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 史记 之文景之治

王立群读 史记 之文景之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群 著
图书标签:
  • 史记
  • 文景之治
  • 王立群
  • 历史
  • 文化
  • 政治
  • 治国
  • 汉朝
  • 历史人物
  • 通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19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9378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9
字数: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2016年7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畅销书(社科类)

★ 2016年6月 百道好书榜·人文类

★ 2016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贰季(历史类)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0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荐书/王刘纯(2016年7月期)

★ 百道网书讯·书摘·书评(2016年7月)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阅读周刊书评推荐(2016年09月02日)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暑期专刊

★ 2016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好书大推荐——100位出版名家特别推荐成人读物


 纳谏赦罪、恭修俭节,明君律己方能御人。
  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百姓殷昌便是盛世。
  如果说汉武帝南征北战,文治武功登峰造极,足以称为一代霸主的话,那么别忘了其父亲和祖父文景二帝孜孜不倦的奉献,正是这两位温和而恭俭的仁君为大汉帝国打下了国富的底子。他们不霸不狂,没有开疆扩土的丰功伟绩,却轻徭薄赋,注重民生;他们不毒不专,没有加强集权于一身,却节俭谦让,废除肉刑。他们是中国历史上众多皇帝中的春风一缕,吹暖了黎民百姓的内心,也吹绿了汉家王朝的未来。
  王立群先生《百家讲坛》十年纪念,“读《史记》”系列暖心著作,看王氏行云流水的语言如何解读中国历史盛世。

内容简介

  本书系王立群先生所著的与CCTV百家讲坛《文景之治》栏目相配套的图书作品,比讲座更深刻、更详实,是王先生在对《史记》《汉书》等经典史料精心研读基础上新力作。全书详尽展现了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两代明君在大汉从衰弱向兴盛的过渡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卓越作为,描绘了文景之治下的国家繁荣人民和乐的景象。全书语言轻松明快、通俗幽默、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王立群,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曾荣获河南省、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称号。
  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代表性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学术主讲人”。

目录

001 ◎选出来的皇帝
002 选皇帝:无法避免的选择
003 利益:一切行事的最高原则
005 兄弟不能选,孙子不敢选
011 儿子不得不选
015 ◎“弱势”皇帝
016 装傻装呆装弱?
019 峥嵘初显:他骗过了所有的人
027 弱势印象从何来:表里不一是硬道理
031 ◎过河,必须拆桥
032 事,皆有缘
036 人,怕惦记
040 悲剧:不让你管事,不等于不管你的事
049 ◎皇孙之殇
050 老大早夭:气死了
054 羊毛,出在羊身上
056 不服,必死
061 ◎皇弟走了
062 震惊: 连绵不绝的隐情
065 不可思议: 荒唐的“谋反”
071 宽容还是纵容:学问很大
077 ◎破解困局
078 顶级说客
083 一物降一物
085 两手并重
091 ◎要有自己的力量
092 立太子:让变过来的再变过去
094 用代臣:这是必须的
097 重薄昭:谁都觉得舅舅亲
099 擢吴公:培养新官僚
105 ◎一位天才的沉浮
106 才子登台:一个信号
108 倒贾汹汹:权力之争
117 俊才陨落:花开早了
121 ◎成也认真,败也认真
122 讲对话很重要
127 办事认真更重要
132 大人不记小人过:错!
135 ◎谁能解决问题,谁上
136 见识决定人生
141 措施决定人生
147 ◎一个小女子废了一部法
148 民女上书,皇帝废法:一个小女子的惊人之举
150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凡事皆有因
155 最是难得一仁心
159 未废宫刑:一个遗憾
161 实惠:判定法令优劣的唯一标准
165 ◎多面人生
166 忠言不逆耳:站在谁的立场很重要
168 人才:专制体制下的弱势群体
173 邓通:唯一的任性
176 新垣平:一朵奇葩
177 拒收千里马:明白人
179 ◎机遇,还是机遇
180 上苍的眷顾:薄太后
183 上苍的再一次眷顾:窦太后
184 有多少幸运就有多少麻烦:薄太后干婚,
窦太后干政
195 ◎麻烦来了
196 夺命棋局:麻烦之由
200 吴王结盟:风雨将至
209 ◎七国反了
210 胶西王疯了
211 吴王反了
215 反成的和未反成的
221 ◎不得已的选择
222 慌不择术
228 高手在民间
233 ◎收官之局
234 谁都可以牺牲
237 假如历史可以假设
241 原形毕露:胜者、败者都一样
247 ◎一场没有硝烟的暗战
248 第一位“被介入”的薄皇后
250 第二位“被介入”的栗姬
251 第一位主动介入的王美人
255 第二位主动介入的长公主刘嫖
257 第三位主动介入的窦太后
259 ◎该来的都来了
260 屠刀终于落下
262 可怜的智商,要命的情商
269 这个女人惹不起
……

