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

低温等离子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文俊,李晶欣,竹涛 等 著
图书标签:
  • 低温等离子体
  • 大气污染控制
  • 环保技术
  • 环境工程
  • 等离子体技术
  • 空气净化
  • VOCs治理
  • 工业废气处理
  • 污染治理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35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95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4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从事等离子体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阅。
低温等离子体工业废气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是集物理、化学和环境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技术,与目前常用气体治理方法(吸附、吸收、燃烧法等)相比较,该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高效、低耗节能、适应性强、维护操作简便等。由于能很容易使污染物分子高效分解且处理能耗低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外大气污染治理中较富有前景、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之一,其使用和推广前景广阔,为工业领域气态污染物的治理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低温等离子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是一部论述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的著作。书中详细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过程、机理,给出了脉冲电晕放电、直流电晕放电、交流电晕放电、介质阻挡放电等多种放电的研究结果,以及该技术结合吸附、催化等技术的协同效应。此外,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详细说明了该项技术用于大气污染物的治理研究,包括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室内空气、油烟废气、恶臭废气以及SO2和NOx烟气的研究成果。
《低温等离子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可供从事等离子体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论述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应用的著作,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过程、机理,给出了脉冲电晕放电、直流电晕放电、交流电晕放电、介质阻挡放电等多种放电的基本原理、理论以及该技术结合吸附、催化等技术的协同效应。书中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该项技术用于大气污染物的治理研究,主要论述了该技术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室内空气、油烟废气、恶臭废气以及SO2和NOx烟气的研究所果。
本书可供从事等离子体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阅。

