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货币政策史

美联储货币政策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伯特·黑泽尔 著,曾刚,陈婧 译
图书标签:
  • 美联储
  • 货币政策
  • 美国经济
  • 金融史
  • 经济史
  • 中央银行
  • 利率
  • 量化宽松
  • 金融危机
  • 宏观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00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837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0
字数:4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记录了从美联储成立之初到格林斯潘时代终结之时的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评析了该过程中学术和政治环境变化的来龙去脉。书中详解了金本位制与信用货币之间的更替过程,也反映出货币政策的实施就像是用于解答货币和价格的基本问题的一系列实验:20世纪周期性的货币动荡如何引起经济动荡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和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现代央行的兴起与本质。

作者简介

罗伯特·黑泽尔(Robert L.Hetzel),资深经济学家和研究顾问。1975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一直供职于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

曾刚,金融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银行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货币金融理论、银行理论与实践。

陈婧,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银行监管、问题银行处置。

目录

第一章 货币本位的演化/1
一 沃尔克-格林斯潘货币本位/2
二 “扩张-紧缩”反复的货币政策与名义锚的丧失/3
三 新的名义锚/8
第二章 公众认知与政策模糊/10
一 有关货币政策本质的争论/10
二 规范的路线图/13
三 无理论的预测/15
四 总结性评论/17
第三章 从金本位到信用货币/19
一 金本位制度/19
二 重建金本位/22
三 “大萧条”/26
四 零利率下限/47
五 总结性评论/49
附录:借入准备金操作程序/50
第四章 从“二战”到财政部-联储协议/52
一 理念的改变/52
二 战后通货膨胀/54
三 用金本位预期解释衰退/61
附录:各种实际利率估算/68
第五章 马丁与“逆风而行”的政策/72
一 从真实票据到“逆风而行”/72
二 马丁与现代中央银行的创立/82
三 艾森豪威尔保守主义/84
四 总结性评论/86
第六章 通货膨胀是非货币现象/87
一 充分就业下的通货膨胀/87
二 赫伦的议事单:工资和物价制定指导/89
三 利用菲利普斯曲线/95
第七章 大通胀时期的到来/96
一 “扩张-紧缩”往复的货币政策的实质/96
二 马丁与赫伦之争/97
三 马丁和约翰逊/99
四 总结性评论/110
第八章 伯恩斯和尼克松/112
一 从紧缩到扩张/114
二 管制/123
三 表面上的成功/127
四 通货膨胀与管制的结束/131
五 是欧佩克或联储制造了通货膨胀?/138
六 总结性评论/141
附录A:伯恩斯领导时期的货币政策程序/142
