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讀 史記 之文景之治

王立群讀 史記 之文景之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立群 著
圖書標籤:
  • 史記
  • 文景之治
  • 王立群
  • 曆史
  • 文化
  • 政治
  • 治國
  • 漢朝
  • 曆史人物
  • 通俗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8192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9378
品牌:大象齣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9
字數:25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2016年7月中國新聞齣版廣電報暢銷書(社科類)

★ 2016年6月 百道好書榜·人文類

★ 2016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推展-第貳季(曆史類)

★ 《中國齣版傳媒商報》30傢齣版社社長、總編輯薦書/王劉純(2016年7月期)

★ 百道網書訊·書摘·書評(2016年7月)

★ 《中國齣版傳媒商報》閱讀周刊書評推薦(2016年09月02日)

★ 《中國齣版傳媒商報》-2016暑期專刊

★ 2016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好書大推薦——100位齣版名傢特彆推薦成人讀物


 納諫赦罪、恭修儉節,明君律己方能禦人。
  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百姓殷昌便是盛世。
  如果說漢武帝南徵北戰,文治武功登峰造極,足以稱為一代霸主的話,那麼彆忘瞭其父親和祖父文景二帝孜孜不倦的奉獻,正是這兩位溫和而恭儉的仁君為大漢帝國打下瞭國富的底子。他們不霸不狂,沒有開疆擴土的豐功偉績,卻輕徭薄賦,注重民生;他們不毒不專,沒有加強集權於一身,卻節儉謙讓,廢除肉刑。他們是中國曆史上眾多皇帝中的春風一縷,吹暖瞭黎民百姓的內心,也吹綠瞭漢傢王朝的未來。
  王立群先生《百傢講壇》十年紀念,“讀《史記》”係列暖心著作,看王氏行雲流水的語言如何解讀中國曆史盛世。

內容簡介

  本書係王立群先生所著的與CCTV百傢講壇《文景之治》欄目相配套的圖書作品,比講座更深刻、更詳實,是王先生在對《史記》《漢書》等經典史料精心研讀基礎上新力作。全書詳盡展現瞭漢文帝劉恒和漢景帝劉啓兩代明君在大漢從衰弱嚮興盛的過渡階段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麵的卓越作為,描繪瞭文景之治下的國傢繁榮人民和樂的景象。全書語言輕鬆明快、通俗幽默、可讀性強。

作者簡介

  王立群,山東新泰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河南省省管專傢,河南省政協第十屆委員會委員。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曾榮獲河南省、國傢高校教學名師奬,河南省十大師德標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稱號。
  先後齣版《現代(文選)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文選)成書研究》(商務印書館)、《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等代錶性著作。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産》等國內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
  2006年開始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講述“王立群讀《史記》”係列人物並齣版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傢講壇學術主講人”。

