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引起传染或感染病的微生物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和免疫性、实验室诊断的基础医学学科,也是学习传染病学必需的前期知识基础。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又分为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和医学微生物学各论两大部分,涵盖医学细菌学、医学病毒学和医学真菌学等内容。《医学微生物学》第3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国内2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26位编委合作编写,分为绪论及4篇37章。绪论介绍了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第一篇为医学细菌学,分别由细菌学总论(第1章-第5章)和细菌学各论(第6章-第15章)各章节组成。第二篇为医学病毒学,分别由病毒学总论(第16章-第18章)和病毒学各论(第19章-第26章)各章节组成。第三篇为医学真菌学,分别由真菌学总论(第27章-第28章)及真菌学各论(第29章)组成。第四篇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第30章-第37章),放在数字课程上,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基本实验和操作、细菌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和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内容。
为了适应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学实际需要和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医学微生物学(第3版)》在总结第2版教材经验的基础上,对内容、文字、图表等方面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以期达到既内容精练,又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国内外新进展的目的。《医学微生物学(第3版)》配有数字课程,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本学科知识重点与难点、适当拓展本学科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第3版)》适用于临床、基础、预防、护理、检验、口腔、药学等专业学生,还可作为临床医学及科研人员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趋势
第一篇 医学细菌学
第1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细菌基因组的特点
第三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第四节 细菌的抵抗力与耐药性
第五节 细菌的分类
第2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及其机制
第三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医学意义及其应用
第3章 细菌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外源性感染与传播方式
第二节 正常菌群与内源性感染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类型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致病机制
第五节 细菌感染的基本过程
第六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第4章 细菌感染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原学诊断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5章 消毒、灭菌和生物安全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三节 生物安全
第6章 化脓性球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 链球菌属
第三节 肺炎链球茵
第四节 脑膜炎奈瑟菌
第五节 淋病奈瑟茵
第五节 其他化脓性球菌
第7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第二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
第三节 白喉棒状杆菌
第四节 流感嗜血杆菌
第五节 嗜肺军团茵
第六节 百日咳鲍特菌
第七节 麻风分枝杆菌
第8章 胃肠道感染细菌
第一节 大肠埃希菌
第二节 志贺菌属
第三节 沙门菌属
第四节 霍乱弧茵
第五节 副溶血性弧菌
第六节 幽门螺杆菌
第七节 空肠弯曲菌
第八节 其他肠道杆菌
第9章 厌氧性细菌
第一节 破伤风梭菌
第二节 产气荚膜梭菌
第三节 肉毒梭菌
第四节 艰难梭菌
第五节 无芽胞厌氧菌
第10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一节 布鲁茵属
第二节 炭疽芽胞杆菌
第三节 耶尔森菌属
第四节 猪链球菌
第ll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第一节 放线茵属
第二节 诺卡茵属-
第12章 支原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肺炎支原体
第三节 溶脲脲原体
第四节 其他支原体
第13章 衣原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
第三节 肺炎嗜衣原体
第四节 鹦鹉热嗜衣原体
第14章 立克次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普氏立克次体
第三节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第四节 恙虫病东方体
第五节 其他立克次体
第15章 螺旋体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属
第二节 密螺旋体属
第三节 疏螺旋体属
第二篇 医学病毒学
第16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节 病毒基因组的特点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与生物合成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第五节 病毒的抵抗力与耐药性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17章 病毒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第三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机制
第18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19章 呼吸道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节 禽流感病毒
第三节 副黏病毒
第四节 冠状病毒
第五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20章 胃肠道病毒
第一节 人类肠道病毒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21章 肝炎病毒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第六节 其他肝炎病毒
第22章 出血热病毒
第一节 汉坦病毒
第二节 克里米亚一刚果出血热病毒
第三节 埃博拉病毒
第23章 虫媒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第二节 登革病毒
第三节 寨卡病毒
第四节 其他虫媒病毒
第24章 人疱疹病毒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第二节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
第三节 EB病毒
第四节 人巨细胞病毒
第五节 其他人疱疹病毒
第25章 反转录病毒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第26章 其他病毒和朊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第三节 人类细小病毒B19
第四节 朊粒
第三篇 医学真菌学
第27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节 真菌基因组的特点
第三节 真菌的繁殖与培养
第四节 真菌的抵抗力
第五节 医学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28章 真菌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真菌感染的类型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机制
第三节 抗真菌免疫的机制
