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学基本原理》是一本饶有趣味的关于核物理科学的书,是外行人也能够看得懂的关于核的核心技术的科学书籍。向大家介绍核物理方面的基本技术知识,了解核物理发展早期阶段的情况,对其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的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今天的世界看上去已天翻地覆,但宇宙和地球似乎没咋变,沿着作者指出的路,人类获益匪浅!广岛和长崎核爆受害者存世不多,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泄漏阴影不散,加上舆论媒体,人人谈辐射色变!
但你知道那些侃侃而谈的主持人也正受着辐射吗?天天厮守的手机宝贝也在辐射你吗?放下手机、离开劳民伤财的网游和老鼠会似的网聊吧!抽点空,来看看卢瑟福老爷爷是怎么说的吧!100多年前写的经典,对于今天的新新人类来说,依然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核科学基本原理》是由著名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任教期间执笔的西利曼夫人纪念讲座系列第三卷,内容包含由耶鲁大学西利曼基金支持的11个主题讲座,主要讲述放射性科学在1906年及以前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相关科学发现。内容紧凑,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然后重点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蜕变,最后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为α射线与β射线,并且进一步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全书结构简单,内容衔接紧密,逻辑性较强,是放射化学研究的精品之作。
欧内斯特?卢瑟福(1871.8.30--1937.10.19):纳尔逊第*男爵,新西兰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著名的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继之后伟大的家。1908年因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他所用的研究方法也是后来放射化学和核化学发展的先导。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结构模型以及人工核反应方面的贡献奠定了原子物理学和原子核研究及核技术应用的基础。
第一章 放射性概述
1.1 放射性发展简史
1.2 放射体射线
1.3 放射性物质
1.4 测定方法
第二章 放射钍
2.1 钍的放射性衰变
2.2 钍的激发放射性
2.3 放射性淀质和射气之间的关系
2.4 放射性淀质的复杂性
2.5 钍 X 的分离
2.6 钍射气的来源
2.7 衰减曲线和恢复曲线的初始不规则性
2.8 钍产物的分离方法
2.9 钍的衰变过程及产物
2.10 放射钍
第三章 放射镭
3.1 镭射气
3.2 射气的凝结
3.3 射气的扩散速率
3.4 射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5 射气的体积
3.6 射气的光谱
3.7 射气的热辐射
3.8 结果讨论
第四章 镭的放射性淀质(Ⅰ)
4.1 镭放射性淀质的衰变
4.2 放射性淀质的放射性活度曲线
4.3 α射线活度变化曲线
4.4 β射线活度变化曲线
4.5 射线活度变化曲线
4.6 镭的连续衰变理论
4.7 短期暴露放射性活度计算
4.8 长期暴露放射性活度计算
4.9 长时间暴露的α射线活度曲线分析
4.10 镭A和镭B是否为连续衰变的产物?
4.11 温度对放射性淀质的影响
第五章 镭的放射性淀质(Ⅱ)
5.1 镭放射性淀质的缓慢衰变
5.2 α射线活度随时间的变化
5.3 β射线活度随时间的变化
5.4 温度对放射性活度的影响
5.5 通过铋分离α射线产物
5.6 镭放射性淀质缓慢衰变产物总结
5.7 镭D的半衰期
5.8 α和β射线活度随时间的长期变化
5.9 镭中放射性淀质的存在
5.10 镭放射性活度随时间的变化
5.11 放射碲与镭F的等同性
5.12 钋和放射碲
5.13 放射铅与放射性淀质之间的关联
第六章 镭的起源与生命周期
6.1 镭的起源与生命周期估算
6.2 镭在矿物中的含量
6.3 铀溶液中镭的增长
第七章 铀、锕与放射性元素
7.1 铀的衰变
7.2 锕的衰变
7.3 放射性元素之间的关联
7.4 非射线性衰变
7.5 衰变产物的性质
7.6 放射性元素的生命周期
7.7 铀、镭和锕之间的关联
第八章 氦气与放射性衰变
8.1 氦气的发现
8.2 氦是镭衰变的终极产物吗?