附录B: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147
第九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149
第十章 福特政府时期的政策/162
一 政府的经济政策/162
二 伯恩斯与货币政策/166
三 在经济衰退中保持冷静/168
四 为何是紧缩的货币政策?/170
五 势均力敌的大选/174
第十一章 卡特、伯恩斯和米勒/177
一 汉弗雷-霍金斯法案/177
二 卡特与经济刺激计划/178
三 阿瑟·伯恩斯与货币政策/181
四 威廉·米勒/188
五 变化中的通胀共识/194
附录:FOMC在1970年代是否采用货币目标?/196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的政治经济学/200
一 维持低利率的政治压力/201
二 通货膨胀税/207
三 通货膨胀与财政压力的相互影响/216
四 减税示威/221
附录:来自通货膨胀税的财政收入/223
第十三章 沃尔克时期的通货紧缩/226
一 美联储承担治理通胀的职责/228
二 信贷控制和1980年的经济动荡/234
三 对抗通胀心理/242
四 放弃1979年10月以来的操作规程/244
五 创造新的货币本位/246
六 阐明货币本位/250
附录:1979年10月6日引入的操作程序/252
第十四章 大通缩之后的货币政策/259
一 预期通货膨胀/增长差距目标/260
二 通往《卢浮宫协议》/269
三 通胀恐慌和股市崩盘/276
四 总结性评论/284
附录A:1982年后的借入准备金操作程序/284
附录B:1986年的货币政策措施/288
附录C:经调整的M2增速/292
第十五章 格林斯潘时期转向价格稳定/294
一 缺乏清晰表达的格林斯潘本位/295
二 通胀紧缩/296
三 软着陆成了软恢复/298
四 1994年的通胀恐慌/305
五 可信度/307
第十六章 国际救助与道德风险/309
一 救助墨西哥/309
二 道德风险/313
三 亚洲危机/316
四 俄罗斯危机/321
五 总结性评论/324
附录:铸币税和信贷分配/324
第十七章 转向扩张的货币政策/328
一 美联储对亚洲危机的反应/328
二 俄罗斯违约、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和逃离新兴市场/330
三 总结性评论/338
第十八章 背离标准政策规程/341
一 作为风险管理的相机抉择/343
二 格林斯潘与新范式/347
三 总结性评论/350
第十九章 1997年至2001年间的繁荣与萧条/352
一 通胀的非货币解释/352
二 股市泡沫破裂和经济衰退/358
三 对付一手烂牌/362
第二十章 偏离价格稳定目标/364
一 提高隐性通胀目标/364
二 控制通胀:机会主义选择还是系统性任务?/371
附录:日本的通货紧缩和中央银行的货币创造/373
第二十一章 沃尔克-格林斯潘体系/376
一 维持通胀趋势不变/377
二 实施“逆风而行”的政策/379
三 定义货币本位/384
四 沃尔克-格林斯潘时期:相机抉择还是遵循规则?/389
五 总结性评论/392
附录A:沃尔克-格林斯潘政策体系的实证性描述/395
附录B:FOMC数据/402
第二十二章 美联储:反通胀的斗士还是通胀制造者?/404
一 作为反通胀斗士的美联储/405
二 作为通胀制造者的美联储/407
附录:泰勒规则检验/412
第二十三章 “扩张-紧缩”反复的政策实验/417
第二十四章 “扩张-紧缩”交替和利率黏性/426
附录A:“扩张-紧缩”交替周期的划分/435
附录B:FOMC使用的“扩张-紧缩”交替期数据/446
第二十五章 “扩张-紧缩”交替时期的货币非中性/447
一 总体概述/447
二 流动性效应/454
第二十六章 一个世纪的货币政策实践/457
一 名义锚的失去和重建/458
二 相机抉择实验/464
三 新货币政策的制度化/465
附录:图24-1、图24-2和图24-3所使用的“扩张-紧缩”交替期数据/468
注 释/476
参考文献/534

