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45方汉印精品,原为吴大澂旧藏,见于《十六金符斋印存》。吴大澂仙去后,原十六金符斋藏印半数为其孙吴湖帆继续珍藏。后来吴湖帆为悼念亡妇潘静淑而出版《绿遍池塘草》文集,无奈出售藏印千余方,而仅留下他很珍爱的45方。即为此次编辑出版的《十六金符斋藏汉印遗珍》。此批汉印在十九世纪末以前即已出土,经名家递藏而传承至今,流传有序,享誉甚重。2016年春,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公司与我社共同决定以现代印制条件,全彩影印编辑出版此千年珍遗,专供诸方家学者研究探讨。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对印章“使用情境”的还原。很多印谱只是孤立地展示印章的造型,但《十六金府斋藏汉印遗珍》通过对印泥痕迹的分析,对印章在文书、器物、信函中的位置推断,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汉代印章使用场景。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肖形印”的部分,作者通过对比其他考古发现,推测了这些动物和符号印章可能代表的部族或信仰体系,视野非常开阔。尽管内容专业,但行文却保持着一种温和的引导性,不会让人感到知识点的堆砌。阅读完后,我再看博物馆里的汉印,总能捕捉到更多以往忽略的细节。它真正做到了“以物证史”,是理解汉代社会日常交流方式的一把钥匙。
评分坦白讲,我收藏了不少关于古代艺术的图录,很多都流于表面,图片精美但文字敷衍。然而《十六金府斋藏汉印遗珍》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它展现了一种“大家风范”,即对所藏之物的敬畏与深入挖掘。书中对印章的款识(边款或背款)的收录和解读也做得非常到位,这些往往是被其他图录忽略的“次要信息”。作者通过对这些款识的解读,串联起了印章的收藏史和流传史,使得每一方小小的印章背后都拥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线。阅读这种著作,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与古代的匠人和学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收获的不仅仅是图录的价值,更是一种学术探究的乐趣和对古代文明的深度共鸣。
评分这部《十六金府斋藏汉印遗珍》简直是古籍爱好者的福音,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条理的方式,梳理和展示了汉代印章艺术的精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考证印文的出处和流传脉络时所下的苦功。那些看似微小的印文细节,在本书中被放大、被解读,仿佛能触摸到汉代士人的指纹。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印章的分类,逻辑清晰,图版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准。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仔细揣摩那些篆刻刀法的力度与韵味,那种古朴浑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对于研究汉代官印、私印形制演变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必备的参考书目;而对于普通爱好者,它也是一本绝佳的入门读物,能迅速提升我们对印章美学的鉴赏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图录,更是一部深入汉代社会文化肌理的学术探索。
评分说实话,初拿到这本精装大部头时,我有点被它厚重的分量震慑住了,但翻开之后,立刻被那种典雅庄重的排版设计所吸引。它没有落入一般图录书那种枯燥的介绍模式,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与印章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和考据轶闻,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比如书中对某一类“吉语印”的解析,不仅展示了印章本身,还结合当时的谶纬之学进行了深入探讨,这视角非常新颖。装帧设计上,那种古色古香的纸张质感和留白处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艺术性。每枚印章的拓片都配有详尽的尺寸、材质以及纹饰特征描述,这种严谨性让人信服。感觉作者对每一件藏品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敬畏之情通过文字和版式设计,毫不保留地传递给了读者。
评分我是一个对篆刻艺术本身非常着迷的爱好者,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深入剖析汉代刀法流派的专著。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满足。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印章的“入刀”和“收刀”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比如秦汉之交印风的过渡性,以及地方印与中央印在刻制手法上的差异,都阐述得极其精辟。书中配图不仅展示了清晰的拓片,还有一些高倍放大的局部细节图,那刀痕的走向、方寸之间的气势拿捏,真是令人叹服。这本书不满足于“这是什么印”,更深究于“这是怎么刻出来的”,这种对工艺层面的执着,使得它在众多印谱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艺术研究著作。
评分書編輯得很好,印刷精美,印面清晰。是金石篆刻研究和創作的專業書。刻印一定要懂得書法,了然字體,不然只能算會刻石頭了。
评分篆刻艺术,源远流长,炎黄子孙,理应发扬!
评分彩印精装,对45方印各作了释文和尺寸著录。
评分还没看,相信京东,送货快,质量好。
评分書編輯得很好,印刷精美,印面清晰。是金石篆刻研究和創作的專業書。刻印一定要懂得書法,了然字體,不然只能算會刻石頭了。
评分初略翻看了一下,值得以后细读
评分非常喜欢,新的版本更加清晰~
评分还没看,相信京东,送货快,质量好。
评分很薄的一本书,被图片给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