8.3 放射性矿物的年龄
8.4 放射性矿物质中铅存在的意义
8.5 放射元素的构成
第九章 普遍放射性
9.1 大气的放射性
9.2 大气中镭射气的含量
9.3 地球表面的穿透性辐射
9.4 大气的带电状态
9.5 地球内部的热量
9.6 普通物质的放射性
第十章 α射线
10.1 α射线的性质
10.2 穿过物质的α粒子的速度延滞
10.3 α射线的静电偏转
10.4 α射线的散射
10.5 来自镭厚层的α射线的感光作用
10.6 α射线的吸收
10.7 α射线携带的电荷
10.8 α射线的热效应
10.9 α射线性质总结
第十一章 放射性过程的物理视角
11.1 放射性与物质原子学说
11.2 物质电子论的发展
11.3 电子辐射
11.4 原子构成表述
11.5 导致原子裂变的因素
11.6 镭中发生的过程
参考文献
放射性概述
1.1 放射性发展简史
刚刚过去的十年是物理科学界硕果累累的十年。在这期间,最引人注目和最具重大意义的新发现接连不断地涌现。这些新的发现使我们的科学知识得以扩展至更广阔和更深远的天地,尽管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然而经过仔细考察后会发现,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研究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新发现都为下一个发现提供了必要的激励与启发,并成为下一个新发现的起点。
新发现的脚步是如此之快,甚至那些直接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也很难即刻把握所披露事实的全部意义。这种状况在放射性科学领域更是如此。在这个领域中观察到的现象十分复杂,而这些现象的运行规律又非同寻常,以至有必要引入新的概念才能对有关现象加以解释。
物理科学发展的新纪元开始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和P.〖WTBX〗勒勒纳德的阴极射线实验。当时,X射线奇特的性质立即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并导致一系列相关研究的开展,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射线本身的性质,也是为了揭示射线的真正本质和起源。
为了弄清楚X射线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对真空管中产生的阴极射线进行了更加密切仔细的研究,因为据观察发现,这些阴极射线在某种方式上与X射线的发射有着某种紧密联系。1897年,约瑟夫·约翰·汤姆逊最终成功证明,阴极射线是由一连串携带负电荷并以巨大速度运动的粒子组成。这些粒子的表观质量仅是氢原子的千分之一,因此,这些粒子是科学上已知的最小物体。这些粒子被称为“微粒子”或者“电子”,显然,它们是所有物质构成的一部分,也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原子组成部分。
电子假说的提出带来了极其丰厚的回报,这样的假说极大改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延伸了以前提出的物质构成概念。它为物理科学打开了十分广阔的研究领域,可谓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台显微镜,可以通过这台显微镜去考察化学家眼中的原子结构。
J.J.汤姆逊通过数学模型考察了由若干旋转电子组成的模型原子的稳定性,结果显示,这些模型原子会以一种绝妙的方式模拟化学原子的某些根本性质。
阴极射线具有微粒子特征的有关证据说明,X射线的本质和起源可能是阴极射线。G.斯托克斯、J.J.汤姆逊和J.韦查特分别独立提出阴极射线是X射线的母体。阴极电子流中电子运动的突然终止会导致产生强烈的电磁干扰,该电磁干扰从受影响点起以光速向外传出。从这个观点可以得出结论:X射线是由若干不连贯的电磁波组成,电磁波彼此接连不断地快速传播但没有固定的秩序。X射线在某些方面与极短的远紫外光相似却又有不同,因为X射线电磁波没有周期性。如果X射线电磁波宽度小于原子的直径,则根据上述理论可以得出:X射线具有穿透力,不具有直接反射、折射或极化作用这些特点。
对于这些X射线电磁波的本质和性质,J.J.汤姆逊��1在1903年的西利曼讲座中已给出令人钦佩而简洁的解释。
同一时期,科学家们还对X射线的另一个非凡性质进行了仔细的检验。当X射线通过一种气体后会赋予该气体一种新能力,也就是使带电体快速放电的能力。可根据以下假设对这个现象进行圆满解释:X射线可使电中性气体形成若干带正电和带负电的载体或离子。��2针对X射线这一特性进行的研究大致有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一条是电学方向上的,另一个是光学方向上的。C.T.R.威尔逊��3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气体经X射线作用而产生的离子会成为水分子在其上发生凝结的微核。这样每一个离子便成为可见的带电小水球的中心,而带电水球在电场中产生运动。这些实验异常卓越地验证了电离理论的根本正确性,清晰地提出了电荷载体的不连续性或原子性结构。
对离子在气体中扩散进行大量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使得J.S.汤森��4推断出一个重要事实,即气体离子携带的电荷在所有情况下均是相同的,且等于水电解产生的氢原子所携带的电荷。J.J.汤姆逊 5将电学方法和光学方法结合起来,求得了离子携带电荷的实际数值。
这个重要物理单位的测定可让我们计算出经电离剂作用后任意体积的空气中存在的离子数目。除此之外,从测得的离子电荷数值还得到了迄今为止一个最准确的重要推算,即在标准大气压和标准温度下,单位体积的任何气体中存在的分子的总数目。同时,以后会看到这个完全基于实验室数据而得出的数值对放射性科学中各种物理量的量级估算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气体的电离理论成功地应用于解释火焰和加热蒸汽的传导性能,以及用于阐明通过真空管放电这样的复杂现象。对气体电离理论这一影响深远的物理领域的有关探究,其开端和发展均归功于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的J.J.汤姆逊教授和他的学生们。
当我第一次翻开《核科学基本原理》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在我看来,“核科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子艰深晦涩的气息,仿佛是只有物理学专业的顶尖人才才能涉足的领域。我担心这本书会充斥着我无法理解的数学公式和专业术语,让我读起来如同嚼蜡。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别具一格,他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论调,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活泼的语言,将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核科学概念,变得妙趣横生。他善于运用类比和故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比如,在讲解原子核的结构时,他把原子核比作一个微型的“蜂巢”,里面住着一群“勤劳的工人”——质子和中子,而维持这个蜂巢稳定的,则是一种特殊的“胶水”——核力。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概念,不再感到那么难以理解。我尤其喜欢他在介绍核反应时,所描绘的场景。他不仅仅是在讲解公式,更是在描绘一场场在微观世界里发生的“能量盛宴”,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粒子碰撞的震撼。而且,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原理时,都会尽量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虽然这本书是讲“基本原理”,但他并没有完全忽略这些原理是如何影响我们现实世界的。这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变得非常有意义,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理论。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核科学,也可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评分我一直认为,科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解释那些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核科学基本原理》这本书,正是我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一把钥匙。我之前对核科学的了解,大多来源于新闻报道和一些泛泛的科普文章,总觉得它离我很遥远,充满了神秘感。而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理论呈现在我面前。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并没有上来就灌输枯燥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一些大家熟悉的概念入手,比如原子的构成,然后再逐渐深入到原子核的微观世界。我尤其喜欢他在讲解放射性同位素时,所使用的例子。