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画著作选刊:虚斋名画录 虚斋名画续录(套装上中下册)

古代书画著作选刊:虚斋名画录 虚斋名画续录(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民国] 庞元济<撰> 著,李保民 校
图书标签:
  • 古代书画
  • 书画史
  • 绘画
  • 中国美术
  • 艺术史
  • 名画
  • 古籍
  • 文献
  • 虚斋
  • 选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13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3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代书画著作选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36
套装数量:3
字数:9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古代绘画著录名作,汇集历代名家名作。

内容简介

《虚斋名画录》16卷,涵盖了自唐代以还许多名家之作。以时代先后为序,将家藏绘画分列卷、轴、册页三类,次序井然,且一一详记其质地,或纸本,或绢本,记下画幅大小尺寸,扼要描述画面用色用墨、人物景象,画中印章均以楷书释文录入,并标明朱文或白文。遇有文字漫漶、模糊无法辨识处,均以方框代之,不作臆改。此外,与画相关的诗文题跋悉数照录,如与坊本文字不同,亦不加改动,以存其真,俾使画史研究工作者考索。
《虚斋名画续录》4卷,在编次上,不同于前录中的卷、轴、册页的分类,而是将三类合一,按朝代顺序以件数著录,共得画迹九十六件,其中宋元名画就有三十二件之多,均为难得的稀世珍宝。如同前录一样,《续录》于每幅画的材质、尺寸、墨色、印章、款识等均详加描述著录。
后人通过对庞氏巨细无遗的著录解读,可以深入了解鉴赏历朝历代画家传世作品的内容风貌,鸟瞰中国绘画史的大致轮廓,感受不同时期的画风变迁,技法变异,有着同类书所无法替代的重要功用。
此稿以庞氏自刊本标校整理,整理者李保民对古代书画颇有研究,擅长古籍整理工作,保证了此次整理的高质量。拟出版。

作者简介

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浙江湖州南浔人。他既拥有财力,又精于鉴赏,收藏有铜器、瓷器、书画、玉器等文物,尤以书画较精,为全国著名书画收藏家之一。其收藏之富,为全国私家之冠。其所编撰的《虚斋名画录》16卷,《虚斋名画续录》4卷,汇集了他历年收藏的绘画精品,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古代绘画著录专著。校点者李保民,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编审。

