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科學背景下的技術編年史(遠古-1900)

社會文化科學背景下的技術編年史(遠古-190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薑振寰 編
圖書標籤:
  • 技術史
  • 社會史
  • 文化史
  • 科學史
  • 編年史
  • 古代史
  • 近代史
  • 技術與社會
  • 文明史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978704040326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6741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61
字數:18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科學技術曆史的研究不但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還可以啓迪我們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及其在人類文明進步過程中作用的認識與理解,為我們研究製定科技戰略與規劃、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提供重要藉鑒。20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十分注重對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但總體看來,與科學史研究相比,技術史的研究相對薄弱。在當代,技術與經濟、社會、文化的關係十分密切,技術是人類將科學知識付諸應用、保護與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創新實踐,是生産力發展*重要的因素。因此,技術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文化科學背景下的技術編年史(遠古-1900)》是國內從事技術史、技術哲學的研究人員用瞭多年的時間編纂而成的,收錄瞭古今中外重大技術事件。在編排上與相應的科學、文化、社會事件並行排列,這有助於認識各曆史事件間的相互影響與關係。《社會文化科學背景下的技術編年史(遠古-1900)》的問世,將為我國科學技術史、技術哲學、經濟史等研究提供一份基礎性文獻。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凡例

正文
一、地球的自然史與文明的發端(遠古—公元前1000)
二、古代的技術文明(公元前1000—400)
三、歐洲中世紀與東方文明(401—1300)
四、文藝復興時代(1301—1600)
五、工場手工業時代(1601—1760)
六、工業革命(1761—1840)
七、近代技術的全麵發展(1841—1900)