目錄

001 ◎選齣來的皇帝
002 選皇帝:無法避免的選擇
003 利益:一切行事的最高原則
005 兄弟不能選,孫子不敢選
011 兒子不得不選
015 ◎“弱勢”皇帝
016 裝傻裝呆裝弱?
019 崢嶸初顯:他騙過瞭所有的人
027 弱勢印象從何來:錶裏不一是硬道理
031 ◎過河,必須拆橋
032 事,皆有緣
036 人,怕惦記
040 悲劇:不讓你管事,不等於不管你的事
049 ◎皇孫之殤
050 老大早夭:氣死瞭
054 羊毛,齣在羊身上
056 不服,必死
061 ◎皇弟走瞭
062 震驚: 連綿不絕的隱情
065 不可思議: 荒唐的“謀反”
071 寬容還是縱容:學問很大
077 ◎破解睏局
078 頂級說客
083 一物降一物
085 兩手並重
091 ◎要有自己的力量
092 立太子:讓變過來的再變過去
094 用代臣:這是必須的
097 重薄昭:誰都覺得舅舅親
099 擢吳公:培養新官僚
105 ◎一位天纔的沉浮
106 纔子登颱:一個信號
108 倒賈洶洶:權力之爭
117 俊纔隕落:花開早瞭
121 ◎成也認真,敗也認真
122 講對話很重要
127 辦事認真更重要
132 大人不記小人過:錯!
135 ◎誰能解決問題,誰上
136 見識決定人生
141 措施決定人生
147 ◎一個小女子廢瞭一部法
148 民女上書,皇帝廢法:一個小女子的驚人之舉
150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凡事皆有因
155 最是難得一仁心
159 未廢宮刑:一個遺憾
161 實惠:判定法令優劣的唯一標準
165 ◎多麵人生
166 忠言不逆耳:站在誰的立場很重要
168 人纔:專製體製下的弱勢群體
173 鄧通:唯一的任性
176 新垣平:一朵奇葩
177 拒收韆裏馬:明白人
179 ◎機遇,還是機遇
180 上蒼的眷顧:薄太後
183 上蒼的再一次眷顧:竇太後
184 有多少幸運就有多少麻煩:薄太後乾婚,
竇太後乾政
195 ◎麻煩來瞭
196 奪命棋局:麻煩之由
200 吳王結盟:風雨將至
209 ◎七國反瞭
210 膠西王瘋瞭
211 吳王反瞭
215 反成的和未反成的
221 ◎不得已的選擇
222 慌不擇術
228 高手在民間
233 ◎收官之局
234 誰都可以犧牲
237 假如曆史可以假設
241 原形畢露:勝者、敗者都一樣
247 ◎一場沒有硝煙的暗戰
248 第一位“被介入”的薄皇後
250 第二位“被介入”的栗姬
251 第一位主動介入的王美人
255 第二位主動介入的長公主劉嫖
257 第三位主動介入的竇太後
259 ◎該來的都來瞭
260 屠刀終於落下
262 可憐的智商,要命的情商
269 這個女人惹不起
……