作者简介

梁文俊: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一直从事大气污染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目前正在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 20篇,授权专利10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等离子体技术简介1
1.1等离子体的定义1
1.2等离子体的分类2
1.3等离子体的基本参量及等离子体判据5
1.3.1粒子密度和电离度5
1.3.2电子温度和粒子温度6
1.3.3德拜长度6
1.3.4等离子体鞘层6
1.3.5等离子体频率7
1.3.6沙哈方程8
1.3.7等离子体的时空特征限量9
1.3.8等离子体判据9
1.4辉光放电9
1.4.1阴极区10
1.4.2负辉区10
1.4.3法拉第暗区11
1.4.4正柱区11
1.4.5阳极区12
1.5电弧放电12
1.5.1电弧放电的基本性质和特征13
1.5.2电弧的分类13
1.5.3电弧的启动13
1.6火花放电14
1.6.1火花放电的特征14
1.6.2火花放电的形式15
1.6.3流注15
1.7电晕放电15
1.7.1电晕放电的定义16
1.7.2电晕放电的特征16
1.7.3电晕放电的分类17
1.8介质阻挡放电17
1.8.1介质阻挡放电基本概念17
1.8.2介质阻挡放电特征参量22
参考文献29
第2章低温等离子体化学反应过程31
2.1概述31
2.2等离子体产生原理32
2.2.1汤森放电33
2.2.2帕邢定律34
2.2.3气体原子的激发转移和消电离34
2.3低温等离子体化学反应过程35
2.3.1碰撞参数35
2.3.2等离子体中的基本粒子36
2.3.3等离子体产生的电离机制37
2.3.4化学反应链40
2.3.5电离过程分析——电子雪崩现象40
2.4电源和反应器系统及优化41
2.4.1电源和反应器41
2.4.2脉冲电参数测量41
2.4.3高压窄脉冲电源及优化44
2.4.4电源和反应器系统优化44
参考文献47
第3章直流电晕放电伏安特性49
3.1多针对板电晕放电伏安特性51
3.1.1伏安特性分析51
3.1.2正电晕放电形式54
3.1.3负电晕放电电极间距确定58
3.2多电极管线电晕放电伏安特性61
3.2.1实验装置的建立62
3.2.2实验结果与讨论65
3.3管线极电晕放电伏安特性74
3.3.1实验装置75
3.3.2实验结果75
参考文献76
第4章低温等离子体用于挥发性有机物去除78
4.1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现状78
4.1.1吸收法78
4.1.2吸附法79
4.1.3燃烧法80
4.1.4冷凝法80
4.1.5生物法82
4.1.6膜分离法82
4.1.7光催化氧化法83
4.2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去除VOCs研究现状83
4.2.1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去除VOCs的原理83
4.2.2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用于VOCs的处理研究进展84
4.3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其他技术去除VOCs研究84
4.3.1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技术降解VOCs84
4.3.2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吸附(吸收)技术87
4.3.3低温等离子体协同生物法降解VOCs的研究88
4.4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技术用于VOCs去除的研究88
4.4.1低温等离子体联合TiO2降解甲苯的研究88
4.4.2过渡金属元素掺杂TiO2对甲苯降解的影响92
4.4.3过渡金属元素与稀土金属元素共掺杂TiO2对甲苯降解的影响94
4.4.4阴离子修饰TiO2对甲苯降解的影响96
4.4.5低温等离子体协同锰银催化剂降解甲苯的研究99
4.4.6低温等离子体协同钒钛催化剂降解甲苯的研究101
4.4.7低温等离子体协同铁电催化材料降解甲苯的研究104
4.5VOCs产物研究及机理分析107
4.5.1产物分析107
4.5.2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降解VOCs机理分析112
4.5.3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116
参考文献119
第5章低温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121
5.1引言121
5.1.1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及危害121
5.1.2室内空气污染的特征122
5.2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现状122
5.2.1机械方法122
5.2.2物理方法125
5.2.3生物方法129
5.3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室内空气净化研究现状129
5.3.1去除气态污染物的作用机理129
5.3.2低温等离子体去除室内污染物国内主要成果130
5.4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其他技术净化室内空气131
5.4.1低温等离子体�泊呋�技术原理132
5.4.2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技术研究现状132
参考文献134
第6章低温等离子体用于恶臭治理137
6.1引言137
6.1.1恶臭气体的分类与来源137
6.1.2恶臭的危害及影响138
6.1.3恶臭气体的排放及污染控制标准141
6.2恶臭处理技术现状142
6.2.1掩蔽法142
6.2.2稀释扩散法142
6.2.3吸附法143
6.2.4吸收法146
6.2.5化学氧化法149
6.2.6燃烧法149
6.2.7光催化氧化法154
6.2.8生物法156
6.2.9联合法159
6.3低温等离子体去除恶臭161
6.3.1电子束照射法162
6.3.2介质阻挡放电技术163
6.3.3表面放电技术164
6.3.4填充式反应器治理技术164
6.3.5脉冲电晕放电技术165
6.3.6直流电晕放电技术166
6.3.7等离子体组合技术168
参考文献170
第7章低温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172
7.1烟气脱硫脱硝现状172
7.1.1SO2和NOx的来源及危害172
7.1.2我国SO2和NOx排放现状及相关政策174
7.1.3传统烟气脱硫脱硝技术178
7.2低温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184
7.2.1低温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发展184
7.2.2低温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反应机理185
7.2.3电子束法脱硫脱硝189
7.2.4高压脉冲电晕法191
7.2.5高压直流电晕法192
7.2.6介质阻挡放电脱硫脱硝的研究193
7.2.7低温等离子体联合技术脱硫脱硝195
7.3低温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工业应用197
7.3.1低温等离子体法脱硫脱硝工艺流程及特点198
7.3.2电子束烟气净化工艺199
参考文献204
第8章低温等离子体餐饮油烟净化208
8.1概述208
8.1.1餐饮油烟的形成及危害208
8.1.2餐饮油烟控制的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210
8.1.3常见餐饮油烟净化技术212
8.2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净化餐饮油烟216
8.2.1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作用原理216
8.2.2雾化电晕法净化油烟216
8.2.3高压静电法净化油烟219
8.2.4低温等离子体油烟净化器结构优化221
8.2.5低温等离子体复合技术净化油烟223
8.3低温等离子体净化餐饮油烟工程应用225
8.3.1低温等离子体净化设备的技术要求225
8.3.2EP-OW型高效油雾电过滤器228
8.3.3JD-Ⅱ系列高压静电式油雾净化器230
8.3.4PYJ系列复合式等离子油烟净化机组232
参考文献232
第9章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燃油尾气236
9.1柴油机尾气概述237
9.1.1柴油机尾气排放特征237
9.1.2柴油机尾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237
9.1.3柴油机尾气净化技术的现状与不足240
9.1.4传统柴油机尾气污染控制技术240
9.2柴油机尾气排放控制政策及标准245
9.2.1国外柴油机尾气控制政策及排放标准245
9.2.2我国柴油机尾气排放控制政策及标准248
9.3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柴油机尾气250
9.3.1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柴油机尾气的研究现状251
9.3.2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柴油机尾气反应机理252
9.3.3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柴油机尾气技术257
9.3.4PM与NOx在净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266
9.3.5低温等离子体再生DPF技术267
9.3.6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的局限性268
9.4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柴油机尾气工程应用269
9.4.1低温等离子体用于柴油机尾气处理的技术背景269
9.4.2基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柴油机四效催化技术系统271
9.4.3低温等离子技术处理现代D4BX柴油机排放的碳烟颗粒271
参考文献273

