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译丛·蒙古帝国的兴亡(套装上下册)

鲤译丛·蒙古帝国的兴亡(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杉山正明 著,孙越 译,邵建国 校
图书标签:
  • 历史
  • 蒙古帝国
  • 成吉思汗
  • 忽必烈
  • 中世纪史
  • 世界史
  • 文化
  • 译文
  • 传记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91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8388
品牌:甲骨文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鲤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6
套装数量:2
字数:2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蒙古时代历史的研究是一项具有相当古老传统和积淀的领域。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日本,新的潮流不断兴起。所谓“新潮流”,就是让东方的汉文史料和西方的波斯语史料双剑合璧,跨越多语种史料的壁垒,从人类的统一视角来眺望当时跨越东西范围的整个“时代”的研究角度。从中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于此前关于蒙古帝国和那个时代的普遍认识。本书也尽量吸收了这些最近的研究成果,也直截了当地叙述了专业论文里不会提到的一些事实。——杉山正明

内容简介

  《鲤译丛·蒙古帝国的兴亡(套装上下册)》一部全球范围内欧亚史、蒙古史顶端学者——日本京都大学杉山正明教授有关蒙古帝国历史的精彩铺陈,杉山关于蒙古帝国兴亡历程的研究精华。

作者简介

  杉山正明,1952年出生于静冈县。京都大学文学部卒业,同校大学院博士课程单位取得退学。任教于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专攻中央欧亚史、蒙古史,他的蒙古研究很有特色,新意迭见。著有《忽必烈的挑战》《耶律楚材及其时代》《蒙古帝国与元朝》《蒙古帝国的兴亡》《大漠:游牧民的世界史》《疾驰的草原征服者》《大蒙古国的世界》等。2003年获第六届司马辽太郎奖,2007年凭借《蒙古帝国与元朝》获日本学士院奖。


  校译者介绍

  孙越,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翻译学硕士。


  邵建国,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彩书评

  ★他的学术观点经常出人意料,引发很多争议。

  ——《上海书评》


  ★我对本书作者深感钦佩,他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就我记忆所及,他前后写过近十种性质类似、话题或聚焦点略有不同的历史读物,每本都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独特视角与新鲜见解。

  ——姚大力(复旦大学教授)《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学界说起杉山正明,一般都会首先提起他的语文能力,他自己也喜欢强调学习和掌握多种语文对于研究蒙元历史的重要性,特别是波斯文,用杉山的话说,对研究蒙元史而言,波斯语文献与汉语文献同样重要。

