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咎的刑事责任

归咎的刑事责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保罗·H.罗宾逊(Paul.H.Robinson) 著,王志远,陈琦 译
图书标签:
  • 刑事责任
  • 归咎
  • 犯罪
  • 法律
  • 刑法
  • 责任认定
  • 法律责任
  • 犯罪学
  • 法学
  • 司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428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766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6
字数:98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犯罪”和“辩护事由”是刑法教义学结构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完整的功能性刑法知识图景而言,一个与一般辩护事由具有同等功能性重要意义的“第三元”必不可少。归咎责任,一个由多个归咎事由组成的理论集合,则是在行为人未满足定罪所需要的所有的要素时,仍对其施加刑事责任。将归咎责任原则整合为一个独立的理论范畴,使我们能认清这些规则的支撑性理据之间的相似性:任何特定归咎原则的条件设定通常都为将被告人作为满足了事实上缺失之犯罪要素来对待提供了合理性。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归咎责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让我们更好地衡量归咎理据的充分性。

作者简介

  保罗·H.罗宾逊(Paul.H.Robinson),美国著名常青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教授。罗宾逊教授的作品被翻译成13种语言广泛传播,享有崇高的世界性学术声誉。同时,其在刑事法律实践中的影响也非常巨大:1985年罗宾逊教授由美国总统任命为美国量刑委员会专员;曾担任希腊刑法编撰建议委员会顾问;联合国发展项目赞助的马尔代夫刑事司法改革计划的指导者;白俄罗斯刑法典起草委员会顾问。

  王志远,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

  陈琦,吉林大学刑法学硕士,现为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律师实训基地研究员、金牙大状律师网核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

精彩书评

  本书对不符合责任范型情况下的刑事责任归咎进行了系统、深入探讨、于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相关问题研究而言,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牧 中国犯罪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尝试将原因自由行为、不作为、严格责任、状态犯、持有犯罪借助“责任范型”和“归咎”这两个关键概念归纳到“归咎的刑事责任”这一大的概念之下,并为其寻求统一的基底性原理,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启迪。
  ——贾宇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理性且体系化的刑法思考必须诚实地面对各种司法难题,在归责原则的建构方面尽心凿力。本书围绕间接正犯、原因自由行为、共犯、不作为犯等的归责所创设的新概念、所提出的系统性理论,打开了刑法学的另一扇窗,让我们有机会目睹英美刑法前沿理论的别样风景!
  ——周光权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目录

代序:《归咎的刑事责任》概要1
引言Ⅰ.归咎责任的原则Ⅱ.实践意涵
A.对作为法定归咎形式的特定犯罪的确认
B.类似归咎原则的类似要求和结果
1.导致他人介入犯罪行为
2.致使自身介入犯罪行为
3.制造危险情状
4.替代的等价可责性
5.累积的可责性
6.犯罪要素的推定证明
7.共犯的推定证明
8.预防犯罪行为
C.归咎理论对归咎责任规则设定和适用的重要性
1.自愿醉态
2.重罪谋杀中可责性的加重
3.为他人的犯罪负责
4.严格责任
5.身份犯罪和持有型犯罪
6.不作为责任Ⅲ.结论译后短记Table of Contents
Introduction to Imputed Criminal Liability
IntroductionⅠ. The Principles of Imputed LiabilityⅡ.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 Recognition of Certain Offenses as Codified
Forms of Imputation
B. Analogous Requirements and Results for
Analogous Doctrines of Imputation
1. Causing Another To Engage in Criminal
Conduct
2. Causing Oneself To Engage in Criminal
Conduct
3. Creating Dangerous Situations
4. Substituting Equivalent Culpability
5. Aggregating Culpability
6. Presuming Evidence of Required Offense
Elements
7. Presuming Evidence of Complicity
8. Deterring Criminal Conduct
C.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of Imputation for the
For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ules Imputing
Liability
1. Voluntary Intoxication
2. The Aggravation of Culpability in Felony
Murder
3. Liability for Crimes of Another
4. Strict Liability
5. Status and Possession Offenses
6. Liability for OmissionsⅢ. Summary and Conclusion



