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物理学教程 第六卷 流体动力学(第五版)

理论物理学教程 第六卷 流体动力学(第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朗道,..栗弗席兹著李植译陈国谦审 著
图书标签:
  • 理论物理学
  • 流体动力学
  • 物理学
  • 教程
  • 第六卷
  • 第五版
  • 朗道
  • 科西里奇
  • 高等教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46596
商品编码:1032037480
出版时间:1900-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粮油标准汇编 品种质量卷

原价:182.00元

作者: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506652797

字数:1027000

页码:560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1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次修订将《粮油标准汇编 品种质量卷(第三版)》分为上、下册,上册包括原粮品种质量标准、原粮加工产品品种质量标准,下册包括油料品种质量标准、油脂品种质量标准、油料其他加工品品种质量标准,以方便读者按类别使用。本册为《粮油标准汇编 品种质量卷(第三版)》的上册,收集了截至2009年3月底发布的有关粮油品种质量的标准共计99项,其中国家标准54项,行业标准45项。
本册收集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属性已在目录上标明(GB或GB/T,LS/T,NY/T等),年号用四位数字表示。鉴于部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是在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读者在使用这些标准时,其属性以本目录上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文“引用标准”中标准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查对)。
本册可供从事粮油生产、贸易、储藏、检验、科研的相关机构以及粮油标准化机构的相关人员使用。