索引
事項索引(技術部分)
人名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技術,人類文明的脈搏:一部跨越萬年的社會文化演進史 我們的生存,我們的進步,我們所理解的“現在”,無一不深深鎸刻著技術的印記。技術並非冰冷的工具集閤,而是與人類社會的呼吸同步,與文化的血脈相連,是一種塑造我們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社會結構乃至宇宙觀的強大力量。本書《技術編年史:社會文化科學背景下的遠古-1900》並非僅僅是對發明和發現的羅列,而是一次深入社會文化肌理的探險,旨在揭示技術如何誕生、演進,又如何反過來重塑瞭人類文明的宏大進程,直到1900年這個劃時代的節點。 文明的黎明:石器時代的智慧與社會組織的萌芽 迴溯至人類的童年,遠古時代的先民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以驚人的智慧和耐心,開啓瞭技術演進的第一頁。從最初的石器——粗糙的石斧、颳削器,到後來精細打磨的石矛、石錛,每一步都是對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對自身生存需求的精準迴應。這些簡單的工具,不僅是獲取食物、防禦野獸的利器,更是人類主動改造自然的最初嘗試。石器的製作,需要知識的傳遞,需要經驗的積纍,這在無形中催生瞭早期的社會分工和閤作。例如,能夠製作齣優質石器的匠人,可能在部落中享有更高的地位,而狩獵隊伍的協同作戰,則需要更復雜的溝通和組織能力。 火的掌握,更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它不僅僅是溫暖和光明的來源,更是烹飪食物、驅趕野獸、延長活動時間、甚至可能促使早期社群圍坐交流的催化劑。火的利用,極大地提升瞭人類的生存能力,使得我們能夠適應更廣泛的生存環境,擺脫瞭對原始食物的依賴,也間接促進瞭大腦的發育。火的使用,也可能帶來瞭新的社會儀式和文化觀念,例如對火的崇拜,以及圍繞火的社群活動。 陶器的發明,標誌著人類開始能夠對物質進行更復雜的塑形和改造,擺脫瞭對天然容器的依賴。燒製的陶器,不僅能夠儲存榖物、水源,更能用於烹飪,極大地豐富瞭飲食結構,也為定居生活提供瞭便利。陶器的齣現,往往與農業的興起緊密相連,意味著人類開始掌握更穩定的食物來源,從而能夠建立更持久的聚落,發展齣更復雜的社會關係。 青銅時代的變革:從工具到權力的象徵 當人類掌握瞭冶煉金屬的技術,特彆是青銅,文明的進程便如脫繮的野馬般加速。青銅,一種銅與锡的閤金,比單純的銅更堅硬、更耐用,這使得製造齣更鋒利、更高效的武器和工具成為可能。青銅武器的齣現,極大地改變瞭戰爭的麵貌,也導緻瞭更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更集中的政治權力。一些掌握瞭青銅冶煉技術的族群,因此獲得瞭擴張和統治的優勢。 與此同時,青銅工具的應用,也深刻地影響瞭農業生産。更堅固的犁鏵能夠開墾更肥沃的土地,更鋒利的鐮刀能夠提高收割效率,這些都意味著更高的糧食産量,從而支持瞭更大規模的人口增長和城市的發展。城市的興起,是技術與社會結構相互作用的集中體現。城市的形成,需要集中的管理,需要高效的交通和貿易網絡,需要更復雜的公共設施,這些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 青銅器,也逐漸成為身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精美的青銅禮器、武器,往往是王權、貴族和宗教祭祀的專用之物,它們的製造和擁有,本身就代錶著一種社會等級和權力結構。技術的發展,在此刻與社會等級和社會權力緊密地綁定在一起,金屬的稀缺性和高昂的製造成本,使得技術進步的成果,在早期往往集中在少數精英手中。 鐵器時代的普及:生産力的飛躍與社會的重塑 鐵,比青銅更易得,也更堅固,它的廣泛應用,標誌著人類曆史進入瞭一個更加普及和深刻的變革時期。鐵器的齣現,使得農業工具更加廉價和普及,農民能夠獲得更有效的生産工具,糧食産量得以進一步飛躍。這為人口的持續增長和更廣泛的經濟活動奠定瞭基礎。 鐵製工具的普及,也極大地促進瞭手工業的發展。鐵匠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角色,他們能夠製造齣各種各樣的工具,滿足從建築、交通到日常生活各個方麵的需求。鐵器在軍事上的優勢,同樣不容忽視,更強大的鐵製武器,使得軍隊的作戰能力得到提升,也影響瞭國傢和帝國的形成與擴張。 鐵器的廣泛應用,也意味著技術知識的傳播更加容易。相比於青銅冶煉,鐵礦的分布更廣,提煉技術也相對更容易掌握,這使得更多的社會階層能夠接觸和使用到更先進的技術。這種普及性,促進瞭社會整體生産力的提升,也為後來的商業和城市經濟的繁榮埋下瞭伏筆。 軸心時代與思想的技術化:書寫、數學與哲學 在大約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軸心時代,人類的思想史迎來瞭前所未有的飛躍,而這一切,都與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文字的發明和發展,是思想傳播和積纍的革命。從早期的象形文字,到後來錶音文字的齣現,書寫使得人類能夠記錄曆史、傳承知識、交流思想,將抽象的觀念具象化,並使其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製。這不僅促進瞭科學、哲學、宗教等知識體係的形成,也為後來的法律、政治製度的建立提供瞭基礎。 數學的發展,是人類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另一把利器。從簡單的計數,到幾何學、代數學的建立,數學為我們提供瞭描述自然規律、規劃工程建設、進行商業計算的精確語言。幾何學在建築、測量、天文等領域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代數學的齣現,則為更復雜的科學研究打開瞭大門。 哲學思想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文字和數學提供的智力工具。哲學傢們能夠通過書寫記錄和傳播他們的思想,並通過邏輯推理和數學工具來構建他們的理論體係。思想的激蕩,也反過來推動瞭對技術的新需求,例如,對精確測量和計算的需求,推動瞭天文學和數學的發展。 帝國時代的工程奇跡:道路、水利與城市規劃 隨著大型政治實體——帝國的形成,技術的力量被集中起來,用於實現更為宏大和復雜的工程。古羅馬的道路係統,至今仍令人驚嘆。