好的,这里有一份图书简介,主题为《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古代社会中的罪与罚》。 --- 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古代社会中的罪与罚 导言:在律法成形之前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人类文明早期,尤其是在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制度化、道德规范与社会惩戒混为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人们如何理解、界定和应对“过错”与“不义”。我们不再局限于近现代刑法理论的框架,而是潜入一个由部落习俗、宗教信仰、家族荣誉和血亲复仇共同构建的复杂世界。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古代法律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早期正义感与社会秩序构建的思辨录。 第一部分:原始正义的混沌面貌 在文字记录尚未普及,或者法律条文尚未被明确刻石的时代,何为“罪”?本书首先考察了古代社会中对“罪”的原始认知。 一、神祇的审判与自然的报应 在早期社会,自然界的灾祸、瘟疫的流行,往往被直接视为神灵对群体或个体的惩罚。这种“天谴”的观念,塑造了早期社会对“恶行”的判断基础。我们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神话中对渎神罪的描述,以及古埃及对“玛阿特”(Ma'at,宇宙秩序与正义)破坏者的惩罚机制。这种惩罚不是基于社会契约,而是对宇宙平衡的修复。 二、荣誉、耻辱与家族的连带责任 在缺乏中央强力机构的时代,家族或氏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个人的“罪过”往往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污点,更是整个家族蒙羞的标志。本书详细研究了如古希腊城邦(特别是早期斯巴达)中,对“不名誉行为”的处理方式。我们分析了荣誉的构建与维护如何优先于抽象的“公共利益”。连带责任(kin liability)在古代社会中并非特例,而是常态。一旦有人被判定有过,其亲属便可能一同承担流放、赔偿乃至死亡的后果。 三、血亲复仇的制度化:从混乱到规范 血亲复仇(Vendetta)是早期社会解决冲突的核心机制。然而,复仇本身极易导致无休止的暴力循环。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古代社会是如何试图“驯服”复仇的本能的。我们考察了《汉谟拉比法典》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Lex Talionis)的精确应用,这并非暴力的颂扬,而恰恰是对无限制复仇的法律化约束——它设定了复仇的上限。通过分析早期部落间的和解仪式和“血金”(Wergild)制度,我们揭示了社会如何通过经济补偿,将破坏性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可接受的社会交易。 第二部分:从“过错”到“意图”的模糊地带 古代社会对犯罪意图的区分远不如现代刑法精细。本书深入挖掘了这种判断的局限性与特殊性。 一、行为中心论与结果至上 在很多早期法律体系中,行为的客观后果往往比行为者的主观心理状态更为重要。例如,意外导致的死亡和蓄意谋杀在形式上可能受到相同的法律制裁,因为它们都破坏了既有的社会秩序。我们对比了早期日耳曼法中对无心之失的宽容度,以及在某些地中海文明中,因疏忽导致神庙财产损失的严厉惩罚,探讨了这种“结果至上”背后的社会动因。 二、巫术、禁忌与无形之罪 古代社会中存在大量“无形之罪”:巫术、咒诅、违反禁忌(Taboo)。这些行为的“危害”在于它们破坏了社会对未知世界的安全感和对既有神圣秩序的敬畏。本书特别研究了美拉尼西亚群岛及古代凯尔特文化中对巫术的恐惧与惩罚。在这些案例中,一个人是否“真的”施行了巫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被社群相信有能力施行,从而威胁了群体内部的信任结构。 三、审判的仪式化:神明介入的证据收集 当缺乏物证时,古代审判往往诉诸神灵的裁决。火试、水试(神判法)的盛行,体现了对超自然力量的绝对信任。我们分析了这些仪式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控制工具——其目的并非寻找真相,而是迫使被告在神灵的压力下“自愿”认罪,或者通过神灵的“显灵”来平息社会动荡。这些仪式本身就是对“罪”的定义过程。 第三部分:惩戒的实践与社会重塑 古代的惩罚手段,往往直接反映了社会对个体在共同体中价值的认知。 一、驱逐与流放:比死亡更甚的惩罚 对于早期定居型社会而言,被剥夺土地和氏族身份,被逐出社群,往往是比肉体消亡更可怕的命运。本书详细考察了“流放”或“被诅咒者”的社会状态。一旦被放逐,个体就失去了所有保护,成为“社会性死亡”。我们比较了不同文化中,对叛徒、渎神者采取的隔离政策,这种隔离是对群体纯洁性的维护。 二、奴役与债务:个人自由的商品化 在许多古代帝国(如古罗马共和早期、巴比伦时期),债务或因战争沦为战俘,是个人失去自由的主要途径。本书将奴役视为一种极端的“惩罚性后果”,它将人彻底物化,成为社会结构中的“可消耗资源”。我们探讨了债务奴隶制度如何成为早期社会维系经济秩序的一种残酷手段。 三、象征性惩罚与公共羞辱 与现代的监禁不同,古代的刑罚常常是高度公开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或恐吓意义的)。游街示众、戴上枷锁、在城门口示众,这些不仅仅是惩罚,更是对社会规范的一次强力重申。通过对这些公开仪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罪人”的定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必须在公开场合展现的“悔改”或“痛苦”的姿态。 结论:历史的余响 《道德与法律的边界》最终带领读者思考:我们现代法律体系中关于责任、意图、程序正义的概念,是如何从这些野蛮而又充满仪式感的古代实践中逐渐剥离和演化出来的?古代社会对“罪”的集体理解、对秩序的维护的绝对优先性,为我们理解人类对“正义”的永恒追求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参照。本书试图揭示,在法律条文被刻下之前,人类如何用道德、信仰和鲜血,艰难地划出了第一道关于何为“错”的界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一开始对“归咎”这个词有些模糊的概念,但读完后,我发现它简直触及了社会和法律问题的核心。作者用一种极为严谨但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探讨了当一个人犯下罪行时,我们该如何去审视和界定责任的归属。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谁做的”的问题,更深入到“为什么是他做的”、“他是否有能力避免”、“社会环境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等更复杂的层面。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因果链条”的分析,书中列举了许多不同案例,从个体心理的微妙变化到群体行为的裹挟,再到制度性缺陷的诱发,层层剥茧,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简单的犯罪事实背后,隐藏着多少不易察觉的推手。