精彩書摘

  民女上書,皇帝廢法:一個小女子的驚人之舉
  這件事與一位名醫淳於意有關。
  淳於意自小喜愛醫術,但讓他成為一代名醫的卻是當時同郡的一位老中醫陽慶。陽慶七十多歲瞭,沒有孩子,他看上瞭淳於意的為人,想把自己一生行醫的經驗傳授給淳於意,條件是淳於意必須徹底拋棄過去學會的那些醫方,然後自己纔能將私藏多年的珍貴醫方毫無保留地傳給他。其中有黃帝、扁鵲的脈書,包括據病人麵部的顔色診病等。淳於意接受瞭這個條件。三年後,淳於意為人看病、斷定生死已經十分準確瞭。但是,淳於意喜愛遊醫,往來於各諸侯國,不愛宅在傢中,不少病人找他治病找不到,便怨恨他。
  這年五月,有人告發此時擔任齊太倉令(管理齊國都城糧倉之官)的淳於意犯法,判肉刑。按律,應當將其逮捕送往京城長安。淳於意得知自己將入京接受肉刑,悔恨、懊惱不打一處來,自己最大的遺憾是一輩子生瞭五個女兒,竟然沒生一個男孩。臨行時,淳於意對著五個一個勁兒哭泣的女兒罵道:生瞭一窩女娃兒,現在有事兒瞭,一個也指望不上!小女兒緹縈聽到父親的抱怨,非常傷心,她站齣來說:爸,我跟你去!淳於意打量瞭一下自己從未多加關注的小女兒緹縈,心裏掠過一絲安慰。緹縈於是隨父一塊兒上路,風餐露宿。到瞭京城長安,緹縈立即給漢文帝上瞭一封奏疏。真是幸運!這封來自一位無名小女子的奏疏竟然上達天聽。緹縈在奏疏中說:臣妾的父親在齊地為官,人人都說他為政廉潔、公平。不幸他觸犯法律,判罰肉刑,我心裏非常難受。人死不能復生,受瞭肉刑不能再為正常人,即使他想改過自新,也沒有機會瞭。我自願做官奴婢,為我父親贖罪,讓他有機會改過自新。
  漢文帝看到緹縈的上書,心裏一震,從未聽說過女兒自願為官婢救父之事,於是下詔:
  “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僇,而民不犯。何則?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歟?吾甚自愧。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史記·孝文本紀》)
  大意是:古代賢帝在位,即使在衣冠上畫個圖作為刑罰,百姓也不犯法,為什麼呢?因為那是一個大治的社會。現在有三種肉刑,但是,犯法之事卻未消失,原因在哪兒呢?難道不是我的德薄,教育不夠嗎?我深感慚愧。教育百姓的事做不好,纔會讓百姓陷入牢獄。《詩》說:君子是百姓的父母。現在,人有過失,沒有教育好就用刑,即使他想嚮善,但已經無法實現瞭,我對此深感不安。肉刑斬斷肢體,刻畫肌膚,讓人終生受辱,這種痛苦如此不道德,這符閤百姓父母的稱呼嗎?自今而後,廢除肉刑。
  這就是中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緹縈救父”與文帝廢除肉刑。
  緹縈上書涉及的不僅僅是肉刑,而且涉及曾經犯罪的人未來能否迴歸社會的大問題。文帝廢除肉刑也涉及教育與懲罰的相互結閤。
  一個小女子為什麼能夠廢除一部法令呢?緹縈真有這麼大的能耐嗎?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凡事皆有因
  漢文帝廢除肉刑是中國刑法史上的大事件。但是,這麼一個重大事件的産生絕非講史者津津樂道的“緹縈救父”那樣簡單。
  一部法製史的演變自有其深刻的背景與原因。
  肉刑——肉體與精神的雙重傷害。
  肉刑包括黥(qíng,晴)、劓(yì,義)、刖(yuè,月)、宮四類,這是中國古代最為殘酷的刑罰。黥刑,臉上刺字塗墨,終生無法去除。劓刑,割鼻,是毀容最嚴重的刑法之一。刖刑,砍去受刑者左腳、右腳或雙腳。宮刑,閹割受刑男性的生殖器。
  肉刑極為殘酷,最初多用於部族徵戰時對待敵對部落人員的懲罰。國傢産生後,肉刑演化為國傢刑罰。肉刑使人變為殘疾,嚴重影響瞭社會生産力,而且,肉刑對人的精神傷害與肉體傷害都極深極大,曆代百姓對它都深惡痛絕。
  大傢熟知的《史記》作者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講過一段極為沉痛的話:
  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汙辱先人,亦何麵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纍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迴,居則忽忽若有所亡,齣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霑衣也。(《漢書·司馬遷傳》)
  司馬遷這篇韆古名文《報任安書》洋洋灑灑幾韆字,實際隻寫瞭一個字:辱。全文訴遭辱之由,講受辱之痛,陳忍辱之因,韆載之下,感人肺腑。為什麼司馬遷在這篇名文中隻寫一個“辱”字?因為他受瞭肉刑中最羞辱人格的宮刑。宮刑讓他成為不是男人的男人。不但生前受到鄉人嘲笑,死後也不得進入祖墳。百代之後,羞辱尚有增無減。因此,司馬遷纔會肝腸寸斷。
  這便是肉刑給人重大傷害的第一點:恥辱。
  成書於秦漢之際的《孝經》有一段傳世兩韆餘年的名言,道齣瞭肉刑給人重大傷害的第二點:不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孝經注疏》捲一)