目录


一、原粮品种质量标准
GB 1350—2009 稻谷
GB 1351—2008小麦
GB 1353—2009玉米
GB/T 7416—2008 啤酒大麦
GB/T 8231—2007 高粱
GB/T 8232—2008 粟
GB/T 10458—2008 荞麦
GB/T 10459—2008 蚕豆
GB/T 10460—2008 豌豆
GB/T 10461—2008 小豆
GB/T 10462—2008 绿豆
GB/T 11760—2008 裸大麦
GB/T 13355—2008 黍
GB/T 13357—2008 稷
GB/T 13359—2008 莜麦
GB/T 17320—1998 专用小麦品种品质
GB/T 17891—1999 优质稻谷
GB/T 17891—1999 《优质稻谷》第1号修改单
GB/T 19503—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沁州黄小米
GB/T 20411—2006 饲料用大豆
GB/T 20442—2006 地理标志产品 宝清红小豆
GB/T 22438—2008 地理标志产品 原阳大米”
GB/T 22499—2008 富硒稻谷
GB/T 22503—2008 高油玉米
1S/T 3101—1985 大麦(原ZB B 22010—1985)
1S/T 3102—1985 燕麦(原ZB B 22011—1985)
1S/T 3103—1985 菜豆(芸豆)、豇豆、精米豆(竹豆、揽豆)、扁豆(原ZB B 23006—1985)
1S/T 3104—1985 甘薯(地瓜、红薯、白薯、红苕、番薯)(原ZB B 23007—1985)
1S/T 3106—1985 马铃薯(土豆、洋芋)(原ZB B 23008—1985)
NY/T 519—2002 食用玉米
NY/T 520—2002 优质蛋白玉米
NY/T 521—2002 高油玉米
NY/T 522—2002 爆裂玉米
NY/T 523—2002 甜玉米
NY/T 524—2002 糯玉米
NY/T 593—2002 食用稻品种品质
NY/T 597—2002 高淀粉玉米
NY/T 598—2002 食用绿豆
NY/T 599—2002 红小豆
二、原粮加工产品品种质量标准
GB 1354—1986 大米
GB 1355—1986 小麦粉
GB 1355—1986 《小麦粉》第1号修改单
GB/T 5915—2008 仔猪、生长肥育猪配合饲料
GB/T 5916—2008 产蛋后备鸡、产蛋鸡、肉用仔鸡配合饲料
GB/T 8607—1988 高筋小麦粉
GB/T 8608—1988 低筋小麦粉
GB/T 8609—2008 工业用甘薯片
GB/T 8613—1999 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
GB/T 8883—2008 食用小麦淀粉
GB/T 8884—2007 马铃薯淀粉
GB/T 8885—2008 食用玉米淀粉
GB/T 10463—2008 玉米粉
GB/T 11766—2008 小米
GB/T 12309—1990 工业玉米淀粉
GB/T 13356—2008 黍米
GB/T 13358—2008 稷米
GB/T 13360—2008 莜麦粉
GB/T 17890—2008 饲料用玉米
GB/T 17892—1999 优质小麦 强筋小麦
GB/T 17893—1999 优质小麦 弱筋小麦
GB/T 18104—2000 魔芋精粉
GB/T 18810一2002 糙米
GB/T 18824—2008 地理标志产品 盘锦大米
GB/T 19266—2008 地理标志产品 五常大米
GB/T 19852—2008 地理标志产品 卢龙粉丝
GB/T 20040—2005 地理标志产品 方正大米
GB/T 21118—2007 小麦粉馒头
GB/T 21122—2007 营养强化小麦粉
GB/T 21924—2008 谷朊粉
GB/T 22326—2008 糯玉米
GB/T 22496—2008 玉米糁
1S/T 3105—1985 甘薯片(原ZB X 11007—1985)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理论物理学教程 第六卷 流体动力学(第五版)图书简介 流体动力学作为理论物理学皇冠上的重要宝石,其研究范畴横跨宏观宇宙尺度的星系演化到微观尺度的复杂湍流现象。本卷《理论物理学教程 第六卷 流体动力学(第五版)》旨在为物理学、工程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注重物理图像构建的经典与现代流体力学理论体系。本书在继承前四版严谨数学框架的基础上,深度融合了近年来在复杂流体、非线性动力学以及数值模拟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力求展现流体力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蓬勃生命力。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从基础公理到复杂系统的递进逻辑,确保读者能够牢固掌握描述流体运动的基本物理定律和数学工具。 第一部分:连续介质与基本方程的建立 本部分着重于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框架。我们首先从牛顿的运动定律和能量守恒原理出发,严格推导出连续介质假设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边界。随后,重点阐述了流体运动学的基本描述方法,包括拉格朗日观点和欧拉观点,并详细介绍了物质导数这一核心概念的物理内涵。 连续介质力学的基石——应力张量和应变率张量的精确定义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我们详细分析了各向同性牛顿流体(如经典的粘性流体)的本构关系,明确了牛顿粘性定律在微观分子运动论基础上的起源。随后,基于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我们系统地推导出了纳维-斯托克斯(Navier-Stokes, N-S)方程的完整形式。我们不仅关注其矢量形式,更深入探讨了张量形式在处理非均匀介质时的优势。 能量方程的推导部分,涵盖了导热、粘性耗散以及外界功等所有关键项,并讨论了等熵流动和绝热流动的特殊情况。为处理高超声速等极端条件,本书还引入了热力学态方程与流体力学方程组的耦合方法。 第二部分:理想流体与基本分析工具 在掌握了粘性流体的基本方程后,本部分将视角转向简化但富有洞察力的理想流体模型。不可压缩欧拉方程和势流理论是经典流体力学中解决许多工程问题的利器。我们详细介绍了流函数、速度势的定义,并讨论了其在二维定常流动分析中的应用。 伯努利方程的严格推导及其在不同物理情境下的普适性是本部分的重点。我们不仅展示了它在简单管道流动中的应用,更深入分析了在加速参考系、非保守力场中,伯努利积分的广义形式如何保持其物理意义。 此外,本部分对环量和涡度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开尔文涡度定理被用作分析无旋流动演化的强大工具,它清晰地揭示了无粘性流体中涡度是如何在保守力场下保持不变的物理特性。 第三部分:粘性流动的精细结构与边界层理论 粘性效应在低速流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本部分是实现对真实世界流体运动精确描述的关键。 雷诺数(Reynolds Number)作为判定粘性相对强弱的无量纲参数,其物理意义被贯穿始终。我们详细讨论了相似性原理在流体力学实验设计中的应用。 边界层理论是理解阻力、升力和传热现象的基石。本章从对N-S方程在薄层内渐近分析入手,推导出了普兰特(Prandtl)边界层方程。接着,重点讲解了普朗特-布劳修斯(Blasius)方程的相似解法,用于描述平板上的层流附着边界层,并详细分析了形状因子对流动分离点的指示作用。对于湍流边界层,本书介绍了幂律速度剖面、对数律等经验模型,并讨论了湍流模型(如零方程模型)的初步概念。 此外,分离流与尾流的研究也被纳入讨论范围,包括对卡门涡街的稳定性和动力学特征的分析。 第四部分:可压缩流体动力学 当流速接近声速时,流体的密度变化变得不可忽略,从而引入了激波、膨胀波等非线性现象。本部分专门处理可压缩流。 我们首先建立了声速的定义,并引入马赫数(Mach Number)作为核心参数。流动的基本方程组(N-S方程在特定条件下的简化)被重新审视。 等熵流动是分析可压缩流动的起点,我们详细推导了临界流和膨胀流的特性,特别是对管道流中的拉伐尔喷管设计原理进行了深入解析。 激波理论是可压缩流动的核心难点。本书严格应用守恒律推导出勒让德(Rankine-Hugoniot)关系式,用于描述正激波和斜激波的结构。我们详细讨论了马赫数在激波前后的跃变关系,并引入了普рандtl-Meyer函数来处理等熵转斜激波问题。 第五部分:非线性动力学与现代课题 本卷的最后部分着眼于流体力学中公认的难题——湍流,以及现代研究的前沿领域。 湍流的统计特性被引入,包括脉动速度的分解、雷诺应力、湍流扩散系数等概念。虽然完整的解析解仍然遥不可及,但本书详细介绍了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方程的推导,并着重讨论了k-ε和k-ω等两方程湍流模型的物理基础和适用性。 对于非牛顿流体,我们探讨了剪切增稠、剪切稀疏以及粘弹性流体的本构关系(如Oldroyd模型),并阐述了其在聚合物加工和生物流体中的重要性。 最后,本书简要介绍了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基本思想,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在求解N-S方程中的核心思路,为读者进一步深入专业计算打下理论基础。 --- 本书以清晰的数学推导和丰富的物理图像为特色,旨在使学习者不仅掌握“如何计算”,更能理解“为何如此”。第五版在原有的坚实基础上,更新了相关前沿研究的引用和讨论,确保了内容的前瞻性和权威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理论物理学教程 第六卷 流体动力学 (第五版)》确实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虽然我目前还在啃读,但其中的一些抽象概念,比如粘性流体中的涡旋动力学,作者通过细致的数学推导,将那些原本模糊的物理图像一点点清晰化。特别是关于边界层理论的阐述,我一直觉得是流体力学中最具挑战性但也最迷人的部分之一。书中的例子,从基本的斯托克斯流到更复杂的湍流模型,虽然篇幅有限,但其选择的代表性足够强,能够让我体会到理论方法的威力。当然,对于初学者而言,掌握这些内容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反复琢磨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理解那些看似“晦涩”的物理意义。有时我也会回过头去复习前面几卷的内容,因为流体力学的很多概念都建立在更基础的力学和电动力学之上。这本书就像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一旦你找到正确的入口,就会发现其中的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经典问题时,并没有简单罗列结果,而是详细展示了其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这对于我理解“为什么”以及“如何”至关重要。

