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下属的医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协会前任主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创始人和教育家[美]约翰·G.韦伯斯特编写的,书中阐述了常用医学仪器的原理、应用与设计。本书内容涵盖常见医学仪器设备的设计与应用、生物医学传感器、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生物电位的起源、医用电气设备的电气安全措施及检测方法5部分。
本书既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临床医学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医学仪器研究、设计和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第1章医学仪器的基本概念
1.1医学术语和医学仪器
1.2广义医学仪器系统
1.3可选择的操作模式
1.4医学测量的约束
1.5生物医学仪器的研究分类
1.6干扰输入和修改输入
1.7补偿技术
1.8生物统计学
1.9广义静态特性
1.10广义动态特性
1.11设计准则
1.12商用医学仪器的开发过程
1.13医疗器械的监管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基本传感器及其原理
2.1位移测量方法
2.2电阻式传感器
2.3电桥电路
2.4电感式传感器
2.5电容式传感器
2.6压电式传感器
2.7温度测量
2.8热电偶
2.9热敏电阻
第3章放大器和信号处理
第4章生物电位的起源
。。。。。
本书阐述了医院中最常用医学仪器的原理、应用与设计。由于医学仪器随时间不断在发展变化,因而本书自始至终在强调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一般类型,而避谈具体型号的详细描述和实物照片。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设计人员需要与医护人员有良好的沟通,因而本书给出了每类仪器的一些临床应用。为避免篇幅冗长,本书省略了许多生理学内容。
使用本书的读者需要具有化学基础,熟悉数学中的微分方程,具有较好的物理学基础,并学过电路和电子学课程。而即便没有这些基础知识的读者也能从本书的文字描述中获益,并发现其宝贵的参考价值。建议可以从经典生理学教科书中阅读背景材料,如Ganong编著的《医学生理学概论》(第22版,NewYork:McGraw-Hill,2005)。
侧重设计:本书自始至终强调设计。拥有电子学及仪器仪表背景知识的科学家或工程师,能从本书中获得足够的信息来设计医学仪器。当经常需要某种特殊仪器,但找不到现成产品时,具备这种医学仪器设计能力就显得特别有价值。
教学方法:本书在每章的最后共提供了253道习题,并在正文中列举了69道例题。这些题目的设计旨在涵盖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从心电波形分析到生物电放大器电路的设计和电气安全隐患评价。
参考文献:本书并未给出详尽的参考文献清单,而是提供综述文章和书籍清单,可以作为对任一主题进一步学习的一个出发点。
说实话,我对于医学仪器的了解非常有限,印象中它们都是冷冰冰、看不懂的机器。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将医学仪器的世界展现在我面前,让我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温度。他没有采用枯燥的技术说明书的写法,而是将仪器融入到具体的医疗场景中,讲述了它们如何成为医生手中不可或缺的“助手”。我看到了仪器如何在早期癌症筛查中发挥关键作用,如何帮助医生精准定位病灶,从而实现早期治疗,提高生存率;我也看到了仪器如何在术后康复中,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加速身体的恢复。书中对仪器设计的讨论,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以非常生动的例子,解释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如何碰撞、融合,最终诞生出如此精密的仪器。例如,他谈到了光学原理在内窥镜设计中的应用,以及生物材料学如何促进了植入式医疗设备的进步。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医学仪器的背后,是跨学科的智慧结晶。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多次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仪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技术需求,更是为了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减轻他们的痛苦。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这本书充满了温情,也让我对医学仪器这个领域充满了敬意。
评分我怀着探索未知的期待打开了这本书,结果却发现了一片广阔而充满惊喜的天地。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的高度,审视着医学仪器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他没有停留在仪器本身的物理构造和技术参数,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仪器背后所蕴含的医学哲学和伦理考量。我曾以为,医学仪器的设计就是纯粹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更是关于“人”的问题。如何设计出能够真正减轻痛苦的仪器?如何让仪器在提供精确诊断的同时,也能给予患者人文关怀?这些深刻的问题贯穿全书,引发了我许多关于医疗伦理、生命价值的思考。作者在讨论仪器应用时,并没有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医学领域,而是将视角放宽,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他用引人入胜的语言,描述了科学家们如何从一个看似微小的发现,发展出一项革命性的仪器技术,又如何将这项技术转化为能够拯救生命的工具。这种对创新过程的生动描绘,让我对科学探索的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仪器局限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客观和审慎的态度。他不仅强调了仪器的强大之处,也指出了它们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学仪器领域的光明前景,也引发了我对未来医疗模式的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惊喜的发现!起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阅,没想到立刻就被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作者在讨论医学仪器的应用时,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技术参数和冰冷的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将仪器置于具体的临床场景中,用生动的案例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展现了仪器如何真正解决医生和患者的实际问题。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手术室,亲眼目睹了精密仪器如何协助医生完成高难度操作;又仿佛在病床边,感受到了诊断仪器如何精准捕捉病灶,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教会了我“是什么”,更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仪器设计成这样?它的工作原理背后蕴含了怎样的医学需求和工程智慧?每一次的“为什么”都在书中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解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仪器设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人文关怀的深度考量。他们不仅仅是工程师,更是富有同情心的医学助手,他们的设计不仅追求功能性,更注重易用性、安全性,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这种将技术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医学仪器这个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医学仪器远不止是冰冷的工具,它们承载着人类对健康的渴望,是科技进步与生命关怀的结晶。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著作,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医学仪器“高冷”和“遥不可及”的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原本复杂的仪器原理抽丝剥茧,一一呈现。我一直认为,要理解医学仪器,必须具备深厚的工程背景,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它更像是一次深度访谈,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讲述了不同医学领域专家与仪器之间的故事。我看到了他们如何运用最前沿的影像技术,穿透人体组织,揭示疾病的秘密;我听到了他们如何通过微创介入设备,精准抵达病灶,实现“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大的疗效”。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仪器设计理念时,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功能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不同科室、不同应用场景下,仪器设计所面临的挑战与权衡。例如,在重症监护室,仪器的实时监测能力和报警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而在康复科,仪器的用户友好性和辅助性则成为设计的重点。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仪器设计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医学前沿和我的认知,让我能够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窥探到医学仪器背后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激发了我对未来医疗科技发展的无限遐想。
评分我一直觉得,医学仪器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公式。然而,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完全错了。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这个原本枯燥的领域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记录医学仪器发展历程和应用场景的百科全书,只不过是用一种更加亲切和富有故事性的语言来呈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类型仪器的详细介绍,从基础的生理信号测量仪器,到复杂的影像诊断设备,再到精密的治疗仪器,作者都一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不仅解释了这些仪器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他阐述了这些仪器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它们如何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读着这些内容,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医学之旅,见证了医学仪器如何一步步从简陋走向精密,从辅助走向核心。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它们让我看到了仪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价值,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为了解决临床难题所付出的努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人性化设计”的探讨所打动,作者强调了仪器在满足技术需求的同时,也要兼顾操作的便捷性和患者的舒适度,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正是医学仪器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类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