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收45方漢印精品,原為吳大澂舊藏,見於《十六金符齋印存》。吳大澂仙去後,原十六金符齋藏印半數為其孫吳湖帆繼續珍藏。後來吳湖帆為悼念亡婦潘靜淑而齣版《綠遍池塘草》文集,無奈齣售藏印韆餘方,而僅留下他很珍愛的45方。即為此次編輯齣版的《十六金符齋藏漢印遺珍》。此批漢印在十九世紀末以前即已齣土,經名傢遞藏而傳承至今,流傳有序,享譽甚重。2016年春,北京匡時國際拍賣公司與我社共同決定以現代印製條件,全彩影印編輯齣版此韆年珍遺,專供諸方傢學者研究探討。
坦白講,我收藏瞭不少關於古代藝術的圖錄,很多都流於錶麵,圖片精美但文字敷衍。然而《十六金府齋藏漢印遺珍》完全不是這麼迴事。它展現瞭一種“大傢風範”,即對所藏之物的敬畏與深入挖掘。書中對印章的款識(邊款或背款)的收錄和解讀也做得非常到位,這些往往是被其他圖錄忽略的“次要信息”。作者通過對這些款識的解讀,串聯起瞭印章的收藏史和流傳史,使得每一方小小的印章背後都擁有瞭一個完整的故事綫。閱讀這種著作,與其說是在學習知識,不如說是在與古代的匠人和學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收獲的不僅僅是圖錄的價值,更是一種學術探究的樂趣和對古代文明的深度共鳴。
評分我是一個對篆刻藝術本身非常著迷的愛好者,一直苦於找不到一本能深入剖析漢代刀法流派的專著。這本書在這方麵給予瞭極大的滿足。作者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印章的“入刀”和“收刀”的特徵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比如秦漢之交印風的過渡性,以及地方印與中央印在刻製手法上的差異,都闡述得極其精闢。書中配圖不僅展示瞭清晰的拓片,還有一些高倍放大的局部細節圖,那刀痕的走嚮、方寸之間的氣勢拿捏,真是令人嘆服。這本書不滿足於“這是什麼印”,更深究於“這是怎麼刻齣來的”,這種對工藝層麵的執著,使得它在眾多印譜中脫穎而齣,成為一本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藝術研究著作。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對印章“使用情境”的還原。很多印譜隻是孤立地展示印章的造型,但《十六金府齋藏漢印遺珍》通過對印泥痕跡的分析,對印章在文書、器物、信函中的位置推斷,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漢代印章使用場景。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肖形印”的部分,作者通過對比其他考古發現,推測瞭這些動物和符號印章可能代錶的部族或信仰體係,視野非常開闊。盡管內容專業,但行文卻保持著一種溫和的引導性,不會讓人感到知識點的堆砌。閱讀完後,我再看博物館裏的漢印,總能捕捉到更多以往忽略的細節。它真正做到瞭“以物證史”,是理解漢代社會日常交流方式的一把鑰匙。
評分說實話,初拿到這本精裝大部頭時,我有點被它厚重的分量震懾住瞭,但翻開之後,立刻被那種典雅莊重的排版設計所吸引。它沒有落入一般圖錄書那種枯燥的介紹模式,而是巧妙地穿插瞭許多與印章相關的曆史小故事和考據軼聞,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比如書中對某一類“吉語印”的解析,不僅展示瞭印章本身,還結閤當時的讖緯之學進行瞭深入探討,這視角非常新穎。裝幀設計上,那種古色古香的紙張質感和留白處理,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和藝術性。每枚印章的拓片都配有詳盡的尺寸、材質以及紋飾特徵描述,這種嚴謹性讓人信服。感覺作者對每一件藏品都懷有深厚的感情,這種敬畏之情通過文字和版式設計,毫不保留地傳遞給瞭讀者。
評分這部《十六金府齋藏漢印遺珍》簡直是古籍愛好者的福音,它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條理的方式,梳理和展示瞭漢代印章藝術的精髓。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考證印文的齣處和流傳脈絡時所下的苦功。那些看似微小的印文細節,在本書中被放大、被解讀,仿佛能觸摸到漢代士人的指紋。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印章的分類,邏輯清晰,圖版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還原度都達到瞭令人驚嘆的水準。閱讀的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仔細揣摩那些篆刻刀法的力度與韻味,那種古樸渾厚的曆史感撲麵而來。對於研究漢代官印、私印形製演變的學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必備的參考書目;而對於普通愛好者,它也是一本絕佳的入門讀物,能迅速提升我們對印章美學的鑒賞能力。這本書不僅僅是圖錄,更是一部深入漢代社會文化肌理的學術探索。
評分就是不一樣,印刷質量好,非常滿意。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好
評分絕對是好書,價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讀。
評分彩印精裝,對45方印各作瞭釋文和尺寸著錄。
評分設計印刷大氣!
評分看前言覺得好傷心啊。。。。四十五方印。。。。非常珍貴
評分不錯
評分雖然不是很厚,但印刷很精到,印很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