精彩书摘

  民女上书,皇帝废法:一个小女子的惊人之举
  这件事与一位名医淳于意有关。
  淳于意自小喜爱医术,但让他成为一代名医的却是当时同郡的一位老中医阳庆。阳庆七十多岁了,没有孩子,他看上了淳于意的为人,想把自己一生行医的经验传授给淳于意,条件是淳于意必须彻底抛弃过去学会的那些医方,然后自己才能将私藏多年的珍贵医方毫无保留地传给他。其中有黄帝、扁鹊的脉书,包括据病人面部的颜色诊病等。淳于意接受了这个条件。三年后,淳于意为人看病、断定生死已经十分准确了。但是,淳于意喜爱游医,往来于各诸侯国,不爱宅在家中,不少病人找他治病找不到,便怨恨他。
  这年五月,有人告发此时担任齐太仓令(管理齐国都城粮仓之官)的淳于意犯法,判肉刑。按律,应当将其逮捕送往京城长安。淳于意得知自己将入京接受肉刑,悔恨、懊恼不打一处来,自己最大的遗憾是一辈子生了五个女儿,竟然没生一个男孩。临行时,淳于意对着五个一个劲儿哭泣的女儿骂道:生了一窝女娃儿,现在有事儿了,一个也指望不上!小女儿缇萦听到父亲的抱怨,非常伤心,她站出来说:爸,我跟你去!淳于意打量了一下自己从未多加关注的小女儿缇萦,心里掠过一丝安慰。缇萦于是随父一块儿上路,风餐露宿。到了京城长安,缇萦立即给汉文帝上了一封奏疏。真是幸运!这封来自一位无名小女子的奏疏竟然上达天听。缇萦在奏疏中说:臣妾的父亲在齐地为官,人人都说他为政廉洁、公平。不幸他触犯法律,判罚肉刑,我心里非常难受。人死不能复生,受了肉刑不能再为正常人,即使他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我自愿做官奴婢,为我父亲赎罪,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
  汉文帝看到缇萦的上书,心里一震,从未听说过女儿自愿为官婢救父之事,于是下诏:
  “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史记·孝文本纪》)
  大意是:古代贤帝在位,即使在衣冠上画个图作为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一个大治的社会。现在有三种肉刑,但是,犯法之事却未消失,原因在哪儿呢?难道不是我的德薄,教育不够吗?我深感惭愧。教育百姓的事做不好,才会让百姓陷入牢狱。《诗》说:君子是百姓的父母。现在,人有过失,没有教育好就用刑,即使他想向善,但已经无法实现了,我对此深感不安。肉刑斩断肢体,刻画肌肤,让人终生受辱,这种痛苦如此不道德,这符合百姓父母的称呼吗?自今而后,废除肉刑。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缇萦救父”与文帝废除肉刑。
  缇萦上书涉及的不仅仅是肉刑,而且涉及曾经犯罪的人未来能否回归社会的大问题。文帝废除肉刑也涉及教育与惩罚的相互结合。
  一个小女子为什么能够废除一部法令呢?缇萦真有这么大的能耐吗?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凡事皆有因
  汉文帝废除肉刑是中国刑法史上的大事件。但是,这么一个重大事件的产生绝非讲史者津津乐道的“缇萦救父”那样简单。
  一部法制史的演变自有其深刻的背景与原因。
  肉刑——肉体与精神的双重伤害。
  肉刑包括黥(qíng,晴)、劓(yì,义)、刖(yuè,月)、宫四类,这是中国古代最为残酷的刑罚。黥刑,脸上刺字涂墨,终生无法去除。劓刑,割鼻,是毁容最严重的刑法之一。刖刑,砍去受刑者左脚、右脚或双脚。宫刑,阉割受刑男性的生殖器。
  肉刑极为残酷,最初多用于部族征战时对待敌对部落人员的惩罚。国家产生后,肉刑演化为国家刑罚。肉刑使人变为残疾,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而且,肉刑对人的精神伤害与肉体伤害都极深极大,历代百姓对它都深恶痛绝。
  大家熟知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讲过一段极为沉痛的话: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霑衣也。(《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迁这篇千古名文《报任安书》洋洋洒洒几千字,实际只写了一个字:辱。全文诉遭辱之由,讲受辱之痛,陈忍辱之因,千载之下,感人肺腑。为什么司马迁在这篇名文中只写一个“辱”字?因为他受了肉刑中最羞辱人格的宫刑。宫刑让他成为不是男人的男人。不但生前受到乡人嘲笑,死后也不得进入祖坟。百代之后,羞辱尚有增无减。因此,司马迁才会肝肠寸断。
  这便是肉刑给人重大伤害的第一点:耻辱。
  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孝经》有一段传世两千余年的名言,道出了肉刑给人重大伤害的第二点:不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注疏》卷一)