内页插图

目录

出版说明
校点说明
虚斋名画录
虚斋名画续录

前言/序言

  晚清民国时期,国事蜩螗,时局动荡,天灾人祸,此起彼伏。论及书画收藏境遇,可谓厄运至极。随着清宫覆亡,大量珍稀文物流失民间,下落不明,存亡未卜;不少收藏世家名流,或为生计所迫,藏品几经易手;或遭盗匪肆虐,家藏流散不保。书画收藏近乎沧江虹散,令人浩叹不已。虽然时事艰虞,万方多难,仍然有不少热爱艺术,竭尽自身所能的收藏家,热心收藏守护珍贵的古代书画,先后出现了像庞元济、狄平子、完颜景贤、张伯驹、张珩、刘靖基、张大千、吴湖帆、王己迁、严惠宇、钱镜塘那样的书画收藏大家,他们中的许多人兼有实业家和收藏家的双重身份,精于鉴赏,客观上为古代书画收藏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庞元济毕生从事实业和收藏事业,耗费一生的精力和财力收藏古代绘画艺术珍品,数量之夥,质量之优,冠盖东南,在海内外享有极大的声誉,堪称我国近现代最大的绘画收藏家和鉴赏家之一。他所编撰的《虚斋名画录》、《续录》,结集了他历年收藏的绘画精品,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古代绘画著录专著。
  庞元济(一八六四——一九四九),字莱臣,号虚斋,浙江湖州南浔人。父亲庞云鏳是著名的南浔“四象”之一,以经营蚕丝起家,后结识“红顶商人”杭州大资本家胡庆余堂国药店老板胡雪岩,彼此成为莫逆之交。受胡雪岩影响,庞云鏳在南浔开设庞滋德国药号,又伙同胡雪岩买卖军火,获利丰厚,奠定了殷实的家底。元济子承父业,善于经营,在他的手里,庞氏家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他在上海和周边地区大量投资近代企业,先后与人合伙或独资经营,创办了杭州世经缫丝厂、浔震电灯有限公司、上海龙章造纸厂等。他还投资中国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涉足铁路、矿山等新兴产业,在杭州、苏州开办典当行,并且拥有大量房产和田产,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实业家。
  庞元济自幼嗜画,并好收藏。他自言未及弱冠,就喜购乾嘉时期名家手迹,刻意临摹,颇得形似。他又精于鉴赏,实业上的巨大成功,为他的收藏提供了雄厚的财力。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收集积累,其书画收藏数量已臻五千件之多。时间上自唐至清,跨越千百年,其中多为流传有绪的历代名迹。
  清宣统元年岁次己酉(一九○九),庞元济从家藏大量的绘画中精选历代名画五百三十八件,著录成书,这就是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虚斋名画录》。十六年后,元济又刊刻《虚斋名画续录》,收自藏名画九十六件,其中宋元两代名画已达三十二件。他在《续录》的自序中道其原委说:“比年各直省故家名族因遭丧乱,避地来沪,往往出其所藏,……以余粗知画理兼嗜收藏,就舍求售者踵相接。余遂择其真而且精者,稍稍罗致,然披沙拣金,不过十之一二。因思古人所作,殚精竭思,原冀流传后世,历久勿佚。余自问生平无得意事,无胜人处,惟名迹之获,经余见虽属云烟过眼,而嗜痂成癖,所得在是,所胜似亦在是。彼苍苍者,殆不欲名迹湮没,特令余裒集之以广流传耶。”于此可见庞元济收藏古代书画的良苦用心。
  《虚斋名画录》十六卷,仿高士奇《江村消夏录》体例,著者以时代先后为序,将家藏绘画分列卷、轴、册页三类,次序井然,有条不紊。无论是卷、轴还是册页,皆一一详记其质地或纸本或绢本,记下画幅大小尺寸,扼要描述画面用色用墨、人物景象,画中印章均以楷书释文录入,并标明朱文或白文。遇有文字漫漶脱落、模糊无法辨识处,均以方框代之,不作臆改。此外,与画相关的诗文题跋悉数照录,如与坊本文字不同,亦不加改动,以存其真,俾使画史研究工作者考索。凡此种种,俱见庞元济在编纂此书时方法科学、一丝不苟。庞氏在序言中所云“其间凡画法之精粗,设色之明暗,纸绢之新旧,题跋之真赝,时移代易,面目各自不同,靡不惟日孜孜潜心考索,稍有疑窦,宁慎勿滥,往往于数十百幅中选择不过二三幅”,结合庞氏的著录来看,其审慎的态度,用力之勤,鉴赏之精,洵非虚言。
  《虚斋名画录》著录名画,涵盖了自唐代以还许多名家之作。属于唐代的就有阎立本《进谏图》、韩幹《呈马图》、周昉《村姬擘阮图》、戴嵩《斗牛图》等;五代有董北苑《夏山图》、赵驸马《神骏图》、周行通《牧羊图》等;宋代有宋徽宗《雪江归棹图》、《鸜鹆图》、李龙眠《醉僧图》、赵千里《春龙出蟄图》、郭河阳《终南积雪图》、释巨然《流水松风图》、李迪《猎犬图》、《雪树寒禽》、米元章《云山草宅图》、夏圭《灞桥风雪图》、马远《林亭高隐图》等,这些画作无一不是国宝级的珍品。它如元钱选、赵孟頫、高克恭、柯九思、王孤云、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以及徐渭、戴进、董其昌,到清正统派王时敏、王鑑、王翚、王原祁、“四王吴恽”,野逸派“四僧”髠残、渐江、朱耷、石涛等,可谓占据画史上的名人名作的半壁江山,山水、人物、花鸟,写意、工笔、白描,各个门类,各种技法,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虚斋名画录续录》,凡四卷,完成于一九二四年。在编次上,《续录》不同于前录中的卷、轴、册页的分类,而是将三类合一,按朝代顺序以件数著录,共得画迹九十六件,其中宋元名画就有三十二件之多,均为难得的稀世瑰宝。如同前录一样,《续录》于每幅画的材质、尺寸、墨色、印章、款识等均详加描述著录,无不体现出庞氏在《虚斋名画录》自序中所言“潜心考索”、“宁慎勿滥”的一贯作为。
  虚斋藏画在庞氏生前已陆续流散,颇受海外公私收藏机构关注庋藏。身后遗留的大部分藏画,先后由其后人捐赠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以及苏州博物馆。平日里这些名画深藏不露,艺术爱好者及美术研究工作者皆难得一睹其真貌,而流出国门的虚斋藏画更不易见,端赖《虚斋名画录》、《续录》的著录,以见其详实的描述。它所提供的画史资料相当的丰富,且精确可靠,长期以来成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考证以及绘画作品和画史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参考读物。后人通过对庞氏巨细无遗的著录解读,可以深入了解鉴赏历朝历代画家传世作品的内容风貌,鸟瞰中国绘画史的大致轮廓,感受不同时期的画风变迁,技法变异,有着同类书所无法替代的功用。
  有感于《虚斋名画录》、《续录》在古代绘画收藏欣赏和研究方面的重要性,我们以庞氏自刊本标校整理,对于原文未加改动,以存原貌。欲对宋元以来书画作深入赏玩研究者,此编在手,按图索骥,可免翻检之劳;亦可比照原作,收到相得益彰的功效。