评分

《理论物理学教程 第六卷 流体动力学 (第五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理论框架的完整性和普适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解流体动力学,更是在展示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作者在引入新的概念时,总是先从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出发,然后通过数学推理,逐步构建起复杂的理论体系。例如,在讨论能量守恒时,书中不仅给出了通用的数学表达式,还结合了黏性耗散和热传导等因素,使得能量方程的表述更加全面。我尤其欣赏关于伯努利方程的推广和适用范围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所学的简单形式,在许多情况下需要更复杂的修正。书中对湍流的研究,虽然这是一个依然充满未解之谜的领域,但作者提供了一些关键的理论模型和统计方法,让我得以窥见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能路径。阅读此书,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物理学家对话,他耐心地引导你一步步深入探索流体的奥秘,并鼓励你独立思考。

评分

不得不说,《理论物理学教程 第六卷 流体动力学 (第五版)》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经典著作。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可压缩流体动力学的系统性阐述,从声波传播到冲击波的形成,作者都给出了清晰的理论解释和数学模型。那些关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各种近似和解法,虽然对我来说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书中的一些例子,比如在天体物理中的应用,如恒星风和星系盘的形成,让我看到了流体力学理论跨越不同尺度和领域的巨大潜力。我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尝试自己去推导一些关键公式,并结合其他资料进行补充学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培养了一种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一个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

评分

读完《理论物理学教程 第六卷 流体动力学 (第五版)》,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严谨性和理论深度的拓展。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宏观的现象描述,而是深入到微观的运动机制和能量转化,尤其是在描述非牛顿流体行为时,书中引入的本构方程及其物理根源,让我对流体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关于流体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分析的章节,虽然数学推导过程繁复,但其揭示的内在规律,比如对数方程和特征值的分析,确实展现了理论物理的强大力量,能够预测和解释一些看似混乱的流体现象。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跨音速流和激波的讨论,这部分内容对我理解高速飞行器设计和空气动力学的基础至关重要。虽然这本书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比如张量分析和偏微分方程,但一旦能够克服这些数学障碍,就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财富。每当我遇到一个难以理解的公式,都会尝试去追溯它的物理含义,这一点在这本书中尤为重要,因为作者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评分

《理论物理学教程 第六卷 流体动力学 (第五版)》是一次令人受益匪浅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在处理流体运动的数学模型方面,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数值模拟方法的一些讨论,虽然书中没有过多地展开,但作者点明了其理论基础和局限性,这为我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数值技术打下了基础。关于表面张力驱动的流体行为,例如毛细现象和液滴动力学,书中给出的详细分析,让我对这些日常现象背后的微观力学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常常会将书中的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思考这些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例如在航空航天、气象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严谨,但并不枯燥,作者善于用清晰的逻辑和严密的论证来引导读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流体动力学感兴趣,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习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