  人自出生始,从父母那儿获得了完整的身体,一生都不能有丝毫的损伤,这是孝道的开始。能够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使父母脸上有光,这是孝道的终结。接受肉刑之人,“身体发肤”已经受到损伤,这是最大的不孝。
  而肉刑中的宫刑,更是最大中的最大。因为,宫刑意味着亏体辱身,不能有后,有辱先人。司马迁这篇名文揭露了肉刑对受刑人精神上的巨大戕害与摧残。
  肉刑——对社会的巨大伤害。
  秦帝国建国前后,盲目崇拜严刑峻法,最终成为秦末大起义的重大导火索,成为导致秦帝国二世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帝时期的陆贾已经清楚地意识到秦帝国灭亡的两大原因:
  秦非不欲为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新语校注·无为》)
  秦帝国何尝不想长治久安,自始皇至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但是,事与愿违,秦帝国的失误,一是暴政(举措太众),二是苛法(刑罚太极),暴政与苛法导致整个社会人心思叛。
  陈胜何德何能?陈胜最大的本事是他第一个点燃了这个巨大的火药库。“轰”的一声巨响,遍及秦帝国的火药库全爆了。
  汉高帝刘邦懂得秦法严酷伤害秦民甚深的道理。当年他一入秦关,率先提出“约法三章”,震惊了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毫无操作性可言,刘邦当了皇帝后也再不提“约法三章”,而是全面继承秦法。但是,在灭秦之前,刘邦这个“约法三章”吸引了全国百姓的眼球。谁不想让这位仁君称帝呢?对于政治家来说,赢得眼球就是赢得人心!
  我们今天有幸能够直观地比较汉律和秦简记载的秦法,并从中得知:汉律丝毫不比秦法宽松。
  秦汉律令唯一不同的是汉初帝王虽然执行的是秦法,但是他们已经意识到秦法的大弊。这是汉初帝王的一种本能。毕竟,强大的秦帝国竟然短短三年就轰然崩塌,这对汉初帝王的刺激太大太强。他们出于一种生存的本能,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帝国不重蹈强秦的覆辙?怎样才能做大做强的同时能够做长?
  省刑约法。
  高帝刘邦在位时未曾顾及到省刑约法。但是,惠帝即位后即下诏,有爵者可以减刑,高龄及低龄者可以减刑:
  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汉书·惠帝纪》)
  惠帝的这封诏书语涉及许多古代法制语词,我们先讲讲这道诏令涉及的专词。
  “上造”是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仅高于“公士”。
  “公孙”指国君太子(公子)之外的儿子的后裔。
  “耳孙”泛指血缘关系较远的孙子。
  “耐”指剃须两年。
  “城旦”“舂”指受罚筑城的男人与受罚舂米的女人。
  “鬼薪”指为宗庙采薪的男人;“白粲”指为祭祀挑选白米的女人。
  “完”指只罚作劳役而不伤及肌体。
  明白了这些词汇,可以得知惠帝下诏:对获得低级爵位,或者是与皇亲有血缘关系的后人,都要减刑。该受罚筑城、舂米的男女,只罚他们为宗庙打柴,为祭祀选米。七十岁以上或未成年者,只罚劳役,不伤及肌体。
  惠帝、高后时期的省刑约法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
  惠帝垂拱而治,高后执政不出宫廷。刑罚罕用,罪犯减少。百姓致力于农事,社会财富增加。这一时期社会安定,天下和乐。良好的社会效果让最高统治者对省刑约法有了信心。
  因此,文帝下诏废除肉刑,是对省刑约法的继续实行,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议后修改法律为:
  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汉书·刑法志》)
  修改后,判“黥”(刺字涂墨)刑者改为“髡钳”(剃发并铁圈束颈);判“劓”(割鼻)刑者改为“笞”(拷打臀部)三百;判“斩左止者”(剁左脚)改为“笞五百”;判“斩右止”(剁右脚)者、杀人自首者、贪赃受贿、监守自盗者,一律执行死刑(弃市)。
  汉文帝的这次改革,以劳役刑(髡钳、城旦舂)、笞刑(笞三百、笞五百)和死刑(弃市)代替了肉刑(黥、劓、斩左止、斩右止),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刑法的再一次改革,则是自由刑的出现。
  班固为此写《咏史》诗一首,盛赞缇萦救父、文帝废除肉刑。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