  成立于2006年的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下文简称“中心”)历经十年的建设,在组织、联合校内外专家对江南文化精神、江南文化人物、江南文化遗产、江南文化成果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文献整理、个案研究之后,意欲继续以“江南”为范域,以“文化史”研究为主题,分专题梳理江南重要文化现象、文化成果的发生背景、发展历程,阐发其曾有的历史影响、探究其可能的现实作用,以系列研究成果的形式总结文化江南的历史经验以供当下取鉴,故继《两浙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江南城市与社会研究丛书》以及浙东学术文献整理书系之后,又推出另一重大研究项目的系列成果——《江南文化史研究丛书》。

  一
  虽然已有系列成果在先,但作为丛书的总序,似乎仍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何处是江南?何物是江南?为何是江南?
  所谓江南,就语词概念而言,既是地理方位,也是行政区划,更是意象空间,有三重互有交融的意涵;就空间范围而言,有大江南、中江南、小江南三种广狭不同的指向;就其地位和影响而言,从魏晋之前江南之江南,到南宋之后中国之江南,再到近现代以来世界之江南,经历了三个阶段不断迈进、超越的过程。而此丛书的取域范围、研究对象,仍然延续我们在《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总序》中对江南的界定,重点研究以中江南——包括浙江省和上海市之全部以及江苏和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地区为限的、以环太湖流域的小江南为核心的、大体接近于传统的“江东”、“江左”那片区域的文明成果;研究她在中华文化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并上溯早期渊源、下探现代进程和未来走势;也就是说,研究以小江南为核心的中江南地区在世界文明观照下的中华文化史定位。
  的确,江南是一方神奇的水土,生息着极富创造力的先民,拥有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富魅力的标志。
  由自然地理的江河间隔,区别人文地理的南北差异,这在我国,由来已久。《诗经?小雅?四月》就有“滔滔江汉,南北之纪”的天然分割,近世龚自珍《己亥杂诗》更有“黄河女直徙南东,我说神功胜禹功。安用迂儒谈故道,犁然天地划民风”的犁然界划,这些正说明大江大河在界别南北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的天然功能。
  而长江之南正是人才汇聚之地。以界跨南北的江苏省为例,从前江苏境内有八府三州,这八府三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分作三个流域:长江流域、太湖流域、淮河流域。三个流域风土不同,人文殊异。长江流域有江宁、镇江、扬州、通州所领各县;太湖流域有苏州、松江、常州、太仓所领各县;淮河流域有淮安、徐州、海州所领各县。1934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曾通令各省分别评选本省历代“有益于国家民族与人伦政治经济”的乡贤,江苏省经章太炎等严格筛选拟定的40位“乡贤”中,长江流域8人,太湖流域26人,淮河流域6人。产自不同流域的精英们数量上的对比及特质上崇文尚武的区别,正表明地理环境对人的心性气质的不容轻忽的影响。以环太湖流域为核心的江南正是文化精英窟穴之地。
  “南为天之阳,其人多文明。精神得日月,变怪成文章”,清初明遗民屈大均的诗句虽烙有时代的印痕,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但这类带着强烈感情偏向的诗句在传世文献中比比皆是。梁启超曾说:“数千年南北相竞之大势,即中国历史之荣光,亦中国地理之骨相也。”可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南北文化的竞争史,而崇南喜暖的论议,往往有更多的拥趸,比如吕思勉的《南强篇》等。“关河萧索暮云酣,流落乡心太不堪。书剑尙存君且住,世间何物是江南。”吴伟业的《偶成》昭示着这样一种信念:任世间风雨飘摇,江南都云淡风轻。江南是亘古以来书剑飘零之士歆慕、崇尚、向往之地,是他们的灵魂栖息之地,文人遍布载籍的江南情结是对江南区域文化由衷认同的表现。
  在倡导文化多元的时代,我们实无意于对南北文化作孰优孰劣的判断,也无意于表明或褒或贬的立场,但不得不承认,南人创造了迥异于北方的文化。哲学思想的北儒南庄之别(王国维),南北学派的喜浪漫和重实用之分(刘师培),书之北碑南帖、画之南宗北派、禅之北渐南顿,以及人格精神上北人崇政治伦理而南人尚诗性审美、北人崇农耕守成而南人尚经商开拓、北人崇执著规范而南人尚自由通达、北人文气质朴而南人诗风飘逸等等对比,虽没有价值高下之分,却明显地呈现出两极对立,在在显示出南方文化的自具特色。作为南方文化之核心区的江南,创造了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着深厚的思想资源、文化积淀,自南宋以后占居了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近现代以来更是南风北渐,并且跨国传播,有着广泛的影响。江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版图的重要构成部分,江南文化史在中华文明史长河中作为主干之一有众流归向的意义,值得我们重点加以审视。

