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饥饿、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饥饿、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石岛纪之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中国民众
  • 饥荒
  • 社会变革
  • 民族主义
  • 二战史
  • 社会史
  • 近代史
  • 战争史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09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67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字数:28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民众遭受沉重苦难并奋起抗争的历史关节点。在抗战时期,中国普通民众是如何维持日常生活的,他们的心态如何,他们是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针对这些问题,本书采取民众的立场、全新的视角重写抗战时期中国的民众社会史。质而言之,本书是一部由下至上角度撰写的抗日战争史。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核心问题,讨论的是抗战时期的粮食问题,即粮食供应对该时期民众日常生活及社会心理产生的深刻影响。该部分重点讨论粮食供应的极端不足及其对民众心理的影响,同时涉及日伪统治区、国民党统治区及抗日根据地的相关应对。第二部分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抗日根据地民众对日军残暴侵略的感受及其采取的行动。其中包括民众如何应对根据地实施的社会改革及根据地针对民众心态和行动采取的对策。该部分考察的核心区域,是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根据地。本书与以往著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力争为读者提供关于抗日战争史的新观察、新视野。

作者简介

  石岛纪之,1941年生。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硕士课程。长期担任国立茨城大学教授和菲莉斯女学院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史。著有《中国抗日战争史》(青木书店、1984年。中译本《中国抗日战争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云南与近代中国》(青木书店,2004年)、《重庆国民政府史研究》(合著,东京大学出版会,2004年)、《国际关系视角下的日中战争》(合著,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11年)、《日中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研文出版,2014年)。


  李秉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有《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共农村党组织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狂澜与潜流:中国青年的性恋与婚姻(1966-197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精彩书评

  

日本历史学家石岛纪之的新著《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饥饿、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2014年研文版;李秉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6月)。上距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青木书店,1984年)已有三十年,安井三吉教授说这两部著作可以看作是姐妹篇,他认为在战争被尖锐追问的今天,“本书是根据时代的要求而写的”。那么,今天的时代要求是什么?一方面是至今为止的中日战争史研究仍然是以政治史、军事史和国家叙事为主流,社会史和下层民众的受难史仍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另一方面,如作者本人在日文版后记和姬田光义教授在序言中所说,目前是中日建交以来关系*恶化的时期,让日本国民真正认识历史上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日本始终是加害者,中国始终是受害者”这个基本事实与性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石岛教授说:“本书努力如实描述的是,在受到日本长期侵略战争期间,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心性、苦难和受害经历。”撰写该书的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研究中国民众遭受的苦难,让日本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日中战争”是日本的侵略战争;二是从民众史和社会史的角度探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真相(中文版自序)。这应该可以理解为安井教授所说的“时代的要求”。虽然我未敢如姬田教授那样对研究民众苦难史的现实政治作用有那么乐观的估计(见序言),但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无论是在革命史或战争史研究中,时代要求于研究者的,*重要的还是回到人民的苦难史和心态史。

民众在战争中所经历的苦难除了有像南京大屠杀那样的巨大灾难之外,更有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的痛苦、恐惧与忧伤,他们*基本的诉求是活命,*真实的状态是在战火与饥饿中寻找生存的机会。无论是反抗还是顺从,无论是面对日伪政权的统治还是国共政权的抗日动员,民众的主流心态都只能是从保护自身安全出发;只有回到这个*真实的历史现场之中,我们才能认识和评价民众面对侵略暴行和民族反抗战争所采取的态度和所选择的行为方式。石岛教授在日文版自序中首先围绕抗日战争研究史观展开论述,他区分了从“国家历史”角度出发的“英勇斗争”的主流表述与从民众的“实相”与“心性”出发的研究之间的差异,他并没有否定前者,只是强调了后者的必要性。他在古厩忠夫、笹川裕史、奥村哲、石井弓、浅田乔二和田中恭子等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以民众在日本侵华战争中遭遇的非象征性的苦难为研究目标,讨论中国民众如何面对日军攻击、战时粮食供应、以民众动员为目的的社会改革等问题,自下而上地考察了抗日战争中的民众的生存实况,同时回应了战争动员的有效性和民众的民族主义精神如何崛起等重要议题。

