物理修复技术130
一、物理分离技术130
二、翻土与客土技术131
三、土壤蒸气浸提修复技术131
四、固化/填埋技术134
五、热解吸修复技术136
第三节化学修复技术140
一、化学改良技术140
二、化学氧化技术142
三、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144
四、化学淋洗技术146
五、溶剂浸提技术147
六、电动修复技术149
第四节生物修复技术152
一、微生物修复技术153
二、植物修复技术164
三、动物修复技术169
第五节修复技术集成172
一、物理�不�学联合修复技术172
二、植物�参⑸�物联合修复技术172
三、微生物�仓参铼捕�物联合修复技术172
四、物化(物理�不�学)�采�物修复技术集成172
五、修复技术集成应用案例173
第六节各修复技术的综合比较175
第七节我国的污染土壤修复实践176
思考题176

第七章污染场地环境管理177
第一节概述177
第二节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及其主要流程178
一、污染场地筛选与登记179
二、污染场地调查179
三、污染场地风险评价与修复目标确定180
四、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选择与实施182
五、污染场地修复效果评价185
第三节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现状及其面临的机遇与
挑战186
一、我国污染场地管理现状186
二、我国污染场地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88
思考题189

实验部分190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190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90
二、所需材料190
三、步骤190
实验二土壤粒径测定与质地分析192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92
二、仪器设备与所需材料193
三、步骤193
实验三土壤含水率测定193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93
二、所需仪器与设备194
三、测定步骤194
四、计算194
五、记录格式194
六、注意事项195
实验四土壤有机质的测定195
一、实验目的和意义195
二、实验原理195
三、主要仪器及试剂配制195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96
五、计算196
六、注意事项 196
七、土壤有机质含量参考指标197
实验五土壤腐殖质的测定197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97
二、方法原理197
三、所需仪器与材料198
四、试剂198
五、操作步骤198
六、结果计算199
七、注意事项199
实验六土壤pH值的测定199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99
二、实验原理200
三、仪器设备与试剂配制200
四、实验步骤200
五、注意事项200
实验七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201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201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201
三、试剂配制202
四、实验步骤202
五、计算202
实验八土壤微生物FDA活性的测定203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203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203
三、试剂配制204
四、实验步骤204
实验九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205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205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205
三、实验步骤205
实验十土壤有机污染物含量测定207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207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207
三、实验步骤207
四、结果计算208

