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名家主编,形式便利,版本精良,高清放大,印刷精美,绝不反光。
1.折页形式,可伸可缩。既可以单面临摹,也可以展开整体欣赏,充分考虑读者需要,极为便利。
2.内容全面,版本优良。全套一共70种,囊括了历代书法精品,是很好的书法学习资料。
3.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适当放大,锋芒墨色纤毫毕现,可谓“下真迹一等”。
内容简介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畅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作者简介
古铁,原名胡紫桂,系中国书协第四届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湖南省书协副主席。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乙瑛碑》赏析
王子庸郭秀娟
汉隶滥觞于秦,经过东汉章帝时期的发展,至桓、灵帝时达到鼎盛。《乙瑛碑》就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碑刻是东汉开始盛行的一种刻石类型。东汉时期,统治者崇尚儒学,提倡名节孝道,盛行授受经学,社会上厚葬、树碑之风兴盛。
《乙瑛碑》全名《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东汉永兴元年(153)立,十八行,满行四十字,无额。原存山东曲阜孔庙,现置曲阜碑苑。
碑文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予,碑中刻有奏请设置百石卒史的公牍和对乙瑛的赞词。因遴选的百石卒史为孔龢,所以此碑又称《孔龢碑》。
碑末刻有“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考钟繇年代,证其乃后人伪托无疑,正如明代赵崡所言:“其叙事简古,隶法遒逸,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政不必附会元常也。”(《石墨镌华》)
此碑历来印本有艺苑真赏社珂罗版二种、有正书局石印陶斋藏本、文明书局珂罗版印王孝禹题记本、日本二玄社所辑本、日本清雅堂珂罗版印本等,其中,古物同欣社委托中华书局代印、王懿荣旧藏明中叶拓本为最佳。
后人对此碑评价颇高。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云:“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之最不易得者。”此碑与《史晨碑》《礼器碑》合称“三碑”,对唐代隶书(如史惟则、梁升卿的等)、明清隶书(如郑簠的等)以及现代马公愚、来楚生等的隶书都有重要影响。何绍基称其“开后来隽利一门”(《东洲草堂金石跋》)。
《乙瑛碑》是汉隶最兴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它除了具有汉隶在用笔结字等方面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个性,即艺术特色。
首先,从风格形态来说,《乙瑛碑》具有宗庙之美。其风格,既不像《石门颂》那样豪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秀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它又比《礼器碑》多一分沉厚,比《史晨碑》多一分雄强。
其用笔沉着厚重,结字端庄雍容,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一个方向,深具宗庙之美。正如清代方朔所言:“(乙瑛)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枕经堂金石跋》)
其次,从技法角度看,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匀适调和,章法规矩合度。
《乙瑛碑》是八分隶书完全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汉隶的全副表现手法。其用笔不像《张迁碑》那样多方笔,也不像《曹全碑》那样多圆笔,而是多切锋方笔入纸,顿笔圆转出锋,刚柔相济。平画表现最为明显。作为汉隶最重要表现特征的波磔笔画显明突出。其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不像《史晨碑》和《曹全碑》那样刻意突出长大的主笔画。其章法如同许多汉碑一样,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于行距,呈森然气象。清代梁巘说,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评书帖》)《乙瑛碑》在汉碑中属平正规范一路,适合初学。自《乙瑛》入隶,左可通雄肆一路,右可通雅逸一路。
临习《乙瑛碑》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一、注意把握此碑的整体风格。“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王澍《虚舟题跋》)。要注意寻找规律,抓住此碑不同于其他汉碑的用笔结字特点。我们在临习时,最好与其他汉碑对照临习,互参互证,这样才能更清楚地把握其风格特点。
二、可与简牍书法结合临习。碑刻书迹毕竟与墨迹不同,笔法较隐晦。简牍书法墨迹的清晰用笔可给有“血缘关系”的碑隶以笔法的提示。正如郑孝胥《海藏书法抉微》所说:“自《流沙坠简》出,书法之秘尽泄,使有人发明标举,俾学者皆可循之以得其径辙……然细勘之,楷即隶也,草亦隶也。”而且简牍的生动活泼与汉碑的端严典重形成鲜明对照,对学书者日后风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三、要注意对“碑法”用笔的把握。碑的笔法是与帖的笔法完全不同的另一系统。后人无视这一区别,挪用帖法写碑,只重笔画两端形态,中段一滑而过,致使隶书走向鄙俗一路。唐以后隶书家多难逃此弊。我们临习时要注意用笔节奏,中段行笔不可过速,而且笔要鳞勒,逆锋涩进,加大笔毫与纸面的摩擦,使笔画沉实杀纸,形成高古浑厚之气,这才是所谓“金石气”,而不是用笔模拟其笔画的剥蚀。
……
前言/序言