前言/序言

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公众的重视,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些传统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新技术均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不足。污染物末端治理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环节,而污染物控制技术是末端治理的解决途径。
低温等离子体工业废气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是集物理、化学和环境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技术,与目前常用气体治理方法(吸附、吸收、燃烧法等)相比较,该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高效、低耗节能、适应性强、维护操作简便等。由于具有能很容易使污染物分子高效分解且处理能耗低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外大气污染治理中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之一,其使用和推广前景广阔,为工业领域气态污染物的治理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本书系统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过程、机理,给出了脉冲电晕放电、直流电晕放电、交流电晕放电、介质阻挡放电等多种放电的基本原理、理论以及该技术结合吸附、催化等技术的协同效应。书中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该项技术用于大气污染物的治理研究,主要论述了该技术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室内空气、油烟废气、恶臭废气以及SO2和NOx烟气的研究成果。本书可供从事等离子体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能源、化工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参加本书编著的人员有:北京工业大学梁文俊、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李晶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竹涛。全书后由北京工业大学李坚教授统稿、审阅。还要感谢在本书编著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边文景、马琳、王爱华、郭书清、武红梅、马名烽、李祥、赵文娟、白子鹤、夏瑜、陈静艳等同学。
本书获得北京市市委组织部人才项目和北京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的出版资助,在编著过程中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编著者参考并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此向所有被引用的参考文献的作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可能由于作者的疏漏,书中所列出的参考文献未必全面,在此特向书中未能列出的被引用的作者们致以深深的歉意。
限于编著者编著的时间和水平,书中难免出现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6年5月于北京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地球深层物理过程与生命起源》的图书简介: --- 地球深层物理过程与生命起源 ——从地核动力学到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化学演化 本书概述: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学术专著,深入探讨了地球内部深层物理过程(如地幔对流、地核液态外核的电磁场产生机制以及俯冲带的物质循环)如何与地球表面的早期化学环境相互作用,并最终催生了生命的起源。我们摒弃了传统的依赖地表热液喷口或陨石撞击的单一解释模型,转而构建了一个“深源驱动”的生命起源框架。全书以严谨的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生命起源化学为基础,对地球形成初期和冥古宙至太古宙早期阶段的关键物理化学条件进行了详尽的模拟与分析。 核心内容与章节结构: 本书共分八个章节,内容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细的早期地球图景。 第一章:行星演化动力学基础——早期地球的热力学状态 本章首先回顾了行星吸积模型对早期地球内部结构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放射性元素衰变、地核形成过程中的引力能释放以及早期潮汐力对地球内部热量积累的贡献。我们详细讨论了“大碰撞事件”后地幔物质的粘滞性和初始分异程度,并引入了先进的数值模拟结果,展示了地幔从均匀热态向层状对流转变的关键物理阈值。本章的关键在于确立一个足够“热”但又允许液态水存在的早期地球温压条件。 第二章:地核发电机与磁场的起源及其对大气层的保护 生命起源的先决条件之一是稳定的液态水环境。本章深入研究了地球外核中熔融铁镍合金的运动学。通过电磁流体力学(MHD)的视角,我们分析了地核内部的对流模式如何产生强大的、能够维持数十亿年的磁场。特别关注了早期地球磁场强度与太阳风强度的动态平衡。我们提出了一个模型,解释了磁场如何有效偏转早期太阳风对原初大气层的剥离,从而为地表液态水的积累提供了必要的保护屏障。 第三章:深源气体——地幔脱气与早期大气的组分 早期地球大气层并非简单来自火山喷发,而是与深部地幔物质的化学还原性密切相关。本章聚焦于地幔深处(410公里至2900公里深度)矿物中被捕获的挥发性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甲烷和硫化物)在板块构造活动和地幔柱上升过程中如何被释放到地表。我们利用高压高温实验数据,重建了冥古宙地幔脱气过程中,大气中还原性气体(如CH₄、NH₃、H₂S)相对于氧化性气体(如CO₂、H₂O)的比例,为后续的有机分子合成奠定了化学基础。 第四章:俯冲带——物质循环与极端环境的化学反应器 俯冲带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交换区域之一。本章将俯冲的海洋岩石圈视为一个天然的、高压且温度梯度极大的化学反应器。我们分析了俯冲板片携带的含水矿物在不同深度经历的脱水过程。重点讨论了在地幔过渡带(约660公里深度)发生的水-岩反应,以及这种反应如何影响地幔的物理性质和深源物质的上涌路径。我们还探讨了俯冲过程中,有机物质(即便是在深层岩石中)如何被热解、重塑并重新输送回地幔深处或被释放到地幔顶部。 第五章:地幔热柱与深层物质输运 地幔热柱(Plume)是连接地核与地幔顶部的重要通道。本章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和岩石学证据,重建了早期地幔热柱的形成机制和物质组成。我们论证了热柱上升过程中携带的极端还原性物质(如高纯度单质硅或金属氢化物)在上升过程中与周围地幔物质的相互作用,这可能在特定地质环境中创造了极高的局部化学势,对生命早期所需的化学梯度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 第六章:早期地壳的化学分异与原始生命微环境的形成 当地球冷却并形成稳定地壳后,深源物质开始在地壳和地幔顶部发生更复杂的化学分异。