参考文献214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一份不包含《环境土壤学(第二版)》内容的、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侧重于其他相关领域,力求自然流畅: --- 图书名称: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可持续管理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日益重要的核心议题:如何构建和维护功能完备、富有韧性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向城市集聚,绿地空间已不再是简单的景观元素,而是维系城市生态安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本书系统梳理了当前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旨在为城市管理者、规划师、生态设计师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指南。 第一部分: 城市绿地的生态基础与空间格局 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城市环境下特有的生态系统属性。城市绿地并非孤立的自然斑块,而是与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基质深度交织的“镶嵌体”。 第一章: 城市化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塑。 探讨了城市热岛效应、不透水层扩张、以及人类活动强度对城市土壤、水体和大气组分带来的显著影响。重点分析了城市微气候的梯度变化如何影响植被的生长生理,以及碳、氮、磷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非线性循环路径。书中详述了传统乡村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在物质与能量交换上的根本差异。 第二章: 景观格局的尺度效应与连通性分析。 运用先进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本书详细介绍了量化城市绿地空间异质性的方法。分析了斑块的形状指数、边缘效应强度及其在不同尺度上对物种分布和生态过程的调控作用。特别关注了“生态廊道”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评估了线性绿地(如河岸带、交通隔离带)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物种扩散中的实际效能。强调了景观连通性对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极端重要性,并引入了基于网络理论的连通性评估模型。 第三章: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格局、驱动力与保护策略。 城市环境对动植物的适应性提出了严峻挑战。本章分类讨论了城市中的代表性动植物群落(包括特有先锋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的群落结构特征。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污染梯度和人类干扰频率如何共同驱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重组。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就地和迁地保护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友好型栖息地营造的技术细节。 第二部分: 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量化评估与价值实现 现代城市管理强调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核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可持续管理》致力于提供科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论。 第四章: 城市水文过程调控与雨洪管理。 城市绿地在渗透、蒸散和涵养水源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本章详细介绍了基于“低影响开发”(LID)原则的绿色基础设施设计,包括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和人工湿地的设计参数与运行机理。通过水文模型模拟,量化了不同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渗透率对径流削减和地下水补给的贡献率。 第五章: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与污染物清除机制。 阐述了城市乔木冠层、灌木层和地被层对颗粒物(PM2.5, PM10)的截留机制、气体污染物(如臭氧、二氧化硫)的吸收速率,以及植被对城市负氧离子的产生作用。书中提供了基于叶面积指数(LAI)和物种特异性系数的区域尺度空气净化潜力估算模型。 第六章: 城市热环境调节与能量平衡。 聚焦于蒸散冷却和遮荫效应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中的作用。通过热红外遥感数据分析,对比了不同类型绿地(林地、草地、水体)的表面温度降低效率。引入了绿地覆盖度、绿地形态因子与周边建筑热环境改善效果之间的多变量回归分析,为制定精准的降温绿化策略提供依据。 第七章: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与政策集成。 将生态功能转化为经济和社会价值是推动绿地保护的关键。本章介绍了环境经济学中常用的价值评估方法(如替代成本法、便携价值法),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评估结果融入城市空间规划和公共决策流程中,确保生态价值在基础设施投资中得到体现。 第三部分: 挑战、韧性构建与可持续管理实践 本书的后半部分关注于如何在日益复杂和受限的城市环境中,实现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与可持续运行。 第八章: 城市土壤健康与污染风险管理。 深入探讨了城市土壤的特殊形成过程,着重分析了重金属、石油烃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提出了非侵入式的土壤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介绍了植被修复(植物修复、植物稳定化)技术的应用条件、效率限制以及长期监测方案。 第九章: 城市绿地的社会生态韧性构建。 韧性(Resilience)是衡量系统应对干扰和恢复能力的关键指标。本章讨论了气候变化(极端降水、干旱)和人为压力(建设、过度使用)对绿地系统的冲击。提出了通过增加物种多样性、优化空间结构和建立“多功能绿地网络”来增强生态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十章: 跨学科整合的城市绿地可持续管理实践。 本章是全书的综合应用。通过多项国际案例研究(涵盖欧洲、北美及亚洲的发达城市经验),展示了如何将生态学、城市规划、水利工程和社区参与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管理范式。强调了动态监测、适应性管理以及公众参与在确保长期可持续性中的不可替代性。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视角、对前沿量化方法的强调,以及对“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的深入实践指导。它不仅仅是一部理论专著,更是一本面向未来城市生态建设的实用手册。 ---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迷上了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尤其是关于地球科学和环境方面的。之前断断续续读过一些关于土壤的书,但总觉得不够系统。《环境土壤学(第二版)》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它似乎涵盖了环境和土壤这两个我都很感兴趣的领域。我特别想了解的是,这本书在阐述土壤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是如何将其与环境因素联系起来的。比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土壤结构、养分和微生物群落会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科学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土壤作为地球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以及它如何反映和影响着我们周围的环境。此外,我对土壤污染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也很有兴趣,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采样、分析和数据解读的内容,那就更好了。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土壤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增长,也能激发我对环境保护的更多思考。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期待了很久!作为一名在基层环保部门工作的技术人员,我一直觉得土壤方面的知识虽然重要,但总感觉有些晦涩难懂,很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环境土壤学(第二版)》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及时雨。从书名来看,就充满了专业性和实用性。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真正帮助我理解土壤污染的成因、传播途径以及各种治理技术。比如,针对我们经常遇到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解释,并且详细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修复方法,最好能有一些案例分析,让我知道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另外,对于土壤生态修复,我希望能有更深入的探讨,了解不同植被、微生物在净化土壤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污染类型选择最佳的修复策略。总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工作中的一本得力助手,帮助我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土壤环境保护工作。

评分

我是读大三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现在正准备写毕业论文,主题初步定在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上。《环境土壤学(第二版)》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救星!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各种土壤修复技术的详细论述,比如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我希望它能清晰地解释每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例如,对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书中是否会重点介绍固定化技术、淋洗技术或者植物修复技术?对于有机污染,又有哪些有效的降解或吸附方法?我还需要一些关于修复效果评估的指导,如何科学地判断修复是否成功,以及如何进行长期的监测。这本书的“第二版”也意味着它可能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这一点对我写论文非常有帮助。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参考,让我的毕业论文能够有深度、有亮点。

评分

我是一名园艺爱好者,最近开始对土壤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总觉得自己的植物长得不如预期,可能根源就在土壤。《环境土壤学(第二版)》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非常专业,但我希望它能在不失科学严谨性的前提下,提供一些对普通读者也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比如,我希望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砂土、粘土、壤土)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书中是否会介绍如何判断土壤的肥力水平,以及如何通过改良土壤来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对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我一直觉得它们很重要,但了解不多,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有益菌和有害菌的区别,以及如何培养健康的土壤微生态。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土壤酸碱度、盐分等问题的简易检测方法和处理建议,那就太棒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成为一个更懂土壤的园艺达人。

评分

作为一个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的人,我总喜欢深入了解事物的根本。《环境土壤学(第二版)》这本书的书名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希望它能从更宏观的视角,阐述土壤在地球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与大气、水体、生物圈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我想了解土壤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以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土壤发生了哪些重要的演变。同时,我也对土壤的多样性感到着迷,希望能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书中如果能包含一些关于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讨论,例如如何防止土壤退化、荒漠化,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城市土壤,那就更好了。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脚下的土地”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激发我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敬畏和探索。

评分

学习学习

评分

还行

评分

专业专业

评分

挺好的,以前老师编的书

评分

挺好的,以前老师编的书

评分

评分

正在学习

评分

专业专业

评分

学习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