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景观、园林设计相关行业的学生及设计师 《景观手绘新范本》是“新锐手绘师”系列图书其中的一本。“新锐手绘师”系列图书的作者锁定为新生代手绘达人,一改往日手绘书的定式画法,拒绝千篇一律,带给读者全新的视觉感受。“新锐”两字体现在画面的配色、构图、笔触、线条及题材上,作品的艺术性更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标准和对美的定义。
“新锐手绘师”系列图书在创作初期开展了作品征集大赛,本大赛聚集了大量的喜爱手绘的人,通过网络投票选出了五位获奖人,他们的作品也在本系列图书中刊登。本大赛在接下来的第二个选题项目中还将延续,希望能够成为一个为广大热爱手绘的人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出版社也将通过此方式储备作者资源。
内容简介
《景观手绘新范本》共分为五章,从基本线条的绘制开始讲述,进而讲述马克笔、彩铅等工具的应用方法,画面的构图、透视、比例、配色,以及设计手绘的平面图、剖面图、效果图等的绘制方法,带领读者逐步完成景观设计手绘的成图绘制。本书展示了作者多年来积累的大量的手绘作品,读者可以通过临摹,进一步掌握手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并熟练应用于设计之中。
作者简介
郑晓慧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硕士
艾绘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乐卜文创入孵项目—艺咚·艾绘负责人
艺咚-(创业驱动型)知识共享平台联合创始人
中国手绘国际行业协会(CFIA)山东省分会会长单位负责人
中国手绘力量成员
2014年 CIID中国手绘艺术设计大赛写生类三等奖
2015年 CIID中国手绘艺术设计大赛表现类优秀奖
2015年 CIID中国手绘艺术设计大赛写生类优秀奖
2015年“中国营造”全国艺术设计双年展景观规划设计奖·专业组铜奖
2016年 中国手绘力量 zui佳手绘教育名师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手绘基础入门
1.1 手绘工具
1.2 线条基础
1.3 马克笔基础
1.4 彩铅基础
1.5 色粉基础
1.6 透视盒子
1.7 盒子组合及演变
1.8 构图练习
1.9 配色练习
第二章 景观元素及材质表现
2.1 植物
2.1.1 花草的画法
2.1.2 乔木、灌木的画法
2.1.3 亚热带、热带植物的画法
2.1.4 水生植物的画法
2.1.5 植物手绘作品赏析
2.2 水景
2.2.1 静水
2.2.2 动水
2.2.3 水石组合
2.3 天空
2.4 人物
2.5 景观常见材质的表现
2.6 景墙
2.7 景观亭
2.8 其他景观小品
第三章 景观设计表现进阶
3.1 用马克笔的色调表现气氛
3.2 用马克笔表现多风格的场景
第四章 景观设计手绘应用
4.1 手绘草图
4.2 手绘设计表现
4.2.1 景观平面图
4.2.2 景观剖面图和立面图
4.2.3 景观鸟瞰图
第五章 作品欣赏
精彩书摘
图配文,详见试读文件
前言/序言
前言
景观设计手绘,手绘之前加以“设计”二字,便区别于其他形式的美术手绘形式。首先我们定义手绘为设计的工具,而并非纯艺术形式,相对于主观意识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创作,设计手绘更倾向于理性的思维创作。当然,在理性的骨架之上,设计手绘披上艺术的外衣将会更加完美。
对于景观设计师自身而言,手绘是记录设计灵感和快速勾勒思维的最佳方式。设计概念作为一个抽象、模糊的思维形式通过线条语言映射到纸面,使团队之间的协作与沟通更加容易。初涉一个项目,首先要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继而绘制出景观的布局及细节。同时熟练绘制效果图和草图能够帮助设计师快速地了解空间的尺度关系及设计细节,如此反复推敲方案,最终完成整个项目设计。
如果用手绘来表现方案设计的最终效果,那么就需要有更高水平的手绘技能。手绘效果图在线条表现、空间尺度、比例关系、透视、构图、材质表现等方面的要求较为严格。首先要正确,其次是表现手法的熟练度与画面的美感。这也正是本书的创作意图。
本书共分为五章,从基本线条的绘制开始讲述,进而讲述马克笔、彩铅等工具的应用方法,画面的构图、透视、比例、配色,以及设计手绘的平面图、剖面图、效果图等的绘制方法,最终带领读者逐步完成景观设计手绘的成图绘制。
本书能够顺利与读者见面,要感谢出版社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好友李磊老师为本书提供的部分手稿,感谢广大手绘网友长期以来的关注与鼓励,感谢所有学生的信任与支持,感谢所有帮助过、指导过编者的老师和前辈们。书中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广大读者与前辈批评指正。
《山川意趣:当代水墨新语》 引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时常渴望片刻的宁静,沉浸于自然那无声而宏大的叙事中。古往今来,绘画便是人们观照自然、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尤其在中国传统水墨中,山水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味和哲学意境,承载了无数文人雅士对天地万物的理解与感悟。然而,当古典的笔墨语言遇上当代人的视野与思考,又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山川意趣:当代水墨新语》正是这样一本探索当代水墨画在表现山水意象时,如何融入时代精神、个人情感与现代审美取向的画册。它并非是对传统技法的简单复刻,而是尝试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突破,力图展现当代画家们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的全新理解与表达。 内容概述: 本书集结了一批在当代水墨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以“山川意趣”为主题,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当代水墨画在表现山水题材上的多元化探索。作品涵盖了从宏伟壮丽的山岳到静谧幽深的溪谷,从云雾缭绕的峰峦到生机盎然的林木,展现了艺术家们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 一、 笔墨的现代转型与语境重塑 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是中国绘画的灵魂所在,本书的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笔墨精神的同时,积极探索其现代转化的可能性。 线条的实验性: 传统山水画的线条讲究“骨法用笔”,强调笔势的曲折、顿挫与力量感。在本书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艺术家们对线条的驾驭更加自由和富有表现力。有的线条粗犷有力,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强调视觉冲击力,仿佛能感受到山石的坚硬质感;有的线条细腻婉转,如游丝,如兰叶,描绘出水面的涟漪或草木的柔韧,展现出生命的气息。更有甚者,将西画中的素描、速写线条引入水墨,或以干枯、焦灼的笔触,或以淋漓、洒脱的墨色,在传统的皴法、勾勒之外,创造出更富于个性和时代感的线条语汇。