本章详细分析了岩浆洋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富集硅酸盐地壳的化学特性。重点研究了富含特定微量元素(如磷、钼、镍、硫)的超镁铁质岩和碱性岩浆的形成,这些元素被认为是生命活动中酶和核酸结构所必需的。我们提出了“深源富磷地壳”模型,解释了如何在缺乏大规模陨石撞击的情况下,地表环境获得了足够的生物必需元素。 第七章:物理驱动的有机分子合成路径 本章从物理过程直接驱动化学反应的角度切入。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米勒-尤里实验,而是模拟了深层高压环境(如地幔深处或地壳裂隙中)中,高能粒子(如宇宙射线或放射性衰变)穿透物质时产生的非热激发效应。研究表明,在高压水-甲烷体系中,特定频率的辐射或冲击波足以驱动简单的无机分子合成出氨基酸、核苷酸前体甚至简单的寡聚体,无需依赖地表紫外线辐射。 第八章:结论与未来展望——深部地球的生命潜力 总结前述发现,本书认为生命起源是一个深层物理过程与地表化学环境耦合的复杂事件。深部地球不仅提供了能量和物质,更重要的是它设定了早期化学反应的“初始条件”。本章最后展望了对太阳系内其他行星(如火星、木卫二)深部物理结构研究的借鉴意义,并探讨了极端环境微生物学(如深层生物圈)对理解地球生命起源的直接启示。 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地球深部动力学(Deep Dynamics)与生命起源(Abiogenesis)之间联系的系统性重建。它整合了地震学、高压物理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合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解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立足于行星尺度的、物理驱动的全新视角。本书对地球科学、天体生物学和行星地质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今天,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真正改变现状的前沿技术。《低温等离子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通往未来大气污染治理之路的一扇窗户。 我推测,书中一定会对低温等离子体这一介于固、液、气三态之外的特殊物质形态,在空气净化领域的独特作用进行深入的解读。 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能量输入方式下,低温等离子体产生的活性物种(如O3、OH自由基、e-等)是如何协同作用,高效地氧化、分解空气中的各类污染物,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VOCs,以及NOx、SO2等。 Moreover, the "applications" part of the title strongly sugges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Does the book present various reactor designs tailored for different pollution sources, such as flue gas treatment from power plants, exhaust from vehicles, or even indoor air purification systems? Are there detailed discussions on experimental results, performance metrics, and case studies that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conomic viability of these technologies? The idea of using plasma, a concept often associated with extreme conditions, for gentle yet powerful low-temperature atmospheric remediation is particularly captivating.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决全球性环境挑战的科学技术充满了热情,而大气污染无疑是其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虽然我对《低温等离子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所知甚少,但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科学力量和实际应用的决心。 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详细地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作为一种“绿色”的污染控制手段,其在处理多种大气污染物时所展现出的独特优势。 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低温等离子体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的微观过程,比如,等离子体产生的电子、离子、自由基等是如何与目标污染物分子碰撞、断裂、重组,最终生成无害或低害物质的。 Furthermore, I would be fascinated to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plasma reactors employed for air pollution control, such as corona discharg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and gliding arc discharge, and their respective efficiencies and limitations. The "application" aspect is particularly compelling. Does the book showcase real-world examples of how these technologies are used in power plants, chemical factories, or even municipal waste incineration facilities to mitigate harmful emissions? Are there discussions 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perational costs, and scalability of these systems? The notion of harnessing a powerful physical phenomenon like plasma for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especially at low temperatures which suggests lower energy input and potentially broader applicability, is incredibly intriguing.