他列举了一些在医学诊断和工业应用中的实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核科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而且,作者在讲解核反应堆的原理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其背后的物理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比如中子慢化、控制棒的作用等等。这些解释,让我对核能发电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对其运作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一个复杂而又抽象的科学领域,用一种生动形象、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觉得学习核科学,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次充满发现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核科学基本原理》,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很多时候,面对那些晦涩的专业书籍,总会感到望而却步。核科学,在我看来,更是其中一个“高冷”的领域,总觉得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却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接近。作者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将复杂的概念讲得条理清晰。我尤其欣赏他在讲解原子核的稳定性时,对“核力”的阐述。他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而是通过类比,将其比作一种强大的“胶水”,能够将数量庞大的质子和中子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对抗质子之间的电荷排斥力。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至关重要的概念。而且,他在讲解链式反应时,也运用了非常生动的语言,将原子核裂变的过程描绘得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一个接一个地触发,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充满趣味的探索过程。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核科学的核心原理呈现在我面前,让我觉得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领域,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甚至充满了令人着迷的智慧。
评分我一直对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解释我们周围世界运作方式的理论。《核科学基本原理》这本书,正是我一直寻找的那种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复杂概念的读物。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核能的书籍,但大多都停留在一个比较表面的介绍层面,对于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往往语焉不详。这本书则不同,它从最基础的原子核结构讲起,一步步深入到核反应、放射性衰变等核心概念。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清晰,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循序渐进,确保读者能够理解每一个概念。我尤其欣赏他在讲解中子和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所使用的比喻。他将核力形容成一种“粘合剂”,将构成原子核的粒子紧密地束缚在一起,防止它们因为电荷的排斥而散开。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核力的重要性,也为后续理解核反应打下了基础。而且,作者在介绍不同类型的放射性衰变时,并没有仅仅给出它们的名称和公式,而是详细地解释了每一种衰变过程中粒子的变化和能量的释放方式,让我对原子核的“蜕变”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核科学知识体系,让我不再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困扰,而是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这个学科的逻辑和脉络。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科普读物,应该能够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核科学基本原理》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在我拿到这本书之前,对核科学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概念,比如原子弹、核电站之类的。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领域,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将我带入了微观世界的探索。作者的语言,非常平实,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大堆复杂的公式,而是从原子结构这样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并且用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理解。我尤其喜欢他在讲解核力时,所使用的“万能胶”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能够将质子和中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强大力量。而且,他在讲解放射性衰变时,也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让我明白了这个过程是如何在微观世界中发生的,以及它对我们现实世界有什么影响。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核科学的核心概念一层层地揭开,让我觉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忐忑的心情。毕竟,“核科学”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高深莫测的距离感,仿佛是只有穿白大褂的科学家们才能涉足的领域。我不是物理学专业出身,甚至连大学里的一些基础物理课都只是模模糊糊的记忆。所以,当我翻开《核科学基本原理》的扉页时,心里还在嘀咕,我真的能看懂吗?会不会通篇都是晦涩难懂的公式和术语,让我直接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给我带来预期的压迫感。作者的语言,出乎意料地平实和易懂,仿佛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的带领下,一步步地探索一个全新的世界。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大堆复杂的概念,而是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比如“原子是什么?”“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被作者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加以阐释,让我仿佛看到了微观世界里那些看不见的粒子在欢快地舞蹈。他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把原子比作一个微型的太阳系,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转,这个比喻虽然老套,但却恰当地勾勒出了原子结构的轮廓。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一些关键概念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比如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的故事,爱因斯坦提出质能方程的背景等等。这些故事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让我理解了这些科学原理是如何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一步步被发现和完善的,也让我体会到科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精确和严谨,更在于它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毅力。