《王立群读史记·文景之治》:一部穿越时空的史学漫谈 《王立群读史记·文景之治》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科书,它更像是一场由学识渊博的史学大家王立群先生所引领的,穿越两千多年时空,与汉文帝、汉景帝两位帝王以及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们进行的深度对话。本书以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的精彩讲座为蓝本,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史记》中关于汉文帝、汉景帝的篇章,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来,赋予其新的生命与光彩。它旨在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走近《史记》,感受中国古代史的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迪。 一、 破译《史记》的密码,解锁文景之治的真相 《史记》,司马迁的鸿篇巨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对于许多现代读者而言,这部巨著晦涩难懂,其中的人物关系、政治斗争、社会风貌往往如同一团迷雾。王立群先生在这本书中,扮演了那个破译密码的关键人物。他并非简单地复述《史记》原文,而是以现代人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史料的精髓,将那些零散的记载串联起来,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为读者揭示文景之治背后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 书中,王立群先生将重点放在了“文景之治”这一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盛世”的开端。他会详细梳理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两位皇帝的生平事迹,深入剖析他们如何继承秦朝灭亡的教训,如何在经历“白登之围”、“诸吕之乱”等动荡之后,建立起一个稳定、繁荣的王朝。这不仅仅是两个皇帝的故事,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智慧、治国理念、以及社会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度解读。 二、 汉文帝:无为而治的深远考量 汉文帝刘恒,被认为是“无为而治”思想的杰出实践者。但“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减少对社会的干预,让民间休养生息。王立群先生会带领读者深入探究汉文帝的“无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思熟虑。 休养生息的政策: 书中会细致讲解汉文帝时期实行的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停止对外战争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看似简单,却极大地缓解了秦末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者将了解到,为什么在那个时代,简单的减负就能带来如此巨大的成效。 法制建设的革新: 汉文帝废除了秦朝严酷的法律,推行更加宽松、人性化的刑罚。书中会着重介绍他如何逐步改革法律,减少肉刑,并将死刑的适用范围大大缩小。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进步,也为后世法律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斗争的智慧: 即使是在“无为而治”的表面之下,汉文帝也并非毫无作为。书中会剖析他如何巧妙地处理朝中复杂的权力斗争,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利用“以德服人”的策略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深沉心机与卓越手段。 个人品质的魅力: 汉文帝的节俭、仁慈、孝顺等个人品质,也为后人所称道。王立群先生会从史料中挖掘这些细节,展现一个有血有肉、接地气的君王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他的个人魅力及其对施政理念的影响。 三、 汉景帝:守业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汉景帝刘启,作为汉文帝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基业,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他的统治时期,虽然依然延续着文景之治的繁荣,但也并非一片坦途。 “削藩”的惊涛骇浪: 汉景帝时期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七国之乱”。书中会详细叙述汉景帝如何面对地方诸侯王势力的膨胀,以及他果断采取“削藩”政策所引发的巨大政治动荡。王立群先生将深入分析“削藩”的缘由、过程以及其最终的结局,并探讨汉景帝在处理这场危机时的决断与权谋。 继承与发展: 汉景帝在很多方面继承了父亲的治国理念,但他也并非墨守成规。书中会探讨他如何根据时代的变化,对一些政策进行微调和发展。例如,在文化和思想领域,虽然“独尊儒术”尚未形成,但儒家思想已经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历史的评价: 汉景帝的功过是非,一直以来都是史家讨论的焦点。王立群先生会带领读者一起审视汉景帝的功绩,例如他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同时,也会客观地分析他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四、 文景之治的深远影响:为汉朝的强盛奠基 《王立群读史记·文景之治》的意义远不止于对两位皇帝事迹的梳理,更在于它揭示了文景之治对整个汉朝乃至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铺平道路: 文景之治长达四十余年,为汉朝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人力资源,为汉武帝时期对外开疆拓土、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就没有汉武帝后来的辉煌。 “无为而治”的智慧借鉴: 文景之治的成功,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治国思路。“无为而治”并非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懂得适时收手,尊重规律,让社会拥有自我发展的空间。这种智慧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 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下,文景之治时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土壤。 五、 王立群式的讲解风格:让历史“活”起来 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王立群先生独树一帜的讲解风格。他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遥远的历史人物拉近到读者身边。 通俗易懂的语言: 王立群先生擅长用现代人熟悉的语言来解释古代的概念和典故,避免使用艰涩的术语,让历史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生动形象的比喻: 他善于运用各种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解释得清晰明了,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幽默风趣的表达: 在严肃的历史讲解中,王立群先生偶尔也会流露出幽默风趣的一面,这让整个阅读过程轻松愉快,不会感到沉闷。 深入浅出的分析: 他不仅能够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发读者的思考。 引发共鸣的视角: 王立群先生的讲解,常常能够从现代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古人的行为逻辑和情感世界,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王立群读史记·文景之治》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汉朝历史的书,它更是一次关于智慧、关于政治、关于人性的穿越之旅。通过王立群先生的生动解读,读者将不仅仅是了解历史的事件,更能体会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那些古人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这本书,将为任何渴望了解中国历史、汲取传统智慧的读者,带来一次难忘的精神盛宴。它会让你发现,《史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蕴含着无数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珍藏的宝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史记,总觉得那些帝王将相的争斗、国家的兴衰,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似乎隔着一层厚厚的历史尘埃。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才仿佛推开了一扇窗,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文景之治》这个章节,听起来就带有一种平和安稳的气息,和那些刀光剑影的篇章不同,它更像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舒缓的休止符,让人得以喘息,去体会那个时代特有的温度。王立群老师的文字,总是那么有耐心,仿佛一位老友,娓娓道来,不急不躁。他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将历史的脉络一点点梳理清晰,让我们能看到文帝和景帝是如何一步步巩固统治,如何在大大小小的挑战面前展现出他们的智慧与韧性。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细节的描述,比如文帝的节俭,景帝的宽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品质,却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成为稳定社会的重要基石。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你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艰辛,也能体会到他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总是来自于战争的胜利,也来自于内政的稳定,民心的凝聚。这本书不像是那些充满史诗般壮阔叙事的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幅细腻的人物画,勾勒出两位帝王的心路历程,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风貌。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段历史时期,就是那个被誉为“汉家最盛”的文景之治。在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我对这段历史的印象大多是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知道“无为而治”的理念,但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却是一知半解。这本书则彻底改变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它不像某些历史解读那样,充满了对权谋斗争的浓墨重彩,而是更侧重于展现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面貌。作者在论述时,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尤其是对于文帝和景帝的评价,并没有一味地拔高,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他们在治国理政中的不同侧重点。书中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剖析也非常深刻,比如如何处理诸侯王的问题,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这些都是当时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难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过程中,时不时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让原本略显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读完这本书,我对文景之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有了新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绝非偶然,而是无数代人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于“文景之治”这个概念,都停留在一种模糊而美好的印象中,以为就是一段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黄金时代。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那个时代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充满挑战。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和客观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文帝和景帝时期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书中的论述,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着重于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的。比如,书中对“七国之乱”的解读,就非常有见地。它不是将这场叛乱简单地视为君臣之间的矛盾,而是将其置于当时政治体制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之间长期的博弈。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到,“无为而治”并非真的无所作为,而是懂得适时适度地干预,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书中对于文帝和景帝个人性格的刻画也相当到位,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压力时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对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治世”并非一片坦途,而是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一步步积累起来的成就。