评分

我一直对环境科学和新兴技术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最近偶然间了解到一本叫做《低温等离子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的书,虽然我对书的具体内容不甚了解,但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前沿性和应用性。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浅出地介绍低温等离子体这一独特的物理化学现象,以及它如何被巧妙地应用于治理我们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 想象一下,在那些工业区或者交通拥堵的城市,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而这本书或许就提供了一种高效、清洁的解决方案。它可能详述了等离子体产生的主要原理,比如如何通过电场激发气体分子,形成高活性的自由基和离子,进而与污染物发生反应。 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例如介质阻挡放电、辉光放电等,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Furthermor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re what truly pique my interest. Could it be that the book details how these technologies are integrated into industrial exhaust systems, transforming harmful emissions into less noxious substances before they are released into the atmosphere? Or perhaps it explores their use in urban air purification systems, creating localized clean air zones. The potential for such technology to revolutionize pollution control is immense, and I am eager to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underpinnings and engineering challenges involved in making these applications a reality. The very idea of using plasma, often associated with high temperatures, to achieve low-temperature control is a fascinating paradox that promises innovative solutions.

评分

作为一个对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充满热情的人,我一直在关注能够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的技术。《低温等离子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这本书,在我看来,无疑代表了这一领域的前沿探索。 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浅出地解析低温等离子体这一特殊物质状态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如何在高活性的粒子环境中实现对大气污染物的精准“打击”。 我非常期待了解书中关于等离子体在去除多种污染物上的具体细节,比如,如何通过优化等离子体参数(如功率、频率、气体组成等)来最大化地分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恶臭气体,甚至是PM2.5中的有害成分。 Furthermore, the "application" aspect is crucial. Does the book offer insights into how these technologies are integrated into existing industrial processes or developed as standalone air purification units? Are there discussions on the advantages of low-temperature plasma over traditional methods in terms of energy efficiency, byproduct formation, and operational safety? The potential for this technology to offer cleaner, more sustainable solutions for atmospheric pollution control is immense, and I am keen to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rigor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that underpin its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关注能源与环境交叉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尤其是那些具有突破性潜力的技术。一本名为《低温等离子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的书籍,在我看来,极有可能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我推测,这本书的作者必定对低温等离子体在去除各种大气污染物方面的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我想象,书中会非常细致地讲解等离子体反应机理,比如,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如何有效地分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以及PM2.5等污染物。 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污染物种类与低温等离子体作用的相互关系,例如,针对不同成分的污染气体,选择哪种等离子体放电模式和工艺参数才能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Moreover, I am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application" part of the title. What specific industries or scenarios has this technology been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in? Does the book offer case studies, perhaps detailing the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actual pilot or industrial-scale pollution control systems? Are there discussions on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The prospect of a technology that can effectively tackle persistent air pollutants, often a bane of industrialization, is highly encouraging, and I believe this book might hold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its practical deployment and future potential.

评分

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和描述的一样,好评! 好大一本书,是正版!各种不错!只是插图太多,有占篇符之嫌。书拿到手挺有分量的,包装完好。还会继续来,一直就想买这本书,太谢谢京东了,发货神速,两天就到了,超给力的!5分!“我只要在搜索框内输入书名、作者,就会有好多书摆在我面前供我挑选,价格方面还可以打折,这样便捷与优惠的购书方式我怎么可能不选择呢!”经常在网上购物的弟弟幸福的告诉我。据调查统计,当前网上书店做得较好的的网站有京东等。现在大街小巷很多人都会互相问候道:“今天你京东了吗?”,因为网络购书已经得到了众多书本爱好者的信任,也越来越流行。基于此,我打开网页,开始在京东狂挑书京东有卖。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不错的专业书

评分

还没开始看

评分

这类书要少了,得出一本买一本

评分

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和描述的一样,好评! 好大一本书,是正版!各种不错!只是插图太多,有占篇符之嫌。书拿到手挺有分量的,包装完好。还会继续来,一直就想买这本书,太谢谢京东了,发货神速,两天就到了,超给力的!5分!“我只要在搜索框内输入书名、作者,就会有好多书摆在我面前供我挑选,价格方面还可以打折,这样便捷与优惠的购书方式我怎么可能不选择呢!”经常在网上购物的弟弟幸福的告诉我。据调查统计,当前网上书店做得较好的的网站有京东等。现在大街小巷很多人都会互相问候道:“今天你京东了吗?”,因为网络购书已经得到了众多书本爱好者的信任,也越来越流行。基于此,我打开网页,开始在京东狂挑书京东有卖。

评分

查询方便,包装不错,可以购买

评分

书的封面有折痕,有一些的磨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