  ——罗新(北京大学教授)《元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

目录

上部

这些人谈论的历史

时代的产物蒙古

青木苍狼

世界征服者之路

人口压力作战

帝国的動揺

欧洲及其遭遇

政变政权

未完的遠征

多极化时代的黎明

下部

世界的改造者

伟大的腾格里之国

草原的微光

大河之国

海上发展的进程

内陆的纷争与东西的统合

帝国经济系统

天历内乱

落日

蒙古帝国的后裔

精彩书摘

  《鲤译丛·蒙古帝国的兴亡(套装上下册)》:
  迟暮的苍狼 13世纪,由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突然崛起。
  虽然次数不多,“蒙古”一词在唐朝的史料中就已经有所提及。然而成吉思汗此人却似乎被种种谜团包围,让人捉摸不透。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生于乞颜氏,即孛儿只斤氏(发源于蒙古高原东北部,是蒙古部的一支小部落)。其父为也速该·巴阿图儿,其母为诃额仑。孛儿只斤氏并非族长,只是蒙古部的一个支流,虽然不是平民,但也不是特别突出的牧民贵族。成吉思汗的血统便大抵如此。
  对于成吉思汗生涯的记录,古今东西的著作汗牛充栋,但事实上其可信度都有待商榷。由于关于他的史料大多含有虚构的成分,所以很难分辨哪些是传说和创作,哪些是史实。其中,成吉思汗的子孙也编纂了一些记述其生平的著作。中文正史《元史》、以汉字记载的蒙古语著作《元朝秘史》以及用波斯语写成的蒙古正史《史集》,这三部史料是研究成吉思汗生平的基本史料,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文献可供参考。其实,这些史料之间也有内容不统一之处,以成吉思汗掌权之前的阶段尤甚。
  我们今天看到的相关著作,大多都是以这三部史料的其中一部或两部为基础。但要写作能作为历史研究而足以信赖的成吉思汗传,就要求研究者最少能拥有通读中文、蒙古语和波斯语资料的能力,在从根本上对这三部史料进行细致研读的基础上,还需能够搜罗出其所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找出在何处存在何样的问题,并要对每一个细节都有清晰的认识——虽然这是研究成吉思汗的理所当然的基本要求,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因而迄今为止,该领域虽已存在不少优秀的著作和学说,但大多都是囿于研究人员和历史学家自身个性的见解、感想、评论和讲述。
  然而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各史料一致认为,成吉思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是公元1203年秋,即他打败克烈部的王汗、成为蒙古高原东半部的王者时。也就是说,在那之后,他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权力,受到了来自周围地区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这一点,各史料基本是一致的。成吉思汗于1227年逝世,后人对他的研究便集中在1203年到1227年这二十五年,也就是他作为草原王者的二十五年。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点:成吉思汗真正作为掌权者活跃在历史上时,已经有相当大的年纪了。关于他的出生年,史学界有1155年、1161年、1162年多种说法。综合以上三种说法,成吉思汗在1203年时便可能为四十八岁、四十二岁或四十一岁,都已经是年逾四旬的“高龄”了(另有一种说法为,成吉思汗出生于1167年,1203年时仅为三十六岁)。
  经营游牧生活的牧民们必须克服严苛的自然环境、进行永不停歇的游牧,所以身体衰老得特别早,四十多岁就算是“老年人”了。草原苍狼事实上是已至暮年的苍狼,这对研究成吉思汗具有不容小觑的意义。
  成吉思汗的追求 小小的蒙古部为什么能够成为高原牧民联盟的中心,成吉思汗又为什么能够促成已经消失了三个半世纪的牧民联合呢? 说实话,这些问题谁都讲不清楚。迄今为止的种种观点都是掺杂着臆测的结果论。成吉思汗本人的素质再好,笼络人心的手段再高明,在那可JLm即“僚友”关系下所集结的幕僚、信臣中的向心力再强,也不能说不存在其他类似的牧民英雄。为什么只有在这个时期,由这个人率领的这样一个集团能够成为牧民联盟的中心呢?这很难解释。,成吉思汗的称霸之路上充满了大量偶然的因素。他打倒王汗靠的是奇袭。
  铁木真在当时应听命于王汗,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王汗的推动下,蒙古高原正向着联合的方向发展,而铁木真打倒了自己的主人并夺走了这一事业的成果。不过,在铁木真率领的蒙古部幸运地打下蒙古高原东部时,大部分的高原牧民(不仅仅是东部,而是整个高原)应该都对这个领导者和他率领的蒙古部产生了期待的吧。若非如此,铁木真仅用短短两年就在这样一个对立不断的高原上一气呵成地实现统一,只能是天方夜谭。
  牧民们所求为何?也许其所求正是“统一”本身。这是由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亲手完成的让高原走向统一和组织化的过程。只有这样,曾经无休止的对草场的武力争夺才会停歇。想必牧民们自己也清楚,只有他们团结起来合而为一,才能形成能与周边地域相抗衡的强大力量。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著作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鲤译丛·蒙古帝国的兴亡》。 --- 《罗马帝国的衰亡史》 作者:爱德华·吉本 译者:(此处应填入具体译者姓名) 出版社:(此处应填入具体出版社名称) 卷帙浩繁的史诗巨著,洞察西方文明的转折点 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的衰亡史》是西方史学界公认的经典之作,一部横跨时间、地域与文化边界的宏大叙事。本书以无与伦比的细节和深刻的洞察力,系统梳理了自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近一千四百年的复杂历史进程。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人类政治、军事、宗教、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变迁的全面考察。 核心内容与结构: 本书的体量庞大,结构严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 第一部分:帝国的辉煌与初现裂痕(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 吉本以马克·奥勒留皇帝治世为起点,描绘了“五贤帝”时代罗马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帝国疆域空前辽阔,法律体系臻于完善,文化艺术达到顶峰。然而,吉本敏锐地指出了盛世之下潜藏的危机:军事开支的激增、边境防卫的压力,以及元老院与皇帝权力关系的微妙变化。 进入三世纪的“危机时期”,本书详细记述了频繁的宫廷政变、货币贬值引发的经济混乱,以及来自蛮族(如哥特人、萨珊波斯)日益增长的外部威胁。吉本深刻分析了这种“兵营皇帝”现象如何从内部掏空了帝国的政治根基。 第二部分:戴克里先的改革与君士坦丁的转型(4世纪) 面对全面崩溃的边缘,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试图通过分权来稳定帝国。吉本详尽描述了这一制度的运作机制、其对行政体系的重塑,以及随之而来的赋税制度改革。 随后,君士坦丁大帝的崛起成为关键的转折点。本书花费大量笔墨分析了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更名为君士坦丁堡)的战略意义,以及他对基督教的接纳政策。吉本极其关注基督教在帝国后期的发展,探讨了信仰如何从一个边缘教派,逐步渗透、改造直至最终成为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并对传统罗马宗教和哲学产生了何种冲击。 第三部分:蛮族的大迁徙与西罗马的瓦解(5世纪) 这是本书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吉本将目光投向了多瑙河与莱茵河外的日耳曼部落——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等。他细致描绘了“野蛮人的大迁徙”如何被匈奴人的西进而加速,以及这些部落如何逐步渗透、取代了西罗马的军事和行政结构。 作者对阿提拉的匈奴帝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阿勒里克洗劫罗马城等重大事件进行了冷静而残酷的叙述。吉本的核心论点之一是,西罗马的衰亡并非单一的军事失败,而是其内部的腐败、冗余的官僚机构、财政枯竭以及民众对国家认同感的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四部分:拜占庭帝国的延续与东方的崛起(6世纪以后) 当西罗马在476年寿终正寝后,本书的视角转向了东方,即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吉本记录了查士丁尼大帝的辉煌复兴尝试,包括其法律汇编(《查士丁尼法典》)的深远影响,以及对北非和意大利的短暂收复。 