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

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震坡,孙逢春,刘鹏 著
图书标签:
  • 电动汽车
  • 新能源汽车
  • 汽车工程
  • 汽车技术
  • 电机
  • 电池
  • 电控
  • 充电技术
  • 驱动系统
  • 汽车电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5798
版次:2
商品编码:1198357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能源汽车研究与开发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为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部件技术的入门级教材,本书自第1版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广泛应用于本科教学、职业教育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培训。随着产业化推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电动化附件等技术快速发展。为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本次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1)增加了轮毂电机技术内容,包括轮毂电机驱动车辆技术发展、结构、技术特点介绍,并提出了轮毂电机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   (2)更新了第7章仪器与仪表的具体车型介绍,增加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车型介绍。   (3)更新了部分章节的数据。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为电动汽车基本原理、电动汽车驾驶与应用、电动汽车维护与保养、典型电动汽车介绍等四部分,从大众读者了解电动汽车、驾驶电动汽车以及日常维护角度,由浅入深、以普及基础应用知识为主,兼容驾驶培训以及电动汽车科普应用的需求。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绪论1 1.1电动汽车的发展背景1 1.1.1能源危机1 1.1.2环境问题3 1.1.3电动汽车的优势5 1.2电动汽车的发展历史9 1.2.1电动汽车的出现9 1.2.2电动汽车的再崛起10 1.2.3电动汽车的新生机13 1.3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14 1.3.1国内外发展概况15 1.3.2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18 1.3.3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现状21 1.3.4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现状24 1.3.5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发展现状27 第2章电动汽车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30 2.1电动汽车驱动原理的分类30 2.2纯电动汽车30 2.3混合动力电动汽车31 2.4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34 2.5燃料电池电动汽车35 2.6电动汽车的结构36 2.6.1基本构成36 2.6.2电驱动的结构形式37 2.6.3储能装置的结构形式41 2.7电动汽车的行驶性能42 2.7.1驱动力和行驶阻力43 2.7.2驱动力与行驶阻力的平衡47 2.7.3动力性评价参数49 2.7.4续驶里程50 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目录第3章驱动电机54 3.1电机分类54 3.2直流电机56 3.2.1直流电机的结构56 3.2.2直流电机的基本原理57 3.2.3直流电机的特点57 3.2.4直流电机的控制58 3.2.5直流电机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60 3.3交流异步电机60 3.3.1交流异步电机的结构60 3.3.2交流异步电机的基本原理61 3.3.3交流异步电机的特点62 3.3.4交流异步电机的控制62 3.3.5交流异步电机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63 3.4永磁同步电机63 3.4.1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63 3.4.2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原理64 3.4.3永磁同步电机的特点64 3.4.4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64 3.4.5永磁同步电机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65 3.5开关磁阻电机65 3.5.1开关磁阻电机的结构65 3.5.2开关磁阻电机的原理66 3.5.3开关磁阻电机的特点67 3.5.4开关磁阻电机的控制68 3.5.5开关磁阻电机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69 3.6轮毂电机技术69 3.6.1轮毂电机技术发展69 3.6.2轮毂电机的结构70 3.6.3轮毂电机技术的特点71 3.6.4轮毂电机的驱动方式72 3.6.5轮毂电机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73 3.6.6轮毂电机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73 3.7电动汽车的再生制动74 第4章动力电池系统75 4.1动力电池简介75 4.1.1动力电池的基本结构75 4.1.2动力电池的基本参数75 4.1.3动力电池的分类80 4.2锂离子动力电池81 4.2.1概述81 4.2.2工作原理82 4.2.3失效机理82 4.2.4电性能84 4.2.5典型应用88 4.3其他电池89 4.3.1铅酸电池89 4.3.2镍氢电池91 4.3.3超级电容器91 4.3.4燃料电池92 4.4动力电池管理系统93 4.4.1基本构成93 4.4.2主要功能93 4.5动力电池组的使用寿命97 4.5.1动力电池单体寿命的影响因素97 4.5.2动力电池的一致性与电池组寿命99 4.6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与回收102 