這些堅固、平坦的道路,不僅是軍隊調動的動脈,更是貿易往來的生命綫,它極大地促進瞭帝國的統一、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 水利工程,如古羅馬的渡槽,以及中國古代的大型水利灌溉係統,如都江堰,都是人類改造自然、保障生存的傑齣範例。它們能夠為城市提供潔淨的水源,為農田提供充足的灌溉,有效地提高瞭農業生産的穩定性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這些大型工程的實施,需要高度的組織能力、精密的測量技術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是技術與社會管理能力相結閤的典範。 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也隨著帝國時代的到來而日益復雜化。宏偉的建築、先進的排水係統、公共浴場等設施,不僅提升瞭城市的功能性,也反映瞭當時社會對秩序、衛生和公共生活的重視。技術,在這一時期,成為瞭構建和維護強大帝國的重要支撐。 中世紀的傳承與緩慢進步:農業、軍事與手工藝 中世紀的歐洲,雖然經曆瞭一段相對動蕩的時期,但技術的發展並未完全停滯。農業技術的改進,如新的耕作方法(三圃製)和更高效的農具(重犁),使得糧食産量有所提高,支撐瞭人口的緩慢增長。 軍事技術方麵,城堡的建造和圍攻技術的演變,以及鎖子甲、十字弓等武器的齣現,都反映瞭持續的技術競爭。風車和水車的廣泛應用,為磨坊、鋸木廠等提供瞭動力,提高瞭生産效率。 在中世紀晚期,大學的興起和學術的交流,雖然更多地集中在哲學和神學,但也為科學知識的積纍和傳播奠定瞭基礎。阿拉伯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對歐洲産生瞭重要的影響,例如數學、天文學和醫學方麵的知識。 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的曙光:觀察、實驗與理論 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知識的重新發掘,以及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喚醒瞭人們對自然世界的興趣。藝術傢們精湛的解剖學知識和透視法的運用,展現瞭技術與藝術的融閤。 科學革命的到來,是技術發展史上一個決定性的轉摺點。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望遠鏡觀測、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都標誌著人類認識宇宙的方式發生瞭根本性變化。望遠鏡、顯微鏡等觀測儀器的發明和改進,使得人類能夠看到更遙遠的星辰和更微小的生命,極大地拓展瞭我們的認知邊界。 實驗方法和數學分析的結閤,成為瞭科學研究的核心。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研究,牛頓對力學定律的數學描述,都體現瞭這種新的科學範式。科學革命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思維方式的變革,它強調理性、觀察和證據,為後來的技術發展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 工業革命的引擎:蒸汽、機械與工廠 18世紀中葉,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改良為標誌,人類曆史進入瞭前所未有的工業革命時期。瓦特對蒸汽機的改進,使其能夠提供穩定而強大的動力,這使得工廠的設立和大規模生産成為可能。蒸汽機不僅取代瞭人力和畜力,更徹底地改變瞭生産模式。 機械化生産的浪潮席捲而來。珍妮紡紗機、動力織布機等一係列紡織機械的發明,極大地提高瞭紡織業的生産效率,也催生瞭工廠製度。工廠的齣現,改變瞭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城市人口急劇增長,社會結構發生瞭深刻的變化。 工業革命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全麵變革。它帶來瞭新的生産力和財富,但也伴隨著社會不平等、環境汙染等問題。蒸汽動力驅動的交通工具,如蒸汽火車和蒸汽輪船,極大地縮短瞭旅行和運輸的時間,使得世界各地之間的聯係更加緊密。 1900年的遠眺:新時代的序麯 進入1900年,世界正站在一個新時代的門檻上。電力開始廣泛應用,電燈照亮瞭夜晚,電報、電話改變瞭通信方式,電動機驅動著無數機器運轉。內燃機的齣現,預示著交通運輸的又一次革命。化學工業在染料、炸藥等領域取得瞭顯著成就。 1900年,一個技術加速發展的時代,一個人類對自身能力和對自然界認識達到前所未有高度的時代。從遠古先民的石器,到1900年的蒸汽機、電力,技術一直在默默地、卻又極其強大地塑造著人類的社會文化。本書《技術編年史:社會文化科學背景下的遠古-1900》正是試圖勾勒齣這條波瀾壯闊的軌跡,展現技術如何與人類文明共舞,共同譜寫齣一部跌宕起伏的宏大史詩,直到這個舊世紀的終結,為新世紀的無限可能拉開序幕。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花費瞭數周時間纔將這本厚重的書讀完,過程中多次因為某個章節的深度而被“卡住”,需要停下來反思很久。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乎其作為一部技術史著作的定位。它實際上是一部關於“人類心智如何通過物質世界錶達自身”的宏大敘事。從史前的工具製造到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前夕,作者不斷追問一個核心問題: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人們對“效率”“實用”和“美觀”的理解如何形塑瞭他們所能創造齣的工具和係統?書中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與科學的交融描寫尤其精彩,米開朗基羅的解剖學研究與達芬奇的設計圖紙,被放在瞭同一文化光綫下考察,展示瞭當時思想解放如何催生瞭對人與技術關係的全新認知。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我們當下所處的數字時代的技術浪潮,也有瞭一種更加審慎和立體的理解視角。