  二
  目前江南文化研究园地迷花乱眼,生机无限。一种文化的生命力是很能从受世人的关注程度上获得说明的。据浙江省高校图书馆联合目录检索显示,目前,浙江省高校图书馆藏书中主标题含“长江”的专书2574种,含“黄河”的2562种,含“江南”的1882种,含“中原”的1224种,含“岭南”的1219种,含“蜀”的1008种,含“赣”的755种,含“楚”的471种,含“闽”的290种,虽然这些专书并不一定完全以文化探讨为内容,但“文化”终究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这些统计数据能够部分说明出版界、学术界、读者群的着眼点和兴趣所在,也能够部分说明这些区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研究意义。在这里,人们对长江、黄河的关注度貌似比江南、中原为高,但其实众所周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对江南、中原是有涵盖关系的,后者对前者就地域空间而言虽只是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而就文化版图而言,却是主体要素;“长江”类书系中不管哪一部,江南一般是不可或缺的主题。江南文化之为人所重,还体现在,这个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的区域,她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极强的文化气场。若仍以上述办法进行统计,则浙江省高校图书馆藏书标题含“沪”的专书有2818种,含“浙”的1630种……江南文化笼盖了吴文化、越文化、海派文化,并且又以其轻柔曼妙、浓淡相宜的神韵而超乎三者之上,使吴越文化虽涵容于江南文化之中却不能取江南文化而代之。总而言之,江南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风俗等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都极受研究者关注,出版了夥矣众哉的专题性研究成果,说明了江南文化的辐射力、生命力和在当代的传承力。但比较而言,对江南文化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史程梳理,相对于其他地域文化研究而言,却显得欠缺,因为若用同样的统计办法,标题含“中原文化”的专书118种,含“黄河文化(明)”的67种,含“长江文化(明)”的53种,而含“江南文化”的仅40种,与“中原文化”相比,有不小的悬殊。虽然这样的统计容有不周密之处,但至少从现象学上看,还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可见颇显热闹的江南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散点描述上,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史程梳理来加以贯串。
  新世纪以来,地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热潮迭起。江南文化研究不管是从研究队伍看,还是从研究成果看,都无疑已经是地域文化研究中的显学,非唯聚焦于“江南”的研究专书数量众多,专题论文也涉及江南文化的方方面面,积累更是丰厚,已为专史的梳理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我们对江南文化作历史流程梳理、对江南文明作历史经验总结的时候了。

