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百年刚刚过去,对一战的研究仍在持续发热。甚而有专家学者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战对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影响超过了二战,起码不亚于二战。这是一个大历史问题,也许需要更多的沉淀之后才能有更准确的答案。然而,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奥匈帝国的衰亡及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线战事的研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中的两个被忽视的点,作者瓦夫罗在这方面做出了很精彩的论述和研究。本书力图结合军事史和外交史,呈现既有研究较弱的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匈帝国的衰亡及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哈布斯堡王朝是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巨广的王室,曾统治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其在十七世纪抵御了土耳其人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仑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在十九世纪的后几十年里,帝国的军力、国力在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当萨拉热窝的行刺事件发生时,王朝统治者还自信满满地选择用武力解决,而不是寻求外交斡旋,对危机的来临丝毫不觉。这些愚蠢行径正中欧洲各国的下怀,因为他们对战争早已跃跃欲试,只差没有引信点燃……开战以后,奥匈帝国转眼间便溃不成军,境内六成的男子被送入“碎骨机”,连生病无法上战场者也无例外。
这是一个王朝的兴衰与两大帝国(鄂图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的崩解,从战败者的角度,作者为我们解开了东欧与巴尔干的神秘面纱。
杰弗里·瓦夫罗(Geoffrey Wawro,1960—),毕业于耶鲁大学,现担任北德州大学军事史中心主任。同时在“历史频道”主持多档节目。曾获奥地利文化部颁发奖章,以及军事史学会颁发Moncado著作优等奖。另著有Quicksand: America’s Pursuit of Power in the Middle East 和 The Franco-Prussian。
黄中宪,一九六四年生,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现为专职翻译。译有《天国之秋》《从帝国废墟中崛起》《战后欧洲六十年》《剑桥插图伊斯兰世界史》《成吉思汗:现代世界的创造者》《帖木儿之后》《维梅尔的帽子》等。
《哈布斯堡的灭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历史的相关著作,增添了一部特色独具且早该诞生的佳作。芭芭拉·塔奇曼 《八月炮火》的书迷和伊斯特凡·萨博电影《雷德尔上校》的影迷,必会觉得这是部精彩、引人入胜、写作严谨的著作,为已然连篇累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故事给了必要的平衡。
——彼得·茨瓦克(Peter Zwack),美国陆军准将
杰弗里·瓦夫罗用精湛的文笔描述了哈布斯堡帝国如何在试图救亡图存时激起一场大战,然后如何在既无能又狂妄的作风下毁掉自己的军队。
——诺曼·斯通(Norman Stone)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作者
杰弗里·瓦夫罗引人入胜、备受肯定的著作,描述奥匈帝国如何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头一年的杀戮战场里。哈布斯堡军队准备不周却自信满满,且因民族、宗教、利益的分殊而无法一致对外,遭到意料不到的痛击,从而使这个摇摇欲坠的君主国更早灭亡。这是旧中欧的墓志铭,对了解帝国的不自量力、政治人物的不负责任、可怕的人命牺牲,是一本很有益的入门书。
——伊沃·巴纳克(Ivo Banac),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
第一章 欧洲病夫
第二章 犯错与愚蠢之间
第三章 巴尔干战争
第四章 萨拉热窝逞凶
第五章 蒸汽压路机
第六章 格格不入之人
第七章 克拉希尼克
第八章 科马鲁夫
第九章 伦贝格与拉瓦鲁斯卡
第十章 死于德里纳河边
第十一章 华沙
第十二章 细长的灰线
第十三章 以塞尔维亚为献礼
第十四章 雪人
这部作品的气场实在太强大了,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宿命的悲凉。我一直对欧洲近现代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种大国体系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的叙事。这本书显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事件罗列上,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多角度的解剖报告,把引爆那场世界性灾难的那些复杂纠葛、微妙的权力平衡以及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内部腐朽,都剥开来给我们看。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冷静却又不失洞察力的笔触,面对哈布斯堡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它既没有完全美化其末路的悲壮,也没有过度苛责其僵化的体制,而是精准地描绘出它在时代洪流面前,那种努力支撑却最终无力的挣扎。读完后,我仿佛亲身站在了萨拉热窝的街头,耳边回响着那些决定命运的枪声,那种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交织在一起的震撼感,久久不能平复。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思维深度,绝对值回票价。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非虚构作品产生如此强烈的代入感。