该书分两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向饥饿宣战”讨论抗战时期粮食供应的实况及其对民众日常生活与社会心理产生的深刻影响,重点讨论粮食供应极端不足的严重性及其对民众对待抗战态度的决定性影响,同时分析比较了日伪统治区、国民党统治区及中共抗日根据地的相关应对。就第一部分的研究结论而言,作者实际上是否定了过去那种认为日军侵略暴行必然激起民众的民族主义精神和反抗行为的“反抗叙事”,指出受难中的民众的真实“心性”是围绕个人生存安危,“与国家民族利益相比,一般民众更重视个人利益”(47页)。第二部分“民族主义与社会改革:以太行抗日根据地为中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抗日根据地民众对日军残暴侵略的感受及其采取的行动,包括民众如何应对根据地实施的社会改革及根据地针对民众心态和行动采取的对策。在全书最后的“结束语”中,作者指出:“总体而言,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来说,*大的问题是以粮食为中心维持‘自己的生活’,确保‘安全’,民众,特别是有‘实际主义者’心理的农民,他们的生活逻辑与抗战逻辑如何才能结合呢?对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领导者来说,这是*重要且困难的任务。”(158页)

另外,通过比较研究国民党统治区与中共领导的根据地社会与民众的状况,指出中共根据地通过合理负担、“清算旧账”、减租减息等措施成功地使战争负担在社会上公平化,说明中共的政策更适合战时体制,而且是可以实施的。

加拿大历史学者、民国史专家戴安娜?拉里(Diana Lary)教授在201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流离岁月:抗战中的中国人民》(廖彦博译,时报文化出版,2015年12月)中,同样聚焦于中国民众在抗日战争中身受的深重灾难,但是切入的视角、叙述框架和研究方式都颇为不同。白先勇先生说:“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戴安娜教授分析这场战争当然保持她应有的客观冷静态度,但这本书的重大意义,更在于她能撇开战争的表象,而直接切入战时中国社会的深层,接触到中国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深重苦难。 三千万人的死亡,对她来说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研究数字,而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血淋淋的大悲剧。 戴安娜教授以同情怜悯之心,替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人民,记录下他们的劫难如山的悲惨故事。”(“导读:一幅苦难深重的流离图”,11-12页)这是对该书的“苦难史”面向的一种概括,在这一充满悲怆情感的大叙事之下,是作者引用大量的历史资料、数据、新闻报道、亲历者回忆以及文艺作品的描述,引导读者重返社会崩塌、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历史现场。

除此以外,该书还有另一个重要面向,那就是关于“抗战对中国*大的影响不只是死伤,而是带来巨大的社会革命”的创见。在战争与社会变化关系的问题上,作者不同意史学家杜赞奇关于近代中国的战争对社会影响的效果“甚为短暂”的观点,认为抗日战争带来的社会创伤与社会彻底变革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这场战争“使得旧社会分崩离析、天翻地覆。有些战争带来的改变突然而急遽,过程极为暴烈,以至于社扭曲变形;其他的变化比较渐进平缓,但是却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基本架构”(“序章,战争的代价”)。在全书的具体论述中,戴安娜不断从多种角度申述和论证这个论题,包括原有社会结构的崩塌、传统社会家族制度与价值观念的消亡、经济生产结构的改变、社会精英阶层的陷落、军人集团对权力的垄断、个人与社会心理结构的急速转换、暴力行为作为权力与利益来源得到容忍与鼓吹、政治激进主义思想蔓延、青年人的理想主义被政治置换与改造、人际关系中的信任感与压迫感的置换等等非常丰富和细致的方面。在这些不同层面的论证中,作者运用的材料来源非常广泛,其中的回忆录、亲历者口述、当时的文艺作品等都使个人的、民众的和心理上的战争创伤得以深刻呈现。

在这样的“社会创伤与巨变”的战争史与社会政治史观的论述中,作者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抗日战争决定了中共力量的迅速壮大,也决定了国共内战的最后结局。这一结论本身已是共识,只是站在不同立场和视角上有不同的表述,而作者在该书中的分析与表述则更具独特的异质性。我只是想起王德威教授对台湾作家姜贵的小说《今梼杌传》(另名《旋风》)的评论:“现代中国革命的理想憧憬何以滋生出暴力后果?这正是姜贵所念兹在兹的吊诡。”;“《今梼杌传》最后描写新政权如何组织镇民清算当地的老旧封建势力……姜贵认为群众被激发产生的集体暴力正是革命欲望的终*表现。”(《历史与怪兽》,115、121页,麦田出版,2009年)无论是在文学书写还是历史叙事中,在战争与革命的残暴旋风中激发的暴力欲望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和伤痕迫使有良知的研究者无法回避人民的苦难史,而王教授在文末的提问则更使人心悸不已:“怪兽般的历史仍在肆虐么?”(153页)


  


  


  