精彩书摘

  《美联储货币政策史》:
  1979年上半年,由于担心油价上涨可能引发经济衰退,FOMC在加息决策上再次转向谨慎。到8月14日例会时,联邦基金利率为10.25%,仅略高于1978年12月的水平。随着1979年通胀预期上升,实际利率开始下跌,M1增长再次加速。
  1979年4月17日的例会上,FOMC内部的反对声音开始增大,沃里奇理事、科德维尔主席和沃尔克主席都投了反对票。沃尔克(联储理事会文稿,1979年4月17日,第17页)发言道:“过去6个月中,预期通货膨胀率有所上升,但名义利率却维持不动。这自然会导致实际利率下降。”沃里奇(联储理事会文稿,1979年4月17日,第17页)说:“我们已经好几个月维持利率不动了,而在这几个月中,通货膨胀率至少上升了3%。”
  卡特的CEA继续认为过剩产能最终将抑制通货膨胀上涨。后来,舒尔茨(哈格雷夫和莫利,1984,第482页)指出,格林斯潘在其最后一次总统经济报告中,把潜在产出重新定义为与5%(而非4%)失业率一致的产出水平。舒尔茨说:“我们不是很愿意接受这一看法。”但事实证明,即使5%的失业率也无法实现。舒尔茨(哈格雷夫和莫利,1984,第483页)后来认为,在卡特政府时期“核心通胀从6%上升到10%”的变化中,“超额需求刺激”的影响只占“大概一半”。
  舒尔茨(哈格雷夫和莫利,1984,第479页和第475页)将通货膨胀主要归咎于食品和能源价格冲击,并认为政府本应采取更严格的收入政策:“我们本应冒更大的险……并愿意使用‘总统威权’。
  ……