4.6.1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103 4.6.2动力电池回收104 第5章电动汽车电气系统106 5.1电气系统概述106 5.2电动汽车空调系统109 5.2.1发展现状109 5.2.2技术特点110 5.2.3关键部件及控制技术110 5.2.4工作原理111 5.3功率变换器114 5.3.1降压功率变换器115 5.3.2升压功率变换器117 5.3.3双向功率变换器119 5.4电动汽车高压安全121 5.4.1高压系统布置要求122 5.4.2安全要求及检测参数123 5.4.3高压安全防护措施123 5.4.4高压绝缘监测124 5.5电气系统的电磁兼容性126 5.5.1电磁兼容性主要术语127 5.5.2电动汽车电磁环境分析129 5.5.3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法130 5.5.4抑制电磁干扰的技术措施131 5.5.5电磁场辐射强度检测实例132 第6章电动汽车总线系统134 6.1概述134 6.1.1车载总线系统简介134 6.1.2车载总线技术的发展135 6.1.3车载总线系统拓扑结构136 6.1.4车用总线协议标准138 6.1.5总线节点的典型设备139 6.2CAN总线系统141 6.2.1CAN总线系统的组成142 6.2.2数据传输形式和数据传输原理145 6.2.3CAN总线应用实例147 6.3其他总线系统149 6.3.1FlexRay总线149 6.3.2LIN总线149 6.3.3TTCAN总线150 第7章仪器与仪表152 7.1概述152 7.2纯电动乘用车仪器与仪表155 7.2.1北汽EV200纯电动乘用车仪器与仪表155 7.2.2腾势纯电动乘用车仪器与仪表160 7.2.3特斯拉Model S纯电动乘用车仪器与仪表160 7.3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仪器与仪表161 7.4纯电动客车仪器与仪表162 7.4.1组合仪表162 7.4.2液晶显示屏164 7.5电动环卫车仪器与仪表167 7.5.1组合仪表167 7.5.2触摸显示屏168 第8章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171 8.1充电设备171 8.1.1充电机171 8.1.2充电桩174 8.2充电接口175 8.2.1传导式充电接口要求175 8.2.2充电接口形式176 8.3充电站178 8.3.1主要功能与布局178 8.3.2建设形式180 8.4常用充电设施建设和应用形式182 8.4.1家庭充电设施182 8.4.2公共充电设施183 8.4.3动力电池更换站184 8.5充电设施典型实例185 8.5.1充换电站185 8.5.2充电桩群186 第9章电动汽车驾驶操作要领188 9.1基本操作要领188 9.1.1车辆的检查188 9.1.2正确的驾驶姿势189 9.1.3转向盘的操纵189 9.1.4制动190 9.1.5加速191 9.2驾驶操作192 9.2.1起动192 9.2.2驾驶194 9.2.3停止195 9.2.4存放196 9.2.5电动专用车辆的操作196 9.3电动汽车驾驶的注意事项200 第10章电动汽车的维护与保养201 10.1整车维护与保养201 10.2关键零部件的维护与保养202 10.2.1动力电池系统202 10.2.2电机204 10.2.3其他高压系统205 10.2.4电气线束205 10.2.5动力转向系统206 10.2.6制动系统207 10.3维护保养安全207 10.3.1高压安全操作原则207 10.3.2人员要求207 10.3.3维护要求208 第11章电动汽车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209 11.1故障检测方法209 11.2动力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209 11.2.1动力电池系统209 11.2.2电机驱动系统212 11.3汽车底盘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215 11.3.1变速器215 11.3.2转向系统216 11.3.3制动系统217 11.3.4行驶系统219 11.4电气设备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220 11.4.1灯光设备220 11.4.2组合仪表220 11.5空调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221 11.6典型车辆故障表223 11.6.1纯电动乘用车223 11.6.2纯电动客车225 11.6.3纯电动环卫车228 第12章电动汽车应用管理规范230 12.1充电站管理规范230 12.1.1充电员岗位规范230 12.1.2充电员充电操作规范230 12.1.3电池安装及更换操作注意事项231 12.1.4锂离子电池充电操作规程231 12.1.5电动公交车调度监控室管理制度232 12.1.6充电机安全操作规程233 12.1.7手工更换电池安全操作规程234 12.2更换设备管理规范235 12.2.1快换机器安全操作规程235 12.2.2快换机器日常例检及维护安全操作规程236 12.3车辆维护规范237 12.4高压电气安全技术与使用规范238 12.5电动汽车运行安全保证工作预案240 附录典型车型及参数241 附录A电动乘用车241 附录B电动客车254 附录C电动环卫车258 参考文献263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得到了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更是被确定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推动领域之一。2015年也真正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元年,电动汽车总体产销出现井喷式增长,全国产销量达到33万辆以上,同比增长300%,其规模商业化应用已经初露端倪。在可预见的未来,电动汽车将在公共领域、私人乘用车等方面被用户广泛认可。   作为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部件技术的入门级教材,本书自第1版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广泛应用于本科教学、职业教育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培训。随着产业化推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电动化附件等技术快速发展。为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本次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1)增加了轮毂电机技术内容,包括轮毂电机驱动车辆技术发展、结构、技术特点介绍,并提出了轮毂电机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   (2)更新了第7章仪器与仪表的具体车型介绍,增加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车型介绍。   (3)更新了部分章节的数据。   本修订版由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王震坡教授、孙逢春教授、刘鹏工程师编写,曲昌辉、孙振宇、石文利、宋春宝等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此书出版做了很多工作,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若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第1版前言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领域节能、环保和大气雾霾治理的有效措施,日益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被确立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自2000年以来,全球范围掀起了电动汽车研发的热潮,我国在以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和财政部四部委为主的支持下,历经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等系列国家项目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商用车、电动乘用车产品已经获得国家公告,进入市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核心部件已经具备产业化配套能力。2012年,以“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城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为主的25个城市累计实现了2万余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和应用。2013年,在四部委的支持下,北京、上海、深圳等28个城市或城市群再次被确立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在私人用车、公交、环卫、出租和物流等各应用领域全面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到2015年累计实现30余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和应用。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规模商业化应用即将开展。   由于驱动形式、能源供给形式的差异,电动汽车在驾驶操作、能源补给、维护保养等方面与传统内燃机汽车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对于应用频率高、日均行驶里程长的公交、环卫、出租等公共领域商业化应用的车辆,安全操作和科学保养显得尤其重要。   本书结合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在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部件设计、开发以及示范应用中多年积累的经验,重点讲述电动汽车整车、驱动电机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和电气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典型车型的驾驶操作,整车及关键部件的维护方法,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以及电动汽车应用管理方法等内容。本书主要用于电动汽车应用人员技术培训,希望能够对电动汽车的推广和电动汽车的合理科学应用提供一些技术指导,为我国的电动汽车事业发展做些贡献。   本书由孙逢春教授、王震坡教授构建总体结构,并与刘鹏博士共同编著。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何洪文教授、林程教授、王文伟副教授和韩冰博士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博士生姚雷、马军,硕士生刘佳、刘斌、崔佳、张文亮、孙培坤和贺劲松等分别协助进行了书稿资料的整理和部分相关章节的编写工作,在此对他们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读者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并希望以此书作为交流的平台,与各位读者建立联系,促进电动汽车技术进步,推动电动汽车商业化应用。   编著者
《智能交通系统:理论、方法与实践》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的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关键算法以及在实际交通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ITS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智能交通系统基础理论与架构 本部分首先勾勒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阐述了ITS的定义、目标、功能以及其在提升交通效率、安全、环保和社会效益方面的作用。随后,详细介绍了ITS的典型架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并分析了各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重点剖析了ITS的系统组成要素,如车辆、道路、人以及信息交互的机制。此外,还讨论了ITS在不同层面的分类,例如区域性ITS、全国性ITS以及全球性ITS,并探讨了ITS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包括技术瓶颈、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标准制定以及跨部门协作等问题。 第二部分: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ITS运行的核心技术,并进行深入剖析。 车辆定位与导航技术: 详细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等卫星导航技术的工作原理、精度影响因素以及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同时,探讨了惯性导航系统(INS)、差分GPS(DGPS)以及组合导航技术,以提高定位的鲁棒性和实时性。 