《现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从晚清到民国》 一部深入剖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与文化转型的史诗 本书聚焦于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从晚清的动荡衰颓到民国初期的艰难探索,细致描绘了中国社会在西风东渐与内部矛盾交织下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本书旨在超越单纯的政治事件叙述,深入挖掘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社会肌理的重构过程。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社会结构的松动(约 1840s – 1900s) 本书开篇,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所遭受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宗法制度和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士绅阶层,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表现出的脆弱性与适应性,构成了理解后续一切变革的基石。 一、士绅阶层的转型与边缘化: 传统的士绅(Gentry)不仅是文化的守护者,更是地方治理和经济活动的实际控制者。本书将详细分析,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地方自治的兴起以及西式教育的渗透下,这一核心阶层的权力基础是如何被逐步瓦解的。我们考察了“新式士绅”——那些接受了新式军事或法政教育,并在洋务运动中担任技术和管理角色的精英——如何在新旧权力结构之间游走,最终成为推动体制改革(或曰体制维系)的关键力量。 二、农民与地权关系的新变局: 尽管传统的土地所有制在形式上得以保留,但本书论证了晚清中后期,由于人口压力、商业化农业的发展以及地方权力机构的腐败,使得佃农与地主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本书利用区域史料,对比了江南富庶地区与西北贫瘠地区的土地兼并模式,揭示了农民经济基础的侵蚀如何催生了底层社会的普遍性焦虑与反抗的萌芽。 三、城市空间的重塑与新阶层的诞生: 通商口岸的开放不仅仅是贸易的窗口,更是社会结构重组的熔炉。本书将“城市社会学”的视角引入晚清历史分析。买办阶层(Compradors)的兴起是研究的重点。他们作为连接传统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桥梁,其财富积累、文化品味(如“摩登”生活方式的初步形成)以及政治影响力,对原有社会等级构成了强力挑战。此外,早期产业工人群体的初步形成及其在工厂和矿山中的生存状态,也被纳入考察范围,为后续民国时期的工人运动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革命的遗产与民国的社会实验(约 1912 – 1927) 辛亥革命的成功并未带来社会结构的同步转型,而是开启了一段充满社会断裂与实验的时期。本书重点分析了革命的“未竟事业”——即社会基础的改造未能跟上政治形式的更迭。 一、军阀割据下的地方治理与社会控制: 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图景是碎片化的。本书考察了不同军阀(如皖系、直系、奉系)在各自统治区域内采取的社会动员和资源汲取策略。他们对传统士绅的利用、对新式教育机构的扶持与压制,以及在税收和征兵方面对农民的掠夺,构成了当时社会生存环境的底色。地方精英(如乡绅、地方绅商、地方实力派)在这一时期的“机会主义”策略,是理解社会服从与抵抗的关键。 二、新文化运动与知识分子的迷茫: 新文化运动(1915年后)是思想和文化层面的深刻革命。本书关注的不是“白话文运动”本身,而是这一运动对传统家庭结构、性别角色和社会权威体系所产生的冲击。知识分子群体(包括教授、记者、青年学生)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旗帜下,试图寻找新的社会规范,但他们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阶层之间巨大的“理解鸿沟”——即“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隔阂——是如何阻碍了社会改革的深入,成为本书探讨的复杂议题。 三、妇女解放的早期探索与城乡差异: 民国初期,妇女地位的提升(如废除缠足、女子教育的兴起)是社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本书特别设置章节,对比了城市中产阶级女性参与剪辫子、女权运动和进入专业领域的实践,与广大农村地区妇女在传统生育和劳动模式中几乎未受触动的现实。这种城乡间的“双轨制”现代化进程,是理解民国社会结构复杂性的重要视角。 第三部分:社会动员、区域发展与现代化路径的选择(约 1917 – 1930s 初期) 随着国民党在南方崛起以及革命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动员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核心手段。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新兴政权试图如何将分散、地方化的社会力量纳入国家统一的轨道。 一、教育与社会阶层的流动: 国民政府对教育系统的重构,尤其是在省会和地区中心建立的中小学和大学,是构建现代官僚体系和社会精英阶层的关键。本书通过对早期毕业生去向的数据分析,展示了教育如何成为新的“社会资本”,并探讨了这一流动机制是如何受到地域背景和家庭财富的制约。 二、乡村的重组与地方精英的合作: 相较于革命,国民政府初期更多采取了“合作”而非“颠覆”的方式来处理乡村问题。本书深入研究了“地方贤达”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交换机制,例如他们在地方公益事业(如兴修水利、设立简易师范)中的角色,以及这种合作对传统宗族势力衰落的影响。 三、社会科学的引入与社会调查的兴起: 本书特别关注知识界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实地考察”热潮。以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社会学系所开展的大规模乡村调查,不仅是学术活动的体现,更是国家试图理解自身社会基础、为后续改革提供数据支撑的努力。这些调查报告,揭示了税收压力、高利贷、自然灾害叠加下,农民的生存极限,为理解中国社会深层的脆弱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总结: 《现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从晚清到民国》是一部力图在宏大叙事与微观社会生活之间架起桥梁的学术专著。它不再将社会视为被动的反应者,而是将其视为在内外部压力下,不断进行适应、重组与抵抗的复杂系统。本书深刻揭示了中国在迈向现代性过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在这一转型期所经历的独特命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的视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宏大的战场叙事或高层的政治博弈,而是深入到中国社会肌理的最底层,去探寻那些普通民众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里,是如何挣扎求生,又是如何孕育出新的社会形态的。作者对于“饥饿”这一基本生存困境的描摹,简直达到了令人心悸的程度。我仿佛能闻到那种长期营养不良带来的霉味和绝望的气息。书中对粮食配给制度的瓦解、黑市的兴起,以及不同阶层在食物获取上的巨大鸿沟,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考证。特别是关于乡村地区的口粮与城郊难民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一种残酷的生存逻辑:战争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对资源分配的无情筛选。通过大量一手史料和口述回忆的穿插,作者成功地将抽象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个体经验,让读者不得不直面人类在极端压力下的真实境况。这种对生存哲学的探讨,远超出了传统历史研究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韧性的深度田野调查报告。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民族主义”概念的解构与重塑。这部作品并没有停留在对民族主义口号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它如何渗透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以出乎意料的形式表现出来。作者展示了,在面对共同的外敌时,曾经根深蒂固的地域、宗族观念是如何被一层“国家”的概念所覆盖和重构的。通过对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乃至宣传口号的研究,可以看到一种“自发性爱国主义”是如何被激活和引导的。然而,这种民族主义的构建并非铁板一块,它内部充满了张力——是精英层面的国家认同,还是底层民众基于朴素的自卫和对家园的热爱?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和互文关系,构成了全书一个引人入胜的探讨主题。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描绘不同群体对“我们是谁”这一问题的多元回答,构建了一个充满层次感的民族精神图景。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彻底地“去神话”了抗战历史。它没有将历史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也没有将苦难描绘成一种纯粹的精神洗礼。相反,它将一切置于世俗的、物质的、充满妥协和矛盾的现实之中进行考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待“道德困境”的态度。在那个资源极度匮乏的时代,为了活下去,人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无论在和平年代看来多么值得商榷,在这里都被赋予了历史的重量和情境的合理性。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全书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对人类处境的悲悯情怀。它无疑是为那些真正想理解“历史是如何在底层被体验和塑造”的读者准备的,其深刻性,足以让人反复咀嚼良久。