  三
  “江南文化史系列研究”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项目,项目的设置正是“中心”基于对江南文化及江南文化史重要研究意义的上述认知,在对当前相关研究成果作初步的评估的基础上,对“中心”研究方向的一个定位。该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于2006年5月,采用开放管理的方式,试图通过课题的公开招标,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集中推出一批高质量的重要成果,以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从而将目前的江南文化史研究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并以此推动其它区域文化史研究,最终为中华文化史的研究奠定厚实的基础。
  文化终究是人、地协和的结果。特定区域内别具一格的文化总是由在心性气质方面具有区域典型性的人努力创造的结果。招标课题标目的选拟正着眼于与江南人典型的心性气质相对应的一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现象和成果,以此作为追源溯流的史程考述描画的对象。
  一提到江南,总是说不尽的春色春意春消息。这里物阜民熙、山柔水软,富饶而绮丽的水土赋予江南人特有的文化心态和气质:
  (1)尚文不武江南秀丽的自然环境有自足的审美价值,多水的区域地理、温润的区域气候、柔美的自然景观细腻温雅了一代代的江南人,使江南人尚文不武的风习渊源有自,源远流长。《中庸》记孔圣语曰:“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和平主义的南方是以文明、文化制胜的。这不仅仅是南人北人人格的尚文重德和崇武尚力之异的经典论断,更使南方成了充满人间温情的宜居之地,成了一种意象符号、一种象征语码、一种想象幻境,以其光明、温暖、和煦、诗意的表征,怀柔天下。
  (2)晏安享乐江南富饶的自然环境兼具很高的经济价值。“沃土之民多淫,瘠土之民思义,淫则溺于晏安,无复奋发有为,杖节死绥之志。”优越的自然条件繁荣了江南的经济和商业,为江南人优游闲雅、从容不迫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证。注重感观审美、世俗情趣、生活质量的享乐之风弥漫其间。从南宋诗人林升《题林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到清初钱谦益《金陵社夕诗序》谓金陵之盛:“海宇承平,陪京佳丽。仕宦者夸为仙都,游谈者据为乐土”,“江山妍淑,士女清华,才俊歙集,风流弘长”,皆为江南晏安享乐之风的形象写照。
  (3)读书仕进尚文的心性酝酿出一种文化氛围,使注重文化考试的仕进成了可能;享乐的心理需凭借经济的保障,使仕进成了必要。追求仕进的过程是读书习文、开阔胸襟视野、培养创造能力的过程,注重仕进的结果是造就了众多进士试魁首、达官显宦以及与仕宦密切相关的颇为密集的世家大族,与此同时也成比例地造就了大批寒士,他们游幕坐塾,为地方人文水平和乡民个体素质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起了文化普及的作用。
  (4)柔韧不折“淮水以西,席用武之余烈,故多亢爽刚劲。大江以东,承浮靡之遗习,故多优柔文弱”。这样的论断早已深入人心。然柔而能“韧”,“弱”而有“文”,那便有了克刚的力量,更有着一种创造的潜能。这在民族压迫、阶级压迫、政治压迫严酷的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江南是中国自由精神的传统所在,是对暴政和压迫最有反抗精神的地方,是中国最有骨气的地方之一”。宋室将屋、明清易代之际江南人不屈不挠的反抗都是证明。
  (5)隐遁自适人大凡在失意的时候,都会有隐遁之想,以求精神的解脱和灵魂的自由。江南的明山秀水,是自足的审美世界,是富饶的生存资源——是理想的隐逸环境。钱塘龚自珍的《能令公少年行》是集隐逸文化之大成的长诗,他将山水渔樵之隐、金石书画之隐、茶烟口腹之隐、佛家禅悦之隐、儿女风情之隐……举凡文化传统中出现过的隐逸形态重加整合,结构出一个奇异绚丽的精神世界。乌托邦式的心造幻影,是令人怅惘、失望的现实中士人抑郁的灵魂的变形自救。而在文祸不断的文化生态中,尚文的江南人的隐逸又有了一种颇具时代特色的表现形式——征文考献,隐于故纸堆中。江南是清代国学——政治立场和感情色彩的表达都显得较为隐讳的经史之学的隆兴之地。
  以上对江南人心性气质的概括都包含了看似矛盾其实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尚文、享乐、仕进、柔韧、隐遁,这些被温润的自然环境柔化了的区域文化心理不断积淀、代相承递,成了颇便习传、足具自律化功能的传统心理。这些心理氤氲出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薰习其中的江南人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追求灵魂的独立自由,注重世俗的生活情趣,崇尚修饰,讲究学养和艺术品味。这种文化氛围叠合出江南迥异于北方的文化特质,其中以世家文化、科举文化、传播文化(藏书、刻书、演艺、诗社文会活动等)、园林建筑(区域文化心理的物质凝固)、隐逸文化、商帮文化、消费文化等等为典型,而尤以经史之学以及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最为引人瞩目。
  江南人以其特定的心性气质缔造了别具一格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史系列研究既需要江南文化总体史程的宏观把握,也需要具体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的史程抽绎;它大体上包括江南精神文化之生成和物质文化之遗存两大方面,并且也可以按时段(如六朝、唐、宋、元、明、清、近代)或区域(如吴、越、沪上、两浙、浙东、浙西、姑苏、婺、徽州、钱塘、会稽、吴门、虞山、秀水等等)两个向度再加分解,还可以根据文化人主体身份(如士宦、平民,寒士、闺阁,僧、道等)或大文化结构之分支要素(如文学之分支诗、词、文、小说等)的不同再加以细化。在选题时,要求既立足于江南文化的地域个性,又放眼于中华文化的整体宏观;在研究中,要求既注重时间上古今源流的纵向探究,又注重空间上区域内外的横向比较;既重视传统文化意蕴与精神的探析与研究,又重视当代文化价值与意义的阐释与重构。这便是“中心”对江南文化史丛书在研究取向上的基本定位。
  基于上述思考,“中心”拟设了系列招标课题之标题。目前已经通过招标立项的课题有:江南女性文学史、江南戏曲史、江南戏剧史、江南游记文学史、江南世情小说史、江南音乐史、江南青铜文化史、江南园林史、江南服饰史、江南刻书史、江南民俗史、江南体育史等。继续接受招标的课题指南如下:江南文化通史、吴文化史、越文化史、婺文化史、江南石器文化史、江南稻作文明史、江南近代文明史、江南现代化进程、江南文学史、江南美学史、江南美术史、江南书法史、江南经学史、江南史学史、江南教育史、江南诗史、江南诗学史、江南词史、江南词学史、江南民间文学史、江南科举文化史、江南书院史、江南藏书史、江南士商互动史、江南文人游幕史、江南文人雅集史、江南演艺文化史、江南社团发展史、江南文祸史、江南移民史、江南流民史、江南隐逸文化史、江南佛教史、江南道教史、江南基督教史、江南民间宗教史、江南宗族制度史、江南文化世家兴衰史、江南家族教育史、江南婚姻史、江南丧葬史、江南城市史、江南建筑史、江南陶瓷艺术史、江南经济史、江南商帮文化史、江南茶文化史、江南酒文化史、江南丝绸文化史、江南民间工艺史、江南交通史、江南海洋文化史、南风北渐史、绍兴酒文化史、苏州刻书史、南京文学史……
  需要说明的是,“中心”既以课题招标的形式实行动态的开放式管理,则以上所拟的选题范围也只是一个初步的框架,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各地同仁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在投标时若对标目有所调整或添加,只要论证合理,都是竭诚欢迎的。
  值此“江南文化史研究丛书”开始陆续出版之际,衷心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李保民先生的鼎力相助,……等责任编辑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所有作者的积极参与和热忱奉献。由于《丛书》出于众人之手,成于忙碌之际,缺憾难免,有未臻预期者,尚祈见谅。我们愿与同仁一起加倍努力,使之更趋完善。
  是为序。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梅新林陈玉兰
  2015年初夏