这些线条的创新,并非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将传统笔墨的内涵与当代人的视觉习惯和情感表达相结合,赋予笔墨以新的生命力。 墨色的层次与光影: 传统水墨讲究“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焦,以此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本书的艺术家们在墨色运用上,更加注重对自然界光影变化的捕捉。他们通过巧妙的泼墨、晕染、积墨等技法,表现出阳光穿透云层、月光洒满山谷、水汽蒸腾而上的微妙效果。一些作品甚至借鉴了油画中的明暗对比原理,通过墨色的深浅变化,巧妙地勾勒出山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使画面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出三维的立体感。这种对墨色层次和光影的精妙处理,使得画面不仅具有传统水墨的韵味,更增添了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和现代感。 构图的突破与叙事性: 传统山水画构图讲究“经营位置”,注重“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营造出开阔的意境。本书的艺术家们在构图上,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的经典章法,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有的作品采用近景特写,将一石、一木、一水放大呈现,通过细节的描绘,传递出深邃的意境。有的作品则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固定视角,采用多视点、碎片化的构图,仿佛是将自然景观的多个瞬间、多个角度进行拼接组合,呈现出一种流动的、动态的美感。更有一些作品,将写实的山水与抽象的图形、符号相结合,赋予画面更强的叙事性和象征意义,引发观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度思考。 二、 自然意象的当代解读与情感注入 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是客观景物的描绘,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投射,是精神寄托的载体。当代艺术家们在表现山水时,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注入和对自然意象的当代解读。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愈发复杂。本书的一些作品,不再将人置于自然之外,而是将人的身影、人的活动巧妙地融入山水之中。可能是寥寥几笔勾勒出在山间行走的隐士,可能是点缀在水边的小舟,也可能是远处山峦中若隐若现的村落。这些“人”的元素,并非为了占据画面空间,而是为了衬托自然的山水之大,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或是在现代社会中,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艺术家们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期盼。 情绪化的山水表达: 当代艺术更加强调个体的经验和情感的自由表达。本书的艺术家们在描绘山水时,注入了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情感。有的山水画,色彩浓烈,笔触奔放,传递出艺术家内心的激昂与澎湃;有的山水画,墨色清淡,意境悠远,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或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有的作品则充满了神秘感和想象力,将现实中的山水与梦境、幻觉相结合,展现出艺术家独特的心灵世界。这些情绪化的表达,使得山水画不再是冷峻的客观描摹,而是充满生命力和温度的情感载体。 象征与隐喻的运用: 在当代水墨山水画中,艺术家们常常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赋予山水更深的内涵。例如,巍峨的山峰可能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奔腾的江河可能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时间的流逝,缠绕的藤蔓可能象征着生命的羁绊与缠绵。艺术家们通过对这些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在画面中构建起多层次的意义空间,引导观者进行联想和思考。这些象征与隐喻的运用,使得画面在视觉的愉悦之外,更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哲学的启示。 三、 审美取向的多元化与创新实践 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艺术的审美取向也日益多样化。本书的艺术家们在水墨山水画的创作中,展现出了开放的态度和创新的实践。 中西融合的探索: 尽管本书以“水墨”为核心,但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并不排斥吸取其他画种的优点。一些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借鉴了油画的丰富性;在构图上,可能受到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在表现手法上,甚至可以窥见摄影、版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子。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嫁接,而是将不同艺术语言的精华,巧妙地融入水墨的体系之中,形成了具有当代特色的新水墨风格。 抽象与具象的边界模糊: 在本书的作品中,抽象与具象的边界常常变得模糊。有的作品在描绘写实山景的同时,融入了大量抽象的色块和线条,形成一种既写实又抽象的独特风格。有的作品则以高度概括和变形的手法,将自然景物转化为具有抽象意味的图形,但细心的观者仍能从中辨认出山川的意象。这种对抽象与具象边界的模糊处理,拓展了水墨画的表现空间,使得画面更具想象力和解读的可能性。 观念性与实验性: 部分作品不仅仅是对视觉形式的追求,更带有一定的观念性和实验性。艺术家们可能通过对某种特定自然现象的关注,或通过对某种哲学思想的解读,来创作自己的山水画。这些作品可能在技法上有所突破,在表现形式上颇具独创性,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家独立的思考和对艺术边界的拓展。 结语: 《山川意趣:当代水墨新语》是一次对当代水墨山水画创作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呈现。它展示了当代艺术家们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拥抱时代,勇于创新,用全新的笔墨语言和视觉语汇,重新诠释“山川意趣”。本书不仅是欣赏艺术作品的画册,更是理解当代中国画发展脉络、感受时代精神的窗口。它邀请每一位读者,一同走进这些充满生命力和想象力的水墨世界,去感受那份独属于中国人的山川情怀,去体味那份跨越古今的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