前言/序言

序  言
什么是货币本位?美联储是如何控制通胀的?这些问题在理论上从未有过共识。而且,就如何理解20世纪的货币政策实践,以印证不同的理论假说,学者们同样莫衷一是。
我曾是芝加哥大学货币银行学研讨会(Money and Banking Workshop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的一员,有幸聆听过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史丹利·费雪(Stanley Fischer)、罗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本尼·麦卡勒姆(Bennett McCallum)、唐纳德·帕廷金(Donald Patinkin)和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对货币理论与政策的真知灼见。在1975年离开芝加哥加入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时,我对货币经济学已经持有了几个基本的假定:①价格水平是一个货币现象;②价格体系是有效的;③公众会通过学习,来使自身的预期与美联储货币政策保持一致(理性预期)。
保罗·沃尔克的经历证明,美联储控制通胀的成功,并不会引起失业率的长期高企。反之,要实现低且稳定的失业水平,也无须借助频繁反复的货币管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假定①和假定②已基本得到实践的证实。首先,通过垄断基础货币创造,中央银行可以控制长期的通胀趋势。其次,正如真实周期模型所描述的,价格体系可以很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当然,在假定③上,就如何刻画公众通胀预期的本质,经济学家之间还存在广泛的分歧。
通胀预期和通货膨胀中不受货币政策影响的部分,是否存在某种黏性?如果存在黏性,那么中央银行能否利用这一黏性,通过调整实际变量(特别是通过调控失业率)来控制通货膨胀呢?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能否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产出和通胀之间的权衡选择,决定了货币本位的基本特征。相反,如果这种黏性不存在,中央银行就必须提供一种名义锚,来清晰地确定货币本位。本书旨在为回答上述这些问题提供一些经验证据。
作为美联储的经济学家,我逐步了解到,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的讨论,无法对理解系统性的货币政策提供太多帮助。所谓系统性货币政策,是指美联储为实现其公开目标所遵循的行动策略。里士满储备银行的研究主管詹姆斯·帕提农(James Parthemos)曾认为,20世纪70年代美联储基本是以药剂师的方法在管理联邦基金利率。他所指的是,伯恩斯(Burns)将FOMC的讨论仅限为是否对联邦基金利率进行1/4或是1/8个百分点的调整,而将货币政策目标和战略决策的权力独揽于自己手中。在这个时期,相机抉择式的模式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货币政策本质的讨论。
从货币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我对沃尔克执掌美联储之初的经历尤为关注。1979年,通胀预期已然失控,长期债券市场的交易急剧萎缩。我记得美林证券里士满分部负责人说,美林打算把分析师派到巴西去学习如何在通胀肆虐的环境中开展业务。1979年10月6日,美联储公布了新的操作程序,大幅强化了对货币目标(即货币供给量)的重视和遵循。而在此之前,货币政策对该目标的关注甚少。作为一名货币数量论者,我当时预见,美联储对货币目标的重视将为货币体系提供一个良好名义锚。
到1983年时,美联储成功地将通胀率降到了4%。但在此过程中,人们发现,对FOMC决策影响最大的名义变量是债券利率而非货币数量。我的同事马文·古德福里恩德(Marvin Goodfriend)因此创造“通胀恐惧”(Inflation scare)一词,描述了FOMC在实践中把债券利率的跳跃式增长(即通胀预期上升)视为对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最大挑战。
1990年2月,里士满储备银行主席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Black)在国会做证,就众议员斯蒂芬·尼尔(Representative Stephen Neal)的第409号联合决议发表意见。该决议要求美联储在5年内实现价格稳定。布莱克是货币主义信徒,在做证中,他建议使用多年度M2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而作为备选方案,我建议财政部发行一批期限相同的国债,其中一半提供名义收益,另外一半则与价格水平挂钩。两种债券收益率之差可以反映公众的通胀预期。如果美联储承诺稳定通胀预期(即上述收益率差),也可以为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公开的名义锚。
我这个想法源自对小型开放经济体的观察。在小型经济体中,汇率贬值很容易传导为国内通胀,并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通过对预期通胀的度量,市场认为可能引发通胀的货币政策会立即触发警报,即便实际通胀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来临。我向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到我的提案,他鼓励我给《华尔街日报》写了篇专栏文章(黑泽尔,1991)(还可参见黑泽尔,1990b和1992)。弗里德曼(弗里德曼,1998,第395页)支持我这个想法,并在写给以色列银行行长迈克尔·布鲁诺(Michael Bruno)的信(胡佛档案馆,1991年3月22日)中有所提及:
黑泽尔提出了一种名义锚,与你我过去的想法不同……他的建议是……美联储在国会的授权下,将(名义收益率与价格挂钩率)之差维持在一定水平之内……在我看来,这个名义锚比货币供给目标更好。当然,这也比价格锚要更为科学……因为后者的本质是后顾式的。