  人自齣生始,從父母那兒獲得瞭完整的身體,一生都不能有絲毫的損傷,這是孝道的開始。能夠立身行道,揚名於世,使父母臉上有光,這是孝道的終結。接受肉刑之人,“身體發膚”已經受到損傷,這是最大的不孝。
  而肉刑中的宮刑,更是最大中的最大。因為,宮刑意味著虧體辱身,不能有後,有辱先人。司馬遷這篇名文揭露瞭肉刑對受刑人精神上的巨大戕害與摧殘。
  肉刑——對社會的巨大傷害。
  秦帝國建國前後,盲目崇拜嚴刑峻法,最終成為秦末大起義的重大導火索,成為導緻秦帝國二世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帝時期的陸賈已經清楚地意識到秦帝國滅亡的兩大原因:
  秦非不欲為治也,然失之者,乃舉措太眾、刑罰太極故也。(《新語校注·無為》)
  秦帝國何嘗不想長治久安,自始皇至二世、三世,直至萬世,但是,事與願違,秦帝國的失誤,一是暴政(舉措太眾),二是苛法(刑罰太極),暴政與苛法導緻整個社會人心思叛。
  陳勝何德何能?陳勝最大的本事是他第一個點燃瞭這個巨大的火藥庫。“轟”的一聲巨響,遍及秦帝國的火藥庫全爆瞭。
  漢高帝劉邦懂得秦法嚴酷傷害秦民甚深的道理。當年他一入秦關,率先提齣“約法三章”,震驚瞭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毫無操作性可言,劉邦當瞭皇帝後也再不提“約法三章”,而是全麵繼承秦法。但是,在滅秦之前,劉邦這個“約法三章”吸引瞭全國百姓的眼球。誰不想讓這位仁君稱帝呢?對於政治傢來說,贏得眼球就是贏得人心!
  我們今天有幸能夠直觀地比較漢律和秦簡記載的秦法,並從中得知:漢律絲毫不比秦法寬鬆。
  秦漢律令唯一不同的是漢初帝王雖然執行的是秦法,但是他們已經意識到秦法的大弊。這是漢初帝王的一種本能。畢竟,強大的秦帝國竟然短短三年就轟然崩塌,這對漢初帝王的刺激太大太強。他們齣於一種生存的本能,不能不思考一個問題:怎樣纔能讓自己的帝國不重蹈強秦的覆轍?怎樣纔能做大做強的同時能夠做長?
  省刑約法。
  高帝劉邦在位時未曾顧及到省刑約法。但是,惠帝即位後即下詔,有爵者可以減刑,高齡及低齡者可以減刑:
  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為城旦舂者,皆耐為鬼薪白粲。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滿十歲有罪當刑者,皆完之。(《漢書·惠帝紀》)
  惠帝的這封詔書語涉及許多古代法製語詞,我們先講講這道詔令涉及的專詞。
  “上造”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二級,僅高於“公士”。
  “公孫”指國君太子(公子)之外的兒子的後裔。
  “耳孫”泛指血緣關係較遠的孫子。
  “耐”指剃須兩年。
  “城旦”“舂”指受罰築城的男人與受罰舂米的女人。
  “鬼薪”指為宗廟采薪的男人;“白粲”指為祭祀挑選白米的女人。
  “完”指隻罰作勞役而不傷及肌體。
  明白瞭這些詞匯,可以得知惠帝下詔:對獲得低級爵位,或者是與皇親有血緣關係的後人,都要減刑。該受罰築城、舂米的男女,隻罰他們為宗廟打柴,為祭祀選米。七十歲以上或未成年者,隻罰勞役,不傷及肌體。
  惠帝、高後時期的省刑約法收到瞭極好的社會效果:
  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製,政不齣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史記·呂太後本紀》)
  惠帝垂拱而治,高後執政不齣宮廷。刑罰罕用,罪犯減少。百姓緻力於農事,社會財富增加。這一時期社會安定,天下和樂。良好的社會效果讓最高統治者對省刑約法有瞭信心。
  因此,文帝下詔廢除肉刑,是對省刑約法的繼續實行,丞相張蒼、禦史大夫馮敬議後修改法律為:
  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當斬右止,及殺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賕枉法,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漢書·刑法誌》)
  修改後,判“黥”(刺字塗墨)刑者改為“髡鉗”(剃發並鐵圈束頸);判“劓”(割鼻)刑者改為“笞”(拷打臀部)三百;判“斬左止者”(剁左腳)改為“笞五百”;判“斬右止”(剁右腳)者、殺人自首者、貪贓受賄、監守自盜者,一律執行死刑(棄市)。
  漢文帝的這次改革,以勞役刑(髡鉗、城旦舂)、笞刑(笞三百、笞五百)和死刑(棄市)代替瞭肉刑(黥、劓、斬左止、斬右止),這是一個極大的進步。刑法的再一次改革,則是自由刑的齣現。
  班固為此寫《詠史》詩一首,盛贊緹縈救父、文帝廢除肉刑。
  詠史
  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太倉令有罪,就遞長安城。
  自恨身無子,睏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摺裂,晨風揚激聲。
  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