书中对法律条文的解读也并非枯燥的罗列,而是将其置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鲜活的案例,让读者理解法律是如何试图在复杂的人性与社会规则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法律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公正、人性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刻对话。它挑战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也让我对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以为,法律条文就是冰冷的规则,但读了《归咎的刑事责任》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法律的背后,是如此丰富的人性故事和深刻的社会思考。作者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解读了“归咎”这个概念在刑事司法中的实际运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责任主体”的界定,它不只是简单地指认谁做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了行为人的主观意愿、认知能力,甚至是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有启发性,它展现了法官在面对复杂案件时,是如何权衡各种因素,最终做出公正的判决。我曾以为,法律的判决是绝对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法律在实践中的灵活性和人性化的一面。例如,书中讨论到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问题,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的刑事责任问题,这些都让我对法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公正,不仅仅在于惩罚,更在于理解和修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学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人、理解社会、理解公正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让我非常着迷,作者并非一味地堆砌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案发现场,去剖析那些隐藏在罪证之下的真相。每一次的案件分析都充满了戏剧张力,但又回归到冷静的逻辑推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故意”与“过失”之间模糊地带的描绘,那些微妙的心理活动、瞬间的犹豫不决,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真实。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行为划分为“好”与“坏”,而是深入探究了行为背后的动机、环境因素以及决策过程。例如,在描述一个看似蓄意的伤害行为时,作者会追溯到当事人童年时期的经历,分析其人际关系模式,甚至探讨其所处的经济压力,这些都为理解其行为提供了全新的维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刑事责任,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复杂性的百科全书。它教会我,面对任何一个事件,都不要急于下判断,而是要尝试去理解其发生的所有可能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思维的拓展,让我对“责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本“思想解剖刀”,它以一种极为犀利的方式,剖析了刑事责任划分过程中那些最棘手、最令人困惑的议题。作者的分析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从最基本的因果关系,到复杂的心理状态,再到社会结构性问题,无不涵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预见可能性”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在问“他有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后果”,更是在探究,在当时的具体情境下,他“有没有理由”去预见,以及他“有没有能力”去采取措施避免。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很多社会事件的解读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书中大量的案例引用,也并非空泛的理论支撑,而是经过精心挑选,能够恰当地印证其观点,并且往往能引发读者自身的反思。它让我意识到,在我们习惯性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个个体的时候,可能忽略了更多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刑事责任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运行的规律有了更透彻的认知。

评分

《归咎的刑事责任》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场对现代社会复杂性的哲学思辨。作者巧妙地将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伦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分析框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精神状态”与“法律责任”之间界限的探讨。在很多时候,一个看似“正常”的个体,在特定压力或诱惑下,可能会做出出乎意料的决定。书中通过大量案例,详细阐述了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情绪失控、甚至是成长环境的创伤,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选择,以及在法律上如何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归咎”。这并非为犯罪行为开脱,而是揭示了刑事司法体系在面对复杂人性时的困境与挑战。它促使我思考,在我们惩罚一个人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同样关注导致他走向犯罪道路的那些“不可见”的因素?书中对“集体责任”和“制度性归咎”的论述,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打破了我以往只关注个体行为的狭隘视角。它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个体的“罪”可能源于整个社会肌体的“病”,而追究责任,也应当包含对这些“病灶”的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