《虚斋名画录》与《虚斋名画续录》:鉴藏的盛宴,艺术的传承 “虚斋”之名,在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熠熠生辉,它不仅仅是一个藏书藏画的斋号,更是鉴赏家、收藏家、研究者们心中一座精神殿堂的代称。而《虚斋名画录》与《虚斋名画续录》,正是这座殿堂中最珍贵的组成部分,是两部集鉴藏、考证、品评、著录之大成的煌煌巨著,它们共同勾勒出明清以来中国画坛的斑斓画卷,为后世保存了无数珍贵的艺术遗产,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绘画的流变与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线索。 一、 《虚斋名画录》:精选之粹,鉴藏之圭臬 《虚斋名画录》,初刊于清道光年间,由浙江嘉兴鉴藏大家莫友芝倾十年之力编撰而成。此书顾名思义,所收录者,皆为“虚斋”主人收藏的精华。莫友芝,字子偲,号迪庵,其鉴藏之精,考订之严,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他不仅富于收藏,更精于辨伪,对历代书画的真伪、年代、作者、流传等信息,有着深厚的功力。 《虚斋名画录》的编纂,并非简单地罗列画作,而是经过了极其审慎的遴选。莫友芝以其“眼力”与“学养”,精挑细选,只收录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历史意义,且经过其本人严格考订的作品。其收录范围,上至唐宋,下迄明清,几乎涵盖了中国绘画史上各个重要的时期与流派。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到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再到元代的赵孟頫、黄公望,明代的沈周、文徵明,直至清代的“扬州八怪”,乃至当时的宫廷画师,几乎无一遗漏。每幅画作,皆配有详细的著录,包括作品名称、作者、朝代、尺寸、绢素(纸张)、装裱、印章、题跋、收藏印记,乃至作者的生平、画风、作品的流传经历等。 更为重要的是,《虚斋名画录》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收录作品之精,更在于其严谨的考证与精到的品评。莫友芝在著录过程中,常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作品的真伪、年代、作者、款识、印章,进行逐一辨析。他提出的考证意见,往往言之有据,令人信服,成为后世学者研究书画的重要参考。例如,对于一些流传有绪、但真伪存疑的作品,莫友芝会仔细比对传世文献、画家印章、笔法风格等,给出自己的判断。其品评,亦非泛泛而谈,而是切中要害,从构图、笔墨、设色、意境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虚斋名画录》的问世,填补了当时书画著录领域的诸多空白,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湛的鉴藏水平,使其成为后世书画鉴藏的重要范本。许多被后人奉为国宝的画作,最初都经过莫友芝的考订与著录,其功绩可见一斑。此书的出版,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书画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后来的收藏家、鉴赏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方法。 二、 《虚斋名画续录》:承续之光,鉴藏之延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莫友芝的收藏仍在不断充实,中国画坛亦涌现出更多杰出的艺术家和传世佳作。《虚斋名画续录》的编纂,正是为了承继《虚斋名画录》的辉煌,进一步梳理和著录虚斋所藏的精品。续录的编纂者,秉承了莫友芝的严谨治学精神,继续对新的藏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著录。 《虚斋名画续录》在内容上,是对《虚斋名画录》的补充与拓展。它收录了更多在《名画录》之后所购入或所发现的珍贵画作,这些画作同样是经过精心挑选,代表了虚斋主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鉴赏品位。续录的著录体例,与《名画录》一脉相承,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学术水准。对于新收录的作品,编纂者同样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力求将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出来,包括其来源、真伪、作者、年代、风格特点、流传经历等。 在收录范围上,《虚斋名画续录》的重点可能更加倾向于莫友芝之后的收藏,以及一些在《名画录》初刊时未能涵盖但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这其中可能包括一些明清时期更晚的画家,或者是一些在早期著录中被忽视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续录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虚斋”收藏的序列,也为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 《虚斋名画续录》的价值,同样体现在其对艺术的深度解读上。续录的编纂者,在继承前作的基础上,可能还融入了当时最新的研究成果与鉴赏理念。对于一些具有争议的作品,他们会更加深入地进行论证,力求给出更加公允的结论。同时,续录的品评,也可能更加注重作品的时代精神与艺术创新,反映出不同时期鉴赏家对中国画的理解与传承。 三、 套装三册,辉煌之集,传承之载体 《虚斋名画录》与《虚斋名画续录》(套装上中下册)的合集,无疑是中国书画鉴藏史上一套极其重要的文献。它将两部巨著集于一处,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虚斋”名画图谱,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平台。 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套装的出版,意味着《虚斋名画录》与《虚斋名画续录》这两部姊妹篇得以完整呈现。读者可以通过这个套装,全面了解“虚斋”主人在不同时期收藏的艺术珍品,以及对这些珍品的鉴赏与考证过程。这种完整性,对于深入理解“虚斋”鉴藏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国绘画史的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学术价值的叠加与深化: 《虚斋名画录》与《虚斋名画续录》各自代表了不同时期的高度学术成就,它们的合集,使得这种学术价值得以叠加与深化。读者可以对比阅读两部著作,观察鉴藏理念、研究方法、艺术品味在时间中的演变与传承。这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书画鉴藏的读者来说,是无与伦比的财富。 艺术传承的生动载体: 这套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工具,更是艺术传承的生动载体。通过对书中著录的画作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艺术家们的智慧与才情,感受他们对自然、对生活、对情感的独特表达。同时,通过对鉴藏家考证与品评的阅读,我们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眼藏天下”的独特魅力,以及对艺术的尊重与珍视。 历史印记的珍贵留存: 《虚斋名画录》与《虚斋名画续录》的出版,本身就承载着重要的历史印记。它们记录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状况,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生活与审美趣味。这套套装的出现,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信息得以更加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总之,《虚斋名画录》与《虚斋名画续录》(套装上中下册)是一部集鉴藏、考证、品评、著录于一体的中国书画艺术巨著。它以其精选的作品、严谨的考证、精到的品评,成为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的不朽丰碑。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从事艺术史研究、书画鉴定、收藏的专业人士来说,这套书都是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是通往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金钥匙。它不仅展现了“虚斋”主人的高雅品味与深厚学养,更重要的是,它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精华,以最严谨、最系统的方式,传承给后世,成为我们连接古今、感悟艺术的不竭源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与不同时代的人们产生共鸣的。中国古代书画,正是这样一种宝藏。《古代书画著作选刊:虚斋名画录 虚斋名画续录》这个书名,给我一种严谨、专业且内容丰富的期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代表中国古代绘画最高艺术水准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我期待书中能够收录那些耳熟能详的传世名作,同时也希望能够发现一些鲜为人知但同样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作品的考证和赏析部分,希望能通过详实的文字,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的演变,以及作品的流传和鉴定过程。这些信息不仅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每一幅画作,更能为我提供一个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窗口,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