众议院议员小道格·巴纳德(Doug Barnard, Jr.)(政府工作委员会的商业、消费和货币事务小组委员会)的首席经济学家唐纳德·塔克(Donald Tucker),安排了对这一提案的国会听证(美国国会,1992年6月16日和25日;1992年10月29日)。(塔克曾是我在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弗里德曼给阿兰·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写信,敦促他考虑价格指数挂钩债券的想法(胡佛档案馆,1990年1月24日)。格林斯潘(1981)提出过类似的想法,不过是将国债与金价进行挂钩。
格林斯潘和经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主席迈克尔·博斯金(Michael Boskin)在做证中,对该提案表示了支持。财政部也同意开展调研,并向债券交易商顾问委员会征求意见。实际上,交易商们并不喜欢指数挂钩债券,因为这种债券适合长期投资,个人和机构(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一旦买入就不会频繁卖出,不会给交易商带来丰厚的交易收入。不过,在调研启动时,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正担任财政部长助理,他很欣赏这一想法,并最终在其基础上设计出了抗通胀国债(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ed Securities, TIPS)。
在实践中,美联储并不拘泥于货币目标。在不承认黏性的货币主义者看来,只有能稳定通胀预期的货币规则,才可以充作好的名义锚,并赋予货币以良好的价值。通过观察10年期、5年期名义国债和TIPS的收益率差,可以推算出未来5年的通胀变化趋势。2003年以来,FOMC旨在稳定通胀预期的持续政策操作,事实上就是当今货币体系的名义锚。如果将通胀预期维持在固定不变的水平,美联储名义锚的操作就很接近于弗里德曼(1960)提出的货币规则。
再次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什么是货币本位?而美联储又是如何控制通胀的?失业率提高,是FOMC为抵消通胀冲击以及通胀预期恶化而带来的必然结果吗?从微观层面上看,FOMC能对雇主招聘和解聘职员的行为产生影响吗?或者说,FOMC有没有通过持续的操作来稳定价格预期,并最终实现实际价格的稳定?从微观层面上看,FOMC是否创造了价格稳定的环境,在其中,企业只有在想改变相对价格时才会调整产品价格?在价格预期稳定的情况下,企业无须为维持相对价格而调整价格。为了控制通胀,FOMC是通过相机调控失业率,还是通过持续遵循某种规则来管理公众预期?
美联储愿意承担维护价格水平稳定这一职责的转变过程,从实验的角度为经济学家提供了重新思考20世纪货币政策的良机。一类政策基于真实票据原理,其关注的重点是将信用创造引向生产性用途而非投机。一类政策是马丁-沃尔克-格林斯潘等三任美联储主席奉行的“逆风而行”操作。在这类政策操作下,FOMC根据长期资源利用率的变动来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并将利率调整控制在保持通胀率不变的范围之内。此外,还有一类政策,即扩张-紧缩交替政策(stop-go)。这种操作模式类似于“逆风而行”,但其优先目标是低而稳定的失业率而非稳定的通胀水平。本书的主要任务,在于描述这些政策的特征,以便读者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来区别不同的货币经济学观点。
文中观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里士满储备银行的意见。
译者序
随着中美学术、官方、商务、媒体等方面相关交流的增多,对美联储及货币政策的介绍、分析和报道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介绍、分析和报道经常是碎片化的、强调时效性的,虽然在信息不畅时期蒙在美联储面前的“神秘面纱”在逐渐揭开,一些无稽巷谈的阴谋论也得以纲正澄清,但可供全景地、历史性地学术研究以细致观察之用的系统性文献仍然比较稀缺。这本《美联储货币政策史》以变革为线索,对美联储近百年的货币政策历史,按照不同的时期分二十六章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评述,时间跨度之长久、历史资料之丰富、人物言论之鲜活,在已有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史的文献中极为罕有、非常珍贵。
这本书的原著者罗伯特·L .黑泽尔(Robert L.Hetzel)是里士满联储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的资深经济学家和研究顾问。1975年,黑泽尔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起至今在里士满联储银行供职近四十年。长期以来,他参与里士满联储银行行长参加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议息会议的准备研究,还经常列席议息会议。基于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出台情况的了解,以及他本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史的研究热忱,黑泽尔于2008年在剑桥出版社首次出版了这本专著。