第四节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第五节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29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第一节 表层感染真菌
第二节 皮肤感染真菌
第三节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第四节 新型隐球菌
第五节 白假丝酵母菌
第六节 卡氏肺孢子菌
第七节 其他病原性真菌
第四篇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第30章 细菌培养和消毒灭菌
第3l章 细菌染色和药敏试验
第32章 细菌生化和免疫学试验
第33章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第34章 细菌毒素检测
第35章 病毒形态和分离培养
第36章 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第37章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附录
附录Ⅰ 医学微生物学基本词汇英汉对照
附录Ⅱ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Ⅲ 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网址
前言/序言
为了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我国一直不断加大高等医学教学改革力度,但近年来也开始对以往教学改革的得失进行总结和反思。一方面,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仍然是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医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层出不穷。上述态势对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在内的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而言,是一个持续的挑战,迫使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改进与提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需求。
在总结与分析《医学微生物学》第2版使用后各方面反映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医学微生物学》第3版。在第3版教材中,我们仍然坚持内容简新、编排合理、文字精练、图文并茂、经典实用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对《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经典内容和最新进展进行合理的取舍,对文字叙述反复斟酌和提炼,根据实际需要安排适当数量的图表,力争达到既能包含经典理论与知识,又能全面、准确、合理反映本学科最新进展的目的。
本教材第3版的主要特点是,以符合临床需要为原则并结合生物学体系,编排本教材各个章节,不仅使之更适合基础教学,同时也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我们对教材内容做了进一步整合、精简与提炼,对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细菌,病毒和真菌的基因组及其特点,细菌毒力因子以及蛋白分泌系统和信号转导系统,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宿主细胞膜筏系统等医学微生物学最新进展也进行了修订。近年来,人类病原微生物谱发生了较大变化,SARS冠状病毒似乎销声匿迹,猪链球菌和朊粒等引起的新发传染病也未继续流行,但出现了新型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病毒病的暴发流行,同时还发现了附红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人类偏肺病毒等人类新病原体,根据上述情况,本教材也对有关章节进行了增删。此外,本教材的文字叙述和图表质量也有较大提高。
本教材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各位编委尽职尽责地完成了编写任务,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也在编写思路、审稿和出版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国著名医学微生物学家闻玉梅院士在百忙之中对本教材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我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病原体的秘密:生命的微观战争与人类健康》 引言:生命的隐形战场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存在,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更是孕育着无数生命形式。在这其中,有一类生命,它们微小到肉眼无法捕捉,却以惊人的速度繁衍、进化,并以最直接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它们是微生物。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今天种类繁多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这些微小的生命体早已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特别是人类,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共生与对抗。这场隐形的战争,深刻地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时刻挑战着我们的健康与福祉。 《病原体的秘密:生命的微观战争与人类健康》一书,正是旨在揭示这个微观世界的奥秘。它不是一本枯燥的专业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生命本源的探索之旅,一次对那些最古老、最顽强的生命形式的深度解读。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时间的长河,从生命起源的早期,走到现代医学的前沿,去理解这些微小病原体是如何从无害甚至有益的存在,转变为能够威胁我们生命的“敌人”的。我们将一同探寻它们的起源、演化、生存策略,以及它们与人类宿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一章:微观生命的黎明——微生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地球生命诞生的混沌时代。我们追溯生命最早的迹象,探讨那些最简单的微生物——原核生物——是如何在原始地球环境中孕育而生的。从古老的细菌到蓝藻,它们不仅奠定了生命的基础,更以其独特的代谢方式,悄然改变着地球的大气成分,为后来更复杂生命的出现铺平了道路。我们将了解它们简单的细胞结构,它们惊人的适应能力,以及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早期作用。这一章将为我们理解今天存在的各种微生物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理解它们深厚的演化根基。 第二章:多样性的繁荣——细菌的宏伟世界 细菌,这个庞大而多样的王国,将在本书的第二章得到详尽的展现。我们不局限于将它们视为疾病的代名词,而是深入探究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的多重角色。我们将领略细菌的形态万千,从球菌到杆菌,再到螺旋菌,它们各具特色。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剖析它们惊人的代谢能力,理解它们如何利用各种资源生存,如何参与物质循环,以及它们在土壤、水体、甚至我们身体内部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细菌世界中也存在着令人警惕的一面。本书将重点阐述那些能够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性细菌。我们将探索它们的致病机制,了解它们如何侵入宿主,如何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以及它们产生的毒素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从历史上令人闻风丧胆的瘟疫,到今天依然存在的耐药性细菌,我们将追溯它们的演化轨迹,理解它们如何适应宿主,如何获得新的 virulence 因子,以及它们对人类健康造成的持续威胁。同时,我们也将触及微生物学的经典研究,如巴斯德的微生物致病理论,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细菌的致病本质。 第三章:无形之敌——病毒的狡黠策略 病毒,这一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特殊存在,将是本书第三章的主角。它们以其极简的结构和独特的复制方式,构成了另一类重要的病原体。本书将深入剖析病毒的本质,解释它们如何依赖宿主细胞来完成自身的复制和传播。