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者是腾讯文化名人博主,豆瓣阅读专栏作者,有一定的人气。
★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经历,写出了当下年轻人正在面对的所有现实坚持,并揭示了每个人的坚持,终将变成自己的人生礼物。
★女性×女人×姑娘×青春×梦想×坚持×努力×成功×精进×功利×世界×今天×未来×生活×心灵,作者写透了我们的当下。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心灵励志随笔集。
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亲生经历或者听闻过的关于坚持的故事。不管你是哪种类型、哪种风格的人,总有某个章节让你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在浮华世界中活出沉稳,心性淡定,脚步笃定,活出zui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妄若尘,“80后”双鱼女。腾讯文化名人博主,豆瓣阅读专栏作者。静默写作,煮字疗饥。
精彩书评
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张德芬
别以为世界很强悍,只要你不懈地去改变,总会在阴霾密布的地方打开一个缺口;别埋怨社会很冷漠,只要你长期微笑地面对,总能收获一缕人际的暖阳。如果你撬动不了他人,那就重新来塑造自己,在干瘪的行囊里装上智慧、自信、奋斗、坚韧,哪怕只向前挪动一小步,亦有很多人被你甩在身后。
——鲁豫
目录
前言 你和这个世界默契吗
第一章:谁都不比谁容易,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1.不能成为优秀的别人,却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2.捷径,是最拥挤的路
3.自己活得丰盛,才是正经事儿
4.我不坚强,没人替我勇敢
5.有些路,总要一个人走
6.当下没过好,未来又怎么会好
7.十年后,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章:我们努力,是为了配得上自己所受过的苦
1.不将就,不凑合
2.不是所有的猪,站在风口上都能飞
3.自己有伞便不担心下雨
4.小欲望,小满足,才是大幸福
5.真正的成熟就是不再羡慕别人的人生
6.做,才能改变
第三章:就是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去,成就了现在的你
1.我凭什么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2.活得拧巴,只是因为太把自己当回事
3.别忘了,你是活给自己看的
4.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5.活得漂亮了,人自然也漂亮
6.我为什么总是差一点儿
7.不让我的明天讨厌我的今天
第四章:和这个世界最大的默契,就是不对抗自己
1.万事万物,来去皆有时间
2.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3.没有什么事情比辜负了自己更可惜
4.浮躁、急躁,是功败垂成的加速器
5.除了远方,还要有眼前的“苟且”
6.人生真正重要的从来不只是努力
7.命运靠自己转弯
第五章:只有平庸的人永远能保持最佳状态
1.谁是那个坚持到最后的人
2.这世上其实有许多简单的幸福
3.熬,才是人生最最深的滋味
4.慢慢成长,悄悄坚强
5.每一份付出都会被岁月温柔相待
6.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
7.没有什么人生能够万无一失
第六章:即使生活不被体谅和理解,我依然会和这个世界碰撞
1.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2.为平凡生活付出努力,就是人生的小确幸
3.一边泪流满面,一边心花怒放
4.我们不用讨好这个世界
5.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美好
6.如果没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你要成为自己的太阳
精彩书摘
1.不能成为优秀的别人,却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我浪费了自己整整十二个月的时间,亲自体验了一次小孩子都明白而大人却经常犯的常识性错误——试图复制别人的成功以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这一年,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阅读了大量畅销书籍,试图通过模仿别人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然而,看着写出来的没有灵魂、没有温度的文字,自己总会陷入苦恼,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后来,我决定暂时放弃自己的执念,不再急功近利,好好思考这一年来的成败得失。我问自己,成功真的如成功学书籍或者成功学大师、“鸡汤”高手所说的那样可以复制吗?假如真能那样,那还要努力干吗?如果真是那样,我们要做的只是,你想成为谁,然后找到一个类似的成功人物模板,按照他的模式一步不落地重新来过就可以了。可是,那样的一个人还是你自己吗?不是的,我们不仅变成了另外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而且还失去了自身最宝贵的东西。
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浪费了自己最宝贵的时间,做了一堆自己现在都看不过眼的事情。然而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往好的方向发展,还一度让我整个人都陷入无休止的焦虑中。
我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慢慢从这种虚无中抽离出来,明白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并不在于他拥有怎样的标签,拥有多高的职位,住怎样的豪宅,开怎样的豪车或者有怎样的过去和现在,而在于是否保持了真我,是否还能与自己的灵魂相拥,是否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依旧心安。关于这一点,如果你没有品尝过丧失真我的苦果,没有在青春的兵荒马乱中涤净灵魂的污垢,是没有办法体会到的,这就如同没有失恋过的人大谈爱情的痛苦一样显得毫无说服力。
每个人都有真我,它往往藏在我们内心深处,轻易不会显露出来,只有当诱惑出现时,它才会渐渐显露。很多事情,都需要靠自己去体验,靠自己慢慢往前走。如果我们不遵循自己的内心,不认清真我,欲望就会带着我们走向相反的路,让我们无法调和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
老实说,在此之前,我还从未想过如我这般恬淡如菊的人也有不淡定的一天。
我觉得我应该喜欢的,得到之后才发现那并不是我真正喜欢的;我想得到的,当真正拥有时,却并不那么快乐。其中的原因就像那句话说的:“乞丐不会嫉妒马云富裕,却会嫉妒比自己收入高的乞丐。”我几乎所有的不淡定都是源自于我与身边很多朋友越来越大的差距。
当曾经和你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同事都逆袭了,你如何才能镇定,可以做到波澜不惊?当你身边的人都不费吹灰之力就衣着华贵、名包豪车了,任你再不在乎物质条件也会愤愤不平吧?更何况,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越来越多的人以拥有财富的多寡论成败,我们又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淡定?