不同于常见的那些分析美联储近二三十年货币政策或是简述美联储历史的研究,黑泽尔的这部著作详尽地描述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这本书从美联储成立前夕的世界金融格局和金本位制度谈起,介绍了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为应对国内金融危机而仓促成立的美联储,起初只是简单地通过调整货币供给来缓解金融恐慌;接下来的大萧条时期,美联储在对抗经济衰退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自身定位,并奠定今日雏形;之后的二十年,美联储逐步放弃金本位、在争论中探索新的经济规律和通胀预测方法,进而逐渐形成信用本位体系下的现代中央银行理念;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危机处理中,美联储开始将稳定通胀预期明确为新的货币政策锚,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形成了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和规程。美联储百年来的货币政策发展演变史,由此完整而细致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贯穿变革和史实的,是黑泽尔对美联储如何在扬弃和徘徊中找到货币本位和政策目标,如何明确现代中央银行的职能,如何形成控制通胀的理念、市场化的工具和明晰公开的管理规程,如何发现公众预期的影响并尝试与之沟通互动等问题的观察、再现和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今日美联储货币政策所蕴含的理念、技术、制度等并非一蹴而就,当下我们看起来顺理成章、毋庸置疑的一些政策,历史上往往都经历过漫长的探索和往复。比如,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全球中央银行中享有盛名。早在美联储成立之初,《联邦储备法》就在法律层面上确定了美联储相对于政府的政策独立性。但在实际的演进和探索中,迫于某些历史时期政府、国会的压力和严峻的经济形势,美联储的独立性都曾受到过严重挑战,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后果。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困扰美国的“滞胀”,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美联储过度迎合政府,试图同时追求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而造成的恶果。
尽管涉及的文献、主题浩繁,但黑泽尔的观点和理论线索却极其简单、清晰。在他看来,货币政策的核心是维护物价稳定。在金本位时期,这一目标取决于黄金供求及其在国际间的流动。而在信用本位时期,这一目标则取决于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因此,从金本位货币向信用本位货币的过渡,最根本的影响不仅是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还在于货币价值的“锚”从具有内在价值的实物转向不确定的公众预期,这意味着以维护物价稳定为核心的货币政策体系将截然不同。当然,在实践中,中央银行家并没能及时地认识到这样的变化,而将金本位时期的货币政策理念沿袭到新的阶段。以至于在从金本位向信用本位过渡的漫长期间中,货币政策非但未能很好地实现其稳定物价的目标,反而屡屡成为经济动荡的根源。在黑泽尔看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以及六七十年代的滞胀,根源都在于货币政策理念与货币本位演进的错位。黑泽尔认为,在信用本位体系下,货币政策最重要的职责在于以更为明确的制度来锚定公众的通胀预期,以切断相机抉择对预期的频繁干扰,以此为货币政策赢得更大的空间。也正因为此,在黑泽尔看来,尽管沃尔克和格林斯潘成功地管理了公众预期,并将美国带进了长达二十年的“大缓和”的繁荣时期,但二者都没有意识到建立一个更加透明和稳定的制度的重要性。在缺乏制度制约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领导的更迭与情势的变迁,仍有可能让货币政策重回窠臼。就这个意义上讲,百年联储的变革仍任重道远。
所幸的是,作为联储体系资深的研究人员,黑泽尔的观点代表了美联储内部的主流看法。在本书付梓(2008年)之后,美联储在完善“名义锚”制度方面做出了许多重大的探索。经过先后两位主席(伯南克和耶伦)的努力,美联储已经基本确立2%的通货膨胀目标,以更明确的方式来锚定信用货币的长期价值。此外,为进一步稳定公众对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期,美联储在2012年还设立了沟通委员会,专门负责与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和预期管理。在伯南克(2004年)看来,强化中央银行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有三方面的好处:其一,在短期内,清晰的沟通有助于经济主体预期并理解中央银行的决策,从而可以降低金融市场的波动与风险,并平滑利率变动;其二,在长期内,有关中央银行政策目标和路径的沟通,有助于锚定公众的长期预期,特别是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其三,通过更清晰和公开的沟通,可以引导金融市场参与者对未来政策路径的预期与中央银行的规划保持一致,这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力。以上这些变化,进一步证实了黑格尔贯穿始终的观点的正确性。这些变化,不仅局限于美联储,更是信用本位体系下各国中央银行演进的必然方向。
总体说来,黑泽尔的这部著作为我们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提供了很多新鲜的、客观的观察视角。这部著作提示我们,美联储具体的货币政策都有着哪些历史的、当下的背景,可以帮我们避免生搬硬套的谬误,以及避免遗漏和忽视的风险。特别地,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工具创新也层出不穷,如何去评价这些创新的作用与价值,可能还需要借助更长的历史视野,而本书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参考。借由这部译著的付梓,寄望我国货币政策研究在日益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下成果更加丰硕。本书所涉及的文献资料浩繁,囿于译者的水平,疏漏难免,还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以便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曾 刚