评分

我一直相信,书籍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人与历史的桥梁。《古代书画著作选刊:虚斋名画录 虚斋名画续录》这个书名,就散发着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积淀。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艺术怀有深厚感情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拥有一套系统、权威的书画著作,能够让我深入了解那些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我期待这套书能够收录那些代表中国古代绘画最高成就的作品,并且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画作,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详实的文献资料和深入的学术研究。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每一幅画作的作者、创作年代、创作背景、艺术风格,以及其在历史上的流传和鉴定情况。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画作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从而更好地感受中国古代书画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封面,就散发着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那种泛着岁月痕迹的纸张触感,以及精心绘制的图案,无不透露出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拿到手中,沉甸甸的分量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厚重感,仿佛握住了历史的脉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痴迷于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与审美的画作。而“虚斋名画录”这个名字,早已在我心中激起了无数的遐想。它不仅仅是一份画作的收录,更是一种文化梳理和传承的尝试。我期待它能为我揭开那些尘封已久的艺术宝藏,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古代大师们笔下的风神。从前,我只能通过模糊的复制品或者零散的介绍来窥探这些名画的真容,而这本书的出现,则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真实、更加深入的方式去感受它们。我尤其好奇,那些关于画作的考证和赏析部分,能否为我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创作背景,以及艺术家们的心境。毕竟,一件艺术品,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品就像历史的碎片,每一件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文化信息。对于中国古代书画,我更是有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感。当我得知《古代书画著作选刊:虚斋名画录 虚斋名画续录》出版的消息时,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虚斋名画录”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权威和专业。我期待这套书能够收录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国宝级画作,并且提供详实的背景介绍和专业的学术解读。我想要了解那些画作是如何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经过了怎样的辗转,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关于画作的鉴定信息,例如画作的真伪、作者的考证、以及历代收藏家的印记等等。这些信息对于我理解画作的价值和意义至关重要。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拓展我的视野,让我接触到一些以前未曾了解过的、但同样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从而对中国古代书画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书画爱好者,我常常在寻觅那些能够真正触及中国古代绘画精髓的资料。市面上这类书籍不少,但真正能够做到深度挖掘、系统整理的却不多。“虚斋名画录 虚斋名画续录”这个标题,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录”这个字,它暗示着一种严谨的收录和整理,而非随意的堆砌。我更看重的是,它是否能够提供关于这些名画的权威性的信息,比如画作的来源、鉴定依据、历代流传情况,以及作者的生平考证等。这些细节对于理解一幅画作的价值和意义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画作,更能通过详实的文字,带我走进画家的世界,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想象一下,能够通过文字的引导,仿佛亲临宋代的士人雅集,欣赏米芾挥毫泼墨,或是感受明代文人的闲适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画作细节的分析,比如笔法的变化、色彩的运用、构图的巧思,以及这些技法在不同时期、不同画派中的演变。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国古代绘画的博大精深。