评分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中,“文景之治”无疑是一段令人神往的篇章。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没有将这段历史简单地脸谱化,而是展现了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书中对文帝和景帝的评价,并非完全赞美,而是能够看到他们身上的矛盾和取舍,以及这些决策对当时社会带来的多方面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挖掘,通过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还原了那个时代真实的政治生态。例如,书中对一些地方官员的考察,以及他们如何与中央政府互动,都让我对当时的政治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统治者所承受的压力,也能体会到他们是如何在各种复杂的局面下做出艰难的选择。它让我明白,任何一个时代的“繁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变革,才逐渐形成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也去思考当下的发展。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历史,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和接地气的方式,将文景之治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民生方面的描写,比如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兴盛,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气息。书中的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漫步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为我们指点沿途的风景。他不会刻意去强调某个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更关注那个时代整体的走向和趋势。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文景之治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段佳话,离不开那个时代统治者们的远见卓识,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勤耕耘。这本书让我对“治世”的理解,从一个宏大的概念,转变为对具体的生活细节和个体感受的体悟。

评分

好书!好书!写的通俗易懂,就是图片少了点!价格有点高!其他当面都非常的好!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good study

评分

百看不厌的历史书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配送也很快。

评分

挺好,质量不错。

评分

发货很快的!

评分

书不错写的很好包装也完美

评分

还没看,抽时间阅读。

评分

喜欢王老师的大作。王老师在百家讲坛的影响力也是蛮大的呢。他的作品轻松好读,并且解答了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希望老师有更多好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