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淡定是再正常不过的。
然而这一年的不淡定给我带来的后果是,一味地模仿别人让我在写作上举步维艰,最终败得一塌糊涂。直到原本签好的合同被宣布解约以后,我再次通读自己写的东西,才发现我成了别人的“赝品”。
我想,大家之所以喜欢走捷径,喜欢模仿成功者,喜欢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实现自己的愿望,无非是觉得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和力气,可以更快地享受站在人生巅峰俯瞰众生的优越感。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你在刻意模仿别人的过程中不自觉失去自己,你会发现原来这一切都得不偿失。
两千多年前,陈胜、吴广起义时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被今人一次次引用和延伸,成为很多人激励自己的灵丹妙药。他或者她也和我一样,却能“逆袭”过上人上人的生活,为什么我不能?她能嫁入豪门,我比她差哪里了?我只想说一句,别人得到的一切都是他们应该得到的。他们默默奋斗的时候,你也许正在打着游戏,玩着手机,听着音乐,和朋友大吹大擂。你之所以现在还没成功,只是因为你的努力还不够。即便你现在暂时成功了,如果你的付出和努力支撑不了,上天总有一天会收回去的。而这点,是你模仿任何人都无法搞定的。一个人没有了灵魂,纵然有了金山银山,也感受不到幸福的味道。
拥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没有错,有梦想更没有错,只是成功者的讲座和他们的书籍只能告诉你,他们是怎么做的,不可能告诉你,你该怎么做。如果你不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那么你的失败是注定的。因为他们和你我不是同一个灵魂,我们面对的不是同一个问题,经历的也不是同一个环境,阅读过不一样的书,受过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这些都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是别人的复制品,甚至不是同一类人,所以任凭你我如何耗尽心思去模仿,都不可能取得别人那样的成就。
刻意的模仿不会让你成功,最后只会让你沦为某个人或者某一类人的影子,你也会因为难出其右而落得徒劳和身心俱疲。妥协者千万个,毕竟出名的只在少数。而他们的成功也并不是因为他们模仿一个人模仿得极好,恰恰是因为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能模仿很多人,而且模仿谁像谁。他们对别人的模仿加上自己的创新和特点,才受到了大批观众的喜欢。
如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想要“逆袭”,除了努力之外,还必须保持自己干净的灵魂。那个专属我们自身的灵魂,就是我们的真我,只有它能够指引我们去完善自己,只有它能让我们踏上“逆袭”之路,走向自己的人生巅峰。
带着真我上路,经常停下来洗去污垢,掸去灰尘,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丰盈,每走一步也都更加踏实和坦荡。勇敢做自己,不在失意时自卑,也不在得意时狂妄狰狞,不求最终挣下的版图多大,只求落子无悔,老来可以直面自己的内心。只要我们每天都在向上攀登,总会用心里的光照亮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而一旦丧失了真我,我们就像一片浮云,随风飘荡,没有根基,更别谈什么人生价值了。
……
前言/序言
你和这个世界默契吗
如果你刚刚走出大学的门,或者作为一个成年人刚刚冲入这个名利的世界,你的观感如何?你的内心起伏如何?