评分

这本书对于“社会改革”这一概念的解读,可以说是大胆而深刻的,它巧妙地将抗战的残酷现实与社会结构的嬗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同于那种将改革视为自上而下、有计划推进的刻板印象,作者展现了更多是自下而上的、近乎“野蛮生长”式的变迁。例如,在后方相对稳定的区域,女性角色在工厂和基层组织中的地位迅速提升,这种权力的重新分配,是战争环境无意中催生的“副产品”。书中对战时教育普及的考察,尤其引人深思,它揭示了民族危亡之际,知识和扫盲运动是如何成为凝聚人心、构建现代认知的关键工具的。然而,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这些进步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社会摩擦和旧有秩序的反弹,并非一帆风顺。这种辩证的分析方法,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尤为扎实可信,它拒绝了对“进步”的简单歌颂,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社会动力学模型中进行审视,让人对“变革”二字的代价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和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摒弃了传统历史著作的线性叙事,转而采用了一种类似多声部合唱的模式。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独立的观察点,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聚焦于某一特定群体或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比如战时物价的飞涨如何重塑了家庭伦理,或者移民潮如何改变了西南边陲的人口构成。这种分散式的聚焦,反而让抗战时期的中国图景显得更加立体和饱满。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在大时间的跨度和微观的个体故事之间来回切换,这种切换带来的认知冲击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体验。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历史的重建过程中,去填补那些看似零散的线索,最终拼凑出一个宏大而又无比精微的时代侧影。这种复杂的阅读体验,是建立在扎实史料基础上的高阶历史写作的体现。

评分

虽然中国人的苦难,不该由一个日本人写,这本身就是我们自己应该做,而且做好的事情。

评分

非常不错,喜欢的可以入手很好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最近活动越来越不给力了

评分

书籍内容很不错,正在学习,希望会有收获!

评分

书是好书,质量继承了社科出版社的一贯粗糙风格。

评分

评分

这本书写的有点美化战争的意思,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吧

评分

趁活动买的,不错,性价比高

评分

非常棒,给京东的物流点赞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