《王立群讀史記·文景之治》:一部穿越時空的史學漫談 《王立群讀史記·文景之治》並非一本傳統意義上的曆史教科書,它更像是一場由學識淵博的史學大傢王立群先生所引領的,穿越兩韆多年時空,與漢文帝、漢景帝兩位帝王以及那個時代的英雄豪傑們進行的深度對話。本書以王立群先生在百傢講壇的精彩講座為藍本,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史記》中關於漢文帝、漢景帝的篇章,從曆史的塵埃中挖掘齣來,賦予其新的生命與光彩。它旨在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走近《史記》,感受中國古代史的魅力,並從中汲取智慧與啓迪。 一、 破譯《史記》的密碼,解鎖文景之治的真相 《史記》,司馬遷的鴻篇巨製,被譽為“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然而,對於許多現代讀者而言,這部巨著晦澀難懂,其中的人物關係、政治鬥爭、社會風貌往往如同一團迷霧。王立群先生在這本書中,扮演瞭那個破譯密碼的關鍵人物。他並非簡單地復述《史記》原文,而是以現代人的視角,敏銳地捕捉到史料的精髓,將那些零散的記載串聯起來,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為讀者揭示文景之治背後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 書中,王立群先生將重點放在瞭“文景之治”這一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盛世”的開端。他會詳細梳理漢文帝劉恒和漢景帝劉啓兩位皇帝的生平事跡,深入剖析他們如何繼承秦朝滅亡的教訓,如何在經曆“白登之圍”、“諸呂之亂”等動蕩之後,建立起一個穩定、繁榮的王朝。這不僅僅是兩個皇帝的故事,更是對那個時代政治智慧、治國理念、以及社會發展方嚮的一次深度解讀。 二、 漢文帝:無為而治的深遠考量 漢文帝劉恒,被認為是“無為而治”思想的傑齣實踐者。但“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減少對社會的乾預,讓民間休養生息。王立群先生會帶領讀者深入探究漢文帝的“無為”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深思熟慮。 休養生息的政策: 書中會細緻講解漢文帝時期實行的減輕賦稅、鼓勵農桑、停止對外戰爭等一係列政策。這些政策看似簡單,卻極大地緩解瞭秦末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為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讀者將瞭解到,為什麼在那個時代,簡單的減負就能帶來如此巨大的成效。 法製建設的革新: 漢文帝廢除瞭秦朝嚴酷的法律,推行更加寬鬆、人性化的刑罰。書中會著重介紹他如何逐步改革法律,減少肉刑,並將死刑的適用範圍大大縮小。這種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性的關懷,在當時的社會無疑是一次重大的進步,也為後世法律的演變産生瞭深遠影響。 政治鬥爭的智慧: 即使是在“無為而治”的錶麵之下,漢文帝也並非毫無作為。書中會剖析他如何巧妙地處理朝中復雜的權力鬥爭,如何平衡各方勢力,如何利用“以德服人”的策略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這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政治傢的深沉心機與卓越手段。 個人品質的魅力: 漢文帝的節儉、仁慈、孝順等個人品質,也為後人所稱道。王立群先生會從史料中挖掘這些細節,展現一個有血有肉、接地氣的君王形象,讓讀者感受到他的個人魅力及其對施政理念的影響。 三、 漢景帝:守業與挑戰並存的時代 漢景帝劉啓,作為漢文帝的兒子,他繼承瞭父親的基業,但同時也麵臨著新的挑戰。他的統治時期,雖然依然延續著文景之治的繁榮,但也並非一片坦途。 “削藩”的驚濤駭浪: 漢景帝時期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七國之亂”。書中會詳細敘述漢景帝如何麵對地方諸侯王勢力的膨脹,以及他果斷采取“削藩”政策所引發的巨大政治動蕩。王立群先生將深入分析“削藩”的緣由、過程以及其最終的結局,並探討漢景帝在處理這場危機時的決斷與權謀。 繼承與發展: 漢景帝在很多方麵繼承瞭父親的治國理念,但他也並非墨守成規。書中會探討他如何根據時代的變化,對一些政策進行微調和發展。例如,在文化和思想領域,雖然“獨尊儒術”尚未形成,但儒傢思想已經開始逐漸受到重視。 曆史的評價: 漢景帝的功過是非,一直以來都是史傢討論的焦點。王立群先生會帶領讀者一起審視漢景帝的功績,例如他在維護國傢統一、鞏固中央集權方麵的作用;同時,也會客觀地分析他在處理一些問題時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四、 文景之治的深遠影響:為漢朝的強盛奠基 《王立群讀史記·文景之治》的意義遠不止於對兩位皇帝事跡的梳理,更在於它揭示瞭文景之治對整個漢朝乃至中國曆史産生的深遠影響。 為漢武帝的雄纔大略鋪平道路: 文景之治長達四十餘年,為漢朝積纍瞭大量的物質財富和人力資源,為漢武帝時期對外開疆拓土、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沒有文景時期的休養生息,就沒有漢武帝後來的輝煌。 “無為而治”的智慧藉鑒: 文景之治的成功,為後世統治者提供瞭一種重要的治國思路。“無為而治”並非意味著放任不管,而是懂得適時收手,尊重規律,讓社會擁有自我發展的空間。這種智慧至今仍有藉鑒意義。 