評分

這本書的定價對於其厚度來說,簡直是物超所值,這讓我這個預算有限的學生感到非常驚喜。初翻開時,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曆史教科書,充滿瞭冷冰冰的年代和事件堆砌,但事實證明我完全錯瞭。作者在敘述技術的演進時,總是巧妙地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思潮和文化氛圍之中。比如,在探討古希臘的幾何學和機械原理時,書中不僅詳細描述瞭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還深入剖析瞭當時哲學界對“完美形式”的追求如何影響瞭這些早期工程學的實踐。這種將“硬核技術”與“軟性文化”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概念變得生動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控,例如描述中世紀煉金術士的工作環境,那種對光綫、氣味乃至工作服飾的細緻描摹,仿佛能將人瞬間拉迴到那個充滿神秘與探索的作坊裏。這種全景式的描繪,遠超齣瞭單純的技術史範疇,更像是一部詳盡的、跨學科的文明觀察報告。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它避開瞭傳統編年史那種綫性、單調的推進方式。相反,它更像是一張巨大的、相互連接的思維導圖,每一個技術分支的齣現,都與其之前或同時期在不同地域發生的文化事件産生瞭微妙的呼應。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是在“學習”曆史,而是在“體驗”曆史的脈絡。例如,書中對十五世紀歐洲印刷術的爆發性影響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活字排版的改進上,而是深入探討瞭宗教改革思想如何藉助新媒介得以迅猛傳播,以及知識分子階層如何因此獲得瞭前所未有的集體發聲渠道。這種深度的關聯分析,讓我對技術進步的內在驅動力有瞭全新的認識——技術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文化需求的直接投射。即便是那些看似純粹的工具發明,背後也往往潛藏著某種社會結構性矛盾的解決或錶達的渴望。

評分

我嚮來對學術著作中的行文風格比較挑剔,很多作品讀起來總有一種疏離感,仿佛作者在雲端俯瞰曆史。但《社會文化科學背景下的技術編年史》的語言風格卻意外地具有一種沉穩的親和力。作者的文字既有史學傢的嚴謹考據,又不失一位優秀說書人的洞察力。在描述諸如羅馬的水利工程或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時,作者運用瞭大量生動的比喻和貼切的類比,有效地彌閤瞭古代實踐與現代認知之間的鴻溝。比如,在講解早期航海儀器時,他並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通過描述一位水手在無垠大海上如何通過觀察星辰和水流來確定方位,從而巧妙地將抽象的導航理論融入到具體的人類經驗之中。這種以人為本的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那些對技術史不甚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獲得極大的滿足感。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技術停滯”與“技術突破”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在許多曆史敘事中,技術的發展常被描繪成一條永不迴頭的直綫加速跑,但本書卻細緻入微地揭示瞭在某些特定曆史時期,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甚至氣候變化如何共同作用,導緻瞭某些領域技術的長期停滯不前。比如,書中對中世紀早期歐洲某些工程技術的“倒退”進行瞭深入的文化病理分析,並非簡單歸咎於“黑暗時代”,而是探討瞭當時勞動力結構、知識傳承模式以及對古典智慧的誤讀如何共同形成瞭阻礙創新的壁壘。這種對曆史復雜性的坦誠麵對,而非一味歌頌進步,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學術良知和批判性思維。它提醒我們,技術的進步並非必然,而是需要特定的文化土壤和製度保障纔能開花結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