评分

我收到这套书的时候,简直是欣喜若狂。包装非常精美,打开后更是被内容所震撼。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绘画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而“虚斋名画录”这个名字,早在我耳闻已久,却苦于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到如此全面的收录。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画作时,我的心跳都加快了。每一幅画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这些画作的细节,它们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这本书不仅仅是画作的集合,更像是古代艺术的百科全书。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每幅画作的详细介绍,包括画家的生平、创作背景、艺术风格,以及画作的流传和鉴定。这些信息将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每一幅作品,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认识到中国古代书画的魅力,感受那些流传千年的艺术精髓,甚至从中获得创作上的灵感。

评分

当我得知市面上推出了《古代书画著作选刊:虚斋名画录 虚斋名画续录》时,我立刻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原因很简单,我一直在寻找一部能够系统地、权威地展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巅峰之作的书籍。“虚斋名画录”这个名字,在书画界有着不小的声誉,暗示着其收录作品的精良和考证的严谨。我一直对古代绘画中的写意精神和笔墨韵味着迷,而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期盼已久的。我希望它能让我深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画派的艺术风格,从中学习到古代大师们的创作理念和精湛技艺。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包含了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以及它们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关于这些画作的可靠信息,例如作者的生平、创作年代、画作的流传经过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考证。这些信息对于我深入理解画作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完整、更系统的古代书画知识体系。

评分

我一直痴迷于中国古代绘画中那种“写意”的韵味,总觉得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万千气象,蕴含着深厚的东方哲学。《古代书画著作选刊:虚斋名画录 虚斋名画续录》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期望这套书能够系统地呈现中国古代书画的精华,不仅仅是作品的复制,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关于这些作品的深度解读。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那些代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经典之作,比如唐代的仕女、宋代的山水、元代的文人画等等。而对于每一幅作品,我都希望能了解到其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艺术风格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历史考证和学术研究。尤其令我期待的是,书中关于画作细节的分析,比如笔墨的运用、构图的章法、色彩的搭配等等,这些都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大师们是如何将情感和意境融入到画作之中。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笔墨艺术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水墨晕染之间,蕴藏着难以言说的东方哲学和审美意境。《古代书画著作选刊:虚斋名画录 虚斋名画续录》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艺术的厚重感。我一直期待能有一套书,能够集中收录那些真正代表中国古代绘画最高成就的作品,并且提供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解读。我希望能在这套书中,看到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家画作,比如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题材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关于这些画作的详细信息,比如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所处的时代、艺术风格的特点,以及画作的流传和鉴定情况。这些细节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每一幅画作,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视觉的欣赏层面。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代书画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往往是那些能够穿越时空,与观者产生共鸣的作品。“虚斋名画录 虚斋名画续录”这个标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传承性。我对于那些能够代表中国古代绘画最高成就的作品,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当我拿到这套书时,我被它的装帧和排版所吸引,一种典雅而不失庄重的风格扑面而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收录那些耳熟能详的传世名作,同时也希望能发现一些被低估的、但同样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画作展示,更希望能有深入的解读和考证,帮助我理解这些画作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技法以及画家的创作心路。我想要知道,为什么这些画作能够流传至今,它们又在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对书中关于画作的鉴定和流传历史的介绍尤为感兴趣,这能帮助我更客观地认识这些艺术品的价值。

评分

书脊有点伤,小遗憾

评分

书很棒,没有折角,还没看呢,等看了再来评价

评分

不错,价格尚可,配送及时,推荐购买,最近活动少,买的不多,期待大力度活动。

评分

印数越来越少,只有1500册

评分

不错,不错,非常好,非常好,京东给力!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工具书,收存备用。

评分

中国绘画遗存非常丰富,名画著录亦呈浩瀚。此书上中下三卷,唐宋元明清主要画家好像都有著述,不说全面,也算是蔚为大观了。

评分

《虚斋名画录》16卷,涵盖了自唐代以还许多名家之作。以时代先后为序,将家藏绘画分列卷、轴、册页三类,次序井然,且一一详记其质地,或纸本,或绢本,记下画幅大小尺寸,扼要描述画面用色用墨、人物景象,画中印章均以楷书释文录入,并标明朱文或白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