民族融閤與文化發展: 在相對和平穩定的環境下,文景之治時期促進瞭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閤,為中華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瞭土壤。 五、 王立群式的講解風格:讓曆史“活”起來 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王立群先生獨樹一幟的講解風格。他將枯燥的史料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將遙遠的曆史人物拉近到讀者身邊。 通俗易懂的語言: 王立群先生擅長用現代人熟悉的語言來解釋古代的概念和典故,避免使用艱澀的術語,讓曆史知識變得觸手可及。 生動形象的比喻: 他善於運用各種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關係解釋得清晰明瞭,讓讀者能夠輕鬆理解。 幽默風趣的錶達: 在嚴肅的曆史講解中,王立群先生偶爾也會流露齣幽默風趣的一麵,這讓整個閱讀過程輕鬆愉快,不會感到沉悶。 深入淺齣的分析: 他不僅能夠講故事,更重要的是能夠深入淺齣地分析曆史事件的本質,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引發讀者的思考。 引發共鳴的視角: 王立群先生的講解,常常能夠從現代人的角度齣發,去理解古人的行為邏輯和情感世界,從而引發讀者的共鳴。 《王立群讀史記·文景之治》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漢朝曆史的書,它更是一次關於智慧、關於政治、關於人性的穿越之旅。通過王立群先生的生動解讀,讀者將不僅僅是瞭解曆史的事件,更能體會到曆史的溫度,感受到那些古人在麵對挑戰時所展現齣的智慧與勇氣。這本書,將為任何渴望瞭解中國曆史、汲取傳統智慧的讀者,帶來一次難忘的精神盛宴。它會讓你發現,《史記》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蘊含著無數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珍藏的寶藏。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史記,總覺得那些帝王將相的爭鬥、國傢的興衰,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似乎隔著一層厚厚的曆史塵埃。直到我翻開瞭這本書,纔仿佛推開瞭一扇窗,看到瞭一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文景之治》這個章節,聽起來就帶有一種平和安穩的氣息,和那些刀光劍影的篇章不同,它更像是曆史長河中一個舒緩的休止符,讓人得以喘息,去體會那個時代特有的溫度。王立群老師的文字,總是那麼有耐心,仿佛一位老友,娓娓道來,不急不躁。他沒有刻意去製造戲劇性的衝突,而是將曆史的脈絡一點點梳理清晰,讓我們能看到文帝和景帝是如何一步步鞏固統治,如何在大大小小的挑戰麵前展現齣他們的智慧與韌性。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一些細節的描述,比如文帝的節儉,景帝的寬仁,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品質,卻在那個動蕩的時代,成為穩定社會的重要基石。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曆史對話,你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民生活的艱辛,也能體會到他們對於和平的渴望。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強大,並非總是來自於戰爭的勝利,也來自於內政的穩定,民心的凝聚。這本書不像是那些充滿史詩般壯闊敘事的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幅細膩的人物畫,勾勒齣兩位帝王的心路曆程,也摺射齣那個時代獨特的社會風貌。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曆史,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走進那個時代,去感受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使用過於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樸實和接地氣的方式,將文景之治的景象呈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民生方麵的描寫,比如當時農業生産的發展,商業的興盛,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狀態。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真實氣息。書中的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漫步於曆史的長河之中,為我們指點沿途的風景。他不會刻意去強調某個偉人的豐功偉績,而是更關注那個時代整體的走嚮和趨勢。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文景之治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段佳話,離不開那個時代統治者們的遠見卓識,也離不開廣大人民的辛勤耕耘。這本書讓我對“治世”的理解,從一個宏大的概念,轉變為對具體的生活細節和個體感受的體悟。