在我们步入社会之前,从精神上差不多已经被社会和身边的人引导在一条千军万马争相进取的“成功”之路上。在这条路上,只有极少数人光彩夺目,而恰恰是这些极少数的“成功者”,牵引着我们的“三观”,干预着我们的生活节奏,让我们早早向这个世界妥协。
我们似乎都曾想过,绝不向这个世界妥协,却从未料想各种不如意像滚雪球一样,伴随着年月增长,越来越沉重。这是我们一次次和这个世界发生碰撞的结果,这种沉重感,出现在我们的内心,会毫无意外地生长。直到有一天,我们忽然觉得这个世界于“我”而言充满了刁难。我们舔了舔嘴唇,尝遍了不妥协的辛苦。
为了逃避生活的辛苦,逃避与这个世界的频繁碰撞,我们会在不经意间成为一个妥协者。我们躲在别人的身后,亦步亦趋,活得充满安全感,即使活得走了样,也能心安理得,大不了露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有时,妥协来得特别早。
以我自己为例,在决定开始写作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得努力摆脱一个妥协者的角色,摆脱这个世界对我的限制。我没有意识到,在决定尝试写作的那一刻,我也是在尝试去做自己,而我将遭遇的,是这个世界为我预设的无数坎坷,我有极大的可能被写作的表象掩盖,成为一个向曾经的写作者妥协的人。
什么是妥协者?
马云有钱,你也想和马云一样有钱,并且和马云做类似的事,这就叫妥协者。终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你只是渴望成为马云的人当中的一个,想成为马云的人何止千万?
在我们当中,到处是和你想法类似的妥协者。有的妥协者止于嘴巴,有的已经迈开了双脚。
我们即便困死在追慕马云的路上,大概一点也不会后悔,那是因为我们早已被司马迁这样的人诅咒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后悔,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后悔。
这个世界的主流似乎永远是追名逐利,当我们把自己的人生焦点放在名利上,特别是当我们奔跑在主流名利线路上,几乎就注定了将一生背负“失败”的命运,蹉跎苟活。这种可怕的后果,也许我们从未多想,甚至觉得想无可想。
如果你是一个懂得反思的人,你肯定会发觉作为妥协者的不妥。一个妥协者,往往就是一个模仿者,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自我。正如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再举例来说,很多早年出道时的歌手,也是一个个妥协者。他们模仿已成名的歌手。可是,妥协者的身份没有为他们的人生打上一个无解的问号,他们很快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声音特色,并加以发挥利用,终于成就了光彩夺目的自我。
你是否敢说,你在自己热爱或擅长的领域不是一个妥协者?
一个妥协者,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从表面上看,妥协者似乎和这个世界是默契的,和这个世界没有显见的碰撞,特别符合我们嘴里常说的“合群”“似曾相识”“顺其自然”……
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写作上的妥协者,我的内心充满了抑郁和难以言说的无法解脱——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甘心自己的妥协。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究竟为什么如此重要。一个无法认识自己的人,一个向这个世界妥协的人,内心终究是彷徨的、不安的。一个妥协者是没有自我的,只能活在被妥协者的自我中,而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就没有生活可言,就没有人生可言,就没有未来可言。
一个妥协者,是一个看似和这个世界很默契的人,却是和这个世界最不默契的人。
一个真正在乎自我的人,从来不畏惧与这个世界发生碰撞,因为不怕碰撞的人懂得,撞出来的那是人生的火花,撞后才能找到自我,撞后才能安心。
一个敢于和这个世界碰撞的人,看上去和这个世界不默契,可遭遇的所有不如意,终将变成人生的礼物。
《我只是和这个世界不够默契》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并非久负盛名的文坛巨匠,亦非横空出世的新锐作家。ta或许是某个午后,在街角咖啡馆里,望着窗外人来人往,心中涌动着万千思绪的普通人;或许是某个深夜,在孤灯之下,用指尖敲打着键盘,试图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内心的独白化为文字的旅人。ta没有刻意雕琢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矫揉造作地追求惊世骇俗的叙事。ta的作品,更像是生活本身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许多人内心深处那份难以言说的疏离与挣扎,那些在喧嚣尘世中,不经意间被忽略的细微情感,那些我们以为只有自己才懂的,却又无法向他人清晰表达的,关于存在、关于理解、关于融入的困惑。ta的笔触,不带批判,不作评判,只是静静地呈现,将那些流淌在时间缝隙里的,属于我们共同的,关于“不被全然理解”的体悟,一点一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内容概述: 《我只是和这个世界不够默契》并非一本讲述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也不是一部描绘波澜壮阔的时代史诗。它更像是一场沉静的对话,一场发生在读者心灵深处,与作者,也与自己之间的对话。这本书,以一种近乎于低语的姿态,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自身之间,普遍存在的那种微妙的“不契合感”。 在这本书里,你找不到惊心动魄的冒险,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也没有勾心斗角的阴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细腻入微的观察,一种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错位”的精准捕捉。