《穿越风暴:金融危机的隐秘奏鸣曲》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观经济的抽象理论,也非枯燥的政策文件汇编。它是一部关于人性、贪婪、恐惧与希望交织而成的史诗,一曲在时代洪流中奏响的金融危机隐秘奏鸣曲。我们将一同潜入那些被镁光灯忽略的角落,倾听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淹没的个体心声,揭示金融风暴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决策、挣扎与命运的转折。 故事的开端,并非冰冷的数字与图表,而是发生在街头巷尾、咖啡馆里、甚至是深夜的电话铃声中。我们的主人公们,有的是初出茅庐、怀揣改变世界的理想的年轻交易员,有的是经验丰富、却在市场巨浪中步履维艰的银行家,有的是普通家庭中,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生活天翻地覆的个体。他们每个人,都如同音符,在时代的乐章中碰撞、共鸣,最终汇聚成一曲惊心动魄的金融危机奏鸣曲。 我们将跟随一位名叫艾莉亚的年轻记者,她以敏锐的嗅觉和不懈的追问,试图穿透华尔街精心构建的迷雾。她从一次看似孤立的银行挤兑事件开始,层层剥茧,发现隐藏在冰山下的巨大暗流。她采访了那些在金融海啸中幸存下来的幸存者,倾听他们讲述如何在绝望中寻找一线生机;她试图接触那些曾经站在风口浪尖的决策者,却往往只触碰到冰冷的墙壁。艾莉亚的视角,是普通人观察这场宏大灾难的窗口,她的困惑、她的愤怒、她的不甘,都将成为我们理解这场危机的起点。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深入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金融机构内部。这里,没有英雄,只有在巨大压力下做出艰难选择的凡人。一位名叫詹姆斯的资深分析师,在一次次内部会议中,看到决策者们在利益与风险之间摇摆不定,在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之间挣扎。他亲眼目睹了内部人士如何在危机爆发前夕悄然离场,又如何在大众陷入恐慌时,利用信息不对称攫取暴利。詹姆斯的视角,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自私,如何在危机中被无限放大,成为摧毁稳定的力量。 本书的故事线并非单一叙事,而是多角度、多视角的交织。我们还会回到危机爆发前夕,去还原那些被忽视的早期预警信号。一位来自学术界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在当时被主流忽视,被斥为杞人忧天。他的研究成果,就像埋藏在地下的定时炸弹,预示着一场足以颠覆现有秩序的危机。我们将在他的视角下,看到那些看似稳定的经济表象下,潜藏的巨大风险是如何一步步积累的。 在危机最黑暗的时刻,我们还将聚焦那些普通人的故事。一位失去工作的工厂工人,他的家庭在一夜之间陷入困境;一位辛勤经营小店的老板,他的生意因信贷紧缩而难以为继;一位努力积攒退休金的老人,他的毕生积蓄在股市暴跌中化为乌有。他们的故事,是这场金融危机最直接、最深刻的受害者群像。他们的眼泪、他们的绝望、他们的无奈,将是对那些冰冷数字和宏大叙事的有力反驳,也是对金融体系失灵的最沉重控诉。 本书并非为了宣泄情绪,而是试图在理解危机的根源。我们将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探讨在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时,人性的弱点如何被放大,道德的边界如何被模糊。我们将看到,在信息不对称、监管真空、以及利益集团的裹挟下,一场原本可控的风险,是如何演变成吞噬一切的巨兽。 《穿越风暴:金融危机的隐秘奏鸣曲》将引导读者思考: 人性的双面性: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个体和集体的道德判断会发生怎样的扭曲? 信息的力量与失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真相,又如何被虚假信息误导?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金融机构,在极端情况下会暴露出怎样的致命缺陷? 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坚韧: 在席卷而来的危机面前,普通人是如何求生,又是如何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勇气? 历史的警示与未来的启示: 通过回溯那些被遗忘的细节,我们能否为未来的风险防控提供更深刻的借鉴? 本书以文学化的笔触,描绘出金融危机的真实图景。它剥离了教科书式的概念,用生动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将宏大的历史事件还原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之中。它是一曲关于贪婪与恐惧的挽歌,也是一首关于希望与救赎的赞歌。阅读本书,你将不仅仅是了解一场金融危机,更是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对人性与金融本质的深刻探索。它将让你在阅读结束后,久久无法平静,思考在未来的风暴中,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美联储货币政策史》的书名,立刻就给我一种想要深入探索的冲动。在当今世界,理解货币政策的运作机制,对于把握经济脉搏、应对金融风险至关重要,而美联储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央行,其政策的历史轨迹更是值得深入研究。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政策的“是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为什么”和“如何”——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政策选择,又是如何通过各种工具来实现这些目标的。我设想,书中会对历史上的重大经济事件,如大萧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石油危机、互联网泡沫、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进行详尽的解读,并分析美联储在这些事件中的应对策略及其后果。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美联储是如何平衡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就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复杂关系的。书中对“历史”的强调,也让我期待能够看到不同时期货币政策思想的演变,从早期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再到新自由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这些理论的变迁是如何体现在美联储的实际操作中的。这本书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经济史诗,我期待能从中获得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宏观经济决策的严谨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仿佛打开它就能穿越回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我翻开目录,看到篇章标题,例如“战后黄金时代的货币扩张”、“滞胀的阴影与保罗·沃尔克的铁腕”等等,每一个都像是一个精心雕琢的故事引子,让我迫不及待想深入了解。我一直对经济运行的宏观逻辑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刻影响全球经济走向的决策,而美联储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玩家之一。这本书的描述中提到了对历任美联储主席的深入剖析,这让我非常期待。我希望看到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面临各种政治压力和理论争论,最终做出那些关乎亿万人福祉的决定。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理论,我更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还原出那些决策背后的故事、博弈与权衡。比如,在面临通胀高企的难题时,是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又或者在金融危机袭来时,是如何在“救市”与“道德风险”之间做出抉择的。书名中的“历史”二字,也暗示了其叙事的广度和深度,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梳理出美联储货币政策演变的脉络,理解其思想的传承与演变,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碰撞。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权力、智慧与时代精神的史诗。它承诺了对关键事件的深入解读,对重要人物的细致刻画,以及对深刻经济原理的通俗阐释,这些都恰好是我在寻找的。