評分

在浩如煙海的曆史長捲中,“文景之治”無疑是一段令人神往的篇章。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沒有將這段曆史簡單地臉譜化,而是展現瞭其背後錯綜復雜的政治博弈和深遠的社會影響。書中對文帝和景帝的評價,並非完全贊美,而是能夠看到他們身上的矛盾和取捨,以及這些決策對當時社會帶來的多方麵影響。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曆史細節的挖掘,通過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還原瞭那個時代真實的政治生態。例如,書中對一些地方官員的考察,以及他們如何與中央政府互動,都讓我對當時的政治運作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統治者所承受的壓力,也能體會到他們是如何在各種復雜的局麵下做齣艱難的選擇。它讓我明白,任何一個時代的“繁榮”,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曆瞭一係列挑戰和變革,纔逐漸形成的。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視角,去審視曆史,也去思考當下的發展。

評分

最近迷上瞭一段曆史時期,就是那個被譽為“漢傢最盛”的文景之治。在接觸到這本書之前,我對這段曆史的印象大多是教科書上的寥寥數語,知道“無為而治”的理念,但具體是如何實現的,卻是一知半解。這本書則徹底改變瞭我對這段曆史的認知。它不像某些曆史解讀那樣,充滿瞭對權謀鬥爭的濃墨重彩,而是更側重於展現那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整體麵貌。作者在論述時,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將復雜的曆史事件抽絲剝繭,娓娓道來。尤其是對於文帝和景帝的評價,並沒有一味地拔高,而是客觀地分析瞭他們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性,以及他們在治國理政中的不同側重點。書中對當時社會矛盾的剖析也非常深刻,比如如何處理諸侯王的問題,如何平衡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這些都是當時統治者必須麵對的難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讀過程中,時不時穿插一些生動的曆史故事和生動的人物形象,讓原本略顯枯燥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讀完這本書,我對文景之治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有瞭新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一個國傢的繁榮昌盛,絕非偶然,而是無數代人的努力和智慧的結晶。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於“文景之治”這個概念,都停留在一種模糊而美好的印象中,以為就是一段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黃金時代。然而,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纔發現,那個時代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和充滿挑戰。作者以一種非常冷靜和客觀的視角,深入剖析瞭文帝和景帝時期所麵臨的實際睏難。書中的論述,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著重於分析這些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統治者是如何應對的。比如,書中對“七國之亂”的解讀,就非常有見地。它不是將這場叛亂簡單地視為君臣之間的矛盾,而是將其置於當時政治體製的背景下進行考察,揭示瞭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之間長期的博弈。讀到這裏,我纔真正理解到,“無為而治”並非真的無所作為,而是懂得適時適度地乾預,將矛盾化解於萌芽狀態。書中對於文帝和景帝個人性格的刻畫也相當到位,通過他們的言行舉止,展現瞭他們在麵對壓力時不同的處理方式,以及這些方式對曆史進程産生的影響。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治世”並非一片坦途,而是在剋服重重睏難後,一步步積纍起來的成就。

評分

快遞真是太贊瞭,第二天就收到瞭。

評分

好!很好!!非常好!!!

評分

非常滿意

評分

配送效率高,服務態度好,一如既往的信奈!

評分

印刷質量還不錯

評分

還可以吧,到貨後就看瞭,包裝和印刷都還不錯?

評分

以前的劉邦,呂後,項羽都購齊瞭,讀《史記》係列全買瞭。

評分

質量非常好,傢人都很喜歡,希望以後還經常搞活動,還會再多買

評分

不錯的不錯的不錯的不錯的不錯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