通信技术: 深入讲解了支持车对车(V2V)、车对基础设施(V2I)、车对网络(V2N)以及车对行人(V2P)通信的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包括专用短程通信(DSRC)、蜂窝车联网(C-V2X)以及5G/6G通信在ITS中的应用潜力。重点阐述了这些通信技术在信息共享、协同驾驶、交通诱导等方面的作用。 传感器技术: 详细介绍了用于交通数据采集的各类传感器,包括地感线圈、雷达、激光雷达(LiDAR)、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以及环境传感器等。分析了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其在交通流量检测、车辆识别、目标跟踪、障碍物感知等方面的应用。 数据处理与融合技术: 探讨了如何从海量、多源的交通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重点介绍了数据预处理技术(如去噪、平滑、插值)、数据融合算法(如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以及分布式数据处理架构。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ITS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了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图神经网络(GNN)等在交通流量预测、交通事件检测、驾驶行为分析、自动驾驶感知以及交通信号优化等方面的应用。 第三部分:智能交通系统核心算法与模型 本部分深入研究了ITS应用中的关键算法和数学模型。 交通流理论与仿真: 回顾了宏观交通流模型(如Lighthill-Whitham-Richards模型、Payne-Whitham模型)和微观交通流模型(如细胞自动机模型、多主体模型)。重点介绍了交通仿真软件(如VISSIM, SUMO)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仿真技术评估交通规划方案和 ITS 应用效果。 交通预测模型: 详细介绍了基于统计学(如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如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如LSTM、Transformer)的交通流量预测、出行需求预测和拥堵预测方法。 路径规划与寻优算法: 探讨了 Dijkstra 算法、A 算法、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在最优路径搜索、交通信号配时优化、车辆调度等问题中的应用。 交通态势感知与事件检测算法: 详细介绍了基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和异常检测的交通拥堵检测、交通事故检测、行人/车辆行为异常检测算法。 决策支持与优化控制算法: 阐述了如何利用博弈论、强化学习等方法实现交通信号灯的自适应控制,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进行车辆协同控制和决策。 第四部分: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实践与案例分析 本部分将理论与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ITS的价值。 智能交通管理: 详细介绍了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如交通诱导、实时路况发布)、交通监控与控制系统(如电子警察、车道控制)、以及应急响应与救援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自动驾驶与网联汽车: 探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如感知、决策、控制)以及网联汽车(Connected Vehicles)在提升交通安全和效率方面的作用。 共享出行与出行服务: 分析了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新兴出行模式如何与ITS技术相结合,以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智慧停车解决方案: 介绍了智能停车引导、无感支付、停车位管理等技术如何缓解城市停车难题。 智慧公交系统: 探讨了实时公交信息、动态调度、公交优先等技术如何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运行效率。 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介绍了如何利用交通大数据对交通运行规律进行深度挖掘,为城市交通规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 ITS 发展趋势: 展望了ITS在5G/6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驱动下的发展方向,包括全息交通感知、数字孪生交通、以及面向碳中和的智慧交通系统等。 本书内容翔实,理论体系完整,技术讲解深入,并结合大量实际应用案例,旨在为从事交通工程、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电子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管理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提供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专业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汽车工程领域充满热情的研究者,《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我对书中关于电动汽车的结构设计和集成化方面的论述尤为关注。作者详细介绍了高压系统(如电池包、电机、电控等)的集成方案,以及如何进行热管理、结构强度、电磁兼容性等方面的优化设计。这让我认识到,电动汽车的研发不仅仅是单个零部件的突破,更是系统工程的集成与创新。书中对底盘设计、悬架系统以及制动系统的电动化改造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于理解电动汽车在操控性、安全性方面的独特之处至关重要。此外,作者还对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如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进行了展望,这为我的前沿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实践指导性兼备,是难得的佳作。