我们将探索病毒的结构,从核心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到外部的蛋白质外壳,以及某些病毒特有的包膜。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病毒的致病性。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重要的病毒性疾病,如流感、艾滋病、肝炎、埃博拉等,分析它们是如何感染人体,如何引发细胞损伤,以及它们如何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我们将探讨病毒的演化速度,理解它们为何能够如此快速地变异,从而产生新的毒株,对疫苗和药物产生抵抗。从噬菌体对细菌的控制,到某些病毒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病毒的世界充满了令人着迷的复杂性。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病毒并非仅仅是“坏”的,它们也是生命演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与它们的斗争,也将是人类长期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隐秘的王国——真菌与寄生虫的复杂世界 除了细菌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也构成了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本书第四章将揭开这些更为复杂生命的神秘面纱。 真菌,这个同样庞大的生物王国,其成员从微小的酵母到巨大的蘑菇。我们将区分它们与细菌的根本区别,探讨它们独特的细胞壁结构和代谢方式。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引起人类感染的病原性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等,阐述它们如何寄生于皮肤、黏膜甚至内脏,引起各种真菌病。我们将了解真菌的传播途径,以及宿主免疫系统如何应对这些相对“巨大”的微生物。 寄生虫,这是一类以牺牲宿主为代价而生存的生物。本书将涵盖范围广泛的寄生虫,包括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疟原虫、阿米巴原虫)和多细胞的蠕虫(如蛔虫、绦虫)。我们将深入剖析它们的生命周期,理解它们如何巧妙地在不同宿主之间传播,如何在宿主体内发育成熟,以及它们对宿主造成的各种病理损害。从影响全球数亿人口的疟疾,到潜伏在消化道的各种蠕虫感染,寄生虫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持续的威胁。本书将帮助读者认识到,与这些复杂生物的斗争,需要我们对它们的生命规律有深刻的理解。 第五章:宿主与病原体的博弈——免疫系统的防御与病原体的逃逸 了解了各种病原体的基本情况后,本书的第五章将把焦点转向这场“生命微观战争”的核心——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将详细阐述人类精妙绝伦的免疫系统,这是我们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我们将了解白细胞家族的各种成员,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识别、围剿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我们将探讨抗体的作用,疫苗如何诱导免疫记忆,以及免疫系统在识别“自身”与“非自身”之间的微妙平衡。 然而,病原体并非束手就擒。本书将重点分析病原体如何进化出各种策略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它们可以伪装自己,改变表面抗原,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甚至在免疫系统中潜伏下来。我们将看到,这场博弈是动态的,不断演化的。病毒的快速变异,细菌的耐药性产生,以及某些寄生虫的免疫逃逸机制,都是病原体智慧的体现。这一章将帮助读者理解,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生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强大而复杂的免疫系统,而与病原体的斗争,也将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第六章:科技的力量——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现代战役 在理解了病原体的本质和与宿主的关系之后,本书的第六章将聚焦于人类如何运用科技的力量,与这些微小敌人进行现代战役。我们将回顾诊断技术的发展,从早期的显微镜观察,到现代的分子诊断技术,如PCR、ELISA等,这些技术如何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识别病原体,从而为及时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治疗手段的演进。本书将回顾抗生素的发现及其对细菌感染的革命性影响,同时也将严肃探讨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细菌的崛起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将介绍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以及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在控制疾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预防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性。我们将探讨疫苗接种的科学原理和巨大成就,如何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有效控制甚至消灭曾经肆虐的传染病。我们将审视公共卫生体系的作用,包括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隔离与检疫措施,以及健康教育在预防疾病传播中的核心地位。从全球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经验,到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预防是抵御病原体侵扰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第七章:未来的挑战与展望——新发传染病、抗生素耐药性与人畜共患病 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与病原体的斗争从未停止。第七章将着眼于当下和未来,探讨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如SARS、MERS、COVID-19等,提醒我们,微生物的演化速度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可能为新的病原体出现创造条件。 抗生素耐药性的全球性危机,将是本书重点关注的议题。我们将深入分析耐药性产生的根源,以及它对现代医疗体系造成的巨大冲击。本书将呼吁全球合作,加强药物研发,规范用药行为,以应对这一迫在眉睫的健康威胁。 此外,人畜共患病,即在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的疾病,将是本书的另一焦点。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野生动物和家畜的接触日益增加,人畜共患病的风险也在不断攀升。我们将探讨这些疾病的传播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加强动物疫病防控、限制野生动物交易等措施,来降低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概率。 最后,本书将以一种审慎而充满希望的基调结束。它将强调科学研究的持续进步,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强调我们作为个体,在维护自身健康和公共卫生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场与微观生命体的战争,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深入理解病原体的秘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好地守护地球的健康,也更好地展望人类文明的未来。 结语:尊重与共存的智慧 《病原体的秘密:生命的微观战争与人类健康》不仅仅是一次对疾病与病原体的科普,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哲学和生存智慧的探讨。它提醒我们,即使是微小的生命,也拥有着惊人的力量和复杂性。它们与我们共享这个星球,它们的存在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理解它们,并非为了恐惧,而是为了更好地与它们共存,为了更好地在生命这场宏大的叙事中,找到我们自己的位置。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也将教会我们尊重生命的多样性,敬畏自然的法则,并永远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