评分

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 “美联储货币政策史”,这个标题精准地概括了其研究对象,并点明了其深入的维度——历史。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中,理解货币政策的演变轨迹,就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张绘制未来经济走向的地图。我设想,这本书会带领我穿梭于不同时代的经济图景之中,从战后经济的黄金时期,到“大滞胀”的阴影笼罩,再到新千年后的金融风暴,以及随之而来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时代。我渴望了解,在这些关键的转折点,美联储的决策者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又是如何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来应对挑战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经典的货币政策理论,比如货币主义的“单速率法则”以及其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又或者,费雪方程式、菲利普斯曲线等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如何被解读和应用的?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的笔触,还原出那些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争议、妥协与创新。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将帮助我理解,在宏观经济决策中,历史经验、理论框架和现实挑战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就必须深入了解其央行的决策机制,而美联储作为全球经济的“心脏”,其货币政策的历史更是值得细细品读。这本书的标题《美联储货币政策史》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年代,去了解美联储是如何在不同的经济周期、政治压力和思想流派的交织下,制定并执行其货币政策的。我会期待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详细分析,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大滞胀”时期,美联储是如何应对高通胀和高失业率的双重困境的?又或者,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又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政策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决策过程、理论基础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我渴望从历史的视角,去理解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以及其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的长期影响。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深入的经济史学之旅,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对宏观经济运行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它的名字《美联储货币政策史》便牢牢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要理解当前全球经济的运行逻辑,就不能绕过美联储这个至关重要的决策者。而“历史”二字,则承诺了我能够获得一个纵览全局、深刻理解的视角。我设想,这本书会带领我穿越不同的经济时代,从早期金本位的限制,到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瓦解,再到浮动汇率时代的挑战,以及数字货币的兴起。我希望能看到,在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中,美联储是如何调整其政策框架,又是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风险和机遇的。我期待书中能有对那些关键时刻的详尽分析,比如,在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时,美联储是如何运用“铁腕”政策来遏制价格上涨的;又或者,在经济衰退的阴影下,它又是如何通过降息和注入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复苏的。我渴望从中了解到,那些影响深远的货币政策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以及不同政策工具的优劣势。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理解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宝库,并帮助我形成对经济发展更具前瞻性的判断。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承诺的“历史”维度。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眼前的经济数据和短期波动所裹挟,而忽略了这些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成因和演变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慢下来”的视角,让我能够系统地梳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历史脉络,理解那些塑造了今天经济格局的关键决策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影响深远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以及后来出现的量化宽松等,并且解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应用,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看到对这些政策背后的理论基础的探讨,比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学派的观点如何影响了美联储的决策。我设想,书中会穿插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联储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新经济”时期,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又或者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美联储的应对策略是否有效,又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这种历史的回顾,我相信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下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并对未来的经济走向形成更审慎的判断。它承诺的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历史的洞察力。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是因为我对经济的“大脑”——央行——的运作机制充满了好奇。特别是美联储,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央银行之一,其货币政策的每一次变动都牵动着全球经济的神经。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其研究对象和维度,让我觉得它一定能够提供一个深入且系统性的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究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理解那些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政策,为何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被证明是错误的,又或者是被新的理论所取代。我想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联储是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失业率、以及经济衰退等重大挑战的。是怎样的思想碰撞,怎样的政治博弈,怎样的经济理论,最终引导了这些关键的政策选择?我尤其对那些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和他们的决策充满了兴趣,比如如何评价阿瑟·伯恩斯在滞胀时期的艰难抉择,又或者如何理解艾伦·格林斯潘在漫长的“大缓和”时期的政策理念。这本书就像一座未被完全发掘的宝藏,它承诺了我能够从中挖掘出理解现代经济运行模式的深层逻辑,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经济环境的决策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而“美联储货币政策史”这个主题,正是吸引我这样一位对经济历史和宏观经济学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理解现代经济体系的运作,离不开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演变的深入认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美联储是如何通过调整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率的。我希望能够看到,在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例如大萧条、二战后的经济复苏、以及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等时期,美联储的决策者们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书名中的“史”字,让我相信这本书会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去追溯美联储政策思想的传承与演变,理解不同经济学派的观点是如何影响其决策的。我特别希望能了解到,美联储是如何在政治压力和学术理论之间寻求平衡的,以及其决策过程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货币政策的技术细节,更是一部关于经济权力、智慧和时代变迁的精彩叙事。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解释“为什么”的经济学书籍,而不是仅仅罗列“是什么”。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史”这个表述,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操作股票或者分析短期波动的指南,而是深入到经济机器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货币政策的背后。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那些错综复杂的金融术语和看似难以捉摸的经济现象。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历史”的强调,这意味着它会提供一个长远的视角,让我看到美联储的政策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又是如何受到当时政治、社会和技术背景的影响。我会期待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详尽解析,比如大萧条时期的政策失误,以及之后如何吸取教训;或者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联储又是如何应对的。我相信,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追溯,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边界,以及其潜在的风险。而且,作者对“史”的理解,很可能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是对政策制定者们的思维方式、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情境的深入挖掘。我渴望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利率调整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复杂考量和长远战略。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的地图,指引我前往理解现代经济运行的深层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联想到一本厚重的史书,散发着一种严谨和深刻的气息。它所涵盖的主题——“美联储货币政策史”,正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却又觉得难以系统掌握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构建一个清晰的时间轴,让我能够理解美联储货币政策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的,又是如何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对那些塑造了美联储政策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在战争时期,货币政策是如何为国家经济服务,又或者在经济繁荣时期,货币政策又是如何进行适度收紧以防止经济过热。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失败”的政策是如何被认识和纠正的,因为从错误中学习往往比从成功中学习更能带来深刻的启发。书中提到的“历史”二字,也暗示了它将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讨论,更会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以及学术思潮。我希望能够了解,在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美联储的决策者们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又是如何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在不确定性中做出选择的。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扇通往理解现代金融体系运作核心的窗户。

评分

值得拥有,嘿嘿

评分

总体不错,希望继续保持

评分

好!!!!!!!!!!!!!!!!!!!!!

评分

深度大,内容多

评分

速度挺快的,还不错。

评分

速度挺快的,还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很满意

评分

值得拥有,嘿嘿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