作者对于“衰亡”这一主题的处理极其细腻,他并没有将奥匈帝国的覆灭仅仅归咎于外部的军事压力,而是深刻地探讨了其内部精神世界的崩塌。那种维也纳咖啡馆里知识分子的迷茫、贵族阶层的空虚和对过去的缅怀,与前线日益严峻的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时代精神气质的捕捉,让整本书的画面感极其丰富。它不是冷冰冰的政治分析,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悲剧色彩,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有着活生生的人的恐惧、傲慢与误判。读完之后,我对“帝国”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更为复杂和悲悯的理解,它不只是疆域和军队,更是一种脆弱的信念体系,一旦信念瓦解,再宏伟的建筑也终将坍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挑战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作者在构建历史场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和对史料的深挖,绝对不是一般作者能达到的水平。比如,关于匈牙牙利方面在最后阶段的掣肘和拖延,书中就有大量翔实的考证,揭示了帝国内部不同民族集团之间那种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最终成为了无法有效应对危机的致命伤。读到某些关键的转折点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惯性”——即便是最明智的领导者,在面对积重难返的制度惯性时,也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我不是历史专业的,但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档案文献和原始资料的兴趣,它让人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角落里。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充斥着冗长外交文书和枯燥军事调动的历史书,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高明。它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电影导演,懂得何时该拉近景特写人物的内心挣扎,何时该切换到宏大的全景镜头展示欧洲大陆的紧张局势。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那些夹杂在各国宫廷之间的私人信件、贵族们的私下抱怨,甚至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风潮,都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共同指向了那个爆炸的临界点。阅读体验极其流畅,完全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读起来简直像在追一部史诗级的悬疑剧,你明知结局是悲剧性的解体,却还是忍不住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连锁反应将这一切推向了深渊。这种将冰冷的历史事件与鲜活的人性描摹完美结合的能力,是许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一战爆发”的传统认知——即“斐迪南大公遇刺”只是一个导火索的简单逻辑。作者通过对奥匈帝国晚期内部民族矛盾、军方鹰派与外交派的权力斗争,以及周边列强错综复杂的同盟体系的层层剖析,展示了一个几乎是“结构性缺陷”的帝国如何自我加速走向灭亡。那种权力中心的迟钝、信息传递的失真,以及对现实判断的集体性失误,让人看得心惊肉跳。它清晰地揭示了,一个庞大而陈旧的政治实体,是如何在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世界时,从内部开始瓦解的。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历史记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治理失败”的教科书,警示着所有试图维持复杂体系的组织或国家。
评分甲骨文丛书,选题广泛,题材丰富,是近年来做的很好的一个系列丛书,已经卖了多本,要好好看一阵子了,读书的速度比不上出书的速度了。
评分非常棒的一本书,看了《忽必烈的挑战》以后,忍不住买了看一看。
评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史以来的现代化欧洲的战争,以奥匈帝国的解体而结束,其中充斥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经历。
评分本书是对二战结束后蒋介石秘密在台湾组织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白团”的介绍。作者访谈了当事人,调研了台北中研院档案和“国防大学”档案,并查阅蒋介石和户梶金次郎等人的日记,为我们展现了“白团”的建立背景、组织结构、日常运作和相关人物等。由于“白团”的隐秘性导致国内的相关专著并不多,虽然《台湾周刊》2002年以“台湾与白团的勾结”为题、《世纪》2009年以“《蒋介石日记》与‘神秘白团’”为题做过专题介绍。但本书的出版仍然具有极强的史料意义。
评分Jingdong cus
评分《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白团”是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其成立的初衷是借日本反共军官的力量协助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神秘的“白团”前后持续了18年,对台湾的军事影响较大。尽管其于1968年全部撤出台湾,并于次年2月在东京正式解散,但彼时的白团尚有23名成员,化名“白鸿亮”的负责人富田直亮则继续留在台湾,直到1979年去世前才回日本。
评分包装完美,地中海三部曲齐了。历史是令人着迷的东西,看的越多就越深陷其中。
评分买家印象百年经典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权威
评分甲骨文丛书 真的是近年来出版的值得收藏的一套书。内容涉及历史和传记,名家名作,装帧也好!本人有一本收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