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剖析了现代人如何在看似紧密连接的社会中,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孤寂;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发现自己倾听与被倾听之间的鸿沟;如何在追求“合群”的浪潮中,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内心那份不愿轻易妥协的独特。 书中的人物,也许是我们身边的某位朋友,公司的同事,甚至是我们自己。他们可能在一次看似普通的聚会中,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感到自己格格不入;他们可能在面对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时,内心深处涌起一丝丝的怀疑,却又不知如何表达;他们可能在努力扮演着社会期待的角色,却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像自己。这些角色,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身份,没有惊人的才华,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正是许多人在现代生活中,所共同经历的微小而真实的挣扎。 作者的笔触,如同丝绸般柔滑,却又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真实。ta善于从平凡的场景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情感。一杯咖啡的温度,一场雨的淅沥,一次眼神的交汇,一封未曾寄出的信件,都可能成为故事的引子,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波澜。这本书,没有明确的“好人”与“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它只是冷静地呈现,当一个敏感的灵魂,试图在这个喧嚣而高效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却发现自己似乎总是慢了半拍,或者走错了方向时,那种细微的,却又无处不在的,与世界“不够默契”的感觉。 书中探讨的,并非某种哲学上的宏大命题,而是关于“个体存在”的切身感受。它关于那些,我们在人群中,却依然感到孤独的时刻;关于那些,我们努力去理解,却依然感到隔阂的瞬间;关于那些,我们想要表达,却发现语言不足以承载的复杂情绪。作者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或者说,这本书本身,就是对这些问题的一种温和的叩问。它邀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反思自己的经历,去确认那些被自己忽略的,同样珍贵的,关于“不默契”的体验。 《我只是和这个世界不够默契》,它所书写的,并非是一种病态的疏离,而是一种对“个体独特性”的体认。它承认,并非所有人都能,或者愿意,完全融入既定的轨道。它理解,那些在边缘地带,默默观察,默默思考的灵魂。它是一种对“不一样”的温柔注视,一种对“未被理解”的轻轻抚慰。 读这本书,你或许不会获得某种“成功秘籍”,也不会找到“人生导师”。但你可能会在某个字句之间,某个场景的描绘中,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共鸣。你可能会在字里行间,看到那个与世界“不够默契”的自己,并且,不再感到孤单。这本书,它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那些藏在我们心底,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承认,却又真实存在的,关于“不默契”的情感,用一种诚恳而细腻的方式,一一呈现出来。它不是在教导,也不是在说教,它只是在邀请,邀请你,一同走进,那个不那么“默契”的世界,然后,在某种程度上,去拥抱那个,因此而显得更加真实,更加独特的自己。 这本书,是一种关于“距离”的观察。物理上的距离,心理上的距离,以及,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而产生的,一种无形的,却又真实存在的,隔阂。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将这种“距离”转化为文字,呈现给读者。这些文字,不强求你立刻理解,也不逼迫你立刻认同。它们只是安静地在那里,等待着,那个愿意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的读者。 《我只是和这个世界不够默契》,它所构建的,并非一个虚幻的理想国,而是一个充满现实感的,关于“人”的故事。这些“人”,他们或许并不完美,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这种不默契,才使得他们显得如此真实,如此鲜活。作者以一种非评判的态度,去描绘这些人物,去展现他们的困境,去体察他们的情感。 这本书,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地图”。它标记出了,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可能遭遇到的,各种微妙的情绪节点。这些节点,可能是因为一次误解,一次失败,一次失落,或者,仅仅是因为,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一种不经意的,审视。作者并没有为这些情绪,贴上标签,也没有为它们,寻找借口。它只是如实地呈现,然后,将这份呈现,留给读者去自行体会,去自行解读。 最终,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创造一种体验。一种关于“我”与“世界”之间,那份微妙关系的体验。它不是在歌颂“独立”,也不是在鼓吹“反叛”。它只是诚实地,且温和地,呈现了,当个体与这个看似紧密联结的世界,出现一丝缝隙时,那份内心的,难以言说的,关于“不够默契”的,真实感受。而这种感受,在许多人心中,或许早已存在,只是,我们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词语,去描述它,或者,去承认它。这本书,或许就是那个,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对这份情感的,最贴切的,温柔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