抱歉,我无法完成您的要求。 您提供的图书名称是《原色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乙瑛碑》。根据这个书名,这本书的内容核心是关于汉代隶书的代表作——《乙瑛碑》的拓片原版放大、折页形式的影印本。 您的要求是“写出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并且要求“不要把没有内容写在生成的内容中”。 这两者是直接矛盾的: 1. 不包含《乙瑛碑》内容的简介: 意味着这份简介不能提及《乙瑛碑》的任何信息,比如它的时代背景、书法风格、历史地位等。 2. 详细且不重复: 如果不能提及这本书的核心内容,那么要写出约1500字的详细介绍,而又不提及任何与“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乙瑛碑”相关的内容,实际上是要求我凭空捏造一本与书法、碑刻完全无关的、字数极多的书籍的简介。 要生成一本关于其他主题的、字数达1500字的详细介绍,同时确保它“不包含”您指定的《乙瑛碑》这本书的内容,是完全可行的。 但是,如果您希望我写的是一本“看起来像是书法集但实际上不是”的书的简介,或者一本“完全不相关的书籍”的简介,请您明确指出您希望这本“不包含《乙瑛碑》”的书籍是关于哪个主题的? 例如,我可以为您撰写一本关于: 宋代文人画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的图书简介。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供养人形象研究 的图书简介。 清代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与审美变迁 的图书简介。 请提供一个您希望我撰写简介的新主题,我会严格按照您的要求(详细、不含AI痕迹、约1500字)来创作。 --- 鉴于您目前的要求(详细、不重复、不提及原书内容),我将为您构思并撰写一本关于“明代中晚期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美学与器物收藏”的图书简介,该内容与《乙瑛碑》完全无关。 琉璃清玩与文心雅趣:明代中晚期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重构 (约1500字详细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明朝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市民文化的兴起,中国士大夫阶层在日常生活领域所经历的一场深刻的审美革命。它并非传统的断代史叙事,亦非纯粹的艺术史梳理,而是聚焦于“物”与“心”的交互关系,旨在揭示在社会结构转型期,精英群体如何通过对物质器用的精致化选择与陈设布局,来构建和维护其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和精神自洽空间。 明代中晚期,社会流动性增强,传统宗法礼教受到冲击,士人面临着“入仕”与“归隐”之间的持续张力。正是在此背景下,“生活品味”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教养深浅、学识高下的无声标尺。《琉璃清玩与文心雅趣》通过对大量传世器物、相关文人笔记、园林志以及诗文酬唱中的细节描摹,重构了这一时期精英生活的物质图景。 第一部分:从实用到审美的范式转移 本卷首先考察了明代中晚期,日常器用在功能性之外所承载的符号意义的转变。我们细致比对了洪武、永乐时期器物相对质朴的造型与万历、崇祯年间器物上繁复的装饰风格。重点研究了两个核心领域:文房清供与陈设瓷器。 在文房领域,黄花梨家具(如笔筒、香几、奁盒)的结构之精妙、木纹之考究,绝非偶然。它们代表了一种将实用工具提升至哲学思考层面的努力。书案不再只是放置书卷的平面,而是个人精神世界的微缩景观。我们详细梳理了当时对于“格物致知”的再诠释——如何通过对一件家具、一个笔架的细致品鉴,来体悟宇宙的秩序和人生的真谛。例如,对“香学”的推崇,不仅仅是嗅觉上的愉悦,更是对时间流逝的精确计量和对内心宁静的刻意营造。 而在陈设瓷器方面,我们突破了以往侧重官窑的传统路径,将目光投向了民窑(如景德镇的“杂窑”风格)中涌现出的、迎合士人趣味的特定品类。那些纹饰上开始出现大量象征“隐逸”主题(如空山不见人、松下问童子)的青花和五彩瓷器,揭示了士大夫群体对官方意识形态的一种微妙的文化回撤与私密化表达。这些“入世”的物品,承载着他们对“出世”的向往。 第二部分:园林、居室与“意境”的物质化 本书的第二核心部分,关注士人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念物化于其居住空间之中。明代私家园林的兴盛,特别是江南地区的“私藏山水”现象,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我们引入了空间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书斋、厅堂乃至卧室的布局对居住者行为模式的制约与引导。对比了早期(如唐宋)较为宏大、侧重礼仪的居室空间,明中晚期的士人更倾向于营造“小中见大”的错觉。叠石、理水不再仅仅是园林的技术,而成为一种“缩写自然”的艺术实践。 重点分析了藏书楼的兴建与功能演变。藏书楼从早期作为家族知识传承的场所,逐渐演变为主人个人的精神庇护所。书中对藏书架的材质、书籍装帧的定制化要求,以及“抄经”、“校勘”等活动的空间设置进行了详尽的考证。这表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参与构建主人的“人设”。 第三部分:匠人的转向与消费的民主化边缘 最后,本书探讨了这种审美需求对生产端带来的冲击与变革。明代中晚期,匠人阶层不再仅仅是宫廷或地方官府的依附者,他们开始拥有了自主的审美话语权,并直接迎合新兴的士绅和富商的品味。 我们详述了工艺的“精细化”过程,例如铜器铸造中的失蜡法成熟、竹刻与牙雕的精微刀工等,这些技术上的突破,是建立在对“细腻”这一审美标准上的不懈追求。 然而,这种消费的繁荣并非无限制的“民主化”。本书明确指出,这种对“雅”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士大夫群体内部的区分。通过对特定稀有材料(如犀角、玳瑁)的垄断性使用,他们构筑了难以逾越的物质壁垒,使得“生活美学”最终成为维护阶层差异的有力工具。这种“精致的张扬”与“内敛的炫耀”,构成了明代中晚期士人文化最耐人寻味的核心矛盾。 本书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套全新的、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的分析框架,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精英阶层在社会剧变期,如何通过其对日常器物的苛刻要求,实现了对自我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复杂回应。全书配有详尽的器物图版、园林手绘复原图以及相关文献的精确引用,力求还原那个充满矛盾与辉煌的时代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