评分

在我看来,《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和前瞻性。它不仅涵盖了当前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还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的章节,例如 V2X 通信、自动驾驶辅助系统(ADAS)以及车内信息娱乐系统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电动汽车作为未来出行载体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同时,本书在讨论电池技术时,也触及到了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以及成本等多个维度,并对下一代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进行了介绍,这对于理解电池行业的发展趋势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使得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不仅适合在校学生和行业从业者,对于任何对电动汽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入门与进阶读物。

评分

如果说《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是一扇窗,那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眺望电动汽车未来的窗口。我最欣赏的是本书在探讨充电技术方面的广度和深度。从传统的交流/直流充电,到新兴的无线充电,再到未来可能普及的V2G(车辆到电网)技术,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分析。特别是关于V2G技术,作者不仅阐述了其原理和优势,还对其在电网稳定、削峰填谷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这让我看到了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的巨大价值。此外,书中对整车电子电气架构(EEA)的演进,以及面向未来智能驾驶和互联互通的趋势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既有技术书籍的严谨,又不乏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让我对电动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对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脉络的深度解读。

评分

我一直对电动汽车的“心脏”——电驱动系统——非常好奇,《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让我过足了瘾。书中对电机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电机在电动汽车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尤其是对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讲解,让我对其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等优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电机控制器的部分,比如如何通过PWM(脉冲宽度调制)技术来精确控制电机的转速和扭矩,以及各种保护策略的应用。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整车集成设计的一些关键考虑因素,比如车身轻量化、空气动力学优化、底盘布局等,这些都对电动汽车的性能和续航里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书中包含了很多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但作者的讲解清晰易懂,即使是跨专业的读者也能从中受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讲解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为什么”和“怎么做”,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电动汽车的了解仅限于“用电开”,对其中的技术细节几乎是一窍不通。但《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从最基本的光合作用(开个玩笑,其实是电能的产生和存储)开始讲起,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进入电动汽车的世界。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能量回收系统的设计。书中详细解释了再生制动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策略来优化能量回收的效率,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尤其是下坡时,能够“变废为宝”。另外,关于充电技术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从交流慢充到直流快充,再到未来的无线充电,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对不同充电标准和通信协议进行了梳理,这对于我理解电动汽车的“加油”方式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比较平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内容却非常严谨,逻辑性也很强,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踏实。我还会再读几遍,争取把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吃透。

评分

这次阅读《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的体验,可以说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技术探索之旅。我之前总觉得电动汽车的“大脑”——也就是车辆控制器(VCU)——是个神秘的存在,但这本书让我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详细阐述了VCU在整车能量管理、驱动控制、制动协调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并提供了典型的VCU软件架构和功能模块划分。这让我明白了,电动汽车之所以能够如此平顺、高效地运行,离不开VCU精密的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了车联网(V2X)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比如智能充电、远程诊断、OTA升级等,这让我看到了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虽然有些章节涉及到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理论比较深奥,但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和图解,尽量将复杂的概念通俗化,这对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让我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地理解了电动汽车的“是”与“为”。

评分

当我拿到《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关注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但总觉得缺少一些系统性的知识。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作者在讲解动力电池方面的内容时,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不仅详细介绍了磷酸铁锂、三元锂等主流电池技术的优缺点,还深入探讨了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挑战。特别是关于电池热失控的预防和控制机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意识到电池安全并非是简单的事情,而是涉及复杂的工程设计和控制算法。此外,书中对电机驱动系统的讲解也十分到位,从直流电机到交流异步电机,再到永磁同步电机,逐一剖析了其工作原理、控制方法以及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特别是对矢量控制等高级控制策略的介绍,虽然有些专业性,但结合图示和公式,还是能够理解其核心思想。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每一章节的关联性都很强,读起来不会感到突兀。对于想要系统学习电动汽车技术的工程师或者学生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推荐的。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会像大多数技术书籍一样,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图表。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出色,将复杂的技术问题以一种循序渐进、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动汽车的底盘集成和轻量化设计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以及零部件集成,来降低车身重量,从而提高续航里程和操控性能。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电动汽车的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动力总成,更是对整个车辆系统的一次全面革新。此外,书中还对电动汽车的安全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高压电防护、碰撞安全以及防火设计等方面,这让我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翔实,逻辑性强,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

评分

刚翻完这本《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说实话,我的感受可以用“意犹未尽”来形容。这本书的内容确实相当扎实,从最基础的电机类型、电池化学、功率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讲到充电桩的通信协议、车辆能量管理系统(EMS)的设计,再到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纯电动、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架构和控制策略,几乎是面面俱到。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深入剖析,不光讲解了SOC(荷电状态)和SOH(健康状态)的估算方法,还详细阐述了热管理、均衡管理等关键技术,这对于理解电动汽车的核心“心脏”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和实际案例,比如某品牌电动汽车的电机控制系统框图,以及不同工况下的能量流向示意图,这些都极大地帮助我这个初学者理清复杂的概念。读完之后,我对电动汽车的整体运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也意味着它并非速成读物,需要读者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但对我而言,这份投入是值得的,它为我在电动汽车领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在阅读之前,我对电动汽车的很多概念都停留在模糊的认知层面,比如什么是“三电系统”,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本书则为我一一解答了这些疑问。作者在讲解电池管理系统(BMS)时,不仅罗列了各种估算算法,还详细解释了它们背后的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这让我对BMS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知道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监控设备,而是电动汽车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另外,书中对功率电子变换器(如DC/DC,DC/AC)的讲解也十分到位,让我明白了这些“小盒子”是如何在不同电压和电流等级之间进行高效转换的,是实现动力电池能量有效输出和电机精确控制的关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让你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真正理解电动汽车背后的工程智慧。

评分

哈哈哈强大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如果你是初入门者,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评分

看着还行,希望多搞些优惠,喜欢书,也喜欢买书。

评分

挺不错的,开拓视野

评分

还是京东给力,第二天就能送到,刚好上课用上!

评分

好评

评分

不错

评分

整体一般吧,有因为有很多感觉已经过时的东西了,当然了也是因为电动车发展太快了

评分

内容很一般,与期望差异很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