在后续的篇幅中,吉本追踪了拜占庭帝国在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阿拉伯人等新力量的冲击下,如何艰难地维持着古典文明的火种。他特别关注了帝国在军事上日渐依赖雇佣兵,以及其政治结构如何在神学争论和宫廷阴谋中不断演变。 第五部分: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中世纪的开端 吉本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伊斯兰教的迅速崛起。他分析了穆罕默德的生平、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分歧,以及阿拉伯军队如何在短时间内席卷中东、北非乃至西班牙。他对比了阿拉伯世界的活力与拜占庭的停滞,探讨了伊斯兰教对西方世界知识传承的复杂影响。 第六部分:中世纪的漫长过渡与终结(11世纪至15世纪) 本书的最后部分涵盖了从中世纪早期到文艺复兴前夜的漫长历史。吉本探讨了教皇权力的兴衰、十字军东征的动机与后果,以及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他以一种批判性的目光审视了中世纪的“黑暗”,认为这一时期在科学、理性和自由方面是倒退的。 最终,全书定格于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标志着古老罗马帝国的彻底终结。 史学价值与独特视角: 吉本的写作风格极其典雅、讽刺而富有哲理。他擅长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对人类行为的微妙心理分析相结合。本书最著名的特点之一,是其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在罗马衰亡中所扮演角色的审慎评价,他认为,宗教的虔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民的美德和对世俗事务的关注,加速了帝国的解体。 《罗马帝国的衰亡史》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更是一部关于权力、腐败、信仰、制度弹性与人类宿命的深刻寓言,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历史研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阅读它,如同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眼目睹一个伟大文明的诞生、辉煌与无可挽回的衰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看得出出版方是用了心的。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与内容的厚重感相得益彰,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近乎于仪式感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它在严肃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和扎实,又避免了学院派的僵硬和晦涩,使得即便是对历史研究不甚深入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并且在不同人生阶段都会带来新体会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与思维盛宴。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没有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和深邃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欢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那些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决策、挣扎与荣耀,都仿佛发生在昨天。那种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阅读过程极为引人入胜。读完后,我不仅对那个时代的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了新的思考。那种知识的充实感和精神上的震撼,是久违的体验。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能够提供全新视角来审视已知历史的著作抱有极高的期待,而这部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份渴求。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对“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度挖掘。作者似乎拥有洞察历史迷雾的千里眼,能够穿透时间的壁垒,揭示出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提供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让我对既有的历史框架产生了新的理解和重构。这是一次真正的智力探险,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织工,将无数零散的历史线索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宏伟的时代画卷。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仿佛是浑然天成,让人毫无阻滞地沉浸其中。它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近乎于解剖学的精准,剖析了权力结构的变迁与社会思潮的涌动。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去体会作者深藏在文字背后的良苦用心和广博的学识。这绝非是一本可以走马观花阅读的书,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细致的品味,才能真正领略到其价值所在。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有些担心,因为这类题材的书籍很容易陷入宏大叙事而忽略了文字本身的感染力。但这部书完全打破了我的成见。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遣词造句间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犀利。即便是描述战争的残酷或政治的诡谲,也从未流于血腥或煽情,而是用一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将历史的重量感和厚重感传递出来。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先贤的深度对话,那种思想的碰撞带来的火花,让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买家印象百年经典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权威思想沉淀社会文化资深阅历

评分

本书作者以近些年公开发表的庞大档案资料为基础,

评分

本书是对二战结束后蒋介石秘密在台湾组织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白团”的介绍。作者访谈了当事人,调研了台北中研院档案和“国防大学”档案,并查阅蒋介石和户梶金次郎等人的日记,为我们展现了“白团”的建立背景、组织结构、日常运作和相关人物等。由于“白团”的隐秘性导致国内的相关专著并不多,虽然《台湾周刊》2002年以“台湾与白团的勾结”为题、《世纪》2009年以“《蒋介石日记》与‘神秘白团’”为题做过专题介绍。但本书的出版仍然具有极强的史料意义。

评分

宝贝已收到,内容和质量都非常好,三部曲,京东商城满100送50.非常满意

评分

不一样的解读,不一样的视角,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认识,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知识,读书,提高我们的重要的方式。

评分

书不错,非常不错,京东活动也很优惠,非常感谢京东的活动,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很厚,知识也很多,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可以走进不一样的世界,感谢京东,很不错的活动,让我们收益。

评分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解读,让我们走的更近,让我们知道的更多,包装和印刷都不错,值得购买和阅读。

评分

一个血腥、残酷,但却励精图治、克服艰难、终成名君的伟大帝王的一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