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在我认知和理解的边界上,一点点地拓展我的视野,而不是一次性地用知识的洪流把我淹没。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作者的搀扶下,小心翼翼地迈出了探索核科学的第一步,而且每一步都充满了新奇和发现的喜悦。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物质本质的科学理论充满了兴趣。《核科学基本原理》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在阅读之前,我对核科学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一些科幻电影和新闻报道的层面,对其中的原理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核世界迷雾的道路。作者的写作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没有采用那种生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概念一一展开。我特别喜欢他在讲解核裂变时,所使用的类比。他将原子核的裂变比作一个不稳定的结构,一旦受到外界的“扰动”,就会瞬间崩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就像一个被压抑的情绪突然爆发一样。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这个过程的内在逻辑。而且,他在解释放射性衰变时,也深入浅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原子会不稳定,并且会自发地转化为其他原子。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为我构建一个清晰的核科学知识框架,让我不再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迷惑,而是能够从整体上理解核科学的基本原理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我一直对宇宙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我们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核科学,在我看来,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通往这些奥秘的大门。然而,关于核科学的读物,市场上实在太多,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书要么过于理论化,充斥着我无法理解的数学推导,要么过于浅显,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所以,当我接触到《核科学基本原理》这本书时,我既期待又有点担心。这本书的篇幅不算短,但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作者似乎很清楚读者可能会遇到的困惑,所以在内容编排上,总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我们深入。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讲核裂变、核聚变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而是先从原子核的结构讲起,比如质子、中子、核力等等。这些基本概念的铺垫,对于我这样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他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即使有,也会及时进行解释,并且用各种图示来辅助说明,这一点对我帮助很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核反应时,运用的一些类比。比如,他将核裂变的过程比作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中子引发链式反应,一个接一个地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复杂的过程,不再感到那么抽象。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也会适时地提出一些引发思考的问题,让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和理解。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领域,用一种亲切而严谨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觉得核科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理解,甚至充满了趣味性。
评分坦白说,《核科学基本原理》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并非其标题中“核科学”三个字,而是它所承诺的“基本原理”。我一直相信,万事万物都有其最根本的运作法则,而理解这些法则,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核科学,作为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原理无疑是理解许多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过往接触的一些科普读物,往往存在一个通病,就是过于侧重于某个具体的应用领域,比如核能发电或者核武器,而忽略了其背后更为基础和普遍的科学原理。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发现它并没有急于展现那些令人惊叹的科技成果,而是耐心地从原子核的构成讲起,层层递进。作者的叙事方式,更像是一位老者,娓娓道来,将复杂的概念拆解成易于消化的片段。他并没有回避那些必要的专业术语,但每一个术语的出现,都会伴随着清晰的解释和恰当的例证。我特别欣赏他在讲解放射性衰变时,使用的统计学模型。他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这个原子会在多久之后衰变”,而是解释了概率的概念,以及为什么我们只能预测大量原子集体行为的规律。这种严谨又不失人性化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在我对核科学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为我构建起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让我看到的是整个学科的脉络,而不是被某个孤立的知识点所困扰。
评分拿到《核科学基本原理》这本书,我其实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核物理的书籍,但大多以失败告终,要么是因为内容过于枯燥,要么是因为数学公式太多,让我眼花缭乱。所以,我对这次阅读之旅也带着几分“看天吃饭”的心态。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论调,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活泼的语言,将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核科学概念,变得妙趣横生。他善于运用类比和故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比如,在讲解原子核的稳定性时,他把原子核比作一个小小的“宇宙”,其中的质子和中子就像行星和卫星,而强大的核力则是维系它们关系的“引力”。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概念,不再感到那么难以理解。我尤其喜欢他在介绍核反应时,所描绘的场景。他不仅仅是在讲解公式,更是在描绘一场场在微观世界里发生的“能量盛宴”,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粒子碰撞的震撼。而且,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原理时,都会尽量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虽然这本书是讲“基本原理”,但他并没有完全忽略这些原理是如何影响我们现实世界的。这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变得非常有意义,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理论。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核科学,也可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评分商品质量很好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内容很一般,科普性质。
评分,,,,,,,,
评分我们一起读书的一起成长,好不好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比较简单的科普型读